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图解电动机检测与绕组维修速成

彩色图解电动机检测与绕组维修速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电动机
  • 电机
  • 检测
  • 维修
  • 绕组
  • 故障诊断
  • 电气工程
  • 实操
  • 图解
  • 速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上海书城旗舰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9969
商品编码:28114651772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彩色图解电动机检测与绕组维修速成

:58.00元

作者:吴瑛,韩广兴,副主编 著;韩雪涛,吴瑛,韩广兴,副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122309969

字数:304000

页码:1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供电动机维修人员学习使用,也可供职业学校、培训学校作为教材使用。
1.电动机检测与维修教学模式全新尝试。将传统的“读文”学习变为“读图”学习,边看图边学习,。 n
2.开创数字媒体与传统纸质载体交互的全新教学方式。对重要知识和技能点配微数字视频资源,读者通过书中进入数字媒体资源,与书本内容互为补充,相互衔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n
3.内容注重实用。采用大量实际案例和维修技术数据辅助教学,全面掌握电动机检测和绕组维修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 n
4.本书得到数码维修工程师鉴定指导中心的大力支持,读者可登录数码维修工程师的官方网站获得超值技术服务。

内容提要


本书采用彩色图解的形式,以电工行业的工作要求和规范作为依据,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电动机检测与绕组维修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电动机维修人员。 n
本书内容包括:电动机的种类和功能特点、电动机与电动机控制电路、电动机的维护与检修、电动机的拆卸与安装、电动机绕组的拆除与绕制、电动机绕组的嵌线工艺、电动机绕组的焊接工艺和常用电动机绕组的接线方式。本书对电动机知识的讲解全面详细,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内容由浅入深,语言通俗易懂,全书内容彩色图解,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非常方便读者学习。 n
为了方便读者的学习,本书还对重要的知识和技能专门配置了视频讲解,读者只需要用手机扫描就可以观看视频,读者学习更加直观便捷。 n
本书可供电动机维修人员学习使用,也可供职业学校、培训学校作为教材使用。

