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社交红利2 0
:42.00元
作者:徐志斌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086526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畅销书《社交红利》作者徐志斌又一力作,《社交红利2.0》讲述了一条与**本内容完全不同的曲线:引爆曲线。
在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帮助下,应用或服务的发展速度比社交网络本身还要快,甚至会在短期内迅速占据某一细分领域90%以上的市场份额,我们称之为“一九法则”。
那么,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企业和应用如何实现一进入社交网络就即时引爆?具备哪些特征的合作伙伴才可以被即时引爆?这正是本书要解答的问题
这是一本系统讲透利用社交网络实现即时引爆的干货集。不但为读者提供了引爆的“”,也提供了作者为引爆“后遗症”——快衰定律开出的“药方”——社群运营。
李开复、陈彤、周云杰、张志东等24位重量级CEO联合推荐。
内容提要
大型社交网络发展至今,开始显露出更为惊人的力量。有一个独特现象与这一结果相伴相生,即新应用或服务一进入社交网络就即时引爆,就像用户在等待它出现一样。随即开始的病毒式扩散,让创业者成为全民话题的焦点。但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具备哪些特征的合作伙伴才可以被即时引爆?
作者从其长期追踪的近30个一进入微博、微信就引爆的经典案例中甄选出若干典型案例。从大量一手鲜活的后台数据入手,并结合对社交网络的理解,提炼出“社交引爆”的四大定律。有引爆的“”——“短定律”、“新定律”、“好友定律”,也有引爆“后遗症”——“快衰定律”。另外,作者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给出了“解药”——社群运营。深入分析了社群的构建等方方面面,提炼出社群运营的四大原则。
在对营销和用户沟通方面进行阐述后,作者并未止步于此,他还深入到产品开发和企业运营方式上,论述了如何利用社交红利实现快速引爆,并获得不断开发出引爆产品的能力
目录
推荐序1 当社交遇到移动互联网 张一鸣I
推荐序2 引爆社交的与解药 宋旭岚III
前 言 “一九法则”时代VII
在社交网络中,一款快速增长的应用,将在某一细分领域占据90%的以上市场份额;
2012~2014年,仅一家合作伙伴的单日高下载量(用户数),就从每日8万上升到每日500万;
本书致力于研究“引爆”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又是如何影响社交网络的。
章 引爆带来更大引爆
每个领域中只要有引爆案例出现,都会为同行接二连三地带来更大的引爆;企业中每当出现引爆案例,也会不断为该企业带来更多引爆事件。
01 社交引爆四大定律
调研反映出的用户行为变化;
脸萌数据:每位用户的分享都带来了下一位用户;
从“疯狂猜图”到“围住神经猫”:简化的应用与信息所散发出的魅力;
每一个引爆案例都受到“短”定律、“新”定律、“好友”定律和“快衰”定律的影响。
02 短定律:社交中的零成本现象
社交网络中存在的零成本现象;
小红书公众账号的引爆——低成本如何影响应用的各个环节?
网络媒体“这好玩”标题法则;
清华教授的自媒体研究;
用户必须获得足够的愉悦“收益”;
一笔简单的成本收益账,推算引爆可能性有多大。
03 新定律:定义用户的状态
用户凭什么推荐你?
引爆应用突破了使用人群、地域、年龄等限制,不分高端低端;
智猪博弈:引爆的两个前提是自我认可和消磨用户时间;
两次试探失败之后,魔漫调整定位,迅速实现引爆;
一次引爆带来后续更多引爆。
04 好友定律:社交指数与冷启动
杏仁医生的一次分享,可以影响到12度以外的好友;
引爆案例多源于极小人群;
用户越来越懒,越来越依赖好友的分享来做决策;
社交指数:精准计算社交传播扩散能力的指标;
三个爸爸和大可乐,利用朋友圈的影响力,接连创下众筹纪录。
05 快衰定律:价值2亿美元的教训
引爆现象有时也会让用户厌烦;
足记的数据显示,引爆之后各项数据趋向平稳;
显示运营功夫的时候到了;
2亿美金困扰:Draw Something 缔造了增长快纪录,也画出了根快衰曲线;
“碰碰”从中吸取教训,并依靠学到的技巧获得了千万用户;
即使应用进入快衰期,也可以通过合作实现新的引爆。
第二章 逆转快衰曲线
“快衰”定律就像一个魔咒,制约着前面三大定律在社交网络中发挥作用。不过,“快衰”定律的本意并非限定社交网络所释放的红利;相反,它提供了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帮助创业者和企业来更好地理解社交网络,其中之一就是社群运营。
01 快衰后的三种对策
引爆应用产生的巨大肥尾,促使小团队尝试积累小引爆;
明确一种状态,将之运用到多个产品中去;
开发周期变得以周和天来计算;
将服务或者合作向外延伸,以此来增加频度或者覆盖用户宽度。
02 连接点:和社交融合的开始
传统服务如何将自己庞大的身躯,装入“小”连接点中去?
