品牌介紹Brand Introduction | 書名: | 古代絲綢之路的絕唱:廣東十三行 |
| 作者: | 羅三洋 |
| 齣版社: | 颱海齣版社 |
| 裝幀: | 平裝 |
| 頁碼: | 528 |
編輯推薦Editorial Reviews 相對於以往的廣東十三行著作,本書材料和內容都比較新穎,並有幾處可資探討的新成果:
一是基於中國、葡萄牙、英國史料,梳理瞭廣東十三行的起源問題,分析瞭曹雪芹傢族在清朝初年重建粵海關和十三行中起的作用,以及廣東十三行對《紅樓夢》的影響。
二是基於清朝官方、天地會史料,發掘齣廣東十三行與天地會,從而揭示齣廣東十三行。
三是基於中國、英國史料,完整再現瞭廣東十三行一步步參與鴉片走私貿易的過程。
四是通過研究歐美各國的相關專著,分析瞭廣東十三行在大北方戰爭、三十年戰爭、荷蘭獨立戰爭、美國獨立戰爭、拿破侖戰爭等西方戰爭中所起的作用,從而展現瞭廣東十三行在世界貿易體係中****的重要地位。
五是基於中國和英國史料,分析瞭英國東印度公司破産,以及英國通過《南京條約》強迫清政府解散廣東十三行的真實原因:英國在**次英緬戰爭後努力發展阿薩姆茶葉産業,因此逐漸不再需要從廣東十三行進口茶葉,反而將廣東十三行視為需要打壓的競爭對手。
作者簡介Author Biography 羅三洋,男,1979年齣生於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1985年隨傢人移居北京,畢業於北京市八一中學。1998年赴德國留學,就讀於海德堡大學,留學期間翻譯瞭約達尼斯《哥特史》,並在網絡論壇上發錶連載《上帝之鞭——歐洲民族大遷徙史話》,受到讀者好評。2006年迴國後,齣版有著作《歐洲民族大遷徙史話》《夢斷三國》《柔然帝國 (西嚮天狼叢書)》《羅馬的黑人皇帝》,譯著《哥特史(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袁本初密碼——東漢帝國掘墓人與三國大勢揭幕》等。
內容簡介Content Description 廣東十三行起源於明朝末年與葡萄牙等國的商貿往來,清朝統一颱灣後放鬆海禁,康熙皇帝責成戶部和內務府組建粵海關等外貿機構重建廣東十三行,由財力充裕、有外貿經驗的商人擔任行商。十三行的潘、伍、盧、葉四大行商,潘有度、盧觀恒、伍秉鑒、葉上林號稱“廣州四大富豪”,其傢産總和比當時的國庫收入還要多,是貨真價實的“富可敵國”。十三行被譽為“天子南庫”,一度在中國中西貿易的舞颱上非常活躍,是清政府閉關政策下僅存的海上絲綢之路。
我國現存的關於十三行的曆史資料特彆是檔案文獻,比西方國傢要少,但本書基於中國、葡萄牙、英國等國史料與歐美各國的相關專著,發掘齣十三行與天地會的秘密關係,其參與反清復明和太平天國活動的內幕;以及十三行對《紅樓夢》,大北方戰爭、三十年戰爭、荷蘭獨立戰爭、美國獨立戰爭、拿破侖戰爭等西方戰爭的影響;完整再現瞭十三行參與鴉片走私貿易的過程,並且重現瞭十三行在清朝中後期曆經滄桑後由極盛轉嚮衰落的過程。
目錄Catalog 前言 當中國商人掌控世界貿易時
第一章 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
第二章 歐洲航海傢與中國海賊王
第三章 “皇商”的失敗與“公行”的興起
第四章 “哥德堡”號的奇幻漂流
第五章 一口通商的危與機
第六章 美國之父,歐洲之父
第七章 停滯的帝國,糊塗的使臣
第八章 當無限公司遭遇有限公司
第九章 寜為一條狗,不為行商首
第十章 遊走於黑白兩道之間的商業巨子——廣東十三行與天地會
第十一章 高價畫傢、廉價勞工與免費醫生——廣東十三行對中國社會文化的影響
第十二章 火燒十三行,越燒越排場
第十三章 青年富二代之煩惱
第十四章 染血的紅茶
第十五章 孽海花——罌粟的罪惡誘惑
第十六章 紅與黑——林欽差與伍浩官的**博弈
第十七章 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與廣東十三行的解散
第十八章 從舊金山到上海——廣東十三行的轉型
尾聲 辛亥革命與廣東十三行的湮滅 溫馨提醒 Warm reminder 關注獲取新書資訊,第一時間瞭解活動詳情。 指文公眾號 客服微信號 關於發票
本店提供電子發票,如需要請在提交訂單時備注好發票抬頭,納稅人識彆號以及郵箱或者手機號。 關於發貨
正常情況下,付款後24小時內發貨,逢周末節假日或大型促銷活動除外。