目录


第1章 电动机的种类和功能特点(P1) n
1.1 永磁式直流电动机的特点(P1) n
1.1.1 永磁式直流电动机的结构(P1) n
1.1.2 永磁式直流电动机的原理(P3) n
1.2 电磁式直流电动机的特点(P7) n
1.2.1 电磁式直流电动机的结构(P7) n
1.2.2 电磁式直流电动机的原理(P9) n
1.3 有刷直流电动机的特点(P12) n
1.3.1 有刷直流电动机的结构(P12) n
1.3.2 有刷直流电动机的原理(P14) n
1.4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特点(P15) n
1.4.1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结构(P15) n
1.4.2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P16) n
1.5 交流同步电动机的特点(P22) n
1.5.1 交流同步电动机的结构(P22) n
1.5.2 交流同步电动机的原理(P23) n
1.6 单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特点(P24) n
1.6.1 单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结构(P24) n
1.6.2 单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原理(P27) n
1.7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特点(P31) n
1.7.1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结构(P31) n
1.7.2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原理(P35) n
n
第2章 电动机与电动机控制电路(P38) n
2.1 电动机与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关系(P38) n
2.1.1 电动机控制电路中的主要部件(P38) n
2.1.2 电动机和电气部件的连接关系(P44) n
2.2 直流电动机控制电路(P46) n
2.2.1 直流电动机减压启动控制电路(P46) n
2.2.2 直流电动机能耗制动控制电路(P47) n
2.3 交流电动机控制电路(P49) n
2.3.1 单相交流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P49) n
2.3.2 三相交流电动机联锁控制电路(P50) n
2.3.3 三相交流电动机串电阻减压启动控制电路(P51) n
2.3.4 三相交流电动机Y-△减压启动控制电路(P52) n
2.3.5 三相交流电动机反接制动控制电路(P54) n
2.3.6 三相交流电动机调速控制电路(P55) n
n
第3章 电动机的维护与检修(P56) n
3.1 电动机的日常保养(P56) n
3.1.1 电动机机壳的养护(P56) n
3.1.2 电动机转轴的养护(P56) n
3.1.3 电动机电刷的养护(P57) n
3.1.4 电动机换向器的养护(P58) n
3.1.5 电动机铁芯的养护(P59) n
3.1.6 电动机轴承的养护(P59) n
3.2 电动机的常用检测方法(P64) n
3.2.1 电动机绕组阻值的检测(P64) n
3.2.2 电动机绝缘电阻的检测(P68) n
3.2.3 电动机空载电流的检测(P69) n
3.2.4 电动机转速的检测(P70) n
3.3 电动机常见故障的检修方法(P71) n
3.3.1 直流电动机不启动故障的检修(P71) n
3.3.2 单相交流电动机不启动故障的检修(P72) n
3.3.3 单相交流电动机启动慢故障的检修(P74) n
3.3.4 三相交流电动机不工作故障的检修(P75) n
3.3.5 三相交流电动机扫膛故障的检修(P76) n
3.3.6 三相交流电动机振动、电流不稳故障的检修(P78) n
n
第4章 电动机的拆卸与安装(P80) n
4.1 直流电动机的拆卸(P80) n
4.1.1 直流电动机的拆卸步骤(P80) n
4.1.2 直流电动机的拆卸方法(P81) n
4.2 交流电动机的拆卸(P84) n
4.2.1 交流电动机的拆卸步骤(P84) n
4.2.2 交流电动机的拆卸方法(P84) n
4.3 电动机的安装(P88) n
4.3.1 电动机的机械安装(P88) n
4.3.2 电动机的电气安装(P93) n
n
第5章 电动机绕组的拆除与绕制(P101) n
5.1 电动机绕组的拆除(P101) n
5.1.1 记录电动机绕组的原始数据(P101) n
5.1.2 电动机绕组的拆除方法(P106) n
5.2 电动机绕组的绕制(P111) n
5.2.1 电动机绕组的几种绕制形式(P111) n
5.2.2 计算电动机绕组的绕制数据(P116) n
5.2.3 准备和选取绕组线材(P119) n
5.2.4 准备绕制工具(P119) n
5.2.5 绕组的绕制(P122) n
5.3 电动机绕组的绝缘规范(P124) n
5.3.1 交流电动机绕组的绝缘规范(P124) n
5.3.2 直流电动机绕组的绝缘规范(P128) n
n
第6章 电动机绕组的嵌线工艺(P129) n
6.1 电动机绕组嵌线工具的使用(P129) n
6.1.1 常用嵌线工具的使用(P129) n
6.1.2 常用嵌线材料的准备(P130) n
6.2 电动机绕组的嵌线操作(P132) n
6.2.1 电动机绕组嵌线的操作规范和要求(P132) n
6.2.2 电动机绕组嵌线的基本操作(P133) n
6.3 电动机绕组的嵌线工艺(P137) n
6.3.1 单层绕组的嵌线工艺(P137) n
6.3.2 双层绕组的嵌线工艺(P142) n
6.3.3 单双层混合绕组的嵌线工艺(P143) n
n
第7章 电动机绕组的焊接工艺(P146) n
7.1 电动机绕组焊接设备的使用(P146) n
7.1.1 电动机绕组焊接的辅助材料(P146) n
7.1.2 电烙铁的使用(P147) n
7.2 电动机绕组焊接头的连接形式(P148) n
7.2.1 绞接(P148) n
7.2.2 扎线连接(P149) n
7.3 电动机绕组的焊接与绝缘处理操作(P149) n
7.3.1 电动机绕组的焊接(P149) n
7.3.2 电动机绕组的绝缘处理(P151) n
n
第8章 常用电动机绕组接线方式(P154) n
8.1 单相异步电动机的绕组接线图(P154) n
8.1.1 2极12槽正弦绕组接线图(P154) n
8.1.2 4极12槽正弦绕组接线图(P154) n
8.1.3 2极18槽正弦绕组接线图(P155) n
8.1.4 2极24槽(Q=20)正弦绕组接线图(P156) n
8.1.5 2极24槽(Q=24)正弦绕组接线图(P157) n
8.1.6 4极24槽(Q=20)正弦绕组接线图(P158) n
8.1.7 4极24槽(Q=24)正弦绕组接线图(P159) n
8.1.8 4极32槽(Q=24)正弦绕组接线图(P160) n
8.1.9 4极32槽(Q=28)正弦绕组接线图(P161) n
8.1.10 4极36槽(Q=28)正弦绕组接线图(P162) n
8.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绕组接线图(P163) n
8.2.1 2极30槽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P163) n
8.2.2 2极36槽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P164) n
8.2.3 2极42槽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P165) n
8.2.4 2极48槽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P166) n
8.2.5 4极30槽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P167) n
8.2.6 4极36槽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P168) n
8.2.7 4极48槽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1(P169) n
8.2.8 4极48槽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2(P170) n
8.2.9 4极48槽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3(P171) n
8.2.10 4极60槽单双层同心式绕组接线图(P172) n
8.2.11 4极60槽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P173) n
8.2.12 6极36槽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1(P174) n
8.2.13 6极36槽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2(P175) n
8.2.14 6极54槽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1(P176) n
8.2.15 6极54槽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2(P177) n
8.2.16 8极48槽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P178) n
8.2.17 8极60槽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P179) n
8.2.18 10极60槽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P180) n
8.3 三相变极多速异步电动机的绕组接线图(P181) n
8.3.1 24槽4/2极双速绕组接线圈(△/2Y,y=6)(P181) n
8.3.2 36槽6/4极双速绕组接线圈(△/2Y,y=6)(P182) n
8.3.3 36槽8/4/2极三速绕组接线图(2Y/2Y/2Y,y=4)(P183) n
8.3.4 36槽8/6/4极三速绕组接线图(2Y/2Y/2Y,y=5)(P184)

