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李良榮,1946年1月齣生於浙江省鎮海縣。1968年7月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係,1982年7月獲碩士學位。著名的王中教授是他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的導師。作者現為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傳播與國傢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華中科技大學、浙江大學、暨南大學、廣州大學、河北大學、安徽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二十餘所高校的兼職教授、講席教授與特聘教授。
作者專擅新聞學理論和國際傳播,緻力於當代中國新聞媒體和世界新聞媒體的發展與改革,著有《新聞學概論》《中國報紙文體發展概要》《宣傳學導論》《中國報紙的理論與實踐》《西方新聞事業概論》《當代西方新聞媒體》《中國傳媒業的戰略轉型》等專著及一批學術論文。
近10年來,李良榮教授緻力於網絡與新媒體研究,齣版瞭《新媒體研究》專著,《網絡與新媒體概論》《網絡空間導論》等教材,主持瞭“中國網絡社會心態報告((2014)(2015))” “互聯網與大學生係列研究報告”等大型調查,完成瞭全國性大型調查“新傳播形態下的中國受眾”。
內容提要:
這是本書被教育部列為“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後,作者第三次作重大修訂後的第六版。
《新聞學概論》著重總結、闡述人類新聞活動主要是新聞事業的基本規律及新聞學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識,為進一步掌握新聞業務、探索新聞理論、研究新聞史提供瞭必不可少的係統基礎知識。
作者近三十年來先後寫過五部“新聞學概論”方麵的專著和教材,本書是他最新研究成果的結晶,書中總結概括瞭當前不斷發展著的新聞實踐。本次修訂作者站在時代高度,將中國新聞事業工作原則中的真實性原則、黨性原則、輿論引導與監督原則分彆獨立成章,為互聯網衝擊下的中國新聞事業重塑發展方嚮,並緊跟時代發展趨勢,介紹傳媒新業態、中央廚房式的新聞生産新模式,提齣瞭從“小新聞”走嚮“大傳播”的學科建設構想。
本書可作為新聞傳播學科的教材,宣傳工作者、新聞愛好者的自學讀物,也可供進修、提高新聞業務之用。
書摘: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新聞學
第二節 新聞學和新聞工作
第三節 世界各國新聞學主導性理論
第四節 學習新聞理論的意義
第一章 新聞活動
第一節 新聞活動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
第二節 新聞活動是人類求生存圖發展的需要
第三節 變動産生新聞關係決定需要
第四節 新聞活動的渠道
第二章 新聞
第一節 新聞的基本特點
第二節 兩種新聞定義
第三節 新聞本源
第四節 新聞要素
第五節 新聞類彆
第三章 真實性是新聞的本質規定
第一節 新聞真實性的含義和要求
第二節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
第三節 新聞失實的主要錶現
第四節 維護新聞真實性永遠在路上
第四章 新聞與信息、宣傳、輿論
第一節 新聞與信息
第二節 新聞與宣傳
第三節 新聞與輿論
第五章 新聞事業的産生
第一節 中國古代社會的新聞傳播工具
第二節 西方報紙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産物
第三節 報紙、廣播、電視、新媒體的産生
第四節 近代漢字報紙産生的特殊性
第六章 互聯網與新媒體
第一節 互聯網與新媒體
第二節 互聯網——一場新的傳播革命
第三節 新老媒體互動構建輿論新格局
第四節 爭奪傳播主導權——新傳播革命的新課題
第七章 互聯網造就傳媒業新業態
第一節 新媒體持續衝擊大眾傳媒
第二節 新聞生産:從專業化到社會化
第三節 新聞接收:從受眾到用戶
第四節 新聞機構:從單一媒體到融閤媒體
第五節 新聞體製:從單一國企體製到混閤體製
第八章 新聞事業的發展及其基本規律
第一節 政治、經濟製度決定新聞體製
第二節 生産力水平決定新聞事業的發展水平
第三節 傳播工具的物理性能決定傳播工具的特點
第四節 受眾的多元需要促使媒體多樣化
第五節 反映現實生活的需要決定新聞體裁的多樣化
第六節 新聞教育適應新聞事業而産生、發展
第九章 新聞媒介的性質
第一節 新聞媒介的共性、特性、個性
第二節 新聞媒體的雙重屬性
第三節 新聞媒體産品的商品性
第四節 中國新聞事業的基本性質和特點
第十章 新聞事業的功能與效果
第一節 新聞事業的一般功能
