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作品集(共45册)紫色平装 如何修证佛法+孟子旁通+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等 传统文化宗教研究书籍

南怀瑾作品集(共45册)紫色平装 如何修证佛法+孟子旁通+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等 传统文化宗教研究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怀瑾 著
图书标签:
  • 南怀瑾
  • 传统文化
  • 佛学
  • 道教
  • 儒学
  • 孟子
  • 宗教研究
  • 文化史
  • 中国哲学
  • 修身养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奥华元图书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89982
商品编码:28326356501
品牌:奥华元(aohuayuan)

具体描述




 
南怀瑾作品集 45册(紫封平装)
圆觉经略说978-7-5060-9790-138.00 
学佛者的基本信念978-7-5060-9797-029.00 
定慧初修978-7-5060-9416-030.00 
如何修证佛法978-7-5060-8998-245.00 
禅宗与道家978-7-5060-9207-438.00 
大圆满禅定休息简说978-7-5060-9127-546.00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978-7-5060-9111-425.00 
药师经的济世观978-7-5060-8036-139.00 
中国文化泛言(增订本)978-7-5060-8331-740.00 
禅海蠡测978-7-5060-8903-632.00 
金刚经说什么978-7-5060-8936-442.00 
历史的经验(增订本)978-7-5060-8278-530.00 
话说中庸978-7-5060-8161-032.00 
禅话978-7-5060-8035-418.00 
新旧教育的变与惑978-7-5060-7629-625.00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978-7-5060-7984-620.00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978-7-5060-7693-724.00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978-7-5060-7910-524.00 
易经杂说978-7-5060-7803-039.00 
易经系传别讲978-7-5060-7717-049.00 
南怀瑾讲演录2004-2006 978-7-5060-7490-235.00 
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978-7-5060-7600-522.00 
老子他说(初续合集)(全二册)978-7-5060-7534-388.00 
孟子旁通978-7-5060-7318-939.00 
孟子与尽心篇978-7-5060-7532-926.00 
论语别裁(上下册)978-7-5060-7396-789.00 
庄子諵譁(上下册)978-7-5060-6936-665.00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978-7-5060-7408-732.00 
人生的起点和终站978-7-5060-6956-416.00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关于禅、生命和认知的对话978-7-5060-7076-824.00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978-7-5060-6050-943.00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978-7-5060-5640-348.00 
我说参同契(中)978-7-5060-3690-032.00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下)978-7-5060-4016-739.00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上)978-7-5060-3973-442.00 
我说参同契(下)978-7-5060-3848-530.00 
我说参同契(上)978-7-5060-3499-932.00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978-7-5060-3417-338.00 
漫谈中国文化——金融?企业?国学978-7-5060-3317-626.00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978-7-5060-3197-424.00 
原本大学微言(上下)978-7-5060-7395-069.00 
总价:1524.00


适读人群 :对宗教感兴趣的读者
  《如何修证佛法》是南怀瑾先生重要著述之一,他结合自身修持经验,对实际学佛修证的步骤,有精辟的讲解和具体的指引。


《如何修证佛法》  南怀瑾先生在台北时,曾以“如何修证佛法”为主题,开设系列讲座,共二十八次。这些讲座的内容,经记录整理,便形成了本书。书中以“见”(见地)、“修”(修证)、“行”(行愿)为重点,以《楞严经》《法华经》《增一阿含经》《起世经》《华严经》《瑜伽师地论》《现观庄严论》《宗镜录》《指月录》《密宗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等佛典为资料,结合自身的修持经验,对佛教的修持方法作了简洁明了的阐述,既有要点提示,又有例证说明,是南先生重要的著述之一。……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 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南怀瑾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

