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百傢講壇,壇壇都是好酒!於丹《論語》心得。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傢,怎麼纔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2006年CCTV《百傢講壇》紅文化明星於丹力作
★易中天作序強力推薦
本書以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欄目同名電視講座為基礎,加以修改潤色而成。全書為雙色印刷,並以著名畫傢陳傳席畫作為彩色插頁。
其大特點是,直指當今社會生活和人們的心靈,通過詮釋經典中的智慧,找到解決當代人生存和心靈問題的鑰匙。從人生之道、處世之道、理想之道、交友之道、心靈之道等七個方麵總結《論語》和孔子的智慧,以及對現代生活的啓示。
語言錶述上具有哲理詩的特點,流暢親切,感性自然,又多格言警句,深入透闢。
《論語》,流傳2500多年,影響世代中國人,它的經典語句,每一個中國人耳熟能詳。《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傢。怎麼樣纔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北京師範大學於丹教授緊扣21世紀人類麵臨的心靈睏惑,結閤其深厚的古典修養,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麵,從獨特的個性視角齣發來解讀《論語》。
容簡介
《於丹《論語》心得》全書分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是於丹對《論語》的解讀,後半部分是《論語》原文。在前半部分,作者用白話形式重新詮釋瞭《論語》一書,並以“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為主題,分彆加以講解。深入淺齣,通俗易懂。後半部分,既是對前半部分的補充,使讀者更為全麵地領略《論語》的魅力;又為一本完整的《論語》小書,供讀者不時翻閱誦讀。
作者簡介
於丹,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助理、影視傳媒係係主任。教授“中國古典文學”、“影視學概論”、“電視理論思潮。等課程,參加“北京師範大學影視藝術學科基礎教程係列”教材和“中國影視美學叢書”等大型理論工程的編著工作。曾獲得1996年度北京市優秀教學奬、2001年度中國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奬、2001年度北京師範大學勵耘奬、北京師範大學十佳優秀教師奬等多項奬勵。齣版《形象品牌競爭力》等專著多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文藝研究》《現代傳播》等重要學術刊物發錶專業論文十餘萬字。
知名影視策劃人和撰稿人。為中央電視颱《東方時空》《今日說法》《藝術人生》等50個電視欄目進行策劃,現任中央電視颱新聞頻道、科教頻道總顧問,北京電視颱首席策劃顧問。
古典文化研究者和傳播者。2006年“十一”黃金假日在央視百傢講壇連續七天解讀《論語》心得,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
精彩書評
★由《於丹《論語》心得》再看電視《百傢講壇》欄目,其成功首先得益於節目有正確的宗旨――"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和恰當的文化理念――"聚集知識精英,共享教育資源,傳播現代文化,弘揚科學與人文精神";更重要的是,節目製作者尊重市場,尊重觀眾,懂得電視是為人民服務的。這個市場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億萬中國人直接、真實的文化訴求。早有學者指齣,《百傢講壇》的意義,是"作為一座讓專傢學者通嚮老百姓的橋梁","以其獨特的文化品格與定位贏得瞭市場和觀眾的接受與喜愛,也贏得瞭學界和業界的普遍認可與好評","成為構建中國電視文化另類風景綫的成功實踐者"。但這些顯然還不是《於丹《論語》心得》熱銷和《百傢講壇》的全部意義,甚至不是其主要的意義。可能從更大一些的曆史尺度中,這一事件的文化意義纔能顯現齣來。
——《人民日報》(2007-02-11第08版)
精彩書摘
但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並且調整與他人的關係。那麼,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如何為人呢?
又是子貢,問瞭老師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他說:“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訴我一個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受益嗎?
老師以商量的口氣對他說:“其恕乎!”如果有這麼個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麼叫“恕”呢?老師又加瞭八個字的解釋,叫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你自個兒不想乾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彆人乾。人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瞭。
什麼叫“半部《論語》治天下”?有時候學一個字兩個字,就夠用一輩子瞭。
這纔是真正的聖人,他不會讓你記住那麼多,有時候記住一個字就夠瞭。
孔子的學生曾子也曾經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說我老師這一輩子學問的精華,就是“忠恕”這兩個字瞭。簡單地說,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時要想到彆人。
拓展一點說,“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彆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瞭傷害,你也應該盡量寬容。
但是,真正做到寬容談何容易。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本來已經過去瞭,而我們還是老在那兒想,這麼可惡的事,我怎麼能原諒它呢?然後就在不斷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傷害。
佛傢有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緣,走到河邊,見一個姑娘正發愁沒法過河。老和尚對姑娘說,我把你背過去吧。於是就把姑娘背過瞭河。
小和尚驚得瞠目結舌,又不敢問。這樣又走瞭二十裏路,實在忍不住瞭,就問老和尚說,師父啊,我們是齣傢人,你怎麼能背著那個姑娘過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放下瞭,你怎麼背瞭二十裏地還沒放下?
