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58包邮 世界数学通史(全三册)一中国文库 科学技术类 9787538272680

满58包邮 世界数学通史(全三册)一中国文库 科学技术类 978753827268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宗巨,王青建,孙宏安 著
图书标签:
  • 数学史
  • 数学
  • 科学史
  • 世界数学通史
  • 中国文库
  • 科普
  • 文化
  • 历史
  • 科技
  • 包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宇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8272680
商品编码:2832413477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5-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世界数学通史(全三册)一中国文库 科学技术类

定价:85.00元

作者:梁宗巨,王青建,孙宏安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53827268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收入笔者历年来学习、研究数学史的若干“一得之见”。例如古今中外记数法的分类,泰勒斯测量金字塔的问题、对勾股定理的三种不同理解,阿基米德方法与中国牟合方熏的比较、祖冲之密率的优越性、希腊数学的盛衰、费马大定理的新理解等等。
  本书还尽可能做到下列几点:
  一、使用原始材料,利用照片、摹真、复印等形式,呈现历史的本来面貌。
  二、主要论点及征引文献均注明出处,这是为了:1 不掠人之美;2 便于查对及进一步研究;3 使来源有可靠的根据。
  三、行文深入浅出。每一个重要工区都插入地图和地理、历史简介,使读者无需翻阅众多的参考书也能通读。

目录


《上册》
 章 绪论
  节 数学的定义
  第二节 研究数学史的目的
  第三节 数学史的分期
 第二章 记数制度和计算工具
  节 记数制度
  第二节 零的历史
  第三节 计算工具的演变
 第三章 埃及数学
  节 地理与历史概况
  第二节 埃及古文字的解读
  第三节 金字塔,几何学的起源
  第四节 埃及数学的史料
  第五节 埃及的算术与代数
  第六节 埃及的几何学
  第七节 埃及单分数
 第四章 巴比伦数学
  节 地理与历史概况
  第二节 楔形文字的解读
  第三节 记数法和代数问题
 第五章 希腊数学(一)
  节 地理位置和时间界限
  第二节 希腊波斯战争
  第三节 伊奥尼亚学派
  第四节 毕达哥拉斯学派
 第六章 希腊数学(二)
  节 巧辩学派和几何三大问题
  第二节 埃利亚学派和原子论学派
  第三节 柏拉图学派
 第七章 希腊数学(三)
  节 欧几里得和他的《几何原本》
  第二节 阿基米德
  第三节 埃拉托塞尼
  第四节 阿波罗尼奥斯
  第五节 希帕霍斯
 第八章 希腊数学(四)
  节 海伦
  第二节 门纳劳斯
  第三节 尼科马霍斯
  第四节 托勒密
  第五节 丢番图
  第六节 帕波斯
  第七节 希帕蒂娅
  第八节 普罗克洛斯
 第九节 希腊数学的盛衰
  第九章 阿拉伯数学
 第十章 印度数学
 人名西文索引
 人名中文索引
《下册·一》
《下册·二》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古代的数学思想与实践 一、 绪论:华夏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本书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数学思想的萌芽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历程。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刻符的初步尝试,到商周青铜器铭文所展现的原始计数与历法观念,我们将勾勒出中国数学文明的初始轮廓。重点分析早期历法、度量衡制度的建立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卜筮文化中蕴含的概率与组合思想的雏形。 二、 孕育与成熟:先秦时期的理性萌芽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催生了对精确计算和抽象思维的需求。本部分将集中考察《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的诞生背景及其核心内容。《周髀算经》中勾股定理的精确表述和弦图的运用,标志着中国几何学进入系统化阶段。而《九章算术》则构建了完整的代数计算体系,尤其在田亩测量、谷物盈亏、工程开凿等实际问题中展现出的精妙解法,如“盈不足术”、“方程术”的运用,是古代应用数学的巅峰体现。我们将细致剖析“天元术”的早期形态,理解其对中国代数发展的深远意义。此外,还会探讨墨家学派在逻辑和几何上的贡献,以及早期哲学思辨对数学本质认识的影响。 三、 汉唐辉煌:统一与发展的时代 秦汉统一为数学研究提供了稳定的环境。这一时期,数学著作的整理与注释工作卓有成效。东汉时期,祖冲之在圆周率计算上的突破,是人类计算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本书将详细阐述祖率(圆周率的精确分数)的推导过程,并分析其所依赖的割圆术的几何学基础与计算技巧。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官方设立太史、算博士等职,数学教育得到制度化保障。如李淳风等人对经典算术的注解与补充,确保了知识的传承。同时,受到对外交流的影响,如印度天文学和数学知识的传入,促进了中国传统数学在天文、历法领域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对“揲法”等先进计算工具的采纳与改造。 四、 宋元转型:代数的高峰与数学的应用深化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数学的又一次高峰,标志是代数方法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随着商品经济和市民文化的发展,对解决复杂工程、金融问题的需求日益迫切。以贾宪、秦九韶、杨辉、李冶为代表的数学家,将“天元术”发展到了极致。 我们将重点解析秦九韶的《数书九章》,特别是“大衍求一术”(即中国剩余定理)的完整表述与应用,以及他对方程求解方法的系统总结。杨辉的《详解九章算法》则集成了宋代诸多前沿成果,其对“杨辉三角”(组合数)的清晰阐述,展示了组合数学在古代的成熟形态。李冶的《测圆海镜》则将高次方程的求解技术推向了巅峰。这一时期的数学成就,以其高度的代数化倾向,在世界数学史上独树一帜。 五、 明清的总结与西学的渗透 明代,程大位集前人之大成,编撰了影响深远的《直指算法统宗》,该书系统整理了珠算口诀和运算方法,使珠算成为全民普及的计算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商业和行政效率。 清代,随着传教士的到来,西方解析几何、微积分等新知识开始传入。徐光启与汤若望等人参与的历法修订工作,促进了中西方数学的交流。本书将分析以梅文鼎为代表的清代数学家,如何在坚持传统体系的同时,吸收和转化西方先进的三角学和天文计算方法。尽管在整体上未能完全转向解析化的路径,但清末的数学家们已开始接触并初步理解了西方数学的内在逻辑。 六、 中国古代数学的特性与世界影响 本章旨在对中国古代数学进行整体评估。我们将讨论其“重算术、轻几何”的倾向,强调其实用主义的指导思想,以及其在解决实际问题(如赋税、水利、天文)中的巨大成功。同时,探讨中国数学在传播到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并对比其与古希腊、古巴比伦等其他古代文明数学体系的异同,揭示中华文明在人类数学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与地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关于非欧几何发展的那部分,简直是太精彩了!这部分内容往往是其他数学史著作中一笔带过,但在这套书中却得到了细致而深刻的展开。作者没有回避其中的哲学意义和对人类认识论的冲击,这一点非常难得。它不仅仅是在描述一个数学理论的诞生,更是在探讨人类思维边界的拓展。我清晰地看到了,当欧几里得体系被挑战时,数学家们是多么艰难地在逻辑的悬崖边上进行探索和构建。书中的论述逻辑严密,层次分明,将罗巴切夫斯基、鲍伊莱和黎曼的思想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读到这里,我甚至感觉到了一种历史的震撼感,仿佛亲历了那个思想风暴的时代。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史实的记载,更在于它对数学思想演变中那种“范式转移”的深刻洞察力,这对于任何一个从事科学研究或者思考逻辑结构的人来说,都是极具启发性的。