名家评价
南怀瑾的写作,是学术通俗化的一种成功尝试。(复旦大学历史教师姜义华)
南怀瑾为奇人,虽与严谨学者异其道,但其修养确有高人之境。(历史学家许倬云)
南怀瑾的一生不能仅当作“国学大师”、“禅学大师”看待,在学术研究中也多有创新,在有的读者看来,可能有常识性的错误,但总归成绩是主要的。他经历的事情很多,不管是怎样的质疑,他看得都很淡,甚至很少去谈论,在他看来,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重要的。(书法家王国平)
南怀瑾没有被任何一种知识,或者是一种文化所束缚。他写了那么多传统文化的书,但在他身上人们却看不到传统文化的“后遗症”,不做作。(台湾曾子南文化基金会董事长曾王君)


《如何修证佛法》十版前言
九版说明
编辑说明
第一讲
本讲缘起 释迦悟了什么 参考经典 解脱和悟道 倒因为果 见地修证及行愿 四加行

第二讲
伪经之辨 《楞严经》的密因 心与缘 七处征心 八还辨见 五十阴魔 色阴

第三讲
走火入魔 受阴 想阴 行阴 识阴

第四讲
水老鹤 识阴 五阴及边际 妄想本空 四大解脱 佛说《法华经》 拈花微笑

第五讲
《法华》和《庄子》的寓言 五千比丘离席 分段及变易生死 弹指八万四千劫 《序品》:东方现瑞 《比喻品》:火宅三车 《信解品》 《药草喻品》 《化城喻品》

第六讲
《法华》与寒山 衣中宝 少欲及无欲 佛法与皇帝 永恒不变存在的真理 大医王 多宝如来和张商英 龙女成佛

第七讲
十念法门 安般、止观、炼气 《安般品第十七》 正意、正身、正言 出息入息 气与两腿 罗云念安般

第八讲
修持证果 初禅到四禅 结使和大阿罗汉 念身与白骨观 念佛与净土宗 念法与学理实践 念僧念圣贤僧 念戒守戒 念施念舍 念天及天堂

第九讲
孟子的浩然之气 见思惑和结使 《楞严经》中的十种仙 六欲天道 断欲及炼气调息 瑜珈及密宗的修法

第十讲
听息数息的问题 精气神乐明无念与三界 空假中三止三观 密宗及修气 修脉 生命和宇宙法则

第十一讲
达摩的理入行入 二祖安心 四祖与各宗派 五祖的时代 六祖的时代 即心是佛的流弊 小释迦仰山 临济四料简

第十二讲
参话头 观心法门 三际托空 再说临济四料简 永嘉说三身 禅与《指月录》 生死问题 沩仰的对答 夹山悟道

第十三讲
思想念头的流动 三际托空与现在心 四料简与火候 军事艺术和禅 夹山度洛浦 《宗镜录》悟道十问 洛浦三关 说临济 说曹洞

第十四讲
不二法门与自然外道 真空顽空 真有假有 一切唯心和身心 说洞山 易卦和五位君臣 三种渗漏 说曹山 如来禅与祖师禅 五代的人才

第十五讲
如何去身见 鸟飞式 再说修气 睦州的草鞋 说云门 三平偈 法身两般病 陈尚书宴云门

第十六讲
顾鉴咦 法眼宗 见桃花悟道 围起来打 四禅四大和三大劫 身心健康的修道 性相二宗 五遍行及五阴 意识和余力

第十七讲
说圆悟勤 闻思修是什么 信之难 说定 昏沉定世间定 修定 修空与枯禅 修有与紧张 调整色身

第十八讲
水火风三劫 三界天人 宇宙的灾难 人类自身的灾难 心法与色法 人体的三界 无住无着无愿 心体及其作用 心、意、识 变化气质

第十九讲
