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人的宗教 (泰戈尔带你远离浮躁、回归自我)
定价:39.80元
售价:25.9元,便宜13.9元,折扣65
作者: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5611677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不同于屡见不鲜的泰戈尔诗集,本书是泰戈尔人生思想的集大成之作,shoudu引进出版。
本书是泰戈尔于1930年亲笔撰写、反映其一生思想的精华之作。在中国,本书作为单行本出版尚属shouci,对于想要了解泰戈尔思想的读者而言,堪称必读之作。
★ 泰戈尔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社会活动的思想,皆源于此书。
泰戈尔一生创作丰富,文学、诗歌、音乐无不涉及,均取得了累累硕果,社会活动也十分频繁,不仅力主反抗英国殖民压迫,呼吁印度民族解放,而且同情民间疾苦,在印度和国际上都拥有极高声誉。但究其思想根源,在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尚而,泰戈尔1930年发表的著述《人的宗教》一书对人的信仰、世界的本质、生命的价值做了深刻总结,地反映了其人生思想,全书处处可见其思想的踪影。
★ 特别收录泰戈尔与爱因斯坦世纪对谈、1924年泰戈尔访华演讲《东方文明的危机》、泰戈尔经典诗歌语录。
20世纪文学家、诺贝尔奖诗人泰戈尔与20世纪zui物理科学家爱因斯坦会面,并就世界的本质进行了一场对谈,双方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产生了一场思想碰撞,堪称世纪对谈。1924年泰戈尔访问中国,并发表了一场名为《东方文明的危机》的演讲,对中国古老的文明和严峻的现实发表了自己独到的看法。泰戈尔以诗歌闻名于世,其经典诗歌如“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飞过”等无不脍炙人口。本书对以上内容均进行了特别收录,作为附录重磅奉献。
★ 泰戈尔曾将书中部分文章作为演讲在牛津大学等世界大学发表,引起巨大反响。
本书是泰戈尔曾在英国牛津大学曼彻斯特学院希伯特讲座做的系列演讲,以及他长年周游世界各国,针对同一主题发表演说后的心得,备受认可和欢迎。
★ 装帧精美,随书附赠泰戈尔精美书签。
国画名家徐悲鸿亲绘泰戈尔画像,配以诗歌,精美书签,赏心悦目。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泰戈尔人生思想的精华之作。
在本书中,收录了泰戈尔在1930年5月于牛津大学曼彻斯特学院希伯特讲座所做的系列演讲,也包括他长年周游世界各国,针对同一主题发表演说后的心得。泰戈尔从哲学意义上深刻思考人的信仰、世界的本质、生命的价值,对人类生存的现实世界进行了深切的人文关照,表现了他独特而精妙的人生哲学思想。
或许,这本书可以为人类的永续发展提供更深刻的思想与行动基础。
目录
译序
前言
一 人的宇宙
人类认识和使用的世界,是一个辽阔无际的所在,人们也在之境实现自己信奉的真理并得到满足。
二 富于创造力的心灵
人类形体的演进,是在与物理世界的交流中追求效率;而意识面的演进,目标是在与人格世界的和谐中追求真理。
三 人的盈溢
对「人」的了解愈来愈深刻之后,我们找到不同的评估尺度,发掘了深度和喜悦的美好,外显行为也愈能庄重自持。
四 心灵的合一
真正的心灵实现不是透过财产规模。当我们与周遭建立更深厚的连结,有了一体感,无限就显现了,所以我们只能透过内在而不是从物理空间去领悟。
五 先知
埋藏在他生命与内心的真理火苗一瞬间窜出,烧成光芒万丈的烈焰。人类好的本质历经数百年的晦暗,靠着一些迹象和低语不断作功,后终于发出无法被消音的声响。
六 洞察力
人的内在洞察力接收到意识的光照时,便能立刻领悟到神性的凝聚力将凌驾所有的差异与分歧之上。
七 心中之人
人会在自己身上感受到自然,也就是说,自然与心灵是相连的,所以人才会在自然当中看到自己。如果人不与自然连结,就不会有完整的存在感。
八 音乐创作者
文明是一种艺术创造,为了实践我们追求灵性圆满大愿的具体产物,它也是宗教艺术的产物。
九 大艺术家
人类天生就是艺术家,永远不可能被动并精准地接受周遭事物的表现,而是不断修正,带着情感与想象的笔触,把事实化为属于人类的意象。
十 人的天性
宗教有赖人们信奉永生之人,并努力地陶冶、展现永生之人具备的品性。如果这些美德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那么宗教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十一 相遇
此刻,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灵性力量挺身相助,我们能发掘这份深藏在我们内心的力量。先驱者展开冒险时也在受苦,经过一番披荆斩棘,生命便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人也得以安歇。
十二 教育家
宗教教育会让我们透过灵魂更贴近世界,去感受而不只是测量,就像我们获得乐器的目的是期待它能奏出自己的乐音一样。
十三 灵性的自由
想靠着掐住某人的脖子来攫取自由,是办不到的。只有放下自我,透过内在修练才能通往自由。
十四 生命的四个阶段
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宇宙,从宇宙到无限——这是灵魂的既定路线。
结语
附录一 现实的本质:泰戈尔与爱因斯坦世纪对谈
附录二 孟加拉地区的包尔人
附录三 达杜与形体之谜
附录四 夜与晨
附录五 东方文明的危机
附录六 泰戈尔经典诗歌语录
作者介绍
泰戈尔(1861年—1941年)
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19*年,凭借诗集《吉檀迦利》成为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曾育慧
译者,台湾大学健康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博士。
