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书 《红色家书》编写组 党建读物出版社

红色家书 《红色家书》编写组 党建读物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红色家书》编写组 编 著,《红色家书》编写组 编 编
图书标签:
  • 党建
  • 红色文化
  • 家书
  • 思想教育
  • 政治学习
  • 习近平思想
  • 中华传统文化
  • 价值观
  • 道德修养
  • 红色基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丹桂飘香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ISBN:9787509907979
商品编码:27383879676
开本:16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红色家书

定价:45.00元

作者:《红色家书》编写组 编

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099079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明志篇
造一个光明灿烂的新世界
——李立三致父亲李昌圭等(1919年11月)
实验我的思想生活,想传播到全人类
——俞秀松致父亲俞韵琴等(1920年3月4日)
总要不辱你老这块肉与这滴血,还要在世界上放一个特别光明
——向警予致父亲向瑞龄等(1920年8月)
我们抢上前去迎未来的文化吧
——高君宇致女友石评梅(1921年4月16日)
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
——任弼时致父亲任思度(1921年春)
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
——聂荣臻致父亲聂仕光等(1922年6月3日)
我要救中国多数的劳苦群众
——俞秀松致父亲俞韵琴等(1923年1月日)
救人民于涂炭,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
——关向应致叔父关成顺(1924年)
儿生性与人不同,憎恶的是名与利
——邓恩铭致父亲邓国琮(1924年5月8日)
做个廿世纪的新青年
——王稼祥致堂弟王柳华(1924年11月14日)
我们的出路,只有帮助劳动阶级去打倒资本阶级
——王稼祥致堂弟王柳华(1925年)
他日儿若成仁取义,以此照为死别之纪念
——袁国平致母亲刘秀英(1927年5月25日)
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
——夏明翰致母亲陈云凤(1928年3月)
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
——夏明翰致妻子郑家钧(1928年3月)
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夏明翰致姐姐夏明玮等(1928年3月)
只望活的人要真活,不要活着还不如死
——何叔衡致哥哥何玉书等(1929年1月)
我们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是要改造世界
——王若飞致舅父黄齐生(1932年1月7日)
一息尚存,终当努力奋斗
——王若飞致表姐夫熊铭青(1933年1月)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
——刘伯坚致妻嫂凤笙等(1935年3月16日)
我无情,实处此国难当前,奈何
——罗荣桓致哥哥罗晏清(1937年9月12日)
愿以我的成功的事业报你对我的恩爱
——左权致叔父左铭三(1937年9月18日)
我十分眷念我外家诸兄弟子侄,及一切穷苦同乡
——毛泽东致表兄文运昌(1937年11月27日)
我们决心与华北人民共艰苦,共生死
——左权致母亲张氏(1937年12月3日)
国家未来的前途都寄托在你们青年一辈的身上
——邓发致堂弟邓碧群(1946年1月21日)

正己篇
寻我们将来永远的幸福,这是一件何等快乐的事
——张太雷致妻子陆静华(1921年1月)
效法俄式之革命,不易收改革之效
——周恩来致表兄陈式周(1921年1月30日)
吾国今日之患,为产业不兴,教育不振
——周恩来致表兄陈式周(1921年2月23日)
要想办法,自力更生节约,告诫家中人等
——陈毅致哥哥陈孟熙(1962年4月日)
不论学工,学农,只要好好干都有出路
——张闻天致弟弟张振平(1976年2月2日)

亲情篇
家母病重,赶回服侍,亲侍汤,未尝废离
——毛泽东致舅父文正兴等(1919年4月28日)
堂兄林修梅弥留仅语及国家大事
——林伯渠致堂叔林范心(1921年月16日)
助弟妹等建立自然而有幸福的家庭
——恽代英致弟媳葛季膺(1923年6月19日)
我欢喜你,乖乖的小独伊
——瞿秋白致女儿瞿独伊(1929年)
梦中的你是如此之亲热
——瞿秋白致妻子杨之华(1929年2月26日)
说到死,我并不惧怕
——杨开慧致堂弟杨开明(1929年3月)

