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陶器
定价:25.00元
作者:王俊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04485007
字数:
页码:17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陶器的出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加强了早期人类定居的稳定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陶器的发明,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中国古代陶器》一起走进陶器的世界,一同去感受陶器的无穷魅力吧!
内容提要
中国陶器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陶器作为中华文明中古老的工艺品,深深打动了古今中外的文人雅士。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陶器经历了从原始到成熟的蜕变,逐渐形成了自由奔放、浑厚质朴的艺术风格。《中国古代陶器》全面介绍了陶器的发展历程、烧造工艺、器形、纹饰等内容。读者走近奇绝精巧的陶器艺术,感受中国陶器与众不同的魅力。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中国古代陶器》:
陶器的起源人们普遍认为,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尤其是定居生活催生了陶器的出现。我国目前发现的早的陶器残片出土于南方山区的一些洞穴居住遗址中,据碳一14测定,其年代距今约9000—10000年左右。
陶器的发明足以证明人们已经能够熟练使用火,那些被火焙烧的土地或者黏土因落人火堆而变得坚硬定型,可能促使原始先民有意识地用泥土制作他们需要的器物。所以,我们可以说制陶完全可能由不同地区的原始先民各自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发明,而未必需要其他地方人群的传授与教导。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与磁山文化的陶器和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不论形制、器类、工艺与装饰都不一样,显而易见都是各自独立产生的。
原始人类先可能采用的制陶技术,一般有捏塑法与贴敷法等。过去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原始人类用涂抹泥土的竹、木枝条筐篮汲水,由此受到启发,发明了在筐篮上敷贴泥土烧制陶器。这种说法虽然精彩,但大多数学者对此表示怀疑。他们认为,如果用这种方法烧制筐篮那样大小的陶器,结果只能得到一堆瓦砾。因此,人类制陶术的开端极有可能是烧制用手捏塑的小物品,即便烧造条件简陋,也可成形。在多次烧制成功的鼓舞下,先民开始思考黏土原料的选择与加工、成型方法改善、烧成条件,而后发展至专为焙烧陶坯的陶窑等等,后而能烧制出器型比较大的陶器。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境内屡现早期制陶遗迹。通过对这些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陶器残片的观察,发现了它们有泥片粘合的层理和陶片层理剥落的现象,这种现象被认定是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四层,即河姆渡文化一期的陶片。后在多处遗迹中被发现如湖南省石门县皂市镇遗址下层、大地湾遗址一期、河南密县莪沟裴李岗文化的陶片,以及更早的江西万年仙人洞、桂林甑皮岩等。这些遗址的年代都早于仰韶、红山、大溪、大汶口、河姆渡二期诸文化的年代,具有比泥条盘筑法更早、更原始的制陶术成型方法,文物考古工作者称之为“贴敷模制法”或“泥片贴筑法”。
所谓泥条盘筑法,是将拌制好的黏土搓成泥条,从器底起盘旋而上将泥条盘筑成器壁直至器口,再用泥浆胶合成全器,后抹平器壁盘筑时留下的沟缝;或进一步一手在器内持陶垫或卵石顶住器壁,一手在器外持陶拍拍打,使器壁均匀结实,而后入窑烧制。
如若陶拍上刻印有花纹,器表则形成一种装饰花纹(即所谓“印纹”)。筐篮编织成器的方法,很可能是先民使用泥条盘筑法制成大型容器陶坯的启发,但这是较晚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才出现和普及的了。
轮制成型,是在盘筑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制陶技术,它借助于称为“陶车”的这种机械对陶坯进行简单的修整。在我国古文献中,陶车亦被称为陶钧,它是一个圆形的工作台,台面下的中心处有圆窝置于轱上,可围绕车轴作平面圆周运动。将陶坯置于工作台面的中心,推动台面旋转,便可用手或借助工具对器型进行整修。原始的陶车可能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出现,考古学家在相当于这一时代的遗址中发现有经过慢轮修整的陶器。虽然至今仍未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陶车遗物,但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各文化遗址中,确已出现轮制的陶器,例如山东龙山文化出土的蛋壳黑陶,其胎体之薄与器型之规整,只有轮制工法才有可能产生。据山东省博物馆复原仿制验证,这种蛋壳黑陶极有可能在车制成型时使用了有支架的削刀,在烧成时使用了类似匣钵装置这样更为先进、细腻的工具。
轮制陶器是制陶术的飞跃,它所使用的简单机械陶车可以看成是现代机器车床的发端,它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可能促使了作坊与社会分工的发生。这种技艺的熟练使用,显然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练。
在工艺上也意味着制备原料即坯泥的巨大的进步。因为轮制陶器要求坯泥的品质要均匀、细腻,并且有相当的湿强度,如此,才能在陶车的惯性旋转中利用坯泥的离心力,使器壁较薄、器型较规整。
上述几种制陶术的出现虽有先后,但它们只是反映了制陶技艺的丰富与完善,并不意味着对先前制陶术的完全扬弃,许多古老的制陶手法仍为后代长期沿用。即便在现代,制陶业已具备了非常完善的机器制作的技术条件,但仍有许多艺术陶器(如紫砂茶具等)使用手工制陶的传统方法。
……
序言