這個故事的道理其實和孔夫子教給大傢的一樣,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彆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所以什麼叫“仁者不憂”呢?就是讓你的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瞭。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可能遭遇失業、婚變、朋友背叛,親人離去等等這些事情,它對你是大事還是小事,沒有客觀標準。
這就如同劃個一寸長的口子,算大傷還是小傷?如果是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她能邪乎一星期;如果是一個粗粗拉拉的大小夥子,他可能從受傷到這個傷好,一直都不知道。
所以,我們的內心究竟是做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還是一個粗粗拉拉的“大小夥子”,完全可以由自己決定。
其實,《論語》告訴我們的,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謂“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
大傢知道,儒傢理論的核心和精髓的東西,除瞭“恕”字以外,還有一個是“仁”字。
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畢恭畢敬地去問老師什麼叫仁?老師隻告訴他兩個字:“愛人”。愛彆人就叫仁。
樊遲又問什麼叫智?老師說:“知人。”瞭解彆人就叫智慧。
關愛彆人,就是仁;瞭解彆人,就是智。就這麼簡單。
那麼,怎樣做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呢?
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樹立,馬上就想到也要讓彆人有所樹立;你自己想實現理想馬上就會想到也要幫助彆人實現理想。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
我記得大學英語課本上,有一則西方哲人寫的小寓言,說有一個國王每天都在思考三個的哲學問題:在這個世界上,什麼人重要?什麼事重要?什麼時間做事重要?
就這三個問題,舉朝大臣,沒人能夠迴答得齣來。
他很苦悶。後來有一天,齣去微服私訪,走到一個很偏遠的地方,投宿到一個陌生的老漢傢。
半夜裏,他被一陣喧鬧聲驚醒,發現一個渾身是血的人闖進老漢傢。
那個人說,後麵有人追我。老漢說,那你就在我這兒避一避吧。就把他藏起來瞭。
國王嚇得不敢睡,一會兒看見追兵來瞭。追兵問老漢,有沒有看到一個人跑過來?老頭說,不知道,我傢裏沒有彆人。
後來追兵走瞭,那個被追捕的人說瞭一些感激的話也走瞭。老漢關上門繼續睡覺。
第二天國王問老漢說,你為什麼敢收留那個人?你就不怕惹上殺身之禍?而且你就那麼放他走瞭,你怎麼不問他是誰呢?
老漢淡淡地跟他說,在這個世界上,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幫助的人,重要的事就是馬上去做,重要的時間就是當下,一點不能拖延。
那個國王恍然大悟,他那三個思不解的哲學問題,一下都解決瞭。
這個故事,又可以做《論語》的注腳。
實際上,孔子也罷,莊子也罷,陶淵明、蘇東坡直至泰戈爾,古今中外聖賢的意義是什麼呢?就是用他們對生活的體驗,總結齣一些對我們每個人都有用的道理。
這些道理不是那些磚頭一樣的典籍,讓你要拿著放大鏡,翻著《辭海》去讀,非常吃力地去參悟一輩子。
真正的聖賢不會端起架子、闆著麵孔說話。他們把活潑潑的人生經驗,穿越滄桑,傳遞到今天,讓我們仍然覺得溫暖;而他們在韆古之前,緘默地微笑著、注視著,看我們仍然在他們的言論中受益而已。
……
前言
《論語》作為中華文化的璀璨瑰寶,曆經兩韆多年的時光洗禮,其思想的深度與廣度,以及其中蘊含的人生智慧,至今仍閃耀著不朽的光芒。它不僅僅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古籍,更是一部關於如何修身養性、治國安邦、安身立命的百科全書。曆代仁人誌士,從帝王將相到文人墨客,無不從中汲取力量,指引方嚮。 這本書,並非對《論語》原文進行逐字逐句的考據或解讀,也非簡單地羅列其思想精華。它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一次深入心靈的探索。它試圖邀請讀者,拋開對經典的敬畏感,將《論語》中的智慧,還原到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去體會那些看似樸素的言語背後,所蘊含的深刻哲理。 書中,我們將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一開篇語齣發,深入探討學習的真諦。學習,並非僅僅是為瞭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來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孔子所強調的“時習”,並非死記硬背,而是將所學融入生活,在實踐中不斷體悟,從而獲得由衷的喜悅。這種喜悅,源於自我成長的滿足,源於對生命意義的更深層理解。我們將探討,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該如何保持學習的熱情,如何辨彆真僞,如何將碎片化的知識轉化為體係化的智慧,最終達到“吾日三省吾身”的境界,實現人格的持續升華。 接著,我們會將目光投嚮“仁”的思想。在《論語》中,“仁”是核心概念,是孔子畢生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仁者愛人”,這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卻蘊含著博大精深的內涵。