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体育运动中的软组织放松技术 |
| 作者: | [英]简·约翰逊(Jane Johnson) |
| 定价: | 88.0 |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8-05-01 |
| ISBN: | 9787115462237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介绍了软组织放松技术的适宜人群、工作原理、益处、相关设备以及实施过程中与客户的沟通技巧等基础知识,并解析了被动、主动-辅助和主动三类软组织放松技术的实施步骤和适用情况。与此同时,本书以分步骤图解的方式对躯干、下肢和上肢的18个肌肉群的针对性放松方案的进行了讲解,并结合案例对软组织放松方案的制定过程进行了阐释。不论是希望实现自我放松的普通人,还是希望提升自身水平的师,都将从本书中获得益处。 |
| 目录 | |
| 丛书序 v ■ 前言 vii ■ 致谢ix 部分 软组织放松入门 第1 章 软组织放松简介 3 哪些人应进行软组织放松 3 ■ 软组织放松的原理 4 ■ 适合软组织放松的区域 8 ■ 何时进行软组织放松 8 ■ 软组织放松的益处 9 ■ 结束语 10 ■ 小问题 10 第2 章 软组织放松准备 11 需要的设备 11 ■ 客户沟通 18 ■ 注意事项 18 ■ 软组织放松的3 种方式 20 ■ 衡量软组织放松的有效性 22 ■ 常见问题和故障排除技巧 22 ■ 结束语 24 ■ 小问题 24 第二部分 软组织放松技术 第3 章 被动软组织放松 27 被动软组织放松入门 27 ■ 被动软组织放松的关键锁定、锁定点移动和站位姿势 29 ■ 被动软组织放松作指南 34 ■ 何时实施被动软组织放松 34 ■ 小问题 36 第4 章 主动- 辅助软组织放松 37 主动- 辅助软组织放松入门 37 ■ 主动- 辅助软组织放松的关键锁定、锁定点移动和站位姿势 40 ■ 主动- 辅助软组织放松作指南 48 ■ 何时实施主动- 辅助软组织放松 48 ■ 小问题 51 第5 章 主动软组织放松 53 主动软组织放松入门 53 ■ 主动软组织放松的关键锁定、锁定点移动和站位姿势 54 ■ 主动软组织放松作指南 59 ■ 何时实施主动软组织放松 59 ■ 小问题 60 |
| 编辑 | |
| 普通人实现自我放松、专业师实施的技术手册 阐释被动、主动 - 辅助、主动放松技术实践要点 ·涵盖 7 大规范步骤、关键锁定、锁定点移动和站位姿势 图解全身各个部位 18 个肌肉群的针对性放松方案 ·囊括实施步骤、不同技术应用对比、注意事项及经验分享 详述从信息收集、评估方法到应用测试的方案制定过程 ·有效缓解肌肉紧张,矫正身体姿态,辅助损伤的、与康复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鹏 国家游泳队队医、运动医学副主任医师周春龙 国家乒乓球队队医、专业按摩师刘存智 前国家队康复师杨乐 备战2020东京奥运会身体功能训练团队物理师马里奥·克拉斯科 专业 |
| 媒体评论 | |
| 不论是专业运动员、运动达人,还是普通大众,可以说对所有存在肌组织张力紧张或不适的人而言,软组织放松技术都是实用和有效的。这本书内容详实、逻辑晰,阐述了被动软组织放松、主动-辅助软组织放松和主动软组织放松三种不同技术的实施步骤和适用情况,同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教会你如何进行病历问询和评估测试,以及制定针对性的方案,是一本难得的系统作手册。 赵鹏 /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举重队科研团队负责人 作为一名在运动队工作二十多年的队医,我给游泳、田径、乒乓球、羽毛球、 |
这本书的包装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一些充满力量感的运动剪影,立刻就能吸引住我的目光。拿到手里,感觉很有分量,装帧也相当考究,即便是经常翻阅,页边也不会轻易磨损。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专业教材,但翻开目录才发现,它对内容板块的划分非常清晰,逻辑性很强。比如,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各种手法,而是从生物力学的基础知识讲起,逐步深入到不同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急性处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言部分对“主动恢复”理念的阐述,这与我过去对单纯休息的理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对运动后的身体管理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书中引用的案例都非常贴近实战,无论是长跑选手的髂胫束摩擦综合征,还是举重运动员的肩袖肌群紧张,都有对应的图示和步骤分解,看得出作者在编写过程中下了大功夫去确保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人性化,字体大小适中,留白处理得当,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技术细节的从业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亲和力,但这种亲和力建立在扎实的技术功底之上,绝非空泛的鼓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强烈的“教育者情怀”。