我一直对考古和历史题材的书籍情有独钟,而《中国古代陶器》这本书更是让我爱不释手。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陶器的图录,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古代文明史。书中的内容详实,从遥远的史前时期一直讲到秦汉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陶器作品进行详细介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汉代陶器的部分,那些灰陶明器,比如丧葬用的陶俑、陶楼、陶灶,虽然是冥器,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建筑样式、饮食习惯,甚至对来世的想象。那些憨态可掬的陶猪、陶狗,以及生动表现出行走、宴饮场景的陶塑,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书中对陶器釉色的变化,从无釉、单色釉到低温釉的出现,以及对烧制技术的精进,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阐述。它让我了解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陶器不仅仅是一种实用器,更是一种艺术载体,一种文化符号,默默地记录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历史的好奇,也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认知。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工艺略有研究的人,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中国古代陶器发展历程的著作。《中国古代陶器》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将中国古代陶器的发展史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代表性作品进行了深入剖析。我尤其关注书中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陶器发展的论述。那个时期,社会动荡,文化交流频繁,陶器艺术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比如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许多造型奇特、纹饰生动的陶塑作品。书中对这些作品的分析,不仅揭示了陶器工艺的进步,更折射出当时社会文化融合的特点。此外,书中关于陶器烧制技术演变的阐述也十分有价值,从土窑到砖窑,再到火候的控制,每一点进步都对陶器艺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精美的图片,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视角。
评分我是一位美术爱好者,平时对各种艺术形式都颇感兴趣。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看到了《中国古代陶器》这本书,立刻被它所吸引。这本书不单单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本充满艺术魅力的鉴赏指南。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宋代瓷器的前奏——宋代陶器的详细介绍。虽然宋代以瓷器闻名,但其陶器同样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书中对宋代三彩陶器、黑釉陶的描写,那种釉色的温润、器形的典雅,都让我感受到一种沉静而内敛的美学风格。它让我了解到,在中国古代,陶器艺术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从粗犷的实用走向精致的艺术。书中对陶器纹饰的解读也十分精彩,那些抽象的几何纹、写实的动物纹、甚至是充满宗教色彩的符号,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象征意义。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即使是最朴实的陶土,也能被古人赋予如此丰富的艺术生命力。
评分这本《中国古代陶器》真是让人惊艳!我本以为陶器只是粗糙的泥土制品,没想到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时代。书中对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陶器描述栩栩如生,那些彩陶上流畅的纹饰,无论是人面鱼纹的神秘,还是几何纹样的精巧,都展现了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我尤其被那些早期制陶技术的进步所吸引,从最初的泥条盘筑法到后来的轮制,再到烧制温度的提升,每一步都凝聚着先民的辛勤探索和智慧结晶。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陶器风格的细致梳理,比如马家窑文化的精美彩陶,红山文化的独特玉器与陶塑的结合,都让我对中国古代陶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不仅仅是器物的形制和纹饰,书中还深入探讨了陶器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日用器具到祭祀礼器,它们承载了古人生活的点滴,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结构的演变。看着书中那些清晰的图片,我仿佛能听到陶轮转动的声音,感受到泥土在指尖的温度,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
评分购买《中国古代陶器》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陶器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但对它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印象。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勾勒出了中国古代陶器发展的脉络。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陶器风格的对比分析。比如,南方和北方地区在陶土的选择、造型的偏好、纹饰的风格上都有显著的差异,这反映了不同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习俗。书中对商周时期青铜器与陶器关系的阐述也让我耳目一新,原来在那个辉煌的青铜时代,陶器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在某些方面受到了青铜器工艺的影响。书中的图文并茂,许多珍贵的出土文物图片清晰精美,配以专业详实的文字解读,让我得以近距离欣赏到那些历经千年沧桑的陶器艺术品。这本书就像一位渊博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走进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陶器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