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薩蘇,本名弓雲,北京人,畢業於北師大,暢銷書作傢、著名軍史專傢、國際問題專傢、媒體紅人。中央電視颱軍事頻道“講武堂”、鳳凰衛視“周末龍門陣”、北京電視颱“探索”“書香北京”等多傢媒體的欄目主持人;第二屆“三個一百”原創圖書齣版工程入選者;著有暢銷書《*漫長的抵抗》《國破山河在》《京味九侃》《京城捕王》《京城十案》《可憐的將軍》《動物奇案》《突破緬北的鷹》《鐵在燒》《血火考場》《中國不會亡》《菊與刀解析》《退後一步是傢園》《在日本,我笑瞭》等。
編輯推薦:
☆ 1. CCTV大型文獻紀錄片
☆ 2. 《鐵在燒——誌願軍第63軍鐵原戰記》
☆ 內容簡介:
1.本書為增訂版,比5年前第一版新增加瞭4萬字央視紀錄片內容,並由當年鐵原大戰189師師長蔡長元少將之子蔡小心作序、增訂審核、提供照片。
2.本書主要講述瞭63軍189師、188師等部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關鍵一役鐵原狙擊戰的全過程,作者曆時8年不斷采訪不斷完整親曆者口述,並增補後續檔案資料,走訪瞭百餘位誌願軍老戰士和多名當年決策者的後人,還原瞭扭轉朝鮮半島戰局、從而影響抗美援朝戰爭勝負的真實全景,歌頌瞭以63軍189師為主體群像的鐵軍、國魂
。☆目錄:
第一章彭德懷的迴馬槍/1
第二章惡鬥美軍空降兵/21
第三章飛行土八路/73
第四章斷後洪川江/93
第五章瘋狂的特工隊/108
第六章裝甲車上的“洋落” /167
第七章夜襲種子山/192
第八章師長蔡長元中瞭11 塊彈片 /222
第九章把地道戰搬到瞭朝鮮的張英輝/246
第十章鐵在燒!/273
外一篇截癱老太勇擒槍匪/305
外二篇一位63 軍老兵傢人給蔡長元將軍之子的信 /315
☆文摘:
第一章
彭德懷的迴馬槍
如果說在誌願軍抗美援朝的戰史中,今天韓國的領地上也應該有一個和上甘嶺、長津湖一樣被紀念的地方的話,那這個地方,無疑是鐵原。
這個英語叫作的小城,位於朝鮮半島的肚臍部位,是朝鮮南北之間的鐵路樞紐和著名的稻米産地,有三條鐵路在此交會,分彆通嚮南方的漢城、北方的元山和東方的金剛山。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為它帶來瞭滅頂之災。 1951 年 5 月末到 6 月中旬,中國人民誌願軍與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聯閤國軍”在這裏展開的一場激戰,使鐵原變成瞭一片廢墟。2008 年 2 月,站在這座小城曾經繁華的站前街上,日本《朝日新聞》記者中野旭看到,周圍依然到處是50 多年前那場惡鬥留下的痕跡——燒黑的殘垣斷壁和隨處可見的彈孔。嚮北走不到3 公裏,一片紅色和白色相間的標誌提醒他,那裏至今是沒有排除的雷區。
陪同他訪問的韓國曆史學碩士、45 歲的金勇求( Kim Young-Kyu)告訴他,因為這裏是南北朝鮮對峙的軍事分界區(DMZ),所以這裏保留瞭戰後原始的風貌,始終沒有恢復昔日的繁榮。“這座城完全被轟炸和巷戰摧毀瞭,”金勇求對中野旭說,“因為這個地方依然不對平民開放,所以你可以完整地看到戰爭的恐怖。”
第二章
惡鬥美軍空降兵
誌願軍老兵迴憶鐵原之戰,通常都會從5 月下旬說起。 1951 年 5 月20 日,李奇微中將判斷誌願軍參加五次戰役的部隊糧彈已盡,下令所部美軍、韓軍與其他所謂的“聯閤國軍”部隊全綫反擊。
而誌願軍此前的攻勢已經取得較大進展,左翼部隊深入到麟蹄以南韓軍縱深,打垮瞭韓國第2 軍團,部隊士氣高昂;右翼部隊前鋒的 189 師已經渡過瞭洪川江,看漢城得扭頭往後。雖然部隊普遍認識到瞭後勤不足的問題,但大多在等待給養的到來,而沒有意識到後方的運輸綫已經被美軍基本切斷,前綫各部將麵臨無糧無彈的生死關頭。
由於誌願軍總部掌握的情況更加全麵,通過對前方情況的分析感到瞭危險,間不容發之際,彭德懷下令誌願軍部隊從進攻轉入防禦狀態。但這個命令直到5 月 21 日纔發齣,因此,美軍反擊時前綫各部仍在努力尋找戰機。
雙方都在尋機攻擊,兩颱龐大的戰爭機器激烈地對撞瞭。5 月 20 日,各條戰綫都爆發瞭激烈的戰鬥。有的部隊報告,美軍反攻甚至動用瞭精銳的特種部隊和空降兵。例如,已經突進到洪川江南岸的 189 師 566 團,就在小理山與為大規模反擊開路的美軍空降兵狹路相逢。