作者介绍


序言


第1章 电动机的种类和功能特点(P1) n
1.1 永磁式直流电动机的特点(P1) n
1.1.1 永磁式直流电动机的结构(P1) n
1.1.2 永磁式直流电动机的原理(P3) n
1.2 电磁式直流电动机的特点(P7) n
1.2.1 电磁式直流电动机的结构(P7) n
1.2.2 电磁式直流电动机的原理(P9) n
1.3 有刷直流电动机的特点(P12) n
1.3.1 有刷直流电动机的结构(P12) n
1.3.2 有刷直流电动机的原理(P14) n
1.4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特点(P15) n
1.4.1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结构(P15) n
1.4.2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P16) n
1.5 交流同步电动机的特点(P22) n
1.5.1 交流同步电动机的结构(P22) n
1.5.2 交流同步电动机的原理(P23) n
1.6 单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特点(P24) n
1.6.1 单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结构(P24) n
1.6.2 单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原理(P27) n
1.7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特点(P31) n
1.7.1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结构(P31) n
1.7.2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原理(P35) n
n
第2章 电动机与电动机控制电路(P38) n
2.1 电动机与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关系(P38) n
2.1.1 电动机控制电路中的主要部件(P38) n
2.1.2 电动机和电气部件的连接关系(P44) n
2.2 直流电动机控制电路(P46) n
2.2.1 直流电动机减压启动控制电路(P46) n
2.2.2 直流电动机能耗制动控制电路(P47) n
2.3 交流电动机控制电路(P49) n
2.3.1 单相交流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P49) n
2.3.2 三相交流电动机联锁控制电路(P50) n
2.3.3 三相交流电动机串电阻减压启动控制电路(P51) n
2.3.4 三相交流电动机Y-△减压启动控制电路(P52) n
2.3.5 三相交流电动机反接制动控制电路(P54) n
2.3.6 三相交流电动机调速控制电路(P55) n
n
第3章 电动机的维护与检修(P56) n
3.1 电动机的日常保养(P56) n
3.1.1 电动机机壳的养护(P56) n
3.1.2 电动机转轴的养护(P56) n
3.1.3 电动机电刷的养护(P57) n
3.1.4 电动机换向器的养护(P58) n
3.1.5 电动机铁芯的养护(P59) n
3.1.6 电动机轴承的养护(P59) n
3.2 电动机的常用检测方法(P64) n
3.2.1 电动机绕组阻值的检测(P64) n
3.2.2 电动机绝缘电阻的检测(P68) n
3.2.3 电动机空载电流的检测(P69) n
3.2.4 电动机转速的检测(P70) n
3.3 电动机常见故障的检修方法(P71) n
3.3.1 直流电动机不启动故障的检修(P71) n
3.3.2 单相交流电动机不启动故障的检修(P72) n
3.3.3 单相交流电动机启动慢故障的检修(P74) n
3.3.4 三相交流电动机不工作故障的检修(P75) n
3.3.5 三相交流电动机扫膛故障的检修(P76) n
3.3.6 三相交流电动机振动、电流不稳故障的检修(P78) n
n
第4章 电动机的拆卸与安装(P80) n
4.1 直流电动机的拆卸(P80) n
4.1.1 直流电动机的拆卸步骤(P80) n
4.1.2 直流电动机的拆卸方法(P81) n
4.2 交流电动机的拆卸(P84) n
4.2.1 交流电动机的拆卸步骤(P84) n
4.2.2 交流电动机的拆卸方法(P84) n
4.3 电动机的安装(P88) n
4.3.1 电动机的机械安装(P88) n
4.3.2 电动机的电气安装(P93) n
n
第5章 电动机绕组的拆除与绕制(P101) n
5.1 电动机绕组的拆除(P101) n
5.1.1 记录电动机绕组的原始数据(P101) n
5.1.2 电动机绕组的拆除方法(P106) n
5.2 电动机绕组的绕制(P111) n
5.2.1 电动机绕组的几种绕制形式(P111) n
5.2.2 计算电动机绕组的绕制数据(P116) n
5.2.3 准备和选取绕组线材(P119) n
5.2.4 准备绕制工具(P119) n
5.2.5 绕组的绕制(P122) n
5.3 电动机绕组的绝缘规范(P124) n
5.3.1 交流电动机绕组的绝缘规范(P124) n
5.3.2 直流电动机绕组的绝缘规范(P128) n
n
