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I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攻略

SCIEI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攻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建陈赟 编
图书标签:
  • SCI论文
  • EI论文
  • 学术写作
  • 论文发表
  • 科研方法
  • 投稿技巧
  • 学术规范
  • 科研论文
  • 论文润色
  • 学术出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
ISBN:9787111585855
商品编码:28296204898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SCIEI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攻略
  • 作者:张建//陈赟
  • 定价:45
  • 出版社:机械工业
  • ISBN号:9787111585855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12-01
  • 印刷时间:2017-12-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38
  • 字数:387千字

作者简介

陈赟,1989年出生,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应用数学专业学士,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博士。**作者发表SCI学术论文6篇,参与撰写英文专著3部;**作者获**会议*佳分会论文奖1项、*佳学生论文奖2项;《IIE Transactions》《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SCI期刊审稿人。

目录

前言
第1章 写作概述
1.1 论文开篇
1.2 论文主体(IMRAD)
1.3 论文收尾-End of a paper
1.4 写作建议-advice for writing
1.5 开篇范文分析
1.6 实例练习
第2章 引言撰写
2.1 通用模板
2.2 研究重要性模板句
2.3 文献综述模板句
2.4 存在问题模板句
2.5 本文工作模板句
2.6 经典范文分析
2.7 实例练习
第3章 方法撰写
3.1 通用模板。
3.2 方法引言模板句
3.3 细节描述模板句
3.4 对比引用模板句
3.5 问题说明模板句
3.6 经典范文分析
3.7 实例练习
第4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撰写
4.1 通用模板
4.2 结果引言模板句
4.3 图表指示模板句
4.4 结果分析模板句
4.5 结果讨论模板句
4.6 文献对比模板句
4.7 问题说明模板句
4.8 经典范文分析
4.9 实例练习
第5章 结论与致谢撰写
5.1 结论
5.2 致谢
5.3 实例练习
第6章 图表处理
6.1 图表概述
6.2 图表的分类
6.3 图表的格式
6.4 图表的结构组成
6.5 一些总结
6.6 软件制图实例
6.7 实例练习
第7章 文献检索、管理与引用
7.1 概述
7.2 Mendeley基本情况
7.3 Mendeley操作界面介绍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SCI/EI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攻略》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基于该书名所暗示的主题范围,旨在提供详尽的指导,但避开了对具体内容的描述,而是侧重于其价值、结构和面向的读者群体。 --- 图书简介:学术科研的基石——精进与突破 一部面向全球学术前沿的实战指南 在全球化的科研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和高效的国际期刊发表能力,已成为衡量科研工作者及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本书《SCI/EI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攻略》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并非简单罗列投稿规则的工具书,而是一套系统、深入、强调实效的“从选题到中稿”的完整方法论。 本书的定位是连接理论知识与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实践之间的桥梁。它精准把握了当前国际学术界对论文的认知标准、结构要求以及评审专家的关注焦点,旨在帮助广大研究人员,特别是青年学者、博士研究生及有志于冲击高影响力期刊的科研工作者,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学术论文产出流程。 一、 核心价值:从“能写”到“能中”的质变 许多学者具备扎实的实验基础和理论素养,但在“包装”和“呈现”成果于国际期刊时常感力不从心。本书的核心价值,即在于实现这种关键的质变: 1. 标准化思维的建立: 国际顶尖期刊的审稿机制高度依赖于论文的逻辑结构和论证的严谨性。本书将透彻解析SCI/EI体系(特别是JCR分区标准下不同级别期刊)对论文核心要素(创新性、科学性、可重复性)的隐性要求,确保研究的起点就符合国际规范。 2. 深度剖析研究选题与创新点挖掘: 成功的论文始于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进行前沿文献的批判性阅读与综述,如何精准定位研究空白(Gap),并将复杂的研究工作提炼成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影响力的核心创新点。 3. 提升技术呈现的专业度: 论文的图表、数据可视化、实验方法部分的详尽与准确性,是审稿人评估工作质量的基础。本书将提供如何构建“数据叙事”的技巧,确保技术细节的表述清晰、无歧义,满足国际期刊对严谨性的最高要求。 二、 结构体系:覆盖全流程的深度覆盖 本书的编排遵循科研论文从概念酝酿到最终被接收的自然工作流,结构清晰,层层递进,确保读者能够针对性地学习和应用: (一) 基础构建与前期规划: 关注选题策略、文献调研方法、伦理规范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期刊目标定位。详细解析不同学科领域内,顶级期刊的偏好差异。 (二) 核心章节的精雕细琢: 这是本书篇幅重点所在。它不仅涵盖了“引言”(Introduction)如何构建有力的论证链条,以及“方法”(Methods)如何确保结果的可重复性,更深入探讨了“结果”(Results)的有效呈现与“讨论”(Discussion)如何升华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使论文真正具备“讲故事”的能力。 (三) 国际化表达与语言润饰: 针对非英语母语的作者,本书提供了大量关于学术用语的精确选择、句子结构的优化,以及如何避免常见的语法和表达陷阱,使文稿达到母语级别的专业水准。 (四) 投稿、应对与修改的艺术: 投稿并非终点,有效回应审稿意见是发表的关键。本书系统指导了如何专业、有理有据地回复审稿意见(Response Letter),如何处理“大修”(Major Revision)中的复杂问题,以及如何利用修改机会进一步强化论文的说服力。 (五) 职业发展与持续发表策略: 涵盖了研究诚信、学术规范、引用规范,并展望了如何建立个人研究品牌,形成持续、高质量的国际论文产出机制。 三、 目标读者画像 本书的目标读者群体是那些对自身科研产出有高标准要求,并渴望在国际学术界获得认可的专业人士: 在校研究生(硕士/博士): 他们是论文写作的初学者,需要系统学习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符合国际标准的学术文本。 青年教师与研究员: 他们面临着严峻的职称评定和项目申请压力,急需提升论文的接收率和影响力因子。 高校科研管理人员: 需要了解当前国际期刊的最新要求和评审趋势,以便对本机构的研究工作进行有效指导。 资深研究者(希望指导后辈或寻求突破): 即使经验丰富,仍能从书中对审稿人思维的深度解析中,找到优化现有工作或突破瓶颈的新视角。 结语 《SCI/EI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攻略》是一本兼具理论深度与实操性的“内参”。它致力于帮助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将潜藏的优秀研究转化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正式出版物,从而在全球知识生产的体系中,发出属于自己的、有力的声音。掌握本书所传授的策略,将是加速您的科研生涯,实现学术突破的关键一步。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三: 这本书的纸质手感非常舒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墨水味道也很正宗,这对我这种喜欢在书页边上做大量批注的读者来说是个极大的加分项。我发现它在处理“跨学科写作规范”方面做得尤为出色。我自己的专业背景比较偏向工程学,但近期需要完成一篇结合了材料科学与环境影响评估的交叉学科论文。以往的写作手册往往只关注单一学科的格式,导致我在引用不同领域的术语和标准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桥梁,它用一个专门的章节详细讲解了如何在保持主专业严谨性的同时,兼容并蓄其他学科的表达习惯,特别是关于数据可视化和风险评估的表述差异。读完那一章,我立刻明白了为什么我之前在描述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时,总是让生物背景的同事感到困惑。这本书的广度与深度,使得它不仅仅是一本面向特定领域的指南,而更像是一本通用的“高阶学术沟通手册”。

