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國電力年鑒
作者:《中國電力年鑒》編輯委員會齣版社:中國電力齣版社齣版時間:2018年04月
定價 298元
版 次:1頁 數:字 數:印刷時間:2018年04月01日開 本:16開紙 張:膠版紙包 裝:精裝是否套裝:否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9815066
所屬分類:
圖書>工業技術>能源與動力工程
內容簡介
《中國電力年鑒》篇目包括特載、電力發展與改革、科技創新、國際閤作、行業管理與服務、電力論壇、社會責任、學術團體與行業學協會、科研教育與新聞齣版、電力企業、地區電力、大事記、文獻、統計資料、附錄、索引,主要反映2016年度電力行業和電力企業的概況。
《中國電力年鑒》在國傢能源局的領導和中國電力企業聯閤會的支持下,由國傢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及五大發電集團等共同組織編寫。編委會由國傢能源局、中國電力企業聯閤會、國傢電網公司、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五大發電集團公司、兩個建設集團公司和其他電力央企的主要負責人,以及有關單位的負責同誌為委員組成,並作為年鑒的領導機構。編委會下設年鑒編輯部,由國傢能源局、中電聯和齣版社相關人員組成。各單位由專職撰稿人負責本單位的稿件撰寫,由年鑒編輯部負責稿件徵集及協調工作。
從排版和裝幀上看,這部年鑒無疑是符閤行業標準的,紙張厚實,印刷清晰,便於長期保存。但當我試圖在其中尋找關於“用戶體驗”或“數字化轉型”的創新案例時,感覺有些“用力過猛”於傳統領域。我原本很想瞭解在2017年,電力企業是如何落地“互聯網+用電服務”的,例如移動應用的用戶活躍度數據、在綫報修的滿意度評分,或者大數據在客戶側負荷預測中的實際應用效果。這些新興領域在年鑒中占據的篇幅相對較小,且多以政策導嚮性的描述為主,比如“積極推進智慧能源建設”。這種描述雖然錶明瞭方嚮,但缺乏對實際落地項目的“量化評估”。它更像是一份記錄“國傢意誌”和“行業規模”的文獻,而非反映市場前沿創新和用戶需求變化的“觀察手記”。因此,對於希望瞭解電力服務如何變得更“貼近百姓生活”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的是自上而下的指導方針,卻鮮有自下而上的、充滿活力的市場反饋信息,使得這場數字化變革的“生動現場”在厚重的紙頁中顯得有些模糊不清。
評分我本職工作涉及到電力行業的風險評估,主要關注的是極端天氣事件對電網韌性的影響。因此,我熱切盼望能在年鑒中找到關於2017年幾次重大自然災害(比如颱風或洪澇)發生後,電網的搶修響應時間、停電用戶數以及恢復供電率的詳細區域對比數據。我需要這些數據來校準我的脆弱性模型,看看不同地域電網的冗餘設計在實戰中的錶現如何。然而,年鑒中對於災害的記錄,更多體現在年度總結中,通常會用一個籠統的數字來錶明“整體損失控製在XXX範圍內”,或者僅僅是提及瞭啓動瞭某級應急響應。那些關於具體故障點、搶修資源調配的微觀決策過程,以及不同技術方案在抗災能力上的差異對比,都未能在公開發錶的年鑒中得到充分的披露。這使得我的風險評估工作,不得不繼續依賴於內部的、非公開的報告。這部年鑒在“安全生産”的闆塊中,側重於事故率的下降趨勢,這無疑是正麵的,但它似乎更偏嚮於記錄“成功避免瞭什麼”,而非“在不可避免的衝擊中,真實世界是如何運作的”,這對於需要量化具體風險敞口的專業人士來說,深度略顯不足。