第一障碍:身见 色身转变 不是绝对的时间 三灾与修持 四大种与色法 相续心 四禅八定和精气神 善人的凡夫禅 轻安、定、非定

第二十讲
什么不是定境 专一作意 世间定及非世间定 有心地无心地 生起和圆满 六位无心地 有余依及无余依涅柴

第二十一讲
佛法在世间 《禅宗直指:大事因缘》 雪岩钦公案 高峰妙公案 修定的善巧

第二十二讲
明心见性与三身 吕纯阳与黄龙南 重要的资粮 不能得定与出定 定境中的退位 现观与圣教量

第二十三讲
幻相和眼通 四加行位 声闻乘的四加行 独觉乘的四加行 八万四千对治 习气次第断过 大般若大火炬 大乘的三有和涅檠 把握行蕴

第二十四讲
往生兜率天 第一义 四正断 未生令不生的不善 菩萨道的加行 钝根菩萨 四十六种魔 六度菩萨行 四种魔境

第二十五讲
李长者的《合论》 妄念和情 性与情 济颠和林酒仙 色蕴 受蕴 想蕴 行蕴

第二十六讲
困在感觉境界 变成习惯的思 再说行阴 心不相应行法 说识阴 融通妄想与颠倒妄想 心行五阴解脱 打坐的前三秒

第二十七讲
一知与色身 一知与思 修持的初步 作意、假观、所缘 假想产生的魔境 守着灵明清净 不守灵明清净 漏 任脉的变化

第二十八讲
只有行愿 三千善行,数千功德 打开心结 情的慈悲与智的慈悲 动摇心行 如何转变气质 四重恩三途苦 检查再检查 行行重行行
附录一:见思惑与三界九地、断惑证真之关联
附录二:三界天人表


  《如何修证佛法》:
  圆悟勤家世儒宗,读四书五经,以孔孟为教,世间的学问研究得很好。据传记上说,他“日记千言”,记忆力之强如此。小时候有一天到了一个庙子去玩,庙里有佛经,他拿起一本佛经看,就傻了,当时,“三复怅然,如获旧物”。第一次看佛经,就自然被吸引住了;再看,舍不得马上丢,看了一段,又回转来看,如此三次。读完了佛经以后,很难过,好像掉了东西一样,非常惆怅。便想,我过去前生一定是个和尚,便要求家庭准许他出家了。
  研究高僧传记,发现其中十分之六七,都是儒家的家世,开始完全是中国传统的观念,反对佛教,结果成就的,都是这一类的人。这也是个话头,是个大话头,自己去研究。
  圆悟勤出家以后,就跟着一个法师学教理,以他的天资,佛学的道理通透极了。这时,有个机会来了,他生一场大病,病得快死了。据后来他成道得法后,上堂说法所讲的情形是:我那时候的确死了,只觉得前路是黑茫茫的。总算给他一挣,我不能死,还没有成道,给他又蹦回来了。
  这里头是个问题,是不是人死了以后,有这个勇气可以蹦回来?如果拿唯识学来研究,圆悟勤不一定足真死了。比方说抗战时军中有位朋友,被炮弹打死了,后来又回生。事后说,死是很痛快的,子弹打过身上冰得无法形容,非常痛苦,痛苦以后,感觉非常舒服,那种舒服只有一刹那,一感觉舒服就完了,死过去了。刚死的时候,先是什么都不知道,茫茫然,空空洞洞的,的确是中国人形容的“黄泉路上”,灰灰黄黄的一片。以后怎么活过来也不知道,只感觉自己好像在跳板上一样,就是那么一翻,就回来了。这不是全死,阿赖耶识还没有离开,这一种现象在中国《礼记》上称作假死。
  圆悟勤禅师所讲的死究竟如何,也是一个问题。我们学佛修道是科学的,不是随便讲,该怎么信就怎么信,并不是不信,而是对自己修道应该负责,不能盲目地自欺。
  ……



