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民主四讲
定价:21.00元
作者:王绍光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108029812
字数:188000
页码:25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作为一种政治体制,“民主”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而在头2300多年,它一直被看作是个“坏东西”,直到近一百年来,它才时来运转,被当作“好东西”。为什么“坏东西”会变成“好东西”?到底是什么发生了变化?
本书作者以成熟的西方民主为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述了现实世界里民主体制的诸实证性问题。他从民主的起源和演化讲起,逐一讨论民主发展的历史过程、西式民主出现以及巩固的条件、西式民主的机制与运作及其实效与反思。诚如作者所斋“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介绍,也不仅仅是为了赞赏;在很大程度上,它的目的是要对西式民主进行批判和反思。”
目录
“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缘起
前言
讲 民主的起源与演化
一 民主从何而来?
二 古典政治理论家的民主观
三 民主的异化
“自由”和“宪制”限制了民主的适用范围
“代议”限制了民众直接参与决策的机会
“自由竞争性选举”限制了大多数人参政的机会
普选的实现也无法改变选举的“贵族”、“寡头”色彩
第二讲 现代民主兴起的条件
一 经济发展与民主
二 阶级结构与民主
三 文化与民主
公民文化与民主
政治容忍与民主
生活满意度与民主
解放价值与民主
四 公民社会与民主
五 社会资本与民主
六 国家有效性与民主
第三讲 现代民主的机制与运作
一 选举制度
选举权
选区划分
投票规则
二 政党制度
三 行政与立法的关系
第四讲 实效与反思
一 民主的实效:以工具性目标来衡量
民主与经济增长
民主与社会公正
民主与幸福
二 民主的实效:以民主原则来衡量
不平等的参与:选举
金钱与选举
不平等的参与:群体政治
三 对民主制度的反思
作者介绍
王绍光,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主任、讲座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江讲座教授。英文国际学术刊物China Review的主编。已出版中英文专著与合著约二十本,包括《理性与疯狂:中的群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宏大理论与具体人性之间的拿捏得恰到好处。作者没有将“人”抽象化为一个纯粹的理性经济人模型,而是充分考虑了情感、历史惯性乃至非理性选择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比如,书中对“习惯法”在现代治理中的韧性分析,就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跨学科视野。我感觉作者像是站在一个高处俯瞰历史的长河,但他的目光又时刻关注着河岸边每一个微小的涟漪。这种视角的切换非常流畅自然,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政治哲学讨论变得生动起来。读完之后,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今天所处的一切状态,都是无数次妥协、冲突和偶然性累积的结果,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本书没有提供廉价的希望,但它提供了一种更成熟、更清醒的现实观,这比任何空洞的乐观主义都来得珍贵和实用。
评分坦白地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风格,也十分符合其内容所蕴含的厚重感。厚实的纸张,沉稳的字体选择,都营造了一种适合静心研读的氛围。阅读过程中,我体验到一种久违的“沉浸感”。作者在论述某些关键概念时,常常会设置一些反问句,这些句子如同镜子一般,映照出读者自身认知上的盲点和偏见。我必须承认,在某些章节,我感到自己原有的立场受到了强烈的挑战,这是一种既痛苦又兴奋的过程。它迫使你走出舒适区,去直面那些你可能一直回避的难题。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可能就在于它敢于触碰那些敏感而核心的问题,并且毫不退缩地深入挖掘其根源。它不是一本用来消磨时间的娱乐读物,而是一剂猛药,适合那些真正对社会运行机制怀有深刻好奇心的人。
评分我以一个初涉此道的学习者的身份来评价这本书,它的文字风格,说实话,初期阅读时给我带来了一些挑战。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轻松读物那样,用简化的语言来迎合大众的阅读习惯。相反,它呈现出一种近乎学者的严谨和深度,充满了扎实的理论构建和大量的术语引用。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适应作者那种不疾不徐,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然而,一旦跨过了最初的门槛,你会发现其背后蕴藏的巨大价值。作者对待学术的尊重和对真理的追求,是这本书最动人的地方。它没有试图给出简单的“标准答案”,而是展示了复杂问题的多面性,鼓励我们去拥抱模糊性。书中关于社会契约论的某些章节,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参与一场与先贤的对话,那种思想的碰撞带来的震撼,是其他许多浅显读物无法给予的。这本书更像是一把精密的尺子,让你重新丈量你对“秩序”与“自由”的理解,测量标准非常高。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仿佛作者早已预知了读者的疑惑,并在下一个章节给出精准的解答。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卑不亢的叙事姿态,他既不故作高深,也绝不流于肤浅。在探讨集体行动困境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几个著名的社会学实验作为佐证,这些实验的描述生动形象,让人过目不忘。我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用书中的框架去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从社区投票的低效到网络舆论的极化,处处都能看到理论的影子在闪烁。这说明作者的理论体系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和迁移性。这本书对于那些渴望提升自身分析工具箱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教会我的,不是“应该相信什么”,而是“应该如何去思考和判断”,这种方法的传授,其价值远超具体内容的记忆。
评分这是一本让人读完后忍不住拍案叫绝的力作,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将复杂的社会现象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我尤其欣赏他对历史脉络的梳理,那种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命运浮沉,让人深思良久。书中引用的案例和数据都经过了严谨的考证,使得每一个论点都站得住脚,绝非空泛的口号式说教。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辟的论断,感觉像是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和世界观的重塑。比如,作者在探讨权力制衡时,引入了古希腊的城邦实践与现代议会制的对比,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即便是对相关领域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循着作者的思路,轻松地领略其中的精髓。它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去质疑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既有观念。对我而言,这更像是一本思想的“健身指南”,而非简单的知识灌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