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是它毫不避諱地展現瞭戰爭的“人性側麵”。我們習慣於將英雄塑造成符號,但這本書卻將那些鮮活的生命置於聚光燈下。無論是那位在絕境中依然保持樂觀的班長,還是那位因為恐懼而做齣過彷徨選擇的年輕戰士,他們的形象都豐滿得令人心痛。作者沒有將他們神化,而是將他們還原成瞭有血有肉、有優點也有缺點的普通人。這種對人性的深刻挖掘,使得整本書的閱讀體驗不再是單嚮度的情感宣泄,而是一種深刻的自我反思。我一直在思考,在那樣極端惡劣的環境下,究竟是什麼支撐著他們?這本書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展示他們的行為和內心活動,留下瞭巨大的思考空間。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沒有采取傳統的綫性敘事,而是穿插瞭大量的親曆者口述和戰後訪談的片段。這種“碎片化”的敘事方式,反而構建瞭一個更為立體和真實的曆史圖景。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戰術細節的處理,那些關於陣地、火力配置、甚至是通信手段的描述,都透露齣極高的專業素養和嚴謹的考證態度。讀到那些具體到米級的陣地爭奪戰,我仿佛能聽到子彈呼嘯而過的聲音,感受到泥土被炸開的震動。這種深入骨髓的細節描摹,讓我對這場戰役的復雜性和殘酷性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隻是簡單的“打贏瞭”或“打輸瞭”,背後是無數個體的決策、犧牲和對生存的渴望交織在一起的復雜過程。
評分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極其獨特的。它融閤瞭新聞報道的客觀性、紀實文學的真實感,以及某種近乎詩意的悲壯感。那些描繪戰場環境的段落,常常使用極具畫麵感的意象,例如“鐵與火的煉獄”、“被硝煙染成永恒的灰白”。這種強烈的代入感,使得即便是對軍事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被其強大的敘事張力所吸引。同時,書中穿插的曆史背景介紹,也處理得非常到位,既沒有打斷閱讀的流暢性,又為理解戰役的戰略意義提供瞭必要的知識支撐。可以說,這是一部在保持曆史準確性的前提下,成功實現藝術升華的非虛構作品。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裝幀風格,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那種粗糲的質感,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塵埃。我一直對那個年代的故事抱有深深的好奇,尤其是那些被無數次提及卻又常常被簡化處理的戰役細節。拿到書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開,作者的敘事筆法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宏大敘事,而是非常貼近士兵的視角,充滿瞭煙火氣和人性的掙紮。光是讀到開篇對於行軍途中的口渴和疲憊的描繪,我就能感受到那種身臨其境的壓迫感。這絕不是一本枯燥的軍史記錄,它更像是一部沉浸式的曆史體驗,讓人不得不停下來,去思考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微光。書中的遣詞造句也極富張力,將那種極度的緊張和偶爾閃現的幽默感拿捏得恰到好處,讀起來酣暢淋灕,卻又讓人心頭沉重。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是,它完成瞭一次對被遺忘者的莊嚴緻敬。很多時候,宏大的曆史敘事會淹沒那些最基層的參與者,他們的付齣和掙紮往往不為人知。這本書顯然將筆墨重點放在瞭基層連隊和普通士兵的視角上,通過聚焦於一個局部戰場的慘烈過程,摺射齣瞭整個時代的重量。閱讀過程中,我多次為那些瞬間的抉擇和最終的結局而感到喉嚨發緊。它不隻是在記錄一場戰鬥,更像是在為逝去的青春和無畏的勇氣立起一座精神豐碑。讀完閤上書本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曆史的厚重,更是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提醒我們銘記曆史,珍視和平的來之不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