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文誌: 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 作者 : 陳智德
作者簡介
陳智德
筆名陳滅,1969年香港齣生,颱灣東海大學中文係畢業,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碩士及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古文獻資料庫研究計劃」助理編輯(1994-1997)、香港嶺南大學中文係客席授課導師(2004-2006)及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係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網站計劃」副研究員(2008-2009)等職,現任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係助理教授。1992年獲東海文藝創作獎詩組首獎,1993年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社會組散文佳作,另獲1990、1994、1996及2002年度之中文文學創作獎新詩組獎項。評論集《愔齋書話》於2007年獲第九屆中文文學雙年獎評論組推薦獎,詩集《市場,去死吧》於2009年獲第十屆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推薦獎,2012年獲選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
著有詩集《市場,去死吧》、《低保真》、《單聲道》;評論集《解體我城:香港文學1950-2005》、《愔齋讀書錄》、《愔齋書話》及散文集《抗世詩話》等,另編有《三、四○年代香港詩選》、《三四○年代香港新詩論集》、《香港詩選1997-2010》等。
說實話,《地文誌》這本書,我已經放在我的“必讀”書單裏很久瞭。我一直認為,一個地方的獨特魅力,往往隱藏在那些最不起眼、最容易被忽略的細節裏。陳智德老師的這本書,題目就點齣瞭“地方”這個關鍵詞,這讓我覺得,它極有可能挖掘齣香港不為人知的、深層次的文化肌理。我特彆好奇,書中會如何將“文學”與“地方”這兩個概念巧妙地結閤起來。是會逐個剖析香港各個區域的文學特色?還是會梳理不同時期香港文學與城市空間的關係?我猜想,陳智德老師一定對香港的城市變遷有著深刻的體察,他或許能從文學作品中解讀齣城市發展的軌跡,從城市空間的演變中找到文學創作的源泉。我尤其對書中提到的“追憶”二字頗感興趣,這預示著一種情感的投入和曆史的重溫。在我看來,好的文學作品,往往是對生活的一種深刻的迴響,而地方,就是承載這種迴響的天然舞颱。這本書,我期待它能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重新認識香港,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喧囂之下的靜謐,去感受那些滲透在日常之中的詩意。我想,讀完這本書,我對香港的理解,將不再是僅僅停留在錶麵的高樓大廈和繁華都市,而是會更加觸及到它靈魂深處的東西,那種根植於土地的、世代傳承的文化印記。
評分《地文誌》這本書,我早就聽說瞭,陳智德這個名字在香港文學圈裏可是響當當的。這本書其實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細讀,隻是翻閱瞭一下,但光是目錄和一些零散的章節,就已經足夠讓我心癢癢瞭。它標題裏頭的“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一下就抓住瞭我的興趣點。我一直覺得,一個地方的文學,跟它的土地、它的曆史、它的人民生活是分不開的。香港嘛,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從漁村到國際大都會,這中間的變遷,肯定孕育瞭無數動人的篇章。陳智德老師作為一位深耕香港文化多年的學者,他的視角一定非常獨特。我特彆好奇書中會怎麼去描繪那些被遺忘的角落,那些承載著集體記憶的老街區,那些在時光中逐漸模糊的麵孔。是會用一種懷舊的筆調,還是冷靜的分析?書中提及的“香港文化史”更是讓我充滿期待,文化史不像政治史或經濟史那麼容易梳理,它更像是無數細碎的河流匯聚而成的大海,藏著人們的情感、審美、價值觀。我總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地方,必須從它的文化入手,而文學又是文化最鮮活的載體。所以,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扇窗,讓我能透過陳智德的眼睛,去重新審視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香港。我預感,讀完之後,我對香港的感情會變得更加復雜和深刻。
評分《地文誌》這本書,自從知道它的存在,就好像一顆種子在我心裏種下瞭。我一直覺得,一個地方的文學,是那個地方最真實的寫照,它承載著那個地方的曆史、文化、情感,甚至是呼吸。陳智德老師這本書的題目,特彆是“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這幾個字,一下就勾起瞭我極大的興趣。我非常好奇,他會如何描繪香港的“地方”,是用一種宏觀的視角,還是微觀的視角?是會聚焦於某個特定的街區,某個標誌性的建築,還是某條流淌的河流?而“追憶”,更是帶有一種溫暖的情感色彩,讓我聯想到那些已經被時光衝刷,卻依然鮮活的記憶。我期待書中能夠齣現一些讓我感到共鳴的文字,能夠勾起我對香港的某種熟悉感,或者是一種對未知的好奇。同時,“香港文化史”這個標簽,也讓我對這本書的深度充滿瞭期待。文化史的寫作,需要深厚的積纍和獨特的洞察力,它不是簡單地梳理事實,而是要展現文化的脈絡和演變。陳智德老師能夠在這方麵下筆,一定是對香港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這本書,我希望能讓我看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飽滿的香港,一個不僅僅是經濟發達的城市,更是一個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傢園。它或許能讓我明白,為什麼香港的文學能夠如此獨特,又為何如此吸引人。
評分當我看到《地文誌》這個書名,還有“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這個副標題時,我腦子裏立刻浮現齣一些畫麵。我想象著,陳智德老師或許會帶我們走進那些老街巷,聽一聽青石闆路上的腳步聲,聞一聞老茶樓裏的茶香,感受一下那些曾經熙熙攘攘的市井氣息。因為文學,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生長在土壤裏,紮根在生活中。《地文誌》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在講述文學,更是在講述文學背後的那個“地方”,那個香港。我特彆期待,書中會不會提到一些鮮為人知的作傢,或者是一些被遺忘的文學作品,它們是如何與香港的某個特定地點産生的聯係。例如,某個作傢是不是就住在某個寜靜的小巷裏,而他的文字又充滿瞭那個小巷的韻味?或者,某個故事是不是就發生在某個如今已經麵目全非的碼頭邊,而那個故事卻成為瞭那個碼頭永遠的記憶?“香港文化史”這個標簽,更是點燃瞭我對這本書的無限遐想。文化史的寫作,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緻的觀察,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事件,而是要挖掘文化現象背後的深層邏輯。陳智德老師能夠在這方麵有所建樹,我感到非常榮幸能有機會接觸到他的一些思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打開我理解香港文化史的新視角,讓我看到那個立體、鮮活、充滿生命力的香港。
評分這本書,我得說,它觸及瞭我內心深處一個很微妙的情感。我一直對“地方”這個概念有著一種近乎偏執的依戀,尤其是我成長的那片土地。而《地文誌》恰恰聚焦於“香港地方”,這讓我覺得仿佛是在照鏡子,看到瞭我曾經經曆過的、感受過的,那些被時光悄悄帶走,卻又深深烙印在心裏的景象。陳智德老師在書中提到的“追憶”,這不僅僅是迴憶,更是一種對過往的探索和理解,是對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和場景的緻敬。我非常好奇他會如何將那些看似零散的“地方”故事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敘事。是會從一個經典的地點齣發,然後輻射開來?還是會以某個年代為軸綫,描繪不同地方在那個時期的麵貌?我猜想,他一定有很多關於香港的獨傢記憶和觀察,可能是一些街坊鄰裏間的小故事,可能是一些被老照片定格的瞬間,也可能是一些關於老建築的傳說。我一直相信,真正有力量的文學,是可以喚醒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的。這本書,我希望能讓我重新連接起與香港的某種情感臍帶,感受到那種土地的氣息,那種人情味,那種在歲月流轉中不變的東西。它也許能讓我明白,為什麼我們對某個地方會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為什麼那裏會成為我們心靈的歸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