教子篇
幸福绝不是天地鬼神赐给的
——何叔衡致义子何新九(1929年8月3日)
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赵一曼致儿子陈掖贤(1936年8月2日)
结婚对象主要是择前进的分子,有希望的人
——徐特立致儿媳刘萃英(1939年11月日)
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
——毛泽东致儿子毛岸英等(1941年1月31日)
脑力同体力都要同时并练为好
——朱德致女儿朱敏(1943年月28日)
家庭中自然需要些忍耐说服,和睦为主
——林伯渠致女儿林秉衡(1944年月6日)
你学得一专门技能必须用于有用之地
——吴玉章致侄子吴端甫(1944年12月8日)
鼓起你的劲儿,踏上你的长路
——叶剑英致女儿叶楚梅(1946年12月6日)
总期不骛高远实事求是为要
——林伯渠致女儿林秉佑(1946年12月8日)
小孩子要规矩还要活泼
——徐特立致孙女徐禹强(1947年2月15日)

内容提要

本书由我社策划组稿,请党史领域相关专家进行了审读。所收文章主要来源于《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毛泽东书信选集》《周恩来书信选集》等资料,共收录117封老一辈革命家的家书。

   根据书信的主题不同分为四个部分:明志篇、正己篇、亲情篇、教子篇。


2015年2月17日,****在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1所学校”他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家书是家庭的情感纽带,是家教的重要裁体,也是家风的一面镜子.选编这本《红色家书》,就是为了具体地展现老一辈革命家的家庭建设,既反映他们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追求,叉反映他们对亲属的深情、对子女的教诲这些家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蕴藏着很多感人故事,是我们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品格风范,特别是进行家庭建设的生动教材
《红色家书》编辑工作以实事求是为指导思想,家书内容引自《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书信选集》《周恩来书信选集》等资料,基本保持原有风貌,仅订正某些明显的错讹与此同时,为了便于阅读和学习,用书信中的关键词句拟了一个标题,简略介绍这封信的中心思想,并对书信中出现的一些人物、事件作了简要的注释
《红色家书》根据每封信的主旨,分为明志篇、正己篇、亲情。篇、教子篇四个篇章.其中明志篇收录的家书主要彰显了作者坚定的理想信念,正己篇的内容集中体现了作者修身正己的严格要求,亲情篇主要反映作者与家人之间的温暖情感,教子篇则是老一代革命家教育后代理念的集中反映 2015年2月17日,****在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1所学校”他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家书是家庭的情感纽带,是家教的重要裁体,也是家风的一面镜子.选编这本《红色家书》,就是为了具体地展现老一辈革命家的家庭建设,既反映他们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追求,叉反映他们对亲属的深情、对子女的教诲这些家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蕴藏着很多感人故事,是我们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品格风范,特别是进行家庭建设的生动教材
《红色家书》编辑工作以实事求是为指导思想,家书内容引自《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书信选集》《周恩来书信选集》等资料,基本保持原有风貌,仅订正某些明显的错讹与此同时,为了便于阅读和学习,用书信中的关键词句拟了一个标题,简略介绍这封信的中心思想,并对书信中出现的一些人物、事件作了简要的注释
《红色家书》根据每封信的主旨,分为明志篇、正己篇、亲情。篇、教子篇四个篇章.其中明志篇收录的家书主要彰显了作者坚定的理想信念,正己篇的内容集中体现了作者修身正己的严格要求,亲情篇主要反映作者与家人之间的温暖情感,教子篇则是老一代革命家教育后代理念的集中反映
限于篇幅,《红色家书》仅选编一余封家书,部分书信的注释文字中,简要介绍与此相关的信件限于水平,难免有疏漏与不当之处,恳请见谅并指正


