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程

大国工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忆宁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人大社明德求是书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40947
商品编码:27515784277
包装:平装
开本:16

具体描述


书    名:大国工程

作  者:赵忆宁 著

出版时间:2018-05-01字  数:233 千字
书  号:240947ISBN:978-7-300-24094-7
开  本:异16包  装:平   装
印  次:1-1定    价:¥49.00


大飞机、高铁、特高压、港珠澳大桥这四项中国超级工程是如何决策上马的?实现了哪些关键创新点?如何进行组织管理?如何开拓国际市场?如何与国际同行进行合作与竞争?经历了哪些波折与困难?为什么在中国能取得成功?在国内外产生了哪些带动效应?如何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本书作者作为一名职业记者,深入第一线调研采访,真实记录了中国企业管理者、工程师、技术员、工人如何创造大国工程奇迹,全面反映了中国自下而上的市场创新与自上而下的国家创新是如何同向同行的。可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书中讲述了一个个关于科技和发现本身的故事,以及科技创新与社会、人类之间联系的故事,并试图走进科学家、工程师们的内心世界,触摸他们的思想活动。

赵忆宁,《21世纪经济报道》首席记者。1959年生于北京, 1983—2003年在新华通讯社《瞭望》新闻周刊担任记者,先后任职于政治、文化、经济、热点与专题五个部门。2003年加盟《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获广东“十佳女新闻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称号 。 
著有《转轨中的日本》(2007年)、《大较量:当中国龙遇到美国鹰》(2010年)、《中国入世大角力:新型超级大国的拐点》(2013年)、《探访美国政党政治:美国两党精英访谈》(2014)、《大战略:“一带一路”五国探访》(2015)等。 
擅长撰写连续报道,新闻报道理性质疑,多方求证,自成一体。撰写的“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政治经济学”“赤旗飘扬:与日共在一起”“中国入世大角力”“美国政党政治调研”“‘一带一路’五国调研”“非洲七国调研” 等专题系列报道,引起决策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提高了中国媒体影响国际舆论的主动性,通过报纸搭建了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桥梁,在中国媒体国际化及“走出去”方面做了成功的探索和尝试。

第一章 中国大飞机:21世纪的一号工程 
中国大飞机准备起飞 为制造强国而战 
中国大飞机C919即将揭开面纱 
航空制造业:中国制造的短板 
高层强音:中国制造自己的大飞机 
“黄皮白心”:是自主研发吗? 
后发制人:两大竞争对手率先换“心” 
十年为期:迈入航空制造业强国行列 
国家发展中国大飞机的四次决策 
——专访国家大型飞机重大专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吴兴世 
大飞机承载几代人梦想 
运-10被搁置的三个原因 
三次艰难的决策历程 
面向市场的“三条金光大道” 
引领产业发展 
这次我们终于干成了:C919飞机自主创新有五个标志 
——专访C919项目常务副总设计师陈迎春 
“举全国之力”研制大飞机 
解密一段曲折的历史 
C919完全是自主设计 
如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C919订单预期2030年占全球市场1/5 
——专访中国商飞市场营销部副部长党铁红 
当前订单包括确认订单和意向订单 
预期2030年占全球市场1/5 
“主供模式”:中国商飞与顶级供应商形成“生命共同体” 
——专访中国商飞张洪光处长、郭佳文处长 
16家合资企业 提升系统及产品研制能力 
“主供模式”:与顶级供应商打交道 
在艰难的摸索中学习 
新型供应商模式:“生命共同体” 
中国大飞机是GE全球战略千载难逢的机会 
——专访昂际航电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仲安仁 
成立合资公司是GE全球战略的需要 
提倡 “合规文化”, 转移“干净”技术 
希望从C919项目中获得经验和美誉 
沉浮:中国大飞机的三十年 
——专访北京大学教授路风 
大飞机决策回溯 
运-10下马摧毁了大飞机的研发平台 
中国商飞一定要坚定地走下去 