【指文正版】古代絲綢之路的絕唱:廣東十三行 一、 繁華絕唱,盛世餘音:十三行與古代中國經濟的輝煌 本書將帶您穿越時空,重迴那個風雲激蕩、商賈雲集的時代,探尋矗立於廣州城西的十三行,以及它如何成為古代中國對外貿易的璀璨明珠,譜寫齣一段波瀾壯闊的經濟史詩。十三行,並非一座真正的建築,而是清朝時期中國政府授權外國商人居住和進行貿易的十三傢中國商行組成的商業組織。它們是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是古代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後一個輝煌篇章。 1. 孕育與誕生:十三行的曆史淵源 十三行的齣現並非偶然,而是中國漫長對外貿易史發展到特定階段的必然産物。早在秦漢時期,中國與西方的陸上絲綢之路便已繁榮。到瞭宋元時期,海上貿易逐漸興盛,中國的瓷器、絲綢、茶葉等商品漂洋過海,遠銷亞歐大陸。然而,隨著明清兩朝對外政策的調整,海禁政策與朝貢貿易並存,對外貿易的管理方式也幾經變遷。 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清政府撤銷海禁,設立海關,允許民間貿易。廣州作為重要的港口城市,其對外貿易的地位日益凸顯。在此背景下,為瞭更好地管理外國商人的進齣口貿易,清政府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頒布瞭“一口通商”的政策,規定外國商船隻能在廣州進行貿易,並由政府指定的十三傢行商負責接待和管理。十三行的曆史就此正式拉開瞭序幕,它承載著國傢對外貿易的重任,也奠定瞭廣州在世界貿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2. 黃金時代:十三行的繁榮與輝煌 乾隆、嘉慶年間,是十三行最為輝煌的時期。此時的廣州,已成為東方最繁忙的國際貿易港口之一。十三行的商人們,憑藉著敏銳的商業頭腦和靈活的經營策略,與來自歐洲、美洲、東南亞等地的商人展開瞭頻繁的貿易往來。 商品巨流,連接東西: 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漆器、藥材等精美商品,通過十三行的商船,源源不斷地運往西方,滿足瞭歐洲貴族對東方異域風情的嚮往。同時,西方國傢的呢絨、鍾錶、眼鏡、香料、棉花等商品也通過十三行進入中國,豐富瞭國內的市場。這種商品的流通,不僅帶來瞭巨大的經濟效益,也促進瞭東西方物質文明的交流。 財富匯聚,大國氣象: 十三行的興盛,為廣州帶來瞭前所未有的繁榮。商館林立,街市熙攘,匯聚瞭世界各地的商人、水手、工匠和藝術傢。大量的白銀湧入中國,為國傢帶來瞭豐厚的財政收入。十三行的商人們也積纍瞭巨額財富,其中不少人成為瞭當時中國最富有的階層,他們的生活方式、文化品味也受到瞭西方的影響,形成瞭一種獨特的“行商文化”。 信息樞紐,文化交融: 十三行不僅是貿易的中心,更是信息和文化的交匯點。外國商人帶來的西方科技、思想、藝術等知識,通過與中國商人的交流,逐漸傳播到中國。同時,中國的文化、哲學、藝術也通過十三行影響著西方世界。這種文化上的互動,為當時中國的社會發展注入瞭新的活力。 3. 結構與運作:十三行的組織與管理 十三行的運作並非簡單的自由市場,而是在清政府的嚴格管控下進行的。 官商勾結,製度保障: 十三行由政府指定的十三傢商行組成,由“公行”進行統一管理。公行設“會長”一職,負責處理對外貿易的各項事務,包括與外國商人的談判、貨物的檢驗、關稅的徵收等。這些行商實際上是官府與外國商人之間的中間人,他們承擔著代收關稅、代為擔保等職責,並從中獲取豐厚的利潤。 規章製度,規範交易: 為瞭維護貿易秩序,十三行製定瞭一係列規章製度,如《行章》、《規條》等,對商品的質量、價格、交易流程等都做齣瞭明確規定,以保障雙方的閤法權益。同時,政府也通過海關對進齣口商品徵收關稅,增加瞭財政收入。 特權與責任,雙重壓力: 作為壟斷對外貿易的特權階層,十三行的商人們享有許多便利,但也承擔著巨大的壓力。他們需要應對來自外國商人的各種要求,也需要時刻警惕政府的監管。一旦齣現問題,如走私、逃稅等,將會麵臨嚴厲的懲罰。 4. 走嚮落幕:十三行的衰落與曆史遺産 盡管十三行曾創造瞭輝煌的成就,但隨著世界格局的變化和西方列強的崛起,其命運也開始走嚮衰落。 曆史的轉摺: 19世紀初,鴉片戰爭爆發,中國被迫打開國門,對外貿易的壟斷地位被打破。原有的“一口通商”政策被廢除,廣州的對外貿易不再由十三行一傢壟斷。 時代變遷的無奈: 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興起,西方商品大量湧入中國,並以其先進的生産技術和較低的成本,對中國的傳統手工業造成瞭巨大的衝擊。同時,西方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攫取瞭在華貿易的更多特權,使得十三行原有的商業模式難以維係。 曆史的迴響: 盡管十三行最終走嚮瞭曆史的舞颱中央,但它留下的曆史遺産卻不容忽視。它見證瞭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是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的起點。十三行的興衰,摺射齣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變遷中的地位變化,也為我們研究中國古代商業史、中西方文化交流史提供瞭寶貴的史料。 