第6章 电动机绕组的嵌线工艺(P129) n
6.1 电动机绕组嵌线工具的使用(P129) n
6.1.1 常用嵌线工具的使用(P129) n
6.1.2 常用嵌线材料的准备(P130) n
6.2 电动机绕组的嵌线操作(P132) n
6.2.1 电动机绕组嵌线的操作规范和要求(P132) n
6.2.2 电动机绕组嵌线的基本操作(P133) n
6.3 电动机绕组的嵌线工艺(P137) n
6.3.1 单层绕组的嵌线工艺(P137) n
6.3.2 双层绕组的嵌线工艺(P142) n
6.3.3 单双层混合绕组的嵌线工艺(P143) n
n
第7章 电动机绕组的焊接工艺(P146) n
7.1 电动机绕组焊接设备的使用(P146) n
7.1.1 电动机绕组焊接的辅助材料(P146) n
7.1.2 电烙铁的使用(P147) n
7.2 电动机绕组焊接头的连接形式(P148) n
7.2.1 绞接(P148) n
7.2.2 扎线连接(P149) n
7.3 电动机绕组的焊接与绝缘处理操作(P149) n
7.3.1 电动机绕组的焊接(P149) n
7.3.2 电动机绕组的绝缘处理(P151) n
n
第8章 常用电动机绕组接线方式(P154) n
8.1 单相异步电动机的绕组接线图(P154) n
8.1.1 2极12槽正弦绕组接线图(P154) n
8.1.2 4极12槽正弦绕组接线图(P154) n
8.1.3 2极18槽正弦绕组接线图(P155) n
8.1.4 2极24槽(Q=20)正弦绕组接线图(P156) n
8.1.5 2极24槽(Q=24)正弦绕组接线图(P157) n
8.1.6 4极24槽(Q=20)正弦绕组接线图(P158) n
8.1.7 4极24槽(Q=24)正弦绕组接线图(P159) n
8.1.8 4极32槽(Q=24)正弦绕组接线图(P160) n
8.1.9 4极32槽(Q=28)正弦绕组接线图(P161) n
8.1.10 4极36槽(Q=28)正弦绕组接线图(P162) n
8.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绕组接线图(P163) n
8.2.1 2极30槽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P163) n
8.2.2 2极36槽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P164) n
8.2.3 2极42槽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P165) n
8.2.4 2极48槽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P166) n
8.2.5 4极30槽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P167) n
8.2.6 4极36槽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P168) n
8.2.7 4极48槽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1(P169) n
8.2.8 4极48槽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2(P170) n
8.2.9 4极48槽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3(P171) n
8.2.10 4极60槽单双层同心式绕组接线图(P172) n
8.2.11 4极60槽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P173) n
8.2.12 6极36槽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1(P174) n
8.2.13 6极36槽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2(P175) n
8.2.14 6极54槽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1(P176) n
8.2.15 6极54槽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2(P177) n
8.2.16 8极48槽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P178) n
8.2.17 8极60槽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P179) n
8.2.18 10极60槽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P180) n
8.3 三相变极多速异步电动机的绕组接线图(P181) n
8.3.1 24槽4/2极双速绕组接线圈(△/2Y,y=6)(P181) n
8.3.2 36槽6/4极双速绕组接线圈(△/2Y,y=6)(P182) n
8.3.3 36槽8/4/2极三速绕组接线图(2Y/2Y/2Y,y=4)(P183) n
8.3.4 36槽8/6/4极三速绕组接线图(2Y/2Y/2Y,y=5)(P184)


