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部分第三版曾泳淮高等教育出版社

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部分第三版曾泳淮高等教育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泳淮 编
图书标签:
  • 分析化学
  • 仪器分析
  • 第三版
  • 曾泳淮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化学
  • 教材
  • 大学
  • 理学
  • 分析方法
  • 仪器设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翰林书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303483
商品编码:28339755469
丛书名: 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部分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部分)(第三版)
:45.30
作者:曾泳淮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1月
ISBN:9787040303483
字数:740000
页码:469
版次:3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目录

符号及缩略语第1章 绪论 1-1 分析化学中的仪器分析方法 1-2 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 1-2-1 光学分析法 1-2-2 电分析化学法 1-2-3 分离分析法 1-2-4 其他仪器分析方法 1-3 仪器分析的特点 1-4 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第2章 光学分析法导论第3章 子发射光谱法第4章 子吸收光谱法第5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第6章 红外光谱法第7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第8章 核礴共振波谱法第9章 电分析化学法导论第10章 电位分析法第11章 电解与库仑分析法第12章 伏安法与极谱法第13章 电分析化学的新进展第14章 色谱分析法导论第15章 气相色谱法第16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第17章 质谱法第18章 其他仪器分析法附录1 SI单位制表1 SI基本单位和物理量表2 SI词头表3 SI导出单位的名称和符号表4 SI以外的常用单位附录2 数据表表5 元素的相对子质量(子量)(1999年)表6 基本物理常数表7 子发射光谱法中各种元素的重要分析线表8 子吸收光谱法中元素的主要吸收线表9 标准电极电位甲(25℃)表10 一些氧化还电对的条件电位(25℃)附录3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主题索引

内容介绍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200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的研究成果。全套教材分为两册,本册为仪器分析部分。《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部分)(第三版)》是在2004年出版的《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部分)》(第二版)的基础上,重新审定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18章,对各种光谱分析法、电分析化学法、色谱法与毛细管电泳法、质谱法和核磁共振波谱法等的基本理、仪器结构、实验方法和技术以及实际应用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其他仪器分析方法,括X射线荧光法、表面分析法和流动注射分析法等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在各章中尽量体现新的仪器和新的方法。每章末附有思考题与习题和参考文献。附录给出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部分)(第三版)》可作为高等师范学校本科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仪器分析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理、工、农、医等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作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好的,下面为您提供一个关于《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部分第三版》之外的图书的详细简介。为了避免与您提到的书籍内容重叠,我们将聚焦于《现代分离科学与技术》这一主题,旨在全面涵盖该领域的前沿发展和核心原理。 --- 《现代分离科学与技术:从理论基础到前沿应用》 书籍定位: 本书旨在为化学、生物工程、环境科学及制药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高级本科生及研究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与时俱进的现代分离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它不仅详细阐述了分离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基础和动力学原理,更侧重于介绍当前主流及新兴分离技术在复杂体系中的实际应用与优化策略。 内容结构与特色: 本书共分为七个主要部分,共计二十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第一部分:分离科学基础与热力学驱动力(约占全书15%)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经典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平衡理论,重点探讨了分配系数、活度系数在非理想体系中的变化规律。随后,引入了相平衡在不同维度下的建模方法,包括溶液理论(如UNIQUAC、NRTL模型)在液-液萃取和固-液吸附中的应用。特别强调了熵驱动力和焓驱动力对分离效率的协同作用,为后续章节中对动力学过程的理解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色谱技术深度解析(约占全书25%) 本部分是全书的重点之一,详细剖析了现代色谱技术的基石。 1. 高效液相色谱(HPLC)与超高效液相色谱(UHPLC): 深入探讨了色谱分离的理论基础——范特姆方程,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分离过程优化。内容涵盖了反相、正相、离子交换、尺寸排阻以及亲水作用色谱(HILIC)的机理。对UHPLC中亚微米颗粒固定相的制备、流体动力学效应(如径向扩散、传质阻力)的修正进行了详尽的数学描述和实例分析。 2. 气相色谱(GC)与二维色谱(GC×GC): 除了基础的柱温、载气流速控制外,重点介绍了GC在微量有机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GC×GC部分详细阐述了二维分离的调制技术(如冷阱调制、热调制)及其对分离容量和峰容量的指数级提升,并展示了其在复杂石油化工或环境样本分析中的独特优势。 3. 模拟移动床(SMB)与连续色谱: 阐述了SMB系统在连续分离高价值化合物(如手性药物、同分异构体)中的经济效益和操作原理。内容包括系统选型、再生速率计算、进料点和洗脱点位置的动态优化算法。 第三部分:膜分离技术与过程强化(约占全书20%) 本部分聚焦于利用选择性渗透膜实现的气体、液体和分子分离。 1. 微滤、超滤、纳滤与反渗透: 系统介绍了不同孔径膜的结构、制备方法(如相转化法、自组装)以及膜污染(Fouling)的机制与控制策略。重点讨论了跨膜压差(TMP)和浓度极化现象对分离通量的影响。 2. 气体分离膜与渗透蒸发: 详细分析了聚合物膜对不同气体组分的溶解-扩散机制,尤其关注了Robeson 容忍度-选择性关系图在膜材料筛选中的应用。渗透蒸发部分则着重于处理高含水或高沸点的混合物,如有机溶剂脱水和生物发酵液的浓缩。 第四部分:电分离技术与高灵敏度方法(约占全书15%) 本部分涵盖了基于电场驱动的分离技术,它们在分析化学和精细化工中扮演关键角色。 1. 毛细管电泳(CE): 深入讲解了电渗流(EOF)、电泳迁移率和分离效率的关系。CE的多种模式,包括微乳管内萃取(MEEKC)、胶束电动色谱(MEKC)以及不对称流聚焦电泳(AF4),被作为高效分离复杂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的手段进行详细介绍。 2. 电渗析(ED)与电渗析/反渗透(EBR): 重点讨论了用于水处理和离子分离的离子交换膜的性能指标,以及在脱盐和痕量金属富集中的应用。 第五部分:固相萃取与吸附分离(约占全书10%) 本部分关注固-液界面的质量转移过程。 1. 固相萃取(SPE)的机制与优化: 涵盖了吸附剂的选择(反相C18、离子交换树脂、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与洗脱条件的系统设计。特别强调了在“在线SPE”技术中,如何将富集与分离过程无缝集成到在线分析系统中。 2. 模拟移动床吸附(SMB-Adsorption): 区别于色谱SMB,本章聚焦于基于吸附容量差异的连续纯化过程,常用于大宗化学品的脱色或脱硫。 第六部分:现代分离过程的集成与智能化(约占全书10%) 本部分探讨了现代分离科学的前沿趋势。 1. 多维分离系统: 介绍了串联系统(如LC-LC, LC-MS)的设计原理,强调多维分离如何突破单维方法的瓶颈,实现对超复杂样本(如生物组学样本)的更高分辨率分离。 2. 过程分析技术(PAT)与智能控制: 讨论了如何将在线传感器(如光谱探头)集成到分离柱或膜反应器中,实时监测分离过程的关键性能指标(KPIs),并利用模型预测控制(MPC)实现分离过程的自动化和能耗优化。 第七部分:应用案例研究(约占全书5%) 本部分通过几个详细的案例,展示了上述技术的综合应用: 生物制药领域: 单克隆抗体(mAb)的纯化流程设计与杂质去除。 环境监测: 从复杂基质中痕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提取与分离。 能源化工: 烃类异构体的精细分离与回收。 读者对象: 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使其成为分析化学、化学工程、药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生的核心参考书,同时也适合从事分离工艺开发和质量控制的工程师作为进阶学习材料。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旨在培养读者设计和优化复杂分离流程的能力。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逻辑组织得极为顺畅,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引导你逐步深入这个领域。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那些让人望而生畏的复杂理论,而是从最基础、最直观的分析仪器概念入手,层层递进,将庞杂的知识体系梳理得井井有条。每介绍完一个主要仪器类型,作者都会巧妙地穿插一些典型的应用案例和工作流程分析,这使得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能立刻与实际操作挂钩。我特别喜欢它在不同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转折自然流畅,不会让人感觉知识点之间存在突兀的跳跃。这种精心设计的叙事结构,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对这门学科的畏难情绪,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核心概念和方法论。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比那种堆砌公式和概念的教材要高明得多,真正体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精髓。

