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一带一路”年度报告:智慧对接(2018) | 作者 | 赵磊, “一带一路”百人论坛 |
| 定价 | 59.00元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ISBN | 9787100157674 | 出版日期 | 2018-02-01 |
| 字数 | 350 | 页码 | 226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依托一带一路百人论坛,由论坛专家及一带一路先行企业撰稿。除总报告《“一带一路”:从“宽广之路”到“大道之行”》外,全书分为两个板块:*板块“以理服人:专家智见”,收入《中国“一带一路”前期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与应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现状、机遇、问题与应对》《开创新时代民间外交“质”的飞跃》等专家文章8篇,既有宏观建议,也有领域思考;第二板块“以例服人:企业智践”,收入《中铁二局深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一带一路”背景下深圳地铁践行“走出去”战略的探索与实践》等企业撰稿7篇,用案例提供一带一路经验。 |
| 作者简介 | |
| 赵磊,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国际关系与台港澳研究室主任、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企业青联委员、中央党校第四届“十杰青年”。中央党校“一带一路”重点研究课题主持人,“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发起人、首席专家。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网络智库”专家委员,“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般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出版专著《一带一路:中国的文明型崛起》《中国梦与世界软实力竞争》《国际视野中的民族冲突与管理》《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实践:中国参与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等。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专家解读“一带一路”,企业实践“一带一路”,“一带一路”的智慧对接。 |
| 文摘 | |
| 序言 | |
读完这部年度报告,我的第一感受是,它成功地捕捉到了“智慧对接”这个主题的精髓,它不再是简单地列举合作项目,而是着重剖析了不同文明、不同经济体之间如何实现思维模式与发展路径的协同共振。这种“智慧”的体现,恰恰在于对非物质层面因素的重视。例如,报告中关于法律框架兼容性与争议解决机制建立的篇幅,就体现了一种成熟的合作心态——意识到制度上的差异才是长期合作最大的挑战。我个人对其中关于中小企业参与国际供应链优化策略的案例研究特别感兴趣,它如何将自上而下的宏大叙事,巧妙地转译为微观层面的可操作指南,这需要极高的洞察力。整本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虽然主题宏大,但切入点都非常精准,像一把精密的瑞士军刀,能有效解决我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卡点”。它避免了空洞的口号,而是聚焦于“如何做”和“为什么有效”,这对于希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行动派读者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价值。
评分这部报告的装帧和排版本身就透露着一种沉稳和专业的气质,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它对于“区域差异化发展”的刻画。以往很多宏观报告容易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视为一个同质化的整体,但这部报告显然进行了极其精细的地理和经济分层。我尤其留意到它对中亚五国与南亚次大陆在能源合作侧重点上的细微差别进行了对比分析,这种颗粒度极高的比较,揭示了地缘政治博弈下,各国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和安全考量的真实战略选择。这种不回避矛盾、直面现实复杂性的态度,非常值得称赞。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着作者的笔触,实地考察了一圈,感受到了不同气候带、不同政治体制下,合作所面临的独特阻力与机遇。它提供的不只是一个政策蓝图,更是一份关于人类如何跨越地理和文化鸿沟进行有效协作的生动案例集,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全球治理新范式的理解深度。
评分这部报告集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过去一年国际合作新格局的精密窗口。我特别欣赏它在数据呈现上的细致与专业,完全摆脱了那种浮于表面的官方辞令,而是深入挖掘了具体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举例来说,报告中关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回报率的分析,其模型的严谨性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简单地罗列数字,而是将地缘政治的动态变化纳入考量,为我们理解“硬联通”背后的深层逻辑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对新兴合作模式的关注,比如数字丝绸之路在东南亚地区的推广策略,不仅展示了技术输出的广度,更探讨了文化适应性在项目落地中的关键作用。这使得报告不仅仅是一份总结,更像是一份具有前瞻性的行业白皮书,对于那些身处国际贸易、政策研究或区域经济发展领域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它用扎实的调研成果,构筑起了对复杂全球化进程的清晰认知框架。我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类似这样深度和广度兼备的年度梳理。
评分我发现这部报告在语言运用上有一种微妙的进化,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国家战略叙事,转化为了一种更具亲和力和参与感的“对话模式”。它不是居高临下地宣布成就,而是像一位资深的行业专家在与同行交流心得。特别是在谈到人文交流和民间参与层面时,那些关于青年学者互访、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的描述,笔触细腻而充满人情味,让人感受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不仅仅是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交流细节之中。这种由“政”到“人”的过渡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有效地消解了国际合作中常见的隔阂感。对于希望了解文化软实力如何成为基础设施建设之外的另一条重要“联通线”的读者来说,这部分内容极具启发性。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结构严谨、内容充实、并且富有洞察力的行业观察志,它为理解当前的国际合作进程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富有层次感的分析工具。
评分坦率地说,我对这类官方背景的年度总结报告往往抱持着审慎的态度,总担心会充斥着过度的乐观和缺乏批判性的赞扬。然而,这份报告在叙述成功经验的同时,也相当克制地探讨了面临的“风险敞口”与“可持续性”问题。书中关于环境影响评估标准在不同司法管辖区执行力度的对比分析,就非常尖锐且必要。它没有回避一些项目在生态保护方面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而是将其视为需要持续优化和改进的领域。这种自我审视的能力,正是评估一个长期战略是否成熟的关键标志。对我个人而言,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审视企业社会责任(CSR)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要求。它提醒我们,真正的“高质量发展”,必然是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和生态平衡三者间寻求动态平衡的结果,而非单向度的追求速度与规模。这种全面的、辩证的视角,让这份报告的公信力大大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