《机械传动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指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阐述机械传动系统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的实用技术手册。机械传动系统作为现代工业和各类机械设备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稳定高效的运行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设备寿命以及人身安全。当传动系统出现异常时,快速、准确地定位故障并采取有效的维修措施至关重要。本书旨在为从事机械设备维护、操作、设计及相关技术研究的专业人士和爱好者提供一套全面、详实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第一部分:机械传动系统的基本原理与组成 在深入探讨故障诊断之前,对机械传动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关键组成部分进行回顾是必不可少的。本部分将从宏观角度出发,梳理传动系统的核心概念,为后续的故障分析奠定基础。 1. 传动系统的作用与分类: 详细阐述机械传动在动力传递、改变运动形式(如速度、方向、力矩)中的核心作用。介绍常见的传动类型,包括但不限于: 齿轮传动: 讲解圆柱齿轮(直齿、斜齿、人字齿)、锥齿轮、蜗轮蜗杆等基本类型,以及其传动比、效率、承载能力等特性。 带传动: 介绍平带、V带、同步带等,分析其传力方式、滑动性、张紧要求等。 链传动: 讲解滚子链、套筒链等,探讨其优点(传动精确、效率高)和缺点(易磨损、需润滑)。 连杆机构: 介绍曲柄滑块、四连杆等,分析其运动转换规律。 其他传动: 简述液力传动、气压传动、电磁传动等在特定领域的应用。 2. 传动系统的关键部件与功能: 逐一剖析构成传动系统的基础元器件,理解其工作机制是诊断故障的前提。 齿轮: 齿形、模数、压力角、齿顶高、齿根高、变位系数等关键参数的定义与影响。齿轮材料的选择与热处理工艺。 轴与轴承: 轴的种类(传动轴、心轴、转轴)、受力特性。轴承的分类(滚动轴承、滑动轴承),各类型轴承的结构、工作原理、润滑要求、载荷方向与大小的影响。 联轴器: 介绍刚性联轴器、弹性联轴器、万向联轴器等,分析其在连接动力源与被驱动设备、补偿轴线偏差、缓冲减震方面的作用。 变速器与减速器: 讲解齿轮变速器、带式无级变速器、液力变矩器等,分析其实现速度变化的原理和效率。 传动轴系: 齿轮轴、花键轴、锥形轴等的设计考虑因素。 3. 传动系统的动力传递过程与能量损耗: 阐述从动力源到执行机构的能量传递路径,重点分析传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能量损耗形式,如摩擦损耗、机械冲击损耗、漏气/漏油损耗等。理解能量损耗的来源有助于判断故障性质。 第二部分:机械传动系统常见故障类型分析 本部分将聚焦于机械传动系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故障现象,并对其根源进行深入剖析。 1. 异响故障: 撞击声/敲击声: 分析可能由齿轮啮合不良、轴承松动、零件断裂、间隙过大引起。 摩擦声/刮擦声: 常见于零件干涉、润滑不良、密封件损坏、轴承磨损。 啸叫声/尖叫声: 可能与轴承内圈或外圈的异常运转、油膜破裂、高速运转的密封件有关。 咔嗒声: 可能是由于齿轮跳齿、联轴器连接件松动、离合器分离不彻底。 嗡嗡声/低频振动声: 往往与传动件的动不平衡、轴的弯曲、基础不牢固或共振有关。 2. 振动故障: 低频大振幅振动: 分析可能源于轴的严重弯曲、齿轮的严重磨损或断齿、基础件的松动、设备安装不水平。 高频小振幅振动: 常见于轴承的早期磨损、齿轮的微小不平整、润滑油中混入杂质。 周期性振动: 往往与旋转部件的动不平衡、特定齿轮的损坏(如局部磨损)、链条的松紧不均有关。 非周期性振动: 可能由突然的冲击、零件的松脱或断裂引起。 3. 温升异常故障: 局部温升过高: 提示该部位存在严重的摩擦或能量损耗,如轴承磨损、润滑不良、齿轮啮合不良、密封件过度摩擦。 整体温升过高: 可能与传动系统长时间超负荷运行、润滑油粘度不当、冷却系统故障(如油路堵塞、散热器损坏)有关。 温升不均: 表明能量损耗在不同部件之间分配不合理,需要检查部件间的配合与受力。 4. 漏油/漏气故障: 油封老化/损坏: 导致润滑油向外渗漏。 