《红色家书》并非一本包含具体故事或人物传记的传统意义上的图书,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档案,一份跨越时空的精神馈赠。本书由《红色家书》编写组精心编撰,党建读物出版社隆重推出,其核心价值在于汇集了一批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由共产党员及其家人之间往来的书信。这些家书,或来自硝烟弥漫的战场,或来自艰苦奋斗的建设工地,或来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它们真实记录了那些将个人情感深埋心底,将家国情怀置于首位的老一辈革命家、共产党员及其家属的生活轨迹、思想历程和精神世界。 本书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其珍贵且鲜活的“人”的视角来审视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与宏大的历史叙事不同,《红色家书》聚焦于个体,聚焦于家庭。每一封信,都像是一扇窗,让我们窥见那个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特别是投身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共产党员,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牵挂、担忧与坚持。这些书信没有经过艺术加工,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正是这份朴实无华,才显得尤为动人。透过泛黄的纸页,我们可以感受到写信人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对国家前途的殷切期望,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家书”这个载体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力量。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家书是亲人之间最直接、最真挚的联系方式。当写信人身处革命战火之中,或是远赴边疆艰苦创业,他们通过书信向远方的亲人传递着自己的近况,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也倾诉着自己的理想。而收到家书的家人,则在牵挂与思念中,默默支持着他们的事业,承受着生活的重担。这些家书,承载了太多无法言说的爱与责任,它们是家国情怀在最微观、最细腻层面的体现。 《红色家书》编写组的努力,便是要将这些散落在历史尘埃中的宝贵财富重新发掘、整理、呈现。他们如同历史的守护者,一丝不苟地搜集、考证、编辑,力求最大程度地还原这些家书的原貌和时代背景。他们的工作,不仅是对历史文献的保护,更是对革命先辈精神价值的挖掘与传承。通过他们的辛勤付出,我们得以跨越时空的阻隔,与那些可敬可爱的先辈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感受他们身上所闪耀的崇高品格。 党建读物出版社的定位,也决定了本书的政治和思想价值。这本书的出版,旨在通过这些鲜活的家书,生动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展现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崇高精神。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本深刻的思想教材。通过阅读这些家书,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赢得人民的支持,为什么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为什么能够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 本书的内容,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理解。 首先,是革命年代的家国情怀。 许多家书中,写信人正处于激烈的革命斗争之中。他们可能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可能在隐蔽战线上斗智斗勇,可能在艰苦的环境中传播革命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家书往往简短而有力,传递着对革命事业的决心,对革命胜利的信心,以及对家人的报答之情。例如,一位身在抗日根据地的父亲,可能在信中叮嘱年幼的孩子要好好读书,将来报效国家,而自己则要为抗击日寇献身。这种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将国家民族的命运视为己任的精神,在这些家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同时,家书中也充满了对家人的牵挂,对未能尽到家庭责任的歉疚,以及对家人能够理解和支持自己事业的期盼。这种家国情怀的融合,构成了革命者强大的精神支撑。 其次,是建设年代的奉献与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大批共产党员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他们可能奔赴祖国的边疆,可能扎根于贫瘠的农村,可能活跃在工业生产的第一线。在这些年代,家书的内容会更多地反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例如,一位远赴大西北参与建设的工程师,可能在信中向家人描述当地的艰苦条件,但同时也会表达自己对能够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自豪。家书中,可能充斥着对物资匮乏的抱怨,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对家人能够克服困难、共同奋斗的鼓励。这些家书,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精神的生动写照。 再次,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探索与担当。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共产党员们在新形势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家书中,可能反映出他们在改革浪潮中,如何坚持党的原则,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例如,一位在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工作的党员,可能在信中与家人探讨如何抓住机遇,如何发展经济,同时也会表达自己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这些家书,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勇于探索、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更重要的是,本书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家庭观和人生观。 在这些红色家书中,我们看不到对个人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看不到对家庭财富的过分看重。取而代之的是,对国家富强的渴望,对人民幸福的追求,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家书中的亲情,升华为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他们把对家人的爱,延伸为对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责任。这种超越小我的情怀,是共产党员身上最可贵的品质之一。 《红色家书》并非仅仅是历史的回顾,它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深刻启示。通过阅读这些家书,我们可以: 汲取精神力量: 那些在艰难困苦中依然坚守信念的先辈,他们的精神足以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坚韧。 感悟初心使命: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重温这些朴实无华的家书,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提醒我们不忘来时路,不忘为什么出发。 传承优良家风: 许多家书都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家庭教育智慧,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及其家属所传承的良好家风,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家庭,传承优良家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坚定理想信念: 革命先辈们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是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根本动力。通过他们的经历,我们可以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从而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理解历史逻辑: 从这些微观的个体叙事出发,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逻辑,从而增强对党的信任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红色家书》作为一本由《红色家书》编写组倾力打造,党建读物出版社精心出版的读物,它提供了一个独特而宝贵的视角,让我们得以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受信仰的力量,传承革命的精神。它不是一部小说,没有情节起伏;它不是一本传记,没有详细的人生介绍。它仅仅是,那一张张泛黄的纸,上面承载着血与火的记忆,承载着爱与责任的重量,承载着穿越时空的,永恒的红色家国情怀。它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去细细品读,去深刻感悟,去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心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特的时代美感,它洗去了现代印刷体的光滑与精致,带着一种手工誊写的质朴和力量。这种文字的“质感”是我阅读体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能想象到这些信件在油灯下、在颠簸的马车上被写下时的情景,那种急迫和珍视跃然纸上。很多表达方式,即便用今天的语言去复述,也难以捕捉到原有的韵味。比如那些充满特定时代烙印的称谓和比喻,它们构成了那个年代特有的交流密码。对于年轻一代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扇直接通往过去、了解先辈思维方式的窗口。它强迫你去适应一种不同的语境,去解码一种更纯粹、更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这种阅读上的“门槛”恰恰是它宝贵之处,因为它保证了历史信息的原汁原味。它没有进行过度的“现代化”处理,保持了历史留存的原始风貌,这对于史料价值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和结构处理得极其精妙,它不是简单地把信件堆砌在一起,而是带着一种清晰的脉络和深远的意图在引导读者。我感觉每一封信件的选取都经过了精心考量,它们像是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珍珠,被串联起来,形成了一道清晰可见的逻辑链条。有时候是关于战时生活的琐碎记录,透露出物资的匮乏和日常的坚韧;有时候则是关于战略部署的只言片语,却能让人窥见全局的运筹帷幄。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让阅读过程保持了极高的新鲜感。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没有刻意去拔高或神化,而是保留了书信原有的“日常性”。正是这种日常性,让那些远去的英雄形象变得立体可感,他们不仅是历史的参与者,更是有血有肉、会忧愁、会期盼的普通人。这种去宏大叙事化处理,反而更有效地凸显了那个群体精神力量的强大根基——源自对理想的执着,以及对身边人的深厚情感羁绊。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需要闭上眼睛,让思绪沉淀一会儿,消化那种强烈的冲击感。

