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董焱宁 著 定 价:62.9 出 版 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1月01日 页 数:240 装 帧:平装 ISBN:9787513593281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2 Statement of the problems and purpose of the study
●1.3 Research questions
●Chapter 2 Toward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eaching CT in L2 writing
●2.1 The concept of CT
●2.1.1 The definitions of CT
●2.1.2 CT skills and CT dispositions
●2.1.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T skills and CT dispositions
●2.1.4 Paul and Elders (2001) CT model
●2.1.5 A definition for CT in L2 writing
●2.2 Theories related to the teaching of CT
●2.2.1 Skill Acquisition Theory
●2.2.2 Constructivism
●2.3 Establishment of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2.3.1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eaching CT in L2 writing
●2.3.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2.4 Design of a CT—oriented L2 writing approach
●2.4.1 Teaching objectives
●2.4.2 Instruction on CT and L2 writing
●2.4.3 CT—oriented activities and writing practice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解决广大外语教师在全面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目标下所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1)思辨能力是什么,(2)思辨能力该如何教,(3)思辨能力该如何测。作者通过对于思辨能力的概念和相关教学理论的探索以及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践,澄清了思辨能力的概念,并提出了二语写作中思辨能力的教学及评测方法,具有很好好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推进思辨能力在二语写作中实现可教、可测的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于思辨学习者、教师和研究者都具有很好好的参考价值。
二语写作中的思辨能力研究 一、 引言 在当今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的需求不断增长,外语能力,尤其是英语写作能力,已成为衡量个人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然而,许多二语学习者在掌握了基础的语言结构和词汇后,在进行写作时仍面临诸多挑战。他们往往能够流畅地表达,但其论述深度、逻辑严谨性、观点原创性以及对问题的多角度分析能力却显得不足。这种现象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二语写作中思辨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问题。 思辨能力,作为一种高级认知能力,是指个体能够主动、审慎地对信息进行评估、分析、推理,并形成独立、有见地观点的能力。它贯穿于知识的获取、理解、运用以及创新等各个环节。在二语写作语境下,思辨能力不仅要求学习者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目标语言,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该语言对复杂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以清晰、有逻辑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 长期以来,二语写作教学往往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规范和内容的组织,对于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则投入相对较少。这导致了二语写作作品普遍存在的“说而不深”、“述而不议”、“仿而不创”等问题。因此,深入研究二语写作中的思辨能力,探索其在二语写作中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培养途径以及评估方法,对于提升二语学习者的写作水平,促进其深层次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书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聚焦于“二语写作中的思辨能力”这一核心议题,力图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全面、深入地探讨该领域的相关问题。本书并非简单罗列二语写作的技巧,也不是对现有研究的简单复述,而是旨在构建一个关于二语写作中思辨能力的研究框架,揭示其内在机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 二、 思辨能力在二语写作中的体现 思辨能力在二语写作中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体现在写作的各个层面,尤其是在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 论点的形成与支持(Argumentation and Support): 提出有见地且具深度的论点:思辨能力强的写作者能够超越表面现象,提出深刻、新颖且具有启发性的观点。他们不会满足于陈述显而易见的事实,而是能够挖掘事物本质,提出值得探讨的命题。 证据的选择与评估:能够审慎地选择与论点相关的、可靠的证据。这包括区分事实与观点,识别虚假信息,评估证据的来源和权威性。 证据的组织与阐释:不仅仅是堆砌证据,更能将证据有机地组织起来,并进行深入的阐释,说明证据如何支持其论点,展现逻辑的严密性。 2. 逻辑推理与论证结构(Logical Reasoning and Argument Structure): 清晰的逻辑链条:写作过程中,思辨能力强的写作者能够构建清晰、连贯的逻辑链条,确保论证过程合乎逻辑,避免跳跃、矛盾或含糊不清。 论证方法的恰当运用:能够根据议题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如归纳、演绎、类比、因果分析等,并能识别和反驳谬误。 结构的组织与层次性:写作结构清晰,段落之间过渡自然,层次分明,能够引导读者循序渐进地理解作者的思路。 3. 问题分析与多角度审视(Problem Analysis and Multi-perspective Examination): 对问题的深入剖析:能够将复杂问题分解,识别其核心要素、内在联系和潜在影响。 辩证思维与多元视角:能够站在不同的立场审视问题,看到事物的两面性,理解不同观点的合理性,并能够整合不同视角,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对反方观点的预见与回应:能够预见到可能的反对意见,并提前进行回应,从而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4. 