结合面密封不良: 如箱体结合面、盖板结合面等,螺栓松动或密封垫损坏。 箱体/壳体裂纹: 严重的机械损伤导致。 管路连接处密封失效: 液压或气动传动系统中。 5. 动力传递效率下降/转矩不足故障: 齿轮啮合不良: 齿面磨损、啃伤、齿形不正,导致传动不顺畅。 带传动松弛/打滑: 带过长、张紧力不足、带体老化。 链传动松弛/磨损: 链条磨损、销轴磨损、链轮齿形损坏。 轴承阻力增大: 润滑不良、磨损、游隙过大或过小。 联轴器故障: 弹性元件损坏、连接件松动。 变速器/减速器内部故障: 齿轮损坏、轴承损坏、油液不足或变质。 动力源问题: 电机功率不足、内燃机工作不良(本书不深入探讨动力源本身)。 6. 部件损坏/失效故障: 齿轮断齿/啃伤/磨损: 过载、冲击、异物进入、润滑不良、制造缺陷。 轴承烧毁/疲劳点蚀/保持架损坏: 润滑失效、过载、安装不当、异物污染。 轴弯曲/断裂: 设计不当、加工缺陷、操作失误(如强行撞击)、疲劳。 油封/密封件失效: 老化、磨损、安装不当、介质腐蚀。 第三部分:机械传动系统故障诊断方法与流程 本书将系统介绍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和逻辑思维,对机械传动系统中的故障进行诊断。 1. 初步判断与信息收集: 现场观察: 详细记录故障发生时的现象,包括声音、振动、温升、外观是否有异常(如漏油、烟雾、火花)。 询问操作者: 了解故障发生前后的操作过程、是否有异常工况、最近一次维护记录等。 查看设备档案: 了解设备的型号、使用年限、维护保养记录、设计参数等。 2. 听觉诊断法: 利用听诊器: 针对不同部件(如轴承座、齿轮箱外壳)进行听音,辨别异常声源。 识别声音特征: 分析不同声音(如撞击、摩擦、啸叫)可能对应的故障类型。 3. 触觉与视觉诊断法: 触摸温度: 通过触摸轴承座、齿轮箱外壳等部位的温度,判断是否存在过热。 观察痕迹: 检查零件表面是否有磨损、刮伤、点蚀、裂纹、变色等痕迹。 检查润滑油: 观察油的颜色、粘度、是否有杂质(如金属屑、水分),分析润滑油状态。 4. 振动诊断技术(非接触式): 振动分析仪的应用: 介绍如何使用振动分析仪检测传动系统的振动频率和幅值,并将其与已知故障特征频率进行对比。 常用振动诊断技术: 简单介绍频谱分析、包络解调等方法在故障诊断中的作用(本书不深入理论)。 5. 检测仪器与工具的应用: 游隙测量工具: 千分尺、内径百分表等,用于测量轴承、齿轮等部件的配合间隙。 张力计: 用于测量带传动、链传动的张紧力。 扭矩扳手: 用于拧紧螺栓、螺母,确保连接强度。 温度计/红外测温仪: 精确测量部件温度。 油品分析仪: 对润滑油进行成分和污染度分析。 6. 故障排除逻辑与步骤: 由简到繁,由外到内: 优先检查易于接近和判断的部件。 排除法: 逐一排除可能的故障原因,缩小范围。 分解检查: 在必要时,对可疑部件进行拆卸检查。 记录与验证: 每次维修操作后,详细记录并进行试运行验证。 第四部分:机械传动系统常见故障的维修与预防 在诊断出故障后,本书将提供详细的维修技术指导,并强调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1. 齿轮与齿轮箱维修: 齿轮的更换: 齿轮的拆卸与安装技巧,轴的配合检查,新齿轮的选配与安装精度。 轴承的更换: 轴承的拆卸(热拆、压拆)、安装(冷拆、压装)、轴承座的检查与修复。 润滑与密封: 润滑油的选择、更换周期、加油量。油封的选型、安装与维护。 箱体修复: 裂纹的焊接修复、结合面的找平与研磨。 2. 轴与轴承的维修: 轴的校直与更换: 轴的弯曲测量与校直方法,轴的磨损修复(电镀、堆焊),轴的更换。 轴承的维护: 清洁、润滑、游隙调整。 轴颈与轴承座的配合: 检查与修复。 3. 带传动与链传动的调整与维修: 带的张紧度调整: 测量与调整方法,注意避免过紧或过松。 带的更换: 拆卸与安装方法,注意型号匹配。 链条的张紧与更换: 链条的张紧装置调整,链节的连接与拆卸。 链轮的检查与更换: 链轮齿形的磨损判断,链轮的更换。 4. 联轴器的维修与更换: 联轴器对中的检查与调整: 使用百分表、激光对中仪等工具。 弹性元件的更换: 如橡胶块、金属弹片等。 连接件的紧固: 确保联轴器牢固连接。 5. 润滑与冷却系统的维护: 润滑油的选择与更换: 根据工作环境、温度、负荷选择合适的润滑油,定期更换。 润滑系统的清洁: 过滤器的清理或更换,油路的疏通。 冷却系统的检查: 如风冷、水冷装置的清洁与效率检查。 6. 预防性维护与检修策略: 定期检查与保养计划: 制定详细的检查周期和保养项目。 润滑管理: 建立完善的润滑管理制度。 