第二章 中国高铁:走向世界 
中国超高速试验列车 
时速605公里超高速列车台上试验 
高铁就像一架飞机在不停地起降 
希望最高速度出现在中国 
多项创新技术等待上线验证 
抢占技术制高点,带动行业发展 
高速是我们追求的梦想 
——专访南车青岛四方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梁建英 
中国强势进入高铁国际市场 
——专访南车青岛四方副总经理倪胜义 
拿下阿根廷大单 
“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布局 
让中国高铁走向全世界 

第三章 特高压输电:中国挑战美国创新领导地位的重大工程 
特高压输电:引领中国从技术追赶到技术领先的转变 
特高压输电的曲折之路:追寻特高压技术创新之美 
难题之一:提高电压与控制电压 
难题之二:污秽环境下外绝缘子的配置 
难题之三:控制电磁环境与控制电场 
难题之四:特高压设备的研制 
中国从超高压到特高压的历史性飞跃 
——专访国家电网公司副总工程师陈维江 
中国输电网曾落后西方20年 
特高压输电在世界各国的探索与命运 
中国特高压输电为何是自主创新 
特高压项目评估受阻 “十二五”电网规划何时出台 
特高压输电项目评估纸上谈兵一年 
规划缺失,是造成项目评估一事一议的根源 
“十二五”过半,国家电网专项规划在哪里? 
国家电网要实现跨国跨洲电力配置 
——专访国家电网公司国际部负责人程梦蓉 
国家电网在境外市场的定位是长期战略投资者 
巴西项目预期回报率18% 
抓住“走出去”的机遇 
没有国际化,何谈世界一流 
2020年境外资产占比10% 
中国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评价 

第四章 港珠澳大桥:中国成为桥梁建设强国 
港珠澳大桥的工程领袖与精神领袖 
——在林鸣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发言 
建设中的港珠澳大桥:一道绵延56公里的难题 
全球瞩目中国沉管隧道跨海大桥 
海底隧道专有技术的昂贵学费 
超级工程凸显中国强大综合国力 
“直逼技术极限”的挑战 
“海中的眼睛”化解危机 
成功实现深水管节沉放姿态监测 
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支撑 
从交通工程建设大国到交通工程建设强国 
港珠澳大桥标志着我国由桥梁建设大国成为桥梁建设强国 
——专访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设计负责人孟凡超 
伶仃洋大桥搁置,港珠澳大桥续梦 
港珠澳大桥建设三方共同融资 
由桥梁建设大国成为桥梁建设强国的里程碑 
港珠澳大桥:绵延56公里的创新 
4.5公里海底隧道滴水不漏 
艰难的抉择:E15管节第一次返航 
失败的“潜在收益” 
无中生有的清淤“救心丹” 
沉管隧道结构的独特创新 
结尾 
大国工程师与超级样板工程 
——专访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林鸣 
中国体制的优势 
共和国长子的担当 
做大国的工程师 
港珠澳大桥的工程思想:“对失误零容忍” 
——专访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副总经理、总设计师刘晓东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复杂的工程 
——专访荷兰隧道工程咨询公司执行总裁、首席隧道专家 
汉斯?德维特 
惊心动魄38小时:挑战最终接头“重新对接”极限 
7小时的艰难决策 
逆向操作行不行? 
林鸣心中的“锚定”与“中国标准” 
逆向操作和与风险对话 
天道酬勤的完美精度 
后 记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商飞,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第一次明确作出中国制造大飞机的最坚定决策,他说:“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把大飞机搞上去,起带动作用、标志性作用。中国是最大的飞机市场,过去有人说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个逻辑要倒过来,要花更多资金来研发、制造自己的大飞机!” 

