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梁宏达、慕容引刀、朱森林、老猫
前言:我的故事
儿童绘画心理学概论
什么是绘画疗愈
绘画为何能解读孩子的心?
解读原理
画中的集体无意识
孩子的画在说什么?
绘画为何能疗愈?
开启右脑的钥匙
何为疗愈?
疗愈的几个阶段
创伤的馈赠
孩子是自己*好的疗愈师
怎样做一个儿童绘画疗愈师
疗愈师的职业素养
如何接纳
解读须知
什么样的画适合解读?
漫画是绘画语言的“新语种”
解读手册
怎么看生命能量
怎么看持续力和爆发力
怎么看色彩
怎么看形状
怎么看布局
怎么看人物
怎么看情绪
怎么看安全感
怎么看攻击性
怎么看创伤
怎么看自我
怎么看关系
怎么看环境
成长时期在绘画中的表现
口唇期和肛欲期
涂鸦期(2~4岁)
印象派时期(2~5岁)
性蕾期(3岁左右)
俄狄浦斯期(5~8岁)
写实期(6岁以后)
太阳笑脸期(6~10岁)
男孩“狗不理期”(7~9岁)
女孩公主情结期(5~12岁)
同龄认同期(9~11岁)
青春期(10~20岁)
从绘画中发现孩子的天赋
感官优势
发现天赋
顺应天赋的洪流
天哪,这本书简直太神奇了!我一直觉得孩子们的画作里藏着很多秘密,但自己摸索总是不得其法,直到我翻开了《看画识童心》。我家里有一个小画家,三岁,每天都能在纸上涂涂抹抹出各种各样的“杰作”。一开始,我只是觉得好玩,随便夸夸他,但看着看着,我开始好奇,他画的那个圆圈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总是喜欢画一些奇怪的颜色组合?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而睿智的向导,一点一点地为我揭开孩子内心世界的面纱。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书,而是用大量生动的儿童画作作为案例,配以深入浅出的分析。我读着读着,常常会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忽略的细节,竟然是孩子表达情感的窗口!书里举的例子我都特别有共鸣,比如那个画着歪歪扭扭太阳的小朋友,我家的孩子也经常画,我之前还担心他是不是对太阳的形状有什么误解,结果这本书告诉我,那可能是他内心对温暖和光明的渴望,也可能是他看待世界独特的方式。还有那些被涂得乱七八糟的背景,我以前总觉得是孩子没耐心,现在才知道,那可能是在释放他内心的能量和情绪。这本书让我对孩子的理解提升了一个层次,不再仅仅是从一个大人的视角去评判,而是尝试去走进他那个充满想象和色彩的小宇宙。它真的让我觉得,养育孩子不仅仅是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回应他们的内心世界,而这本《看画识童心》就是我踏入这个奇妙旅程的最佳伴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线条的力量”和“色彩的语言”的章节,那些分析真的让我大开眼界,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家里的每一张画作,不再是敷衍了事,而是带着一种探索和尊重的态度。
评分我一直觉得,孩子的想象力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但很多时候,我们大人却很容易用自己的逻辑去限制他们。直到我读了《看画识童心》,我才真正意识到,原来孩子画的那些“天马行空”,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心理动因。这本书真的太棒了,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儿童绘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和尊重孩子内心的指南。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空间感”和“构图”的解读。我记得书里举了一个例子,说一个孩子画的房子,门和窗户都很大,而且离得很近,这可能代表着他内心对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强烈需求,渴望与家人建立更亲密的联系。当时我脑海里就浮现出了我家宝贝最近画的一张“全家福”,他把我们都画在一个非常小的空间里,而且我们都紧紧地挨在一起。我之前还觉得他是不是画得太挤了,现在才明白,那是一种多么深切的依恋和渴望被保护的表达。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用一种更加包容、更加理解的态度去面对孩子的画作,不再纠结于画得像不像,而是去关注画背后的情感和意义。书里的案例都非常贴切,分析也十分到位,让我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的感觉。它真的帮助我打通了和孩子沟通的壁垒,让我更能感受到他那些藏在画作里的喜怒哀乐。这本书,我一定会推荐给所有想更深入了解自己孩子的家长。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本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让我这个曾经对儿童心理知之甚少的家长,现在能够更自信、更敏锐地去解读孩子们那些看似“无意义”的涂鸦。我之前一直以为,孩子画画就是个玩儿,能画出个像样的东西就不错了。