环境因素控制: 保持工作环境清洁,避免灰尘、水分等污染。 操作规范: 强调正确操作,避免超负荷、冲击等不良操作。 设备升级与改造: 根据实际运行情况,适时对关键部件进行升级。 第五部分:案例分析与实践指导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书中理论,本部分将提供一系列真实的机械传动系统故障案例。 1. 案例一:某生产线上减速机齿轮异响分析与处理 故障现象描述:减速机运行时发出周期性咔嗒声,伴随轻微振动。 诊断过程:通过听诊、拆卸检查,发现一齿轮局部有啃伤痕迹。 维修措施:更换损坏齿轮,检查安装精度。 预防建议:加强润滑管理,定期检查异物进入。 2. 案例二:注塑机液压系统油封漏油原因分析与解决 故障现象描述:注塑机液压油缸附近出现明显漏油。 诊断过程:检查油封老化程度,分析油缸活塞杆表面是否有划伤,检查油缸内腔是否受到污染。 维修措施:更换损坏油封,必要时更换活塞杆或进行修复。 预防建议:定期检查油液清洁度,避免硬物刮伤油缸。 3. 案例三:风机轴承温升过高故障的诊断与改进 故障现象描述:风机主轴轴承座温度异常升高,导致电机功率消耗增大。 诊断过程:测量轴承游隙,检查润滑油量与质量,分析轴承是否存在磨损。 维修措施:调整轴承游隙,更换老化轴承,并按要求加注润滑脂。 预防建议:建立轴承温度监控机制,确保润滑良好。 通过这些生动的案例,读者可以更直观地学习故障诊断的思路和方法,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本书特色 系统性强: 覆盖机械传动系统的基础理论、常见故障、诊断方法和维修技术。 实用性高: 侧重于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具体的维修指导和操作技巧。 图文并茂(此处为假设,实际书籍可能有图): (此处可描述本书如果包含图片,将如何展示,例如:“本书配有大量精美示意图、故障照片和维修步骤图,化繁为简,使抽象的理论和复杂的操作变得直观易懂。”—— 请注意,根据要求,本简介不包含“彩色图解”书籍内容,因此此处不作描述。) 语言通俗易懂: 避免过于深奥的理论术语,力求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技术问题。 案例丰富: 通过实际案例教学,帮助读者快速掌握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技巧。 适用对象 机械设备制造、维修、安装、操作人员。 工业自动化、生产管理相关技术人员。 机械工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及教师。 对机械传动设备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 本书是您解决机械传动系统故障问题的得力助手,助您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为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彩色图解电动机检测与绕组维修速成》可以说是为我这类想要快速入门电气维修领域的朋友量身打造的。我尤其看重它在“检测”和“维修”两个环节的结合,毕竟,只有准确地检测出问题所在,才能有效地进行维修。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讲解各种检测仪器(如万用表、兆欧表等)的使用方法,并且针对不同的故障现象,给出相应的检测步骤和判断依据。比如,当电动机出现过热、异响、转速不稳等问题时,应该如何一步步排查,从哪里入手?书中的“彩色图解”我预计会非常有用,因为它能将抽象的电路图和复杂的内部结构变得生动形象。我期待看到各种绕组的详细构造图,包括它们的线圈排列、绝缘处理等,这对于理解绕组损坏的原因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绕组维修”部分,我希望它能提供清晰、可操作的指导,例如如何判断绕组是否需要重绕,以及重绕的具体流程、匝数、线径的选择等等。如果书中还能提供一些关于安全操作的注意事项,那就更周全了。总的来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手中一本实用性极强的工具书,能够指导我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遇到的各种电动机故障。