它既是對人與人之間和諧關係的倡導,也是一種內在的道德自覺。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日益復雜,利益糾葛、情感疏離時有發生。我們該如何理解和實踐“仁”?書中將嘗試從多個角度去剖析“仁”的現代意義。比如,在傢庭中,如何用“仁”去化解矛盾,增進親情?在職場中,如何用“仁”去構建良好的閤作關係,實現共贏?在社會交往中,又該如何秉持“仁”的原則,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並非要求我們成為聖人,而是倡導一種以愛與尊重為基礎的生活態度,一種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感。 “禮”的觀念,同樣是《論語》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學禮,無以立”,孔子認為,禮是維係社會秩序,規範人際交往的根本。在古代,“禮”涵蓋瞭祭祀、朝聘、婚喪嫁娶等方方麵麵,是對社會成員行為的嚴格約束。然而,在現代社會,許多傳統的禮儀規範已經逐漸淡化。那麼,我們是否還需要“禮”?書中將探討,“禮”並非僵化的教條,而是一種尊重、一種分寸、一種界限。它體現在對規則的遵守,對他人權利的尊重,對公共秩序的維護,以及在日常交往中的謙遜有禮。理解和踐行“禮”,能夠幫助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與他人和諧相處,構建更加文明有序的社會。 “君子”的概念,是《論語》中理想人格的投射。孔子眼中“君子”的形象,並非高高在上,而是通過不斷學習、修身,最終達到“坦蕩蕩,長噫噫”的境界。書中將深入剖析君子的品德,包括正直、誠信、擔當、寬厚、自省等。在當下,我們或許無法成為真正的“君子”,但我們可以以君子為榜樣,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嚮著更高的道德標準看齊。無論身處何種境遇,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能保持一份內心的坦蕩與寜靜,不為名利所纍,不為物欲所睏。 此外,《論語》中關於“忠”與“恕”、“智”與“勇”、“孝”與“悌”等一係列重要的思想,也將穿插於書中,與讀者一同進行深入的探討。我們將看到,這些看似古老的觀念,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例如,如何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在人際關係中,如何運用“恕”道,以寬容之心對待他人?在麵對抉擇時,如何平衡“智”與“勇”,做齣明智而勇敢的決定?在傢庭傳承中,又該如何理解和踐行“孝”與“悌”的精髓? 本書並非高高在上的學術著作,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朋友,用平實的語言,真誠的態度,引導讀者走進《論語》的世界。書中不會充斥著晦澀難懂的古文,也不會強加任何固定的解讀模式。相反,它鼓勵讀者獨立思考,帶著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感去與《論語》對話,去發掘其中與自己心靈産生共鳴的部分。 書中將穿插許多生動的故事和案例,既有來自《論語》原文的經典片段,也有古今中外的名人軼事,以及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情境。通過這些生動的描繪,將抽象的道理具象化,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當談論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時,我們會看到那些勇於承認自己不足,並積極學習的人,最終獲得瞭更大的進步;當談論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時,我們會發現,身邊的每一個人,無論是他的優點還是缺點,都可能成為我們學習的鏡子。 本書的目的,是希望通過對《論語》的深入探討,喚醒讀者內心深處的智慧,幫助讀者在復雜的生活洪流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 anchors,構建更加充實、有意義的人生。它不是要你變成孔子,更不是要你成為聖人,而是要你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一個更懂得如何生活,如何與人相處,如何麵對挑戰的自己。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你或許會因為某句話而陷入沉思,或許會因為某個故事而會心一笑,或許會因為某個道理而豁然開朗。這都是學習《論語》的寶貴收獲。它希望能夠成為你人生旅途中,一份溫暖的陪伴,一次深刻的啓迪,讓你在感悟古聖先賢智慧的同時,也能發現自身潛藏的力量,活齣屬於自己的精彩。 總而言之,這本書將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帶領讀者重新審視《論語》這座寶庫,發掘其中蘊藏的、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的智慧。它是一次對古老經典的現代性轉譯,一次對生命意義的深度追尋,一場關於如何更好地生活的探索之旅。我們期待,在這場旅程中,你我都能有所收獲,有所成長,從而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寜靜與力量,活齣生命的智慧與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