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结合海量真实的儿童画作,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记得书里讲到,一个孩子在画中反复涂抹同一个区域,可能是在试图解决内心的某个困惑,或者是在强化对某件事物的感受。当时我就想到了我家那个三岁的女儿,她每次画画,总会在家里的某个角落涂上厚厚的一层黑色,我当时还觉得她是不是不喜欢那个角落,或者是在发泄什么不满。现在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也许那是一种她试图“隐藏”或者“掌控”自己内心某种不安的方式。书里的分析逻辑严谨,但语言却非常通俗易懂,丝毫没有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它不会生硬地告诉你“这样就是那样”,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引导你去做联想和思考,最终自己得出结论。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游戏性”和“情感表达”在儿童绘画中的重要性。它让我明白,孩子画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疗愈和自我探索,而我们作为家长,最应该做的不是去“纠正”他们的画,而是去“倾听”和“理解”他们画中的声音。这本书真的让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倾听者”,让我更能体会到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丰富多彩。
评分说实话,我很少主动去买育儿类的书籍,总觉得那些都是“经验之谈”,但《看画识童心》这本书,却让我产生了极大的购买欲望,而且看完之后,觉得物超所值。我是一个全职妈妈,每天跟孩子朝夕相处,但很多时候,我还是会觉得,我并不真正了解我的孩子。尤其是当他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或者表达不清自己的需求时,我就感到很无助。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充满爱心的心理导师,用一种非常艺术的方式,教会我如何透过孩子的画作,看到他们内心深处的风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里关于“情绪色彩”的解读。比如,孩子在画中大量使用暗色系,可能是在表达内心的压抑或者焦虑;而如果突然大量使用明亮的颜色,可能是在释放积极的情绪,或者渴望得到关注。这些分析,让我瞬间联想到我女儿最近的一些画作,她之前画画颜色都很鲜艳,最近突然变得比较暗淡,我当时还以为她是不是生病了,现在才知道,也许她只是在用色彩来表达她内心的某种情绪波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报告,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艺术气息,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舒服。它让我明白,孩子的世界是多么的纯粹和真实,而他们的画作,就是他们最直接、最真诚的表达。这本书让我更加爱我的孩子,也更加懂得如何去呵护他们那颗幼小而敏感的心灵。
评分我必须说,《看画识童心》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我一直对儿童心理学有点好奇,但总觉得那些理论太抽象,不够接地气。这本书却完全不同,它就像是用一种非常亲切、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跟我讲解孩子是如何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我家里有一个上小学的儿子,他最近迷上了画漫画,总是画一些奇奇怪怪的人物和场景。我一开始还担心他是不是沉迷于幻想,影响学习,但看了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他的创作过程,其实是在构建他自己的世界观,也在处理和表达他的情感。书中举了很多关于“抽象符号”和“具象表达”的例子,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我的儿子总是把一些事物画得不成比例,或者用一些我看不懂的符号来代替。原来,那都是他在用他自己的方式来解读和呈现他所看到的世界。书中的分析非常细致,甚至会分析一个孩子的笔触、线条的粗细、颜色的选择,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在书中都变成了解读孩子心理的宝贵线索。我特别喜欢书里提到的一点,就是家长在解读孩子画作时,不要带着预设的“标准答案”,而是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去观察、去提问、去引导。这本书让我不再把孩子的画当作“作品”来评价,而是当作“沟通”的桥梁,我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和我的儿子进行关于他画作的交流,也更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想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