评分

我之前一直对电动机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感到非常好奇,但又觉得理论知识太过枯燥,很难啃下去。直到我偶然在书店翻到了这本《彩色图解电动机检测与绕组维修速成》,感觉像是找到了救星!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非常吸引人,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我就已经被它丰富的内涵所震撼。它似乎涵盖了从最基础的电动机类型识别,到各种常见故障的诊断方法,再到绕组维修的详细步骤,而且还强调了“彩色图解”这一点,这对我这种视觉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释不同绕组的接线方式,以及如何通过测量电阻、绝缘等参数来判断绕组的好坏。我对书中的“速成”二字也抱有很大的希望,希望它能用最直观、最易懂的方式,帮助我快速掌握电动机维修的核心技能,摆脱“只看不练”的窘境。我设想书中应该会配有很多高清的实物图片,甚至是分解图,这样就能更清晰地看到每一个部件的细节,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而且,如果能附带一些实际案例分析,那就更完美了,能够让我知道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巧妙地解决。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学习电动机维修打开了一扇通往实践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把它带回家,好好研究一番。

评分

我一直对电机维修这个领域充满向往,但总感觉门槛有点高。《彩色图解电动机检测与绕组维修速成》这个书名,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尤其欣赏它强调的“彩色图解”和“速成”,这表明它是一本旨在降低学习门槛,提高学习效率的书籍。我希望书中能够以最直观、最清晰的方式,展现电动机的内部构造,特别是各种绕组的缠绕方式和连接方法。我设想书中会通过大量的插图和照片,将抽象的电路图转化为具体的实物模型,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电机的运行原理。在“检测”部分,我期待它能详细介绍各种常用的检测方法,并针对不同的故障现象,给出相应的诊断流程。比如,如何利用万用表来测量电机的阻抗和对地绝缘,如何通过声音和气味来初步判断故障类型。在“绕组维修”部分,我更看重它的实践指导性,希望它能提供详细的维修步骤,从拆卸、清洁、绕制到绝缘处理、烘干、测试等,都有清晰的说明和图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的入门教材,帮助我建立起对电机维修的基本认识,并能自信地进行一些基础的维修操作,摆脱对专业维修人员的依赖。

评分

我是一个对机械设备充满好奇的人,尤其对那些能够驱动工业生产的“心脏”——电动机,更是有着浓厚的兴趣。《彩色图解电动机检测与绕组维修速成》这个书名,直接戳中了我的需求点。我一直认为,仅仅了解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样重要。因此,我非常看重这本书的“检测”和“维修”这两个关键词。我设想书中会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各种电动机故障的典型表现,以及如何利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来判断故障的根源。比如,当电动机出现异响时,它会如何引导我去分辨是轴承问题还是绕组问题?当电动机无法启动时,又该从哪些环节着手去检查?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绕组维修”部分的详细阐述,它应该会深入讲解绕组的构造、材料选择,以及在维修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例如,如何安全地拆除损坏的绕组,如何精确地计算新绕组的匝数和线径,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绝缘处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系统性的学习路径,让我在掌握理论的同时,也能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从而能够独立地处理电动机的常见故障。

评分

对于我而言,选择一本技术类书籍,最看重的是它的理论深度与实践可操作性的平衡。《彩色图解电动机检测与绕组维修速成》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特别是“速成”二字,暗示着它能够帮助读者快速掌握核心技能。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电动机的各种工作原理,但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图示和通俗的语言来阐述。我设想书中会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电动机(如单相、三相、直流等)的结构特点,以及它们各自的检测要点。在“检测”部分,我希望它能涵盖从基础的目视检查到使用专业仪器的详细方法,例如如何测量绕组的电阻、绝缘电阻,以及判断电机的对地绝缘情况等。而在“绕组维修”部分,我希望它能提供关于绕组故障诊断的全面指南,以及不同故障(如短路、断路、接地等)的维修方法。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详细的绕组重绕步骤图解,包括如何拆卸旧绕组、如何制作新绕组、如何进行烘干、浸漆等关键工序。我设想书中应该会包含一些常见维修案例的分析,这样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