評分說實話,如果從閱讀的“趣味性”角度來衡量,這本書的體驗是相當“剋製”的。它的語言風格極其嚴謹、客觀,甚至可以說是“去個人化”的典範。我原本對電力行業的曆史沿革抱有極大的熱情,想看看有沒有收錄一些老一輩電力工作者關於早期電網建設的口述曆史或者一些標誌性工程背後的“人”的故事。但這部年鑒顯然將敘事重點完全放在瞭“物”和“數”上。它更像是一部編年史,按部就班地記錄著年度的裏程碑事件,比如某條特高壓綫路的投運、某個大型機組的並網時間點等等。這種敘事方式,雖然保證瞭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卻使得整個行業顯得有些“去情感化”。閱讀過程更像是進行一項信息檢索任務,而不是一次知識的探索之旅。我希望找到一些能夠引發共鳴的、關於剋服技術難關的艱辛曆程的描述,哪怕隻是一段簡短的引述,但這種人性化的光芒在數據與圖錶的海洋中是難以尋覓的。它提供的是行業的“骨架”,堅實可靠,但缺少瞭“血肉”的溫度和“神經”的敏感性,對於追求“故事感”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極強的自律纔能堅持讀完那些詳盡的數字錶格。
評分拿到這本《年鑒》,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散發著一種濃厚的“官方法製感”,每一個章節的劃分、每一個數據的羅列,都遵循著一種嚴絲閤縫的行政邏輯。我當時正忙於撰寫一份關於電力市場化改革對中小用戶影響的報告,希望能找到一些關於售電公司市場份額變化或分時電價執行情況的細微描述。這本書的結構,顯然更側重於自上而下的體係梳理——從國傢能源戰略的頂層設計,到各級電力監管部門的年度總結,再到大型發電集團的年度經營概況。這種結構安排非常清晰地展示瞭權力與責任的分配脈絡。然而,市場機製的活力恰恰存在於那些“非標準化”的交易行為和“灰色地帶”的創新中,這些正是年鑒中往往被“標準化”或“宏觀化”處理掉的部分。例如,我期望看到一些關於虛擬電廠試點項目初期遇到的實際結算難題,或是微電網在偏遠地區接入電網的復雜審批流程,但這些“接地氣”的、充滿博弈和適應性的細節,在正式的年鑒中往往被簡化成瞭乾巴巴的數字或一句概括性的陳述。因此,它像是一部完美的“法律條文集”,精準地記錄瞭“應該發生什麼”,但對於“實際是如何發生”的復雜動態過程,則顯得有些筆墨不足,留給我更多的是對“是什麼”的認知,而非對“為什麼這樣”的深入洞察。
評分翻開這本厚重的文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種撲麵而來的“權威感”,仿佛能觸摸到過去一年中國電力行業脈搏跳動的每一個細微震顫。我原本是想找一些關於新能源技術最新突破的深度分析,期待能在字裏行間捕捉到下一代光伏組件的效率提升數據,或是儲能電站商業模式的創新案例。然而,這部年鑒更像是一部精密的“宏觀掃描儀”,它呈現的是一張覆蓋全國、結構嚴謹的行業全景圖。那些詳細到令人咋舌的電力裝機容量統計、電網輸送能力的數據圖錶,以及各省市電力集團的年度工作報告摘要,無不體現齣編纂者追求“全”與“真”的匠心。但坦白講,對於一個對技術細節更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些“大而全”的敘事,使得尋找那些能點燃創新火花的具體技術突破點,變成瞭一項需要極大耐心的“考古”工作。它更像是為政策製定者和行業高層準備的“季度體檢報告”,而非為一綫工程師提供的“技術手冊”。那種渴望深入瞭解某個具體環節的微觀世界,卻被浩瀚的、經過高度提煉和匯總的數據流所淹沒的感受,讓人不禁思考,如何纔能更好地平衡這種宏觀記錄與微觀探索的需求。整體來說,它無疑是研究當年電力版圖的基石,但對於技術細節的渴求者而言,可能需要藉助更多的專業期刊來補充細節的血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