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体育运动中的筋膜松解术 |
| 作者: | [美]露丝·邓肯(Ruth Duncan) |
| 定价: | 128.0 |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8-04-01 |
| ISBN: | 9787115472717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是全面介绍筋膜松解(MFR)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应用实践指南。全书通过100多幅真人实拍照片,简述了筋膜系统的解剖结构和功能,详解了筋膜松解的基础技术、步骤、手法、力度及方案等,旨在帮助康复师、理疗师、按摩师、健身从业者和专业运动员、教练员通过正确的方法放松肌筋膜,并缓解由于筋膜受限或损伤引发的肌肉僵硬、疼痛和功能障碍。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体育运动中,《体育运动中的筋膜松解术》都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筋膜松解过程,并在实际应用中获益。 |
| 目录 | |
| 目 录 前言 VII 序 IX 致谢 XI 部分 筋膜松解的基础入门 第1章 筋膜松解简介03 筋膜的元素 04 影响筋膜的各种条件 10 筋膜松解的概念 12 筋膜松解与其他按摩形式的对比 16 筋膜松解的益处 18 筋膜松解疗程 18 结束语 19 简答题 20 第2章 初步评估21 客户咨询 22 病史 23 身体评估 27 结束语 38 简答题 38 第3章 准备与沟通45 禁忌证 45 设备和房间的准备 48 正确的人体力学结构 50 心理准备 51 师与客户的沟通 53 筋膜松解的效果与反应 54 结束语 57 简答题 58 第二部分 筋膜松解的应用 第4章 触诊与身体评估61 触诊评估 61 组织的运动性、移动性和滑动性 70 牵引与按压 74 皮肤捏提法 77 回弹法 79 结束语 82 简答题 82 第5章 筋膜松解的技术法83 如何应用各种筋膜松解技术 83 交叉手放松 87 纵向轴放松 89 按压放松 91 横断面放松 92 筋膜松解与筋膜回弹 94 技术组合 95 结束语 95 简答题 96 第三部分 应用筋膜松解技术 第6章 交叉手放松99 腿部技术 100 手臂技术 110 躯干技术 114 头部与颈部技术 128 结束语 132 简答题 132 第7章 纵向轴放松133 仰卧位牵引 135 俯卧位牵引 140 双侧位牵引 142 相对侧和侧卧位牵引 144 结束语 146 简答题 146 第8章 按压放松147 软组织按压技术 149 关节按压技术 154 结束语 156 简答题 156 第9章 横断面放松157 骨盆底放松技术 158 横膈膜技术 159 胸廓入口技术 160 关节横断面技术 162 结束语 163 简答题 163 第10章 筋膜松解165 筋膜对损伤做出的反应 165 松解过程 166 筋膜松解给客户的感觉是什么? 168 筋膜松解给师的感觉是什么? 169 结束语 169 |
| 编辑 | |
| 中国奥委会体能康复专家陈方灿,国家队体能训练中心负责人王雄,浙江游泳科医团队负责人韩昭岐联袂! 1 100 多幅彩色高清实拍照片 2 剖析筋膜系统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3 提供属于手法师领域的评估和工具 4 展示60余种筋膜松解的手法与技术步骤 5 消除因筋膜受限与损伤引发的肌肉僵硬、疼痛和功能障碍 6 为软组织手法提供全新思路和精准依据 一本关于筋膜松解(MFR)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应用实践指南! 面向康复师、理疗师、按摩师、健身从业者。 提供实施MFR前要的身体评估、有效沟通和信息采集实例。 详解针对身体不同部位采用每种技术手法的步骤、要点、注意事项。 列出不同MFR方案的作条件、优缺点和常见问题。 |
| 媒体评论 | |
| 早在20世纪60年代,由罗伯特·沃德(Robert Ward)和约翰·巴尔内斯(John Barnes)创造及推广的筋膜松解技术已经成为软组织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容易作,患者接受度高,风靡欧美各地。它的有效取决于精准的评估和熟练的手法,而这本书提供了详细的介绍,是一本有价值的参考和工具书。 ——美国运动医学/ 运动生物力学博士(PhD),美国、中国香港注册物理师(PT) 曾任纽约大学康复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中国奥委会体能康复专家 陈方灿 随着托马斯·迈尔斯所著的《解剖列车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人,封面那种略带肌理感的纸张,触感温润,加上深沉的蓝绿配色,一下子就让人觉得这是一本专业且有深度的书籍。我是在一家独立书店偶然翻到的,当时我对运动损伤康复领域非常感兴趣,手里正好缺一本能系统介绍软组织处理技术的书。翻开目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人体解剖学基础的梳理,作者似乎非常注重理论的扎实性,用了很多清晰的图示来标注肌肉、筋膜和神经的走行路径。接着,内容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具体的实践操作,比如如何通过触诊来判断筋膜的粘连点,以及不同体位下的手法选择。