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改革开放史—深圳改革开放研究丛书

深圳改革开放史—深圳改革开放研究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潭瑜,邢锋 李风亮 著
图书标签:
  • 深圳
  • 改革开放
  • 历史
  • 研究
  • 经济发展
  • 城市发展
  • 特区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邓小平
  • 深圳经济特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90887
商品编码:2832424237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深圳改革开放史—深圳改革开放研究丛书

:58.00元

作者:江潭瑜,邢锋 李风亮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0100908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从广义上讲,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改革开放是社会发展和历史前进的一种基本方式,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种基本逻辑,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决定性因素。一方面,古今中外,国运的兴衰、地域的起落,莫不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从历史上看,各国的改革开放在实际推进中却不是一帆风顺的,力量的博弈、利益的冲突、思想的碰撞往往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始终,流血斗争在各国历史上也并不罕见。改革开放的实际成效并不会实现理想的“帕累托*”或“帕累托改进”。就当事者而言,对改革开放的正误判断并不像后人在历史分析中提出的因果关系那样确定无疑。因此,透过复杂的枝蔓,洞察必然的主流,坚定必胜的信念,对改革开放来说就显得至关重要和难能可贵。

目录


坚持改革开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代序)
前言
篇 奠基与初创(1978--1985年)
 一、深圳经济特区的酝酿、决策与建立
  (一)深圳经济特区创办的历史背景
  (二)深圳经济特区的酝酿、决策与产生
  (三)深圳经济特区的筹办与立法
 二、深圳经济特区的规划与基建
  (一)制定特区和城市规划
  (二)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对外开放的艰难起步
  (一)创办蛇口对外工业区
  (二)开发、开放沙头角镇
  (三)积极开展对外引进
  (四)积极开展对内经济技术联合
  (五)开放对外口岸
  (六)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七)加强深港两地合作与交流
 四、特区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一)特区改革试验的先行者
  (二)土地使用和住房制度改革
  (三)基建管理体制改革
  (四)价格体制改革
  (五)劳动用工制度改革
  (六)劳动工资保险制度改革
  (七)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九)其他方面的改革
 五、邓视察深圳经济特区
 六、深圳改革开放对全国的影响与意义
  (一)深圳初创时期的经验推动了全国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发展
  (二)在对外开放中发挥重要的窗口和基地作用
  (三)在体制改革中初步发挥了试验场作用
第二篇 探索与起飞(1986--1992年)
 一、深圳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发展战略的调整
  (一)经济困境:“内向”与“外向”之争
  (二)政治困境:姓“社”与姓“资”之争
  (三)特区经济从“内向”转向“外向”
 二、以市场为取向,大胆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企业股份制改革
  (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
  (三)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
 三、大力发展外向型工业
  (一)确立发展外向型工业
  (二)大力推动外向型工业发展
 ……
第三篇 转型与创新(1993--2002年)
第四篇 新阶段与新使命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岭南风云:珠三角经济特区的崛起与转型 (1978-2020) 本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以深圳为核心,辐射带动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经济社会转型历程。全书以时间为轴线,辅以区域经济学、社会转型理论和产业集群演化等多元视角,深入剖析了这一特殊地理区域如何从传统的农业和代工业基地,蜕变为全球制造业中心、高新技术产业高地乃至国际金融与创新策源地的复杂逻辑与实践路径。 第一部分:特区的破晓与制度实验(1978-1992) 本部分追溯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央政府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的历史背景与战略考量。重点探讨了深圳作为“试验田”所进行的制度创新,包括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外资引入机制的构建、财政与税收体制的改革等关键环节。 制度先行的探索: 详细梳理了深圳经济特区条例的制定过程,以及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特区如何突破重重体制束缚,率先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的生产关系。分析了“摸着石头过河”这一决策风格在特区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三来一补”的初期效应: 聚焦于来料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等早期外向型经济模式的兴起,分析了其对珠三角地区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资源的初步集聚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结构性变化。 “深圳速度”的内涵: 剖析了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审批和市场反应速度上,特区所展现出的超常规效率,并探讨了这种速度背后的资源倾斜、政策红利与企业家精神的相互作用。 与港澳的互动: 重点分析了香港和澳门作为前沿窗口,在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国际市场渠道方面对深圳初期发展的关键性支持作用,特别是跨境产业链的初步形成。 第二部分:产业的升级与区域的辐射(1993-2007)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和浦东开发的带动,珠三角进入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本部分着重探讨了深圳等城市如何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进行迭代升级,并对周边区域产生了深远的“虹吸”与“扩散”效应。 “世界工厂”的形成与挑战: 深入研究了珠三角地区如何依托全球供应链整合,迅速占据了电子信息、家电、玩具等产业的世界生产份额。分析了这一模式在资源消耗、环境压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固有局限性。 土地财政与城市扩张: 详细考察了特区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制度的演变,探讨了土地批租制度如何成为地方政府积累资本、支撑城市建设和吸引外资的重要杠杆,同时也审视了由此带来的房价上涨和社会公平问题。 民营经济的崛起与规范: 关注华为、中兴等一批本土民营高科技企业的诞生与成长,分析了它们在特定制度环境下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并探讨了政府与大型民营企业之间的博弈与合作关系。 区域分工的深化: 阐述了深圳在金融、研发、品牌管理等高端环节的聚焦,与东莞、佛山、惠州等地在制造业环节的协同关系,构建了珠三角独特的“核心—腹地”产业空间结构。 第三部分:创新驱动与全球竞争(2008-2020)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以及国内要素成本的上升,珠三角被迫进入了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和构建国际竞争力为核心的第三阶段转型。 “二次创业”与创新生态: 本部分详尽分析了深圳以“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在人才引进、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VC/PE)生态构建方面的系统性努力。重点剖析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趋势,特别是互联网经济的爆炸式增长。 城市功能重塑: 研究了深圳如何从“世界工厂”向“全球总部基地”转型的战略部署,包括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城市空间规划的优化(如“三旧”改造)以及对城市品牌形象的国际化塑造。 要素成本的冲击与应对: 探讨了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高企对传统制造业的挤出效应,以及地方政府如何通过产业引导基金、高新技术税收优惠等手段,激励企业进行自动化改造和价值链攀升。 大湾区战略的提出与影响: 最后分析了国家层面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以及深圳在其中扮演的科技创新“引擎”角色,预示着其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结语:经验的提炼与未来的展望 本书总结了珠三角改革开放所积累的制度经验、市场敏感度以及应对危机的韧性,将其置于中国整体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衡量与评价,旨在为理解当代中国经济的活力来源提供一个基于地域实践的、扎实而深入的分析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翻了大概一半,最打动我的不是那些宏大的叙事,也不是枯燥的政策条文,而是那些鲜活的人物故事。比如,书中描绘了早期创业者如何在寸草不生的土地上,用最原始的方式搭建起厂房,日夜不停地工作,仅仅是为了抓住那一点点机会。还有那些为了学习先进技术,不惜代价去香港、去日本考察的工程师们,他们身上那种不服输、敢闯敢拼的精神,简直让人热血沸腾。我尤其对其中一位早期特区建设者的口述回忆印象深刻,他回忆起当年为了一个项目,是如何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和团队一起熬了几个通宵,克服了重重困难。那种经历,听起来就像电影情节,但却是真实发生过的。书里还穿插了一些当时深圳的社会生活场景,比如人们的穿着打扮,街头巷尾的叫卖声,甚至是一些有趣的民间俗语,都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年代,亲身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那种勃勃生机和淳朴的社会风貌。这些细节的处理,让整本书不再是冰冷的史实堆砌,而是有了温度,有了灵魂。它让我看到了深圳成功的背后,是无数个普通人的汗水和智慧,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这比任何宏大的理论都更有力量,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以为又是那种流水账式的记录,没想到读起来却让人惊喜连连。最让我赞叹的是,作者在梳理深圳发展历程时,非常善于运用大量的史料和数据,但又不显得枯燥乏味。他能够将复杂的经济数据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将政策条例解读得通俗易懂,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深圳改革开放的深层逻辑。比如,书中在分析深圳经济特区设立的背景时,不仅仅罗列了当时国内外的大环境,还详细介绍了决策者们是如何在各种不同的意见和顾虑中,最终做出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决定的。还有关于深圳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三来一补”到高新技术产业,作者通过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清晰地展示了这一演变过程中的挑战与突破。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关键性政策出台背后复杂博弈的描写,它揭示了改革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妥协、试错和不断探索。这本书让我对深圳的成就有了更深刻的理性认识,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奇迹,更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制度创新典范。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深厚的思想冲击,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改革”和“开放”这两个词的含义。作者并没有将改革开放简单地看作是一个线性的发展过程,而是深入探讨了其内在的矛盾、张力和不确定性。比如,书中在谈到初期引进外资时,就非常细致地分析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关于“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以及这种争论如何影响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还有关于社会价值观的重塑,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传统的观念是如何被挑战,新的价值观又是如何逐渐建立起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深圳作为“试验田”的论述,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试验场,更是一个社会治理、文化融合、人才引进等全方位的探索之地。作者通过大量的史实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深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承担的巨大风险,以及它如何通过不断的自我调整和创新,最终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改革开放,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投入,更是思想上的解放和制度上的突破,而深圳,恰恰是这些要素的完美结合。