《东方智慧的深邃回响:国学经典精粹与宗教思想探微》 本书集结了一系列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宗教哲学思想的深度力作。它并非简单罗列,而是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中国古代思想的源流、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进行了系统而富有洞见的梳理与阐释。全书旨在引导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独特魅力,感受东方智慧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不朽价值。 第一部分:儒道互鉴,人生哲学的基石 本部分重点聚焦于儒家与道家的思想精髓,探索它们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与人生态度。 《论语》的现代解读与人生智慧:深入剖析孔子及其弟子关于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的阐释,结合当代社会语境,阐释其在个人修养、社会治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现实意义。本书将着重挖掘《论语》中关于君子之道、学习方法、修身养性、以及如何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具体教诲,并辅以丰富的历史典故与生活实例,使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们将探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普适性伦理原则,以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辩证学习观,引导读者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方向。 《道德经》的宇宙观与生活哲学:通过对老子《道德经》的精读,揭示其“道”的内涵、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以及“柔弱胜刚强”、“上善若水”等生活智慧。本书将超越单纯的文本解读,尝试勾勒出老子思想体系的宏大框架,探讨其对自然、社会、人心的深刻洞察。我们将重点阐释“道可道,非常道”的玄妙之处,以及“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顺应自然、把握规律的积极智慧。书中还将探讨《道德经》如何启示我们理解人生的无常与变化,以及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清净与平和。 《孟子》的仁政思想与民本情怀:详细梳理孟子关于“仁政”的论述,强调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本书将深入探究孟子如何将儒家思想向前推进,特别是其对于人性善的辩护,以及由此推导出的政治理想。我们将着重分析孟子关于“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论断,以及他如何通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的比喻,阐释在道德原则面前的抉择。本书还将探讨孟子对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述,及其在现代管理与团队建设中的启示。 第二部分:宗教精神的探索与比较 本部分将视野投向中国主要的宗教传统,特别是佛教与道教,深入考察其教义、修行体系、以及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佛教的慈悲与智慧:以入门的视角,介绍佛教的起源、基本教义(如四圣谛、八正道、因缘生法、无常、无我等),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演变。本书将重点阐释佛教的慈悲精神如何体现在对众生的关怀,以及其智慧如何帮助人们超越痛苦、了达人生真相。我们将深入浅出地讲解“缘起”的核心概念,以及如何理解“空性”的智慧,并探讨佛教如何提供一套完整的解脱之道。此外,书中还将介绍一些适合现代人实践的佛教修行方法,如观呼吸、禅修等,帮助读者体会佛教的实践意义。 道教的养生与修真:系统性地介绍道教的核心思想,包括“道”、“德”、“阴阳”、“五行”等概念,以及其在养生、炼丹、符箓、内丹等方面的实践。本书将重点阐释道教“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理想,以及其独特的宇宙观与人生观。我们将详细介绍道教的养生理论,如顺应四时、饮食有节、导引吐纳等,并探讨内丹修炼的奥秘及其对身心健康的益处。本书还将触及道教的伦理道德,以及其在追求长生久视和精神解脱方面的独特路径。 宗教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影响:超越单纯的教义阐释,探讨佛教与道教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的社会角色,它们如何渗透到文学、艺术、哲学、民间信仰等各个层面,并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何种塑造。本书将分析宗教如何成为凝聚社会共识、提供精神慰藉的重要力量,以及它们在历代王朝更迭、社会变革中的复杂互动。我们将探讨宗教仪式、节日庆典等如何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宗教传统如何为中国人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提供丰富的滋养。 第三部分:传统文化的现代回响 本部分旨在将前述的经典智慧与宗教思想,置于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与反思,探讨其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构建个体人生意义的价值。 中国古代哲学对现代管理者的启示:结合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的权谋等思想,探讨其在现代企业管理、组织建设、领导力塑造等方面的借鉴意义。本书将分析如何将“以人为本”的儒家理念与“顺势而为”的道家智慧相结合,创造更具人性化与效率的管理模式。我们将探讨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来处理组织内部的矛盾与冲突,以及如何从古代智慧中汲取应对复杂商业环境的策略。 东方智慧在个人心灵成长中的应用:从佛教的慈悲、道家的养生、儒家的修身等方面,提炼出适用于现代人个人心灵成长的实践方法,包括如何缓解压力、培养积极心态、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以及寻找人生价值。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运用“正念”来应对焦虑,如何通过“知足常乐”的态度来提升幸福感,以及如何从古代哲学中汲取力量,以更从容、更深刻的态度面对生命的挑战。 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集体主义、和谐共生、伦理道德等价值观念,分析其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如何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化解社会矛盾、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本书将探讨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既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又吸收借鉴外来文明的优秀成果,最终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平实而深刻,避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事例、鲜活的论述,引导读者主动思考,感悟其中蕴含的智慧。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能够为每一位寻求精神滋养、探究生命真谛的读者,提供一扇通往东方智慧宝库的大门,点亮前行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广度和深度让人惊叹,它不仅仅是几本独立的著作汇编,更像是一张精密的文化地图。从佛家的心性论到儒家的伦理实践,再到道家的生命哲学,作者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知识体系,让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学派之间的对话、继承与分野。我特别喜欢它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极度的耐心和条理性,就好比一位技艺精湛的织工,将千头万绪的丝线,编织成一张结构清晰、图案精美的锦缎。对于希望系统性学习中国思想史和宗教哲学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一个近乎完美的起点和常青的参考工具。它不是提供速效药,而是提供一套可以终身研习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这才是真正好书的标志。