创新与批判性评估(Innovation and Critical Evaluation): 原创性与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能够提出独特的见解,展现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现有理论或观点的质疑与超越:在理解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对其进行批判性评估,发现其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或理论。 提出建设性建议:在分析问题、提出观点后,能够基于深刻的思考,提出切实可行的、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或解决方案。 5. 语言运用与表达的思辨性(Language Use and Expressiveness): 精准的词汇选择:能够选用最能准确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词汇,避免模棱两可或不恰当的表达。 句式结构的多样性与适切性:能够运用多样的句式结构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并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最恰当的句式。 语气与语域的恰当把握:根据写作目的和读者对象,恰当运用语气和语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或感染力。 三、 二语写作中思辨能力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二语写作中培养和发展思辨能力并非易事,学习者常常会遭遇以下挑战: 1. 语言能力的限制(Linguistic Constraints): 词汇和语法障碍:有限的词汇量和不熟练的语法运用可能阻碍学习者表达复杂思想。他们可能为了迁就已有的语言能力而选择更简单的表达方式,从而牺牲了思辨的深度。 表达不畅与思维受阻:当学习者在组织语言时遇到困难,其思考过程也可能被打断,导致思辨的流动性受到影响。 母语思维定势的影响:学习者可能习惯于用母语的思维方式来构思,而这种思维方式在目标语言中可能不适用,或者无法用目标语言有效表达。 2. 文化差异与认知模式(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ognitive Patterns):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差异:不同文化对逻辑、证据、论证方式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一些文化可能更强调集体共识,而另一些文化则更鼓励个体批判。 对“权威”的理解:在某些文化背景下,对权威的尊敬可能导致学习者较少质疑或提出不同意见,从而影响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沟通风格的差异:目标语言的文化可能存在特定的沟通风格,例如,是倾向于直接还是间接表达,是注重事实还是情感等,这都会影响学习者在写作中如何构建论证。 3. 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的局限(Limitations in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Systems): 过于侧重语言形式:传统的二语写作教学常常过度强调语法、拼写、标点等形式要素,而忽视了内容和思想的深度。 缺乏思辨性任务设计:教学任务设计可能过于简单,未能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学习者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和评估。 评价标准单一:评价体系可能过于偏重语言的正确性,而未能有效评估写作的逻辑性、批判性、原创性等思辨维度。 教师自身思辨能力的不足:部分教师可能自身在思辨能力方面存在不足,从而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发展。 4. 学习者个体因素(Learner-Specific Factors): 学习动机与态度:学习动机不足、对写作缺乏兴趣,或者对暴露自己的观点感到焦虑,都可能阻碍思辨能力的发挥。 学习策略的有效性: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未能主动进行信息检索、批判性阅读和反思,会影响思辨能力的培养。 对反馈的理解与运用:未能有效地理解和运用教师提供的反馈,特别是关于思想深度和逻辑结构的反馈,也会阻碍进步。 四、 提升二语写作中思辨能力的研究路径与策略 针对上述挑战,本书将从多个维度探讨提升二语写作中思辨能力的可能路径与策略,旨在为二语写作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1. 理论框架的构建与完善: 界定与区分:清晰界定二语写作中的思辨能力,并将其与相关概念(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学术写作能力等)进行区分,明确其独特性。 模型建构:构建能够解释二语写作中思辨能力形成、发展和表现的理论模型,明确影响因素与内在机制。 跨文化视角:整合跨文化交际理论,分析文化因素对二语写作中思辨能力的影响,并提出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策略。 2. 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 融入式教学:将思辨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二语写作的各个教学环节,而非孤立地进行教授。例如,在主题讨论、材料分析、文本解读等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任务型教学:设计富有挑战性和思辨性的写作任务,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分析、比较、评估,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提供争议性话题,要求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协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同伴互评中,通过观点碰撞、逻辑辩驳来提升思辨能力。 批判性阅读指导:教授学生如何批判性地阅读和分析文本,识别作者的论点、证据、预设以及潜在的偏见,从而内化思辨的策略。 问题解决式学习:将写作视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识别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写作中进行论证。 3. 评价体系的革新: 多元化评价标准:在评价二语写作时,除了语言的准确性,更应重视内容的深度、论证的逻辑性、观点的原创性、分析的全面性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应用。 过程性评价:加强对学生写作过程的评价,关注其思维的演变、论证的构建以及对反馈的响应,而非仅仅关注最终的写作成果。 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互评,培养其运用思辨标准评价自己和他人作品的能力。 4. 学习者个体发展支持: 认知策略训练:教授学习者有效的认知策略,如提问、归纳、演绎、类比、反思等,帮助他们主动建构和深化思维。 动机与态度引导: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积极的课堂氛围和有效的反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对写作的积极态度和勇于表达观点的信心。 文化适应性指导:帮助学习者理解目标语言文化的思维方式和沟通习惯,促进其在跨文化语境下的思辨表达。 五、 结论 二语写作中的思辨能力研究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意义的课题。本书的探讨旨在为二语写作领域的研究者、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认识到思辨能力在二语写作中的核心地位,并积极探索提升这一能力的可行途径。通过理论的深化、教学的创新和评价的革新,我们期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二语学习者不仅能够流利地书写,更能以深度、广度和原创性来展现他们的思想,真正实现语言学习的深层价值,为他们在全球化浪潮中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