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道普洱茶(续)(精) 邓时海普洱茶书籍 中国古典茶文化茶经茶艺 识茶泡茶品茶购茶图鉴图解图书籍

中华茶道普洱茶(续)(精) 邓时海普洱茶书籍 中国古典茶文化茶经茶艺 识茶泡茶品茶购茶图鉴图解图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普洱茶
  • 茶道
  • 邓时海
  • 茶文化
  • 茶经
  • 茶艺
  • 识茶
  • 泡茶
  • 品茶
  • 购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新脚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1622052
商品编码:27977621341
丛书名: 普洱茶(续)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普洱茶续

定价:99.00元

作者:邓时海,耿建兴 著

出版社:云南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8-01

ISBN:9787541622052

字数:

页码:15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如何挑选生茶、熟茶、老茶
挑选渥堆茶品
挑选生茶茶品
挑选陈年老茶

如何挑选七子级普洱茶
七子饼茶先试喝
七子饼的外装纸
七子饼的肉票
七子饼的内飞
七子饼的饼身
七子饼的拼配
七子饼的仓储
七子饼的汤色
七子饼的品饮
七子饼的叶底

七子级茶品录
昆明简体字七子铁饼
中茶牌简体字七子饼
中茶牌繁体字七子饼
黄印七子饼
大蓝印七子饼
大黄卯七子饼
水篮印七子饼茶
早期7572七子饼茶
后期7572七子饼茶
452七子饼茶
7542七子饼茶
7542—75青饼
7542一7452七子饼茶
7542—88青饼
7542一大益七子饼茶
7542一橙印七子饼茶
7582七子饼茶
8582七子饼茶
8592七子饼茶
红带七子饼
7532七子饼茶
7532一雪印青饼
7552一御赏饼
7452七子饼茶
景谷砖茶
7581昆明砖茶
勐海砖茶
下芙茶砖
下芙沱茶
勐海沱茶
凤凰沱茶
宝焰牌云南紧茶
普洱方茶

如何选购乔木级普洱茶
好山好水(云南、大山)
大树茶园(乔木、大叶、樟林)
晒青低温(古法)
后模压制(古法)
雨前春尖
单一级数
条索肥实
一心二至四叶嫩叶开面
品饮定论
乔木级茶品录
云海圆茶
真淳稚号圆茶
云南陈香圆茶
老同志砖茶
老树圆茶
华联青砖
江城砖茶
年古茶树茶
云南陈香普洱圆茶
易昌号
顺时兴号饼茶
陈运号
思茅古普洱方茶
茗香茶品
易武正山贡品普洱园茶
康埕茶品
六大茶山公成豆纪念饼
宫廷普洱
普洱县产普洱茶
鑫晟昀号饼茶
南糯山一号茶王树饼茶
金大益七子饼
下芙饼茶
『易武正山』普洱饼茶
龙园号一西双版纳建州互十周年纪念茶
普洱茶是生命艺术
普洱茶艺历史将中断四十年

内容提要


随着普洱茶在亚洲市场的日渐趋热,收藏和品饮普洱茶的人口也日益激增,但是,相应的相关书籍也越来越难觅得,为了满足更多读者对这方面的需要,《普洱茶续》特介绍了论述及茶品这两部分内容:综论普洱茶近年的发展与未来的趋势、普洱茶的生命艺术之美和七子级、乔木级茶品介绍。

