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疡科心得集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疡科心得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代华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疡科
  • 临床
  • 伤科
  • 经验方
  • 医案
  • 传统医学
  • 外科
  • 病例分析
  • 疡科心得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翰林学府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076975
商品编码:27440526190
包装:01
开本:09
出版时间:2006-08-08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书名:疡科心得集

定价:12.00元

作者:(清)高秉钧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6-01

ISBN:9787117076975

字数:

页码:153

版次:1

装帧: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疡科心得集》分上中下3卷,方汇1卷,成书于嘉庆十年(1805),是高氏30余年外科临证经验的总结。初刊于嘉庆十一年(1806),很快流传全国,深受外科医家欢迎,仅时隔三年,尽心斋便于嘉庆十四年(1809)再版印行。现存版本除上述两种外,尚有光绪二十七年(1901)无锡日升山房刻本,光绪三十二年(1906)文瑞楼石印本等。

内容提要


本书为清代名医高秉钧撰著。高氏字锦庭,锡山(今江苏无锡)人。精通内外科,尤以外科驰名于江浙问。
本书共3卷,成书于嘉庆十年(1805),是高氏外科临证经验的总结。高氏穷研《内经》,博综经典,主张治外必本于内,治疮疡须分阴阳虚实,提出“毒攻五脏”的主要证候,确立了“按部求因”的辨证方法,创立了“两证互相发明”的外科编写体例。并于书后汇集了260余1外科常用方剂。该书对当今中医外科临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次整理,以嘉庆十一年(1806)初刻本为底本,精审精校,使内容更加准确。书前增加导读,书末附有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本书为中医外科医生所必备,也可供其他中医工作者参考。