评分

这套书实在是太妙了,简直是数学爱好者的福音!我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册,里面的内容编排得非常系统,从古代的萌芽一直讲到近现代的飞速发展,逻辑清晰得让人惊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不同文明数学思想的比较和梳理,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非常强烈。比如,书中详细阐述了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数学成就,并将其与同期中国的相关进展进行对比,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数学思维的差异和共性。看得出来,作者在资料的搜集和考证上下了极大的功夫,很多细节的描述都相当严谨,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到了数学这门学科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图文并茂,阅读体验极佳,即便是像我这种对纯理论不那么敏感的读者,也能被其中丰富的历史故事和生动的案例所吸引,完全没有枯燥感。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数学史感兴趣的朋友们,绝对是一次知识与思想上的盛宴。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纸质,尤其是考虑到其内容深度和篇幅,简直是物超所值。我一直很喜欢那种有年代感的书籍,这套书的印刷质量和整体设计风格,完美地复刻了那种厚重、典雅的学术气息。翻开扉页,那种油墨的香气混合着纸张的质感,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畏感。我特意将它放在书架上最显眼的位置,每次看到它,都觉得家里增添了一份知识的厚重感。虽然我主要是在夜晚安静的时候阅读,但即便是白天放在桌角,它的外观设计也极具品味,完全不像某些工具书那样冰冷呆板。对于我们这些重视藏书品质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的外在表现力完全匹配了其内在的学术价值,让人爱不释手,非常适合收藏。

评分

从宏观视角来看待这套《世界数学通史》,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系,让我们能跳出当前研究领域的局限,去理解数学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我们今天所依赖的知识体系的。它让我明白了,现代科学的诸多分支,其源头都可以追溯到那些看似古老、甚至一度被遗忘的数学概念。特别是书中对于“数学的实用性与纯粹性”之间关系探讨的部分,视角非常辩证。作者没有简单地褒贬哪一方,而是展示了两者如何相互促进、相互渗透。这种全面的、不带偏见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科学史”本身的理解。这本书不只关乎数学,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理性发展史的侧面记录,读完之后,我对整个科学的进步历程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敬意。它不是快消品,而是需要慢慢品味、时不时翻阅的传世之作。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通史”类的书籍总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信息量太大,容易读着读着就迷失方向。然而,这套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一本单纯的教科书,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叙事作品。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擅长将那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融入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去讲述。例如,当讲到微积分的诞生时,那种对牛顿和莱布尼茨之间智力博弈的描绘,简直比侦探小说还精彩!读完相关章节,我对“极限”和“导数”的理解瞬间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不再是死记硬背公式,而是理解了它们诞生的必然性和历史的推动力。而且,书中对一些数学家生平的穿插描写也十分到位,让我们看到了那些伟大头脑背后的挣扎、灵感迸发和不懈追求。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让那些看似高深的数学史变得触手可及,非常适合想要系统了解数学发展脉络的普通读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