评分

这本书在实用性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可靠性。我对比了书中关于几种主流色谱仪器的参数设定和故障排除部分的描述,发现其提供的指导几乎可以无缝对接实验室的实际操作规范。它没有回避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疑难杂症”,反而专门开辟了章节来讨论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思路,这些内容对于刚接触仪器的实验人员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介绍实验方法时,总是强调不同参数组合下的结果预期,这培养了读者一种“预判性思维”,避免了盲目摸索。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教材,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随时待命的实验导师,它的存在,能显著缩短从书本知识到实际操作能力之间的转化路径,是实验室工作者的必备良伴。

评分

从内容深度上来衡量,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完全配得上“权威参考”的地位。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基础仪器原理的简单描述,更深入探讨了影响分析结果的关键因素,例如干扰物的消除、信号的优化处理以及仪器的维护与校准等实践性极强的内容。对于那些有志于从事研发或高端分析工作的读者而言,书中对新一代分析技术发展趋势的把握和前瞻性讨论,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向。我发现它对一些前沿技术(比如某些新型检测器的性能比较)的论述,即便是对有一定基础的同行来说,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它的论述往往基于扎实的物理化学基础,讲解过程严谨而不失生动,成功地平衡了理论的深度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让读者既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摸起来很有质感,不是那种廉价的、翻几下就容易卷边的纸张。装帧设计也挺用心思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配色沉稳,一看就是正经的学术教材。内页的字体大小和行距都经过了精心考量,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这一点对于需要长时间啃读专业书籍的学生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书中的插图和图表清晰度非常高,很多复杂的仪器结构图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线条流畅,标注明确,这对于理解那些抽象的仪器原理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严谨,比如公式和符号的印刷都没有出现模糊或者错位的情况,这种对细节的尊重,体现了出版社的专业水准。总体来说,光是作为一件实体书籍来收藏和使用,它都算得上是上品之作,阅读体验上的舒适感是很多同类教材所不具备的,让人愿意捧着它去学习,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一本工具书束之高阁。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其一大特色,它摒弃了传统教材那种刻板、冷漠的叙述方式,注入了更多的“人情味”和教学热忱。作者在关键概念的阐释上,习惯于使用形象的比喻和贴切的生活实例来辅助理解,这使得那些原本枯燥的物理或电子学原理变得鲜活起来。比如,在解释某些信号采集的噪声抑制机制时,作者采用了一种类似于“对话”的方式来引导读者思考,而不是生硬地给出结论。这种富有启发性的文字,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主动的发现之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灌输。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语言策略,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乐趣,也更容易将知识点内化吸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记忆层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