目录


卷上
疡证总论
疡科调治心法略义
申明外疡实从内出论
辨脑疽对口论
脑疽后论
辨百会疽玉枕疽论
辨夭疽锐毒虚实论
辨大头瘟抱头火丹毒论
辨鬓疽额疽论
辨凤眉疽眉心疔眉发论
辨眼丹眼漏论
辨眼胞菌毒眼胞痰核论
辨鼻渊鼻痔鼻衄论
辨龙泉疔虎须疔颧骨疔论
辨唇疔茧唇舔唇疳论
辨口疮口糜论
辨婴孩螳螂子雪口疳梅花疳论
辨牙咬托腮寒热虚实传变骨槽论
骨槽风后论
辨牙漏牙宣牙疔论
辨走马牙疳风热牙疳牙菌论
辨舌喑舌痹论
辨木舌舌衄论
辨舌疳牙岩舌疔论
辨悬痈撞舌论
辨喉蛾喉痈论
辨缠喉风虚实不同及小儿马脾风论
辨喉疳喉菌论
辨喉痹喉癣论
辨梅核气喉喑论
辨烂喉丹痧顺逆论
附:王步三先生烂喉丹痧论
辨耳痈耳菌虚实论
辨鸬鹚瘟耳根痈异证同治论
辨发颐豌豆疮论
辨颈痈锁喉痈论
辨风热痰惊痰论
辨瘰疬瘿瘤论
辨缺盆疽腑痈胛痈论
附:汤森亭先生肩背臂膊诸痛论
辨夹痈米疽论
辨臂痈鱼肚发论
辨骨蝼疽垂臂发论
辨石榴疽鹚痈论
辨蝼蛄串肘痈肘后毒论
……
卷中
卷下
方汇
方剂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名医临证验案精萃——集腋成裘,融汇古今,启迪医道 本书籍并非《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疡科心得集》的续篇或姊妹篇,而是另一部凝聚历代名医临床智慧与丰富经验的珍贵医案汇编。它着眼于中医整体观与辨证施治的精髓,精选数百则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医案,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多个科室,力求呈现中医临床治疗的博大精深与实用价值。本书旨在为中医学习者、临床工作者乃至对中医养生保健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生动的中医学习范本。 内容概述: 本书的编纂宗旨在于“集腋成裘,融汇古今,启迪医道”。我们深知,中医的生命力在于其临床实践与经验传承。古今医家,如同星辰大海中的璀璨明珠,他们的医案不仅是疾病治疗的记录,更是思想碰撞、理论升华的载体。本书精心挑选了那些具有代表性、创新性、疗效卓著的医案,力求做到: 跨越时空,博采众长: 既有源远流长的经典医案,如张仲景、孙思邈等先贤的治疗思路;也收录了近现代名医的实践经验,如叶天士、吴鞠通、蒲辅周、李可染等大家的临证绝技。这些医案跨越了不同朝代、不同地域,反映了中医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演变,展现了中医理论的普适性与地域性。 科室全面,症状万象: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病种或科室,而是以“临床”为导向,涵盖了中医常见的内科杂病(如咳嗽、哮喘、泄泻、眩晕、失眠、心悸等)、外科伤科(如跌打损伤、疮疡肿毒的辨证治疗)、妇科常见病(如月经不调、带下、不孕、妊娠相关疾病)、儿科疾病(如小儿感冒、消化不良、惊厥等)、五官科常见病(如眼疾、耳疾、鼻疾、咽喉疾病)等。通过对不同病症的医案分析,读者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医辨证论治的普遍规律,以及针对具体病证的个性化治疗策略。 医案精读,深入浅出: 每一则医案的选录都经过严格的筛选,力求在真实性、典型性、代表性方面做到最优。每则医案都包含详细的病史、脉象、舌苔、症状描述,以及医家的详细辨证施治思路,包括病因病机分析、治则治法确立、方药选择与加减、用药剂量与煎服方法,甚至还可能涉及针灸、推拿、膏丹丸散等其他疗法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本书不仅仅罗列医案,更注重对医案的深入解读。每则医案的编者会根据现代医学的认知,结合中医理论,对医案的疗效、思路进行分析和评述,阐释其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帮助读者理解医家“病机何在,治法何从”的思维过程。 理论与实践并重,启迪思维: 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启迪医道”的功能。通过对这些经典医案的研读,读者不仅能学到具体的病证治疗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够领悟到名医们是如何通过望闻问切,捕捉病机的细微之处;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症状中,抓住病邪的关键;是如何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志、环境等多种因素,制定出最恰当的治疗方案。本书旨在培养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其创新思维,使其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中医理论。 本书特色: 1. 系统性与全面性: 不同于单一病种或单一疗法的书籍,本书展现的是中医临床的广阔图景,使读者对中医的整体治疗体系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2. 权威性与经典性: 医案均精选自历代名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是中医临床宝贵的财富。 3. 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详细的辨证论治过程和方药配伍,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直接可借鉴的参考,也为初学者提供了模仿和学习的范本。 4. 启发性与创新性: 通过对医案的深入剖析,引导读者理解中医的思维模式,鼓励其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5. 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必要时,书中会配以脉象示意图、舌象图、病变部位解剖图等,使理论与图像相结合,增加理解的直观性。 目标读者: 中医院校学生: 本书是学习中医临床思维、积累临床经验的绝佳辅助教材,能够帮助学生将课堂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中医执业医师: 能够帮助执业医师拓展思路,丰富诊疗经验,提升疑难杂症的诊治水平,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中药研究者: 能够从中获取丰富的临床用药信息,为中药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实践依据。 中医爱好者与养生人群: 能够从中了解中医的博大精深,学习中医养生保健的智慧,更好地管理自身健康。 结语: “集腋成裘,融汇古今”,本书正是汇集了历代名医的智慧结晶,如同星光点点,共同照亮中医临床的道路。“启迪医道”,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鲜活的医案,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医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热爱,培养出更多具备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的中医人才,让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翻开本书,您将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医学之旅,与古今名医对话,感受中医的无穷魅力,汲取治病救人的无穷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好的医学书籍,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并鼓励他们去探索更深的奥秘。《疡科心得集》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而是着重于培养读者的辨证思维能力。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治疗的关键在于“辨证”,只有准确地把握了病症的本质,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他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展示了如何从细微之处入手,洞察病情的虚实、寒热、阴阳,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治未病”和“扶正祛邪”的论点,这与当下提倡的健康理念不谋而合。作者并不是一味地追求“祛邪”,而是将“扶正”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的精髓。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去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并尝试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这种主动的学习和思考,比被动地接受知识更有意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医在面对现代医学挑战时,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优势。它激发了我对中医的更大热情,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深入研究中医,将其发扬光大的决心。