这本新近读到的书,虽然书名乍听起来颇为宏大,但实际的阅读体验却像是在一个充满迷雾的古老图书馆里寻宝。作者似乎极其擅长铺陈宏大的历史背景,试图将人类文明的演进脉络与某种深层的精神需求连接起来,然而,这种连接常常显得过于抽象和晦涩。我阅读时,总感觉自己像一个初学徒,拿着一张模糊的地图,试图在无数繁复的哲学论述和跨文化的比较中找到清晰的路径。书中的许多论点,建立在对特定历史文献的深度挖掘之上,这无疑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但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那些引用的古老文本和陌生的概念如同层层叠叠的帷幕,遮蔽了核心思想的光芒。我不得不反复查阅注释,甚至需要借助其他工具书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这种阅读过程是缓慢而艰辛的,它要求读者付出极大的专注力和耐性,仿佛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陡峭山峰,每一步都需要深思熟虑,生怕一脚踏空,便会迷失在浩瀚的学理之中。它更像是一部献给资深研究者的学术专著,而非一本旨在普及或引发大众思考的通俗读物,最终留给我的,更多是知识的重量感,而非精神上的启迪。
评分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失衡”。它在描述某些特定文化现象时,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细致入微和同理心,仿佛作者本人曾在那样的环境里生活了数十年,对那些仪式、禁忌和群体心理的把握入木三分。然而,当视角转向现代性或科学解释时,这种细致却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相当武断和扁平化的批判,缺乏前期对其他文化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入的探究精神。这种“厚此薄彼”的处理方式,使得全书的论述在深度和广度上产生了显著的断层。我希望看到一种更具包容性和批判性平衡的视角,而不是在描绘古代的神秘时充满柔情,在审视现代的理性时却显得傲慢。这种不一致的基调,让我对作者的整体立场产生了疑惑,也削弱了其论证的最终说服力。它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匠人,在雕刻一件精美的木雕时倾注了全部心血,却忘记了在底座上做基础的加固,使得整体的稳定性大打折扣。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魅力是毋庸置疑的,它有着一种古典的、甚至略带吟诵感的文风,某些段落的句式结构和词语选择,让人联想到十八世纪的散文大师。作者似乎对“庄严”一词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每一个关键概念的提出,都伴随着冗长而华丽的修饰,试图赋予其无与伦比的神圣感。然而,这种过度雕琢的语言,在某些时刻反而成为了理解的障碍。当叙述变得过于迂回和充满隐喻时,原本可能简洁明了的观点,也被包裹在了厚厚的辞藻之中。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翻译”这些句子,将它们还原成更直白的陈述,才能把握其本质。这种对形式的极致追求,固然可以提升文本的文学价值,但在试图阐述复杂思想时,却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它更像是一件精美的、但不太实用的艺术品,虽然值得把玩欣赏其工艺,却不便于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其功能。这本书更适合放在书架上,展示阅读者的品味,而非作为一本经常翻阅、用于日常思考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上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读者向导”。它更像是作者在自己脑海中进行的一场漫长而私密的对话,而我们旁观者,则被允许在某些时刻窥视到对话的片段。我承认,其中不乏一些闪烁着智慧火花的瞬间,一些关于人类集体记忆和深层恐惧的精辟概括,它们如同夜空中偶尔划过的流星,短暂却令人印象深刻。但是,由于缺乏清晰的章节导引和明确的论点提炼,很多精妙之处一闪而过,很快就被新的思绪所淹没。我读完后,合上书本,心中回荡的更多是各种情绪的余波和零散的碎片,而不是一个可以被整理、复述和引用的清晰知识框架。它更像是一场体验,一次感官上的冲击,而不是一份可以被系统学习和传授的资料。因此,对于那些期望从阅读中获得结构化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带来相当大的挫败感,因为它拒绝被轻易地归档和分类,它更倾向于在读者的意识中留下模糊的、难以名状的痕迹。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写作风格,用“磅礴”来形容或许还不够贴切,更像是某种意识流的爆发,充满了对人类集体潜意识的野蛮冲撞。它的叙事节奏极其不连贯,一会儿沉浸在某个古代部落的祭祀仪式中,细节描绘得令人毛骨悚然,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和对未知的敬畏;下一页,却突然跳跃到现代社会中技术理性对信仰体系的瓦解过程,语调变得冷峻而批判。这种剧烈的风格转变,让我的情绪体验也随之大起大落,难以保持一种平稳的心态去接纳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我感觉作者仿佛是一个拥有过多思想的艺术家,急于将脑海中所有闪现的火花都喷洒出来,导致文本结构松散,缺乏一个清晰的主线来串联这些碎片化的洞察。很多章节读完后,我只能抓住一些零星的、极具冲击力的意象或警句,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联却像断裂的链条,让我费力去拼凑一个完整的论证体系。这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经历一场充满惊喜和迷惘的梦境,醒来后,某些画面依然清晰,但故事的来龙去脉却变得模糊不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