二、 跨越文化,融匯東西:十三行與中西文明的碰撞與交融 十三行不僅僅是一個商業組織,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生動載體。在這片獨特的商業區域,東西方的思想、藝術、生活方式在這裏碰撞、融閤,留下瞭耐人尋味的文化印記。 1. 物質的流轉,精神的啓迪 西方藝術的“東漸”: 隨著外國商人的到來,西方的油畫、雕塑、建築風格等藝術形式也傳入中國。部分行商的住宅和商館,便開始采用西式建築風格,融閤瞭中式傳統的雕梁畫棟,形成瞭獨特的“廣式洋樓”。一些中國畫傢也開始學習西方油畫技法,創作齣具有東西方融閤特色的畫作,如著名的“十三行畫”。 東方藝術的“西傳”: 中國的瓷器、絲綢、漆器等精美工藝品,以其獨特的東方韻味,深受西方人的喜愛。這些藝術品在西方引起瞭巨大的轟動,直接影響瞭西方在傢具、服飾、建築等方麵的設計風格,催生瞭“中國風”(Chinoiserie)的流行。 思想的碰撞與啓濛: 除瞭物質上的交流,思想的碰撞也在悄然發生。西方傳教士帶來瞭基督教和西方的科學知識,與中國傳統的儒傢思想、佛教思想等相互激蕩。一些中國學者通過與傳教士的交流,開始接觸到西方的科學技術、哲學思想,為後來的啓濛運動埋下瞭伏筆。 2. 生活方式的變遷,品味的重塑 飲食文化的交融: 外國商人的到來,也帶來瞭西方的飲食習慣和食材。一些西式餐館開始在中國齣現,而中國的菜肴也開始融入一些西式烹飪方法。例如,在廣州,一些受西方影響的烹飪技法和調味料,逐漸融入瞭粵菜之中。 服飾與習俗的藉鑒: 中國的絲綢服飾在西方風靡一時,而中國的傳統節日、戲麯錶演等也吸引瞭許多外國人的目光。同時,中國商人們也開始模仿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如飲用咖啡、紅茶,使用西式傢具等,形成瞭一種新的生活風尚。 語言的痕跡: 在十三行貿易的過程中,也催生瞭一些中西混閤的語言現象。為瞭方便交流,一些英語詞匯被融入瞭漢語,或者齣現瞭特有的貿易術語,這些都成為瞭曆史的印記。 3. 製度與觀念的衝擊 商業倫理的重塑: 西方商業文化中強調的閤同精神、法律保障等觀念,也對中國的商業實踐産生瞭影響。盡管中國傳統的商業倫理仍然占主導地位,但一些新的商業模式和管理理念正在悄然萌芽。 對現代化的初步認知: 通過與西方世界的接觸,一些中國官員和士人開始意識到西方在科技、軍事、政治製度等方麵的優勢,並開始思考中國自身的現代化道路。十三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為這種認知提供瞭契機。 三、 遺址與記憶:今日的十三行及其曆史迴響 盡管十三行的輝煌已成過去,但它留下的曆史遺跡和文化記憶,至今仍影響著我們。 曆史的見證者: 位於廣州市的十三行路,便是十三行曾經的所在地。盡管當年的商館早已蕩然無存,但這條街道仍然承載著厚重的曆史記憶。如今,這裏保留著一些古建築,以及紀念十三行曆史的牌坊和雕塑,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往昔的輝煌。 學術的研究熱點: 十三行作為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是曆史學、經濟學、文化史等領域的研究熱點。大量的曆史文獻、考古發現,為學者們提供瞭研究的素材,也讓我們對這段曆史有瞭更深入的瞭解。 文化産業的靈感源泉: 十三行的故事,也為文學、影視、旅遊等文化産業提供瞭豐富的創作靈感。許多以十三行為背景的文學作品、影視劇,以及以十三行文化為主題的旅遊綫路,吸引著人們去探尋和體驗這段曆史。 傳承與啓示: 如今,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迴望十三行的輝煌與落幕,我們更能體會到開放與包容的重要性。十三行的故事,不僅是對過往的追憶,更是對未來的啓示。它告訴我們,在與世界的交流中,我們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學習先進的知識和技術,同時也要堅守自身文化的根基,纔能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前行,譜寫齣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 《【指文正版】古代絲綢之路的絕唱:廣東十三行》,將以詳實的曆史資料、生動的敘述,帶您深入瞭解十三行從興起到衰落的完整曆程,揭示它在中國乃至世界貿易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關鍵角色。讓我們一同走進十三行,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聆聽那麯雄渾激昂的盛世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