评分

作为一名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医生,我深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鸿沟。很多时候,教科书上的知识离真实的临床场景总有一段距离,而那些能够真正解决疑难杂症的“绝活”,往往掌握在少数经验丰富的名医手中。《疡科心得集》的出现,无疑是给广大临床医生送来了一份厚礼。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它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将中医治疗疮疡的精髓,以一种极为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详尽描述了作者在处理各种复杂疡证时的思路和方法,从病因病机的分析,到证候的辨别,再到方药的选择和加减,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智慧和经验。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一些常见而又棘手的病症,如恶疮、流注、骨疽等,所提供的独特治疗思路和验案分享。作者不回避治疗过程中的困难,反而深入剖析了出现问题的根源,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我们年轻医生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患者病情复杂,辨证论治陷入困境,此时翻阅此书,总能获得新的启发。它让我意识到,中医治疗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病情的变化,灵活调整,审证求因,因证施治。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的临床思维能力,也极大地增强了我运用中医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觉得非常吸引人,是一种带着温度和人文关怀的叙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医学事业的执着和对患者的关爱,这让我感觉不是在阅读一本冰冷的书籍,而是在与一位慈祥的长者对话,听他分享那些沉淀了岁月和智慧的经验。书中对于一些经典的古方,作者并非照搬照抄,而是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其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创新。他会详细解释为何选用某个药物,以及在特定情况下如何进行加减,这种“解构”式的分析,让我对经典方剂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更让我觉得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自己的经验神化,而是坦诚地分享了自己曾经的失败和教训,以及从中获得的深刻体会。这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不仅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医学大家,更让我深切感受到,医学的进步离不开不断的探索和反思。书中对许多疑难杂症的治疗,都提供了非常具体的用药指导,而且这些指导并非是笼统的概念,而是细致到药物的剂量、煎煮的方法,甚至是服药的时间和饮食禁忌。这些细微之处,恰恰是决定疗效的关键。我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中医治疗疮疡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了,也更有底气去面对临床上的各种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绝对能让每一个热爱传统中医,尤其是对皮肤病、疮疡等疑难杂症感兴趣的朋友们大开眼界!我一直对中医的博大精深充满敬畏,但很多时候,那些古籍的语言过于晦涩,临床实践的细节也往往隐藏在经验大师的口传心授之中。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巨大的鸿沟。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理论汇编,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将自己毕生的临床感悟、用药心得、辨证施治的绝妙之处,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典型病例的深入剖析,那些从初诊的迷茫到最终确诊用药的层层递进,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应对策略,都写得详详细细,仿佛就坐在那位老中医的诊室里,亲眼目睹了整个诊疗过程。这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是任何枯燥的理论书籍都无法比拟的。它让我深刻理解到,中医的精髓不仅在于药方的组方,更在于辨证的精准和用药的灵活性。书中对于一些复杂病症,如何辨别虚实寒热,如何根据不同患者体质和病程变化调整方药,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将书中的这些经验加以融会贯通,运用到自己的临床实践中,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本书真的让我看到了中医“简便验廉”的魅力,也给了我继续深入钻研中医的巨大信心。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类型的疡症,而是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等多个领域的常见和疑难杂症。作者凭借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将各种复杂的病情梳理得井井有条,并通过大量生动的病例,将抽象的中医理论具象化。我特别赞赏书中对“经验方”的运用和解析,作者在介绍这些方剂时,不仅说明了其主治功效,更深入地剖析了其组方原理和药物配伍的精妙之处。他还会根据不同的病情变化,指导读者如何对这些经验方进行加减化裁,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让我意识到,中医的治疗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书中对于一些“痹证”、“痿证”、“瘫痪”等涉及筋骨、脉络的病症,也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法,这些内容对于我来说,是极具启发性的。我甚至可以将书中的一些观点和方法,与我所学的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治疗体系。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集理论深度、临床实践、人文关怀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水平,也让我对中医这门古老的学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感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