评分

坦率地说,初次接触这么大规模的传统文化丛书,我内心是有些抗拒的,担心内容过于陈旧。然而,这套书给我的惊喜在于,它对传统文化的“阐发”而非简单的“复述”。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将几千年前的思想核心,用最现代的语言和最贴近人性的方式解读出来。尤其是在探讨个体与群体、天人合一时,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非常强烈。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反复咀嚼某些段落,不是因为难懂,而是因为其蕴含的哲理太丰富,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内化。这种深度阅读的体验,已经很久没有在其他读物上感受到了。它强迫你放慢脚步,重新审视自己对“真理”的认知框架。这更像是一场与古代智者的私密对话,安静、深刻,且充满启发性。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在现代社会中摸索传统文化精髓的人量身定做的宝藏。我一直对古代智慧充满了好奇,但又苦于找不到一个系统、深入浅出的引导。初次翻开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厚重感和清晰的逻辑结构就让我对它充满了信心。它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而是用非常贴合生活和现代思维的方式,将那些深奥的哲学思想娓娓道来。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修证”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玄学,而是可以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指南。特别是它阐述因果报应和心性转化的部分,那种丝丝入扣的剖析,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深思自己的言行。作者的功力可见一斑,既有渊博的学识支撑,又不失文人的风骨和悲悯之心。每次合上书本,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清明的力量,仿佛在迷雾中找到了指引方向的灯塔。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心灵成长、对中华文明根源有探求欲的朋友们,它绝对能带给你远超预期的收获。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是一套比较枯燥的学术研究资料,没想到它在保持严谨性的同时,文笔竟然如此生动有趣。特别是关于道教发展史的那部分,它没有按照时间线索平铺直叙,而是巧妙地穿插了许多历史轶事和人物侧写,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辈在娓娓道来一个宏大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争议性观点时的那种平衡和克制,既不偏激地褒贬,也不回避矛盾,而是将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并置,让读者自己去形成判断。这套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入门读物,它更像是一部建立知识框架的蓝图。对我这种喜欢追根溯源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让我得以跳出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从一个更宏观、更具历史深度的角度去看待这些传统思想的演变和相互影响。装帧虽然朴实,但内页的排版设计也很用心,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

评分

关于《孟子旁通》的部分,是我个人最受震撼的一段阅读体验。孟子的“浩然之气”在传统解读中常常被渲染得有些飘渺,但这套书却将其与具体的实践和心理修炼紧密结合起来,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养成路径”。作者对于“义”与“利”的辨析,尤其深刻,它揭示了现代商业社会中许多道德困境的哲学根源。我发现自己开始下意识地用孟子的一些思维模型去审视生活中的抉择,那种由内而外的坚定感是以前阅读其他励志类书籍所不曾给予的。它不是简单地宣扬“善”,而是教你如何构建一个坚不可摧的内在道德结构,让善良成为一种必然而非偶然的选择。这种由内向外的力量转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修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古代的圣贤教导“活化”了,使其能够回应当代人的精神焦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