评分

从整体上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献汇编,更像是一部关于信念传承的活教材。它展现了一种跨越时间、薪火相传的精神动力。在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并非沉重的历史负担,而是一种被注入了新的能量的责任感。这种感觉非常奇妙,它不是说要我们去模仿那个时代的具体行动,而是要去汲取那种在困境中依然选择相信、选择坚持的内在力量。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下生活中的许多“安逸”和“浮躁”,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所珍视的究竟是什么。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深入内心的洗礼和重塑,它提醒着我们,任何来之不易的成果背后,都凝聚着前人的巨大付出与牺牲。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冷冰冰的年代标记,而是化作了一封封温暖而有力的家书,在你心中持续产生回响,激励着你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坚守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评分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体会到这本书所蕴含的巨大情感张力。它不是那种一味煽情或空洞口号式的作品,它的力量在于其“克制”和“真实”。在那些描述艰苦斗争和生离死别的片段中,情感的表达往往非常内敛,但恰恰是这种不动声色的笔触,比任何激烈的辞藻都更具穿透力。比如,一位战士写给妻子的信中,可能只字未提前线的危险,却反复叮嘱要照顾好年迈的父母,或是嘱咐孩子要好好读书。正是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日常嘱托,构筑起了一道比钢铁还坚固的信念防线。这种将大义与小爱完美融合的叙事方式,让人动容。它让我意识到,伟大的事业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它建立在无数个个体对亲情、对责任的坚守之上。这本书让我更深层次地理解了“牺牲”的重量,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到一个人为了群体利益而放弃个人幸福的痛苦抉择。

评分

这本书的书封设计就带着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那种略显褪色的红色调,配合着略微粗糙的纸张触感,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我翻开第一页时,就被那种朴实无华却字字千钧的文字力量所震撼。它不像某些官方文献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鲜活的生命力。你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些先辈们在最艰难的时刻,是如何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对信仰的坚守和对家人的思念。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非常强烈,仿佛他们就在你耳边低语,讲述着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篇选取的书信,它们不仅仅是记录历史的物件,更是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与宏大叙事交织的缩影。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着写信人的处境,他们的笔迹是匆忙还是沉稳?他们的墨迹是否浸润了泪水?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比单纯听故事来得深刻和触动人心。它提供了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去理解历史的波澜壮阔,让人在敬畏之余,更多的是一种共鸣和反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