文摘


云南的地貌分成东部的高原与西部的横断山区。这些地形的山与谷相间、南北纵列,由西北逐渐向东南下降。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著名普洱茶产地,大部分是断裂带中朝南开口的河谷盆地周围丘陵山区。
从水系来看,云南的产茶地区几平都属于澜沧江流域。自青藏高原发源的澜沧江,呈南北走向,高度往南一路递,河谷盆地也渐开。茶区北方的大理在狭长的洱海西南端,由此顺流而下经过保山、南涧、顺宁(凤庆、凤山)、勐库、缅宁(临沧)、景谷、宁洱(普洱)、思茅与江城等地到了南的勐海和易武。澜沧江在云南省境内经过这些产茶区后,从西双版纳自治州的勐腊县流出边境,改称湄公河,经过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流入太平洋南海。
……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中华茶道·普洱茶(续)(精)》 内容详尽书评 一、 历史溯源与文化积淀:一杯普洱,万千风华 《中华茶道·普洱茶(续)(精)》一书,以其精湛的笔触,带领读者步入普洱茶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挖掘普洱茶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 从古至今,普洱茶便与中国社会生活、礼仪习俗、乃至哲学思想紧密相连。本书追溯了普洱茶的起源,从其最早的文献记载,到历朝历代因其独特的风味和功效而备受推崇的演变过程。书中细致描绘了普洱茶在唐宋时期的兴起,明清时期的鼎盛,以及近现代的复兴之路。作者运用翔实的史料,如当时的文献、笔记、诗词歌赋等,生动地展现了普洱茶如何从一介饮品,逐渐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寄托。 例如,书中在讲述普洱茶的“茶马古道”时,不仅仅是描述地理路线,更着重于这条古道所象征的商贸繁荣、民族交融以及文化传播。普洱茶作为重要的贸易商品,伴随着马帮的足迹,跨越千山万水,将中华的茶文化播撒到更广阔的地域。这种宏观的历史视角,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普洱茶的地域性与世界性的联系。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普洱茶与中国古代哲学、道家思想的关系。普洱茶的冲泡过程,其“静、敬、清、寂”的精神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等理念不谋而合。作者通过对古代文人雅士品茶场景的描绘,以及对茶与禅宗、茶与诗歌的关联的阐释,进一步揭示了普洱茶所蕴含的东方智慧和审美情趣。 书中对于普洱茶历史的研究,可谓是做到了“精”。作者并非简单搬运已有成果,而是进行了批判性的梳理和深入的再解读,使得普洱茶的历史脉络更加清晰,文化意义更加凸显。读者可以通过本书,对普洱茶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历史认知,理解它为何能够穿越时空,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二、 普洱茶的奥秘:从生茶到熟茶的蜕变与鉴赏 《中华茶道·普洱茶(续)(精)》一书,以其严谨的态度和丰富的经验,为读者揭示了普洱茶独有的魅力所在。本书在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分类、品鉴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极其详尽的阐述。 首先,在制作工艺方面,本书详细介绍了普洱茶从采摘到成品的全过程。无论是传统手工制茶的精髓,还是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创新,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杀青”、“揉捻”、“晒干”等关键步骤,并着重阐释了“渥堆”这一普洱茶特有的工艺,是如何将新鲜的茶叶转化为醇厚温润的熟茶。对于生普的自然陈化过程,书中也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解释了为何好的生普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展现出更加丰富迷人的风味。 本书对于普洱茶的分类,也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除了经典的“生普”和“熟普”两大类,还根据不同的产地(如易武、冰岛、班章等)、不同的原料(如大树茶、台地茶)、不同的形态(如散茶、紧压茶),以及不同的年份,进行了详细的区分和介绍。这种细致的分类,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对普洱茶品类的清晰认知,避免在众多品种中迷失方向。 而在品鉴方法上,本书堪称一本“普洱茶的感官指南”。作者不仅传授了如何从干茶的外观、色泽、香气来初步判断茶叶的品质,更重要的是,深入讲解了如何通过观察茶汤的颜色、闻其香气、品其滋味、感受其口感,来全面地评估一款普洱茶。书中细致地描述了不同类型普洱茶(如新熟普、老熟普、新老生普)的典型香气(如陈香、糯香、樟香、枣香、药香、花果香等)和滋味特征(如醇厚、甘甜、苦涩、顺滑、回甘等)。 例如,在描述“挂杯香”时,书中运用了生动的语言,让读者能够联想到茶杯中久久不散的芬芳。在描述“苦涩度”与“回甘”的关系时,则展现了普洱茶复杂而富有层次的口感。作者还强调了“耐泡度”在普洱茶品鉴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多次冲泡来体味茶叶的内在变化。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水质”和“茶具”对普洱茶风味的影响,这些细节的关注,体现了作者对茶道精神的深刻理解。通过本书,读者不仅能够学习到如何“品”普洱茶,更能学会如何“赏”普洱茶,从中体会到一种生活的美学。 三、 鉴茶之道:品味真伪,洞悉价值 《中华茶道·普洱茶(续)(精)》一书,在“识茶”、“购茶”方面,为读者提供了极为实用的指导。在当下普洱茶市场日益庞大且鱼龙混杂的情况下,本书的出现,无疑为广大茶友提供了一份宝贵的“避坑指南”。 本书在“识茶”方面,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首先,对于普洱茶的“形”(外形),书中详尽介绍了不同紧压茶(如饼茶、砖茶、沱茶)的形状特点,以及散茶的条索形态。接着,从“色”(色泽)入手,分别描述了生茶和熟茶在不同年份下的干茶和茶汤色泽变化。例如,新熟普的红浓色,老熟普的深红或酱红,生普随着陈化过程中从黄绿、金黄到红褐色的转变,都得到了细致的描述。 在“香”(香气)的鉴别上,书中列举了各种可能出现的香气类型,从令人愉悦的陈香、糯香、枣香、花果香,到可能带有杂味的霉味、仓味、土味等,帮助读者区分茶叶的品质和储存条件。在“味”(滋味)的品鉴上,则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味蕾的感知,来辨别茶叶的苦、涩、甘、甜、醇、厚等特点,以及回甘的持久度和喉韵的表现。 本书特别强调了“辨识茶树品种与产地”的重要性。通过对不同山头(如易武、曼撒、班章、老班章等)的普洱茶特征的介绍,以及对乔木、灌木、台地茶的差异性描述,读者能够对茶叶的出身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种对“地道”的追求,正是普洱茶爱好者所看重的。 在“购茶”方面,本书为读者提供了实操性的建议。作者告诫读者,购买普洱茶应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并强调“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原则。书中提到了如何通过观察包装、茶饼的完整性、以及是否具有清晰的品牌标识来初步判断。同时,作者也鼓励读者多品鉴、多比较,通过实践来积累经验。 书中对于“年份”的辨识,也是购茶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作者从茶饼的松紧程度、干茶的颜色、茶汤的色泽、以及冲泡后的口感变化等方面,提供了辨别年份的线索。对于一些市场上的“年份茶”,本书也进行了警示,提醒读者要理性看待,切勿盲目追逐所谓的“陈年老茶”。 此外,本书还对普洱茶的“存储”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因为正确的储存方式是保证普洱茶品质的关键。从仓储环境的选择(干仓、湿仓的优劣势),到茶叶的包装方式,再到环境的温湿度控制,都为读者提供了实用的建议。 总而言之,《中华茶道·普洱茶(续)(精)》一书,不仅是一部关于普洱茶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本能够指导读者实践的“普洱茶生活指南”。它以详实的资料、精辟的分析、以及贴近实践的建议,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普洱茶,更从容地品鉴普洱茶,更明智地购买普洱茶,从而真正地领略普洱茶所蕴含的无穷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字情有独钟,觉得它是一种境界,一种哲学的体现。《中华茶道普洱茶(续)(精)》这本书,正好契合了我对茶道的那份向往。书中的内容,与其说是在讲解普洱茶的知识,不如说是在阐述一种茶与人、茶与自然、茶与心灵的连接。作者对于“茶道”的解读,并非是简单的泡茶技巧,而是将茶的品饮升华为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他探讨了茶在文人墨客生活中的地位,茶与诗词歌赋、绘画艺术的交融,以及茶所蕴含的“和、静、怡、真”的精神。我读到书中关于茶室布置、茶具选择的章节,体会到的是一种宁静致远的东方美学。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心境的沉淀要求,让我觉得,品茶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这本书让我对如何“品”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它引导我放慢脚步,去感受茶汤在口中流淌的每一个瞬间,去体会那份来自古老智慧的宁静与平和。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普洱茶“识、泡、品、购”全方位的指导。作为一名对普洱茶充满好奇但又有些门外汉的读者,我常常在购买普洱时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辨别好坏,如何存储才能让茶叶越陈越香。而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茶友,耐心地为我解答了这些困惑。它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不同形态的普洱茶,从条索的紧实度,到茶汤的色泽,再到叶底的形态,都给出了清晰的参考标准。特别是关于如何辨别普洱茶的年份和等级,书中列举了一些我从未想到过的细节,让我茅塞顿开。在泡茶的部分,作者也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普洱茶(如散茶、紧压茶)的冲泡方法和水温、时间等要素,甚至还提到了不同茶具对茶汤风味的影响,这让我觉得非常实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对普洱茶一无所知的“小白”了,对于如何去欣赏和品味普洱,心中多了一份底气和自信,也更加期待下一次的购茶和品饮体验。