评分

评价二: 说实话,我对市面上大部分同类型的“攻略”书籍都持保留态度,很多都只是简单地罗列了一些规章制度或者堆砌了空泛的套话,读完后感觉像是走了一个过场,对实际操作毫无助益。然而,这本让我感到有些意外。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对“失败案例分析”的深入剖析。作者并没有一味地歌颂成功,而是坦诚地展示了许多常见的投稿“陷阱”,比如“图表不规范导致的拒稿”或者“数据解释过于主观的致命错误”。这种批判性的视角,反而让我受益匪浅。它教会我预判审稿人的思维模式,从而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规避这些雷区。比如,书中详细分析了一个关于新型催化剂的研究,是如何因为过度声称“突破性进展”而被直接打入冷宫,然后作者是如何一步步修改措辞,将“突破性”降级为“显著提升”,最终成功被接收的。这种基于真实案例的教学法,比任何理论指导都来得更具说服力和震撼力。

评分

评价四: 与其他强调“快速发表”或“技巧性套路”的书籍截然不同,这本书传递给我一种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念:真正的学术发表,最终比拼的还是研究本身的质量和作者的科研诚信。它在每一部分的结尾,都会有一个“科研伦理与诚信自查”的小模块,这部分内容虽然篇幅不长,但分量极重。它不是空洞地说教,而是通过对“数据捏造的微妙边界”和“署名权的合理分配”等敏感问题的深入探讨,促使读者进行自我反思。我发现,自从开始关注书中所强调的这些“软性”标准后,我在撰写方法论部分时,也变得更加详尽和透明,甚至主动补充了一些对现有局限性的讨论,这反而让我的初稿看起来更加可信。这种引导读者回归学术本源的设计,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种对治学态度的塑造。

评分

评价五: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它不像某些技术手册那样冷硬,而是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好像是某位资深教授在与你促膝长谈。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审稿意见回复的艺术”那一节。作者将回复信的撰写过程分解成了“情绪管理”、“逐条拆解”和“反驳的艺术”三个阶段。特别是“反驳的艺术”部分,它教导我们如何礼貌而坚定地维护自己的研究发现,而不是陷入无谓的争吵。书中提供了一个“三明治回复法”的结构演示,即先肯定审稿人的宝贵意见,然后清晰地阐述自己修改或坚持的理由,最后再次感谢。我运用这个方法回复了我的第一封大修意见,结果反馈非常好,审稿人明确表示对我的回复态度和逻辑清晰度感到满意。这种细致入微的“软技能”指导,是其他强调硬性写作技巧的书籍所无法比拟的,它真正解决了科研人员在发表过程中最容易感到挫败的“人际互动”环节。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颇具匠心,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与右上角简洁的金色字体搭配,立刻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学术氛围感。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翻到它的,当时正焦头烂额于一篇实验报告的收尾工作,急需一本能提供清晰指导的工具书。这本书的排版非常清晰,目录结构一目了然,让我能迅速定位到我最需要的那几个章节,比如“如何构建逻辑严密的论证链”和“投稿前自查清单”。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比如将文献综述比作“搭积木”,将实验设计比作“绘制蓝图”,这些生动的比喻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使得初入科研的“小白”也能快速上手。尽管我还没有完全掌握书中的所有技巧,但仅仅是学习了其中关于“摘要的黄金三段论”那一节,我就感觉自己的写作思路瞬间开阔了许多,不再是干巴巴地堆砌数据和结论,而是能更有效地突出研究的创新性和重要性。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耐心地在你身旁手把手地指导你完成每一个关键步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