评分

阅读这本书,我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能够抓住时代发展的脉搏,将那些抽象的宏大叙事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画面。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的描绘,比如蛇口港的开工,深圳大学的奠基,这些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事件记录,更是作者通过对当时社会氛围、人们心态的刻画,赋予了这些事件更深层次的意义。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当时的文艺作品、社会思潮的介绍,这让我看到了改革开放不仅仅是经济上的革新,更是思想、文化上的解放和繁荣。读到书中关于深圳特区成立初期,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迷茫,那种既兴奋又忐忑的心情,让我深有体会。作者并没有回避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但他总能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展现深圳人民如何克服困难,不断前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深圳的活力,看到了它的创造力,更看到了它在时代的浪潮中,如何不断突破自我,焕发出勃勃生机。

评分

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理解深圳的崛起。作者似乎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官方史书写法,而是非常注重从微观的个体经验出发,去折射宏观的时代变迁。书中很多章节都聚焦于某个具体的事件或者某一群特定的人群,然后层层剥开,展现出事件背后的复杂性以及人群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例如,书中详细讲述了早期外资企业如何进入深圳,它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和技术,还有全新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这种碰撞和融合是如何塑造了深圳最初的商业基因。还有关于深圳房价飞涨的段落,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而是深入分析了背后的经济规律、政策影响以及社会心理,呈现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景象。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弄潮儿”的刻画,他们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如何从无到有,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他们的决策、他们的失误、他们的成功,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某个伟人的功绩,而是无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的故事,而深圳的故事,尤其精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