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汉语语音史
定价:74.00元
作者:王力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1010970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汉语语音史(精)》是作者王力在《汉语史稿》的基础上修订改写的一部作品,介绍了研究汉语语音史的一些基础知识,描写了汉语从先秦到现代的音系,勾勒了历代语音发展总表,总结了语音的发展规律。这是作者在《汉语史稿》的基础上修订改写的一部作品,介绍了研究汉语语音史的一些基础知识,描写了汉语从先秦到现代的音系,勾勒了历代语音发展总表,总结了语音的发展规律。
内容提要
目录
导论 章 韵书 第二章 韵图 第三章 方言 第四章 方法卷 上历代的音系 章 先秦音系(—前206) 一、先秦的声母 二、先秦的韵部 三、先秦的声调 第二章 汉代音系(前206—公元220) 一、汉代的声母 二、汉代的韵部 三、汉代的声调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音系(220—581) 一、魏晋南北朝的声母 二、魏晋南北朝的韵部 三、魏晋南北朝的声调 第四章 隋—中唐音系(581—836) 一、隋—中唐时代的声母 二、隋—中唐时代的韵部 三、隋唐时代的声调 第五章 晚唐—五代音系(836—960) 一、晚唐—五代的声母 二、晚唐—五代的韵部 三、晚唐—五代的声调 第六章 宋代音系(960—1279) 一、宋代的声母 二、宋代的韵部 三、宋代的声调 第七章 元代音系(1279—1368) 一、元代的声母 二、元代的韵部 三、元代的声调 第八章 明清音系(1368—1911) 一、明清的声母 二、明清的韵部 三、明清的声调 第九章 现代音系(1911—) 一、北方话 二、吴语 三、闽语 四、粤语 五、客家话 第十章 历代语音发展总表 一、声母 二、韵部 三、声调卷下 语音的发展规律 章 语音发展的四种主要方式 一、无变化一 二、渐移 三、分化 四、合流 第二章 自然的变化(上)——辅音的变化 一、发音方法的变化 二、发音部位的变化 三、长人韵尾的消失 四、短入韵尾的消失 第三章 自然的变化(中)——元音的变化 一、发音部位的变化 二、发音方法的变化 三、韵母构成的变化 第四章 自然的变化(下)——声调的变化 第五章 条件的变化(一)——声母对韵母的影响 一、唇音的影响 二、喉牙音的影响 三、舌齿唇与喉牙的不同影响 四、照系及知系三等的影响 五、庄系及知系二等的影响 六、端精系的影响和的影响 七、元音的产生 八、异化作用 九、元音的产生 第六章 条件的变化(二)——韵母对声母的影响 一、腭化 二、轻唇音的产生 三、新的的产生 四、新的的产生 五、新的的产生 第七章 条件的变化(三)——等呼对韵母的影响 一、韵头与韵尾的异化 二、韵头与韵尾的异化 三、韵头使主要元音前化 第八章 条件的变化(四)——声母对声调的影响 一、阴阳调类产生的条件 二、人声转入平上去的条件 第九章 不规则的变化 一、文字的影响 二、方言和普通话的互相影响 三、偶然性主要术语、人名、论著索引
作者介绍
王力(1900~1986)广西博白人。我国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者和开拓者,汉语史学科的创立者。他具有深厚的国学研究根基,又经历了系统的西方普通语言学训练。立足汉语,融会古今中外是王力学术研究的一贯风格,为学界树立了一种典范。他的《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中国语法纲要》、《古代汉语》、《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同源字典》等大量学术著作和教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语言学的宝库。 本书部分,选入了《中国语言学的继承和发展》、《积极发展中国的语言学》,表达了作者对中国语言学发展方向的思考。第二部分是汉语语法研究的学术论文,显示了作者立足于汉语的语言事实,从汉语语法研究的实际问题出发,借鉴西方语言学理论的研究特色。第三部分是汉语音韵研究,特别是汉语上古音研究的学术论文。第四部分是关于汉语词汇语义学的学术论文,表达了作者既充分尊重传统训诂学,又主张把训诂学发展为汉语词汇语义学的学术思想。
文摘
序言
这部书给我带来的感受,是一种近乎音乐般的韵律美。虽然讨论的是抽象的语音规律和枯燥的音位变化,但作者的文字却充满了节奏感和画面感。比如在描述元代语音向明清过渡时,作者用极富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某些辅音的弱化与消失过程,仿佛能“听”到那些古老的声音正在缓缓退场。这种文学性的表达,极大地缓解了专业书籍可能带来的阅读疲劳。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期待阅读下一个章节,想知道作者将如何用他独特的“声调”去描摹下一个时代的语言面貌。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知识的准确性,更在于它成功地将一门艰深的学问,转化为一种可以被感知、被欣赏的文化体验。它证明了严谨的学术研究,同样可以拥有文学的温度和诗意的表达。
评分这部作品的语言魅力着实令人着迷,读起来就像是走进了历史的长河,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语言的演变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能亲眼目睹那些发音、词汇如何悄然改变,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语。尤其是在探讨中古音向近古音过渡的章节,作者巧妙地结合了文献记载与现代方言的对比,构建了一个立体而生动的语音图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文笔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让即便是对语音史稍有涉猎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领会其中的深奥。读罢掩卷,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敬意,那份对语言背后深厚文化积淀的洞察,让人对汉语的生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那种对细节的执着与对宏观脉络的把握,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史诗。
评分从一个普通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部《汉语语音史》无疑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大门。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汉语的演变只停留在“之乎者也”的模糊概念,觉得古汉语离我们很遥远。然而,阅读这本书后,我才惊觉,我们日常说话的每一个腔调、每一个声调的起伏,都深深烙印着千百年的历史痕迹。书中对“中古音的入声如何消失”的分析尤其生动,作者解释了它如何融入其他声调,并指出在某些南方方言中依然能找到它的“幽灵”。这种发现自身语言与历史紧密相连的体验,是任何语言教材都无法给予的。它激发了我强烈的求知欲,让我开始主动去探究自己所说方言的语音特点,这本书是起点,是引路人,更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宝典。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令人感到“震撼”的。它绝非市面上那些浅尝辄止的“趣味汉语史”读物可以比拟。作者显然投入了毕生的心血在这项研究上,每一个论断背后都有扎实的数据支撑和长期的思考沉淀。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某些长期存在争议的语音分期界限,提出了富有洞察力的新见解。作者并未简单地选择某一种主流观点,而是综合考量了音韵学、文字学乃至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给出了一个更为圆融的解释框架。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对照自己手头的其他参考资料进行交叉验证,但最终都会被作者逻辑链条的强大力量所折服。对于专业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未来十年内必须引用的重要参考资料,它为我们理解汉语语音流变提供了一个更高远的参照系。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逻辑的严密性让人拍案叫绝。从早期的语音系统梳理开始,作者层层递进,每一次的转折和深入都衔接得天衣无缝,没有丝毫的生硬感。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重纽”现象的论述部分,作者引用了大量的韵书实例,通过细致的音韵分析,清晰地还原了那个阶段复杂多变的声母和韵母结构。更难得的是,作者并没有沉溺于纯粹的理论推导,而是常常穿插一些有趣的语言现象作为佐证,比如某个古老词汇在不同方言中的读音差异,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说服力。读完整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完成了一次精密的语音考古之旅,每一个章节都是一次成功的发掘,将那些散落在历史尘埃中的语音线索重新拼凑起来,展现出一个完整而可信的语音演变序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