评分

这本《中华茶道普洱茶(续)(精)》我拿到手的时候,内心是有些期待的,毕竟普洱茶的学问深不可测,而“续”字又暗示了前有积累,内容定然不一般。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书中对普洱茶的产地、历史渊源的梳理,让我对这古老的茶有了更深的敬畏。它不仅仅是关于茶叶本身,更是承载着一段段历史的记忆,一片片土地的情感。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云南山区的风土人情,那些古老的茶树,那些世代相传的制茶工艺,仿佛都跃然纸上。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不同年份、不同产区普洱茶口感差异的分析,那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到每一款茶的灵魂,告诉你为什么有的茶入口醇厚,有的则甘甜悠长,甚至还有一些奇妙的陈香。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山间的晨露,闻到初春嫩芽的清香,再到岁月沉淀后那股独特的陈韵。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茶文化的全新理解,它让我明白,品饮普洱,品的是一份历史,一份人文,一份生活态度。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关于“品味”二字。在阅读《中华茶道普洱茶(续)(精)》之前,我对于普洱茶的认识,更多停留在“好喝”或者“不好喝”的简单判断上。但这本书,却将“品味”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作者不仅仅是告诉你普洱茶有哪些香气、哪些滋味,更重要的是引导我去感受普洱茶在口腔中、在喉咙里的变化,去体会它带给身体的感受。他提到了“喉韵”这个概念,并且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描述,让我一下子就领悟到了那种回甘悠长、若有似无的微妙感觉。书中的一些关于“茶道”的哲学思考,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状态。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似乎越来越少能静下心来,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这本书就像一剂良药,提醒我放慢脚步,用心去体会一杯茶的温度、香气和滋味,去感受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它让我明白,品味普洱,其实也是在品味生活本身。

评分

在阅读《中华茶道普洱茶(续)(精)》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书中对于普洱茶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所折服。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对茶叶基本知识的介绍,而是将普洱茶置于中国宏大的茶文化史和地域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他追溯了普洱茶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商品的历史作用,探讨了它在古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展演变。书中的一些史料考证和故事讲述,让我对普洱茶的起源和传播有了更清晰的脉络。特别是关于一些古代名家对普洱茶的品鉴和评价,让这段历史变得生动而鲜活。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茶叶的书,更是一部浓缩的云南地方史和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的剪影。它让我认识到,每一片普洱茶叶背后,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故事,而品饮一杯普洱,也仿佛是在品味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