◇C919飞机自主创新有五个标志:第一,这个飞机的总体方案是我们自己定的,没有任何外国人参与。第二,气动外形是我们自己设计、自己试验完成的。第三,飞机的机体,从设计、计算、试验到制造全是中国人自己做的,西安、沈阳、成都、哈尔滨、南昌等地的专业人员全都参与了。第四,系统集成是我们自己完成的。系统集成并不是意味着把国外的系统或者材料买回来就能变成飞机,否则如何解释全世界目前能进入客机研制领域的只有欧洲、美国、中国、俄罗斯、加拿大、巴西和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第五,我们搞的是中国自己的特色管理。我这里说的“自己”不仅是中国商飞,还包括国内各行各业为C919做出过贡献的人们,我们真正做到了“举全国之力”。 

◇中国上大飞机项目必将触动国际既得利益集团的神经,我们绝不要低估美国和欧洲政商合谋扼杀中国民用航空工业的决心。美国人和欧洲人比许多中国人更明白,一旦中国开始建立大飞机的开发平台,问题就不再是中国产品刚出现时的水平是低还是高,而是中国的技术能力一定会通过这一平台成长起来。从国家层面要想清楚这件事情,即便是美国或者欧洲都不给我们适航证,我们也要坚持飞,不能飞国际航线就飞国内航线。 

◇速度代表技术发展的综合实力。如同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超高速列车的研制也可谓举全国之力,有2万名科研人员、5万名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超高速列车的研制。我们当然希望最高速度能够出现在中国,由我们国家的车辆突破法国570多公里的时速值,让全世界认可中国的高铁技术。 

◇“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1840年鸦片战争时的中国了,我们已经具有强大的科学与技术的创新能力及体系,中国国力发展至今已可以提供大桥施工的技术保障,我们可以做到过去不能做到的事情,从不懂到懂,边干边学,学中干,干中学!”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指挥林鸣对记者说。 

◇外国企业很惧怕中国的央企,2015年有47家央企进入世界500强排行榜,显示了强大的竞争力。但是长期以来社会上对国有企业有各种各样的舆论,甚至个别人希望置国有企业于死地。我认为,央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法治、需要市场经济,同样也需要央企,至少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它的存在是必要的,尤其是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
大国重器,匠心磨砺。记者深入国家四大工程,采访科研人员、产业工人,从笔尖流淌出的一个个工程,将中国梦圆梦的目标转化为一锤一钉的劳作,一砖一瓦的建设。每一个感人故事都是民族共同财富的深度挖掘,充分印证了每一个重大工程的突破,都是国家意志、国家力量、国家情怀的体现。 
——魏应彪(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 

作者对港珠澳大桥的跟踪报导持续了数年,给我们最为深刻的印象是对严谨的那份执着。作者每一次的现场采访都会持续十天到半个月,写稿过程一般都要数月,这个期间我的许多同事经常会收到作者的微信、电话核实专业与细节问题。我们都非常喜欢作者的文章,因为文章的真实能让我们被自己感动,在困难的时候坚定坚持的信念。我一直期待作者能将她所感受到的港珠澳大桥写成一本书,去激励更多的人。透过作者的《大国工程》,能够让人们看到祖国辉煌的未来。 
——林鸣(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 

大国工程是国之基石,高铁是大国亮丽的名片。该书通过与工程师、企业管理者等深度对话的方式,揭开了高铁等大国工程崛起的奥妙,视角独特,解读深刻,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作品。 
——梁建英(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在港珠澳,她采访的时间跨越四年。诸多重大节点,她都在现场,很多工程师成为她朋友。工程师们的赤子之情总能在她笔端自然流淌。 大飞机、高铁、特高压,她不仅要听当事人说,还要听第三方专家,国际权威机构、权威专家说。她的结论专业可信。 采访每项工程前,她要阅读数十本相关书籍。很多专业问题在她笔下通俗生动。 更难得的是,每项工程她总能找到清晰的历史方位,让人仿佛听到中国迈向强国路上坚实的脚步声。 这是真正的中国好故事,是时代亟需的强国之音! 
——查长苗(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部副总经理) 

中国近年来在重大工程上取得的成就引人瞩目,但在每一个重大工程的背后,都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争论、挫败、曲折以及最终导致成功的不屈不挠。赵忆宁女士以她坚信的价值观并通过采访那些重大工程参与者而写就的这本书,能够使中国公众不仅了解这些事件,而且理解为什么重大工程以及建设重大工程的原则关乎祖国的命运。 
—— 路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