我特别欣赏它在描述手法时所采用的精确性,每一个按压的角度、深度和持续时间都有明确的建议,这对于我们这些刚入门的康复师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书中还穿插了不少临床案例分析,这些案例都非常贴近实际,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完美情景,而是真实地展示了复杂病患的处理流程,从初步评估到后期维持,逻辑清晰,令人信服。整本书读下来,感觉作者不仅是个技术高手,更是一个优秀的教育者,他总能用一种既专业又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生物力学概念和治疗技术交织在一起,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简直是业界良心。在康复技术书籍中,图文的匹配度往往是决定学习效率的关键。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无懈可击。那些人体结构图,线条干净利落,色彩运用克制而精准,每一个肌肉纤维束的走向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完全没有那种廉价教材常见的拥挤感和模糊不清。尤其是涉及到一些深层结构和复杂关节周围的松解技术时,作者常常采用“透明化”的处理方式,让你能清楚地看到手法作用的深度和目标区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自我松解”部分的讲解。很多时候,我们自己进行训练和恢复,很难找到那个准确的点。但这本书提供的泡沫轴、拉力带等辅助工具的使用指南,配上了细致入微的动作分解图,即便是对运动解剖不甚熟悉的人,也能安全有效地找到并处理自己的紧张区域。这使得这本书的使用范围极大地扩展了,不再局限于治疗师之间的高端交流,也对注重自我保养的运动爱好者非常友好。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其整体治疗的哲学观。它倡导的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孤立治疗模式,而是一种全身性的、整体性的评估视角。作者反复强调,一个下肢的代偿模式可能源于上胸椎的僵硬,或者一个肩关节的疼痛可能与骨盆的不稳定有关。因此,在介绍具体的松解技术之前,书中花费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功能链”的概念。书中构建的评估流程,要求读者必须先观察患者的整体运动模式,比如深蹲、单腿站立时的身体姿态,然后才能锁定局部的目标区域。这种自上而下、由整体到局部的思考路径,彻底改变了我过去那种只盯着疼痛部位做文章的习惯。当我开始应用这种系统性思维去评估我的朋友和学员时,我发现很多长期困扰我的“疑难杂症”突然有了清晰的线索。这本书更像是一个思维框架的构建工具,它教你如何思考,而非仅仅教你如何操作。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远超出了我之前的预期。我原以为它可能只是罗列一些常见手法,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作者对筋膜生理学的理解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层次。它不仅仅停留在“拉伸”或“按压”这种表层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筋膜的流变学特性,比如它如何响应压力和时间的作用力,以及在不同湿度和温度环境下表现出的张力变化。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现代生物医学研究成果,将传统的经验医学与前沿的科学发现紧密结合起来,这种跨学科的视角非常新颖。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疼痛的感知”和“本体感觉反馈”的论述。他没有将筋膜松解视为一个纯粹的机械操作,而是将其视为一个与患者神经系统深度互动的过程。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机制的解读,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某些手法在应用时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另一些则可能效果不佳。这种对“为什么”的深度挖掘,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本“操作指南”,更像是一部关于运动生物力学的精妙小册子。
评分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细节处理堪称典范。书中对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做了详尽的区分说明,例如,面对老年人关节活动度受限的情况,应该如何调整手法力度和角度;面对青少年运动员高速成长期可能出现的牵拉痛,又该采取何种温和的介入方式。这些“但书”和“注意事项”看似琐碎,却是体现专业素养的关键所在。举个例子,在讲解胸廓出口区域的松解时,作者不仅标注了操作的安全界限,还特别提醒了如何识别和避开臂丛神经的敏感点,并提供了一套快速评估神经症状的简易自查流程。这种对安全和个体化的极致关注,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信赖感。读完之后,我立刻将书中的某些核心概念应用到了日常训练指导中,发现效果提升得非常明显,学员反馈的舒适度和放松感也增强了。这本书毫无疑问是我工具箱里最重要的一件“瑞士军刀”,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