e袋洗通过为用户节省时间,来拉近和用户之间的距离;
连接点的设置,为应用之间的自由连接奠定基础;
东风日产在活动中对用户收益的不同调试。
03 接触点与长连接:和用户维系在一起
用户7次分享与影响好友之间的关联;
在社交网络中,企业和用户之间的状态变成了长连接;
国民级应用和小米手机是如何分别构建接触点的;
构建和用户之间接触点的两种方法。
04 四大原则:社群运营中的引爆与黏着
作者介绍
畅销书《社交红利》作者,前员工;2007年,2015年离职创业。离职前任微博开放平台负责人、微视商务副总监;前,曾任职eNet硅谷动力、新浪网。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主题的书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很多都在重复炒作一些已经被说烂了的概念,但这一本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注意力经济”那种近乎冷酷的解剖。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批判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驱动这个体系运转的底层算法逻辑和人类心理弱点之间的共生关系。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比喻,把当前的信息流比作一个巨大的、永不疲倦的熔炉,它不断地将我们的碎片化时间加热、提炼,最终产出一种我们自身却难以察觉的“产品”。这种描述极具画面感,也让人不寒而栗。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回顾一下自己最近一次拿起手机、刷到某个视频的情景,然后对照书中的分析,立刻就能找到很多关联点。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提供了思考的工具,而不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它强迫你开始质疑那些你原本视为理所当然的连接和互动方式,引导你进行一场深度的自我审视。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份关于现代社会生存的“操作手册”,只是这份手册写得有点沉重。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抓人眼球了,那种带着复古未来感的字体搭配上深邃的蓝色背景,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某种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技术浪潮。我记得当时在书店里,它就那么静静地摆在那里,却散发着一种不容忽视的魔力,让我忍不住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内容能配得上这样一种视觉冲击。翻开内页,第一印象是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常扎实,逻辑链条清晰得像精密的手术刀。他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宏大叙事,拆解成一个个我们日常生活中能触摸到的细节。比如,他谈到个体在群体连接中如何重塑自我认知的那一章,简直是醍醐灌顶。我当时就停下来,在咖啡馆里反复琢磨那些案例分析,里面引用的数据和历史参照系,都做得极其考究,显示出作者在进行大量案头工作时的严谨态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在简单地描述“我们正在经历什么”,而是在深刻地剖析“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未来可能的走向”。读完之后,你会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拓宽了,看待社交互动、信息传播的方式都变得更加立体和审慎。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感非常强,读起来完全不像一本学术性论著,更像是跟随一位见多识广的智者进行的一场马拉松式的对话。作者在叙述复杂的理论时,总是能巧妙地穿插一些非常接地气的民间故事或者新兴社群的真实案例。这种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那些原本感觉遥不可及的社会学概念,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我记得有段关于“圈层固化与流动性丧失”的论述,他用了一个乡村社区的变迁作为引子,讲述了一个家族企业是如何因为无法适应新的信息传输模式而逐渐边缘化的过程。那个故事的情感张力和逻辑推演结合得非常完美,让我几乎能感受到那种时代的变迁带来的无力感。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激发了读者强烈的共情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它让你开始关注那些在巨大技术浪潮下被裹挟或被遗忘的声音,让冰冷的数据背后有了温度和面孔。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开始更留心地去观察身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互动背后,隐藏的巨大力量对比。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被反复阅读和标记的书。它的结构精妙,从宏观的全球化趋势切入,层层递进,直到聚焦到个体每一次点击、每一次点赞背后的心理机制。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学术观点时,总会用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方式进行阐述,仿佛这些理论不是从教科书里抄来的,而是他自己一次次验证、修正、最终提炼出来的“心法”。尤其是关于“去中心化权力结构”的演变部分,作者没有陷入意识形态的争论,而是专注于描绘权力形态转移时,信息流动的物理变化,这种硬核的分析角度非常新颖。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讨论的“社交”早已超越了人与人之间的简单互动,它已经演变成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态和资源分配系统。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吸收信息,不如说是在升级认知操作系统。它不仅拓宽了我对未来商业模式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何为人性在数字化时代下的韧性”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佩服的一点,是它敢于直面那些我们集体回避的“数字阴影”。很多关于互联网的书籍都会倾向于歌颂连接的便利和效率,但这位作者却毫不留情地揭示了“过度连接”所带来的精神内耗和身份焦虑。他探讨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在虚拟世界中建立的“完美人设”,如何反过来消耗着我们在真实世界中体验幸福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写得尤为细腻,充满了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深刻洞察。作者的笔触时而犀利如手术刀,剖开表象;时而又像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心理医生,温柔地指出问题的根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解决方案时的克制。他没有开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可以自我调节的“心理降噪”策略。整本书读下来,就像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数字排毒”,让人在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内心感到一种久违的平静和清醒。这种“疗愈”效果,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极少体验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