他似乎总在提醒读者,身体的恢复是一个长期的、需要耐心的过程,急功近利往往适得其反。书中穿插了一些简短的“经验之谈”小段落,这些小段落往往是基于作者多年一线实践的总结,比如“当你感觉不到任何酸痛时,往往是你用力过猛的信号”。这些经验性的总结,比纯粹的理论知识更有温度,更能让人产生共鸣。特别是关于如何与接受放松的个体进行有效沟通的部分,书中强调了建立信任和准确获取反馈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人际互动的问题。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它更像是一本关于“运动健康哲学”的入门读物,引导我以一种更尊重身体、更科学的态度去对待运动和恢复的关系,让我对自己的训练和指导工作都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提升。
评分我是在一次马拉松训练中遭遇了持续性的腘绳肌拉伤后,经跑友推荐购入的这本书。坦白说,最初的阅读体验是带着一点点急切和焦虑的,我急需找到有效的自救方法。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的“可教性”。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口吻,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教练在手把手地指导你。书中对于不同深层肌肉群的解剖定位,描述得细致入微,即便是没有扎实的解剖学背景,也能通过那些精准的插图辨认出目标区域。我尝试了书中介绍的几种针对股四头肌的筋膜松解技巧,尤其是在使用泡沫轴时,作者强调的“呼吸节奏”和“压力控制”这两个细节,立刻让原本有些生硬的放松过程变得有效且可控。更重要的是,它不只是教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教你“为什么这么做”。例如,为什么在进行某个拉伸之前,需要先进行短时间的等长收缩,书中对此的生物学解释非常到位,让我从“机械地执行动作”转变为“有目的性地训练”。这种知其所以然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自我康复的信心。
评分从内容布局上看,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贴合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简直就是一本即取即用的“现场急救手册”。我喜欢它在每个章节末尾设置的“快速检查清单”和“禁忌操作提示”。例如,在描述肩关节周围的胸小肌松解技术时,书中明确列出了哪些情况下绝对不能进行深层按压,比如存在急性炎症或特定血管结构受压的风险。这种对风险管理的强调,体现了作者高度的责任心。此外,书中对不同器械的使用也给出了非常细致的指导,比如当使用按摩滚轴时,如何通过身体角度的微小变化来精确控制作用于特定肌群的压力。我过去总觉得这些细微之处很难拿捏,但书中的图解和文字描述结合得非常完美,几乎可以让我闭着眼睛就能想象出正确的操作姿势。这本书真正让我体会到了“细节决定成败”在运动康复领域的体现,它将原本复杂的技术流程分解成了可执行的、可量化的步骤,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从其大量的参考文献和引用的研究数据中就可以窥见一斑。我注意到作者在探讨某些前沿技术时,例如“神经动力学技术在运动恢复中的应用”,并没有盲目跟风,而是非常审慎地引用了最新的临床试验结果,对不同技术的效果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这对于我们这些既想走在行业前沿,又需要对科学证据负责的群体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我发现,许多市面上的“速成指南”往往会夸大某种单一工具(比如筋膜枪)的效果,但这本书的格局要大得多,它提供的是一个系统的、多维度的整合方案。它教会我如何根据运动员的疲劳程度、训练阶段以及个体差异,来灵活调整放松的强度和频率,而不是一成不变地套用模板。书中关于“周期化恢复”的章节,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它清晰地阐释了如何在增肌期、减脂期和比赛调整期中,如何动态地调整软组织护理的策略,避免过度放松导致力量流失,或者放松不足造成代偿性损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