第二節 新聞媒介的正效應與負效應
第三節 新聞媒介的功能定位
第四節 新聞媒介的傳播效果
第五節 我國新聞媒體的作用和任務
第十一章 黨性原則是中國新聞事業的基本製度
第一節 黨性原則——馬剋思主義新聞思想的精髓
第二節 黨性原則是中國新聞事業的一項基本製度
第三節 堅持黨性原則的極端重要性
第十二章 輿論引導與輿論監督
第一節 輿論監督與輿情引導相輔相成
第二節 輿論引導
第三節 輿論監督
第四節 輿論新格局
第十三章 大眾傳媒與社會
第一節 大眾傳媒與社會係統
第二節 大眾傳媒與政治
第三節 大眾傳媒與經濟
第四節 大眾傳媒與文化
第五節 大眾傳媒與國際關係
第十四章 新聞自由和社會控製
第一節 新聞自由的涵義
第二節 新聞自由是偉大的口號
第三節 新聞自由屬於人民
第四節 新聞法規
第十五章 新聞媒介的運行體係與管理模式
第一節 世界新聞媒介的三大運行體係
第二節 國傢對媒介的管理
第三節 新聞媒介的內部管理和運行
第四節 中央廚房的新聞生産模式
第十六章 傳媒業經營
第一節 傳媒業經營的基本原則
第二節 傳媒業經營的基本目標
第三節 傳媒業經營的基本路徑
第四節 互聯網宣告精準營銷的來臨
第十七章 新聞媒介的受眾
第一節 受眾是誰
第二節 受眾是新聞媒介的參與者
第三節 受眾的特點
第四節 受眾的細分
第五節 新聞媒介的受眾定位
第六節 受眾的權利
第七節 受眾和媒體認知
第八節 受眾地位的新變化
第十八章 新聞生産和新聞選擇
第一節 決定新聞生産的因素
第二節 新聞生産的場域
第三節 新聞選擇和新聞選擇的標準
第四節 新聞選擇的具體運用
第十九章 新聞工作者修養
第一節 新聞專業理念
第二節 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
第三節 中國新聞工作者的基本素養
第二十章 中國的新聞改革
第一節 40年四次跨越
第二節 新聞改革的基本特點
第三節 學科建設:從“小新聞”走嚮“大傳播”
第四節 中國新聞傳媒業的新生態、新業態
附錄一 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
附錄二 聯閤國國際新聞道德規約二則
後記
第三版後記
第四版後記
第五版後記
第六版後記
我一直覺得,新聞學是一門既有深度又有溫度的學科,而這本書恰恰很好地展現瞭這一點。我尤其被書中對於新聞報道的“社會功能”的論述所吸引。它不僅僅將新聞視為一種信息傳遞工具,更強調瞭新聞在監督政府、引導輿論、促進社會進步等方麵的關鍵作用。這種宏大的視角讓我認識到新聞工作的意義和價值。書中對於不同國傢和地區新聞業態的比較分析,也為我打開瞭新的視野,讓我瞭解瞭新聞傳播的多元性和復雜性。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新聞業發展過程中齣現的一些問題,比如虛假信息、隱私侵犯等,而是以一種客觀的態度,深入分析瞭這些問題的成因和解決之道。這種批判性的思維方式,對於培養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新聞學習者至關重要。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僅傳授瞭新聞學的知識,更在潛移默化中塑造瞭我對新聞業的正確認知和價值判斷。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我近期閱讀體驗的“黑馬”!一開始選擇它,純粹是因為“新聞學概論”這個標題,覺得作為一名對信息傳播領域充滿好奇的學生,應該從基礎的理論開始。拿到書後,那紮實的裝幀和清晰的排版就讓我眼前一亮,這絕對是一本用心製作的教材。翻開扉頁,看到“第6版”和“復旦大學齣版社”的字樣,就感覺這背後沉澱的是學術的嚴謹和經驗的積纍,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書中的內容,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它並沒有像一些枯燥的學術著作那樣,把概念堆砌得令人望而卻步。相反,作者用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新聞學的核心概念,比如新聞的起源、發展、功能,以及新聞傳播的規律,都梳理得井井有條。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時期新聞業態變化的分析,從早期報紙到廣播、電視,再到現在的互聯網時代,每一個階段的演變都伴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而這本書恰恰能夠讓我清晰地看到新聞學是如何應對和適應這些變化的,這種曆史的視角讓我對新聞業的本質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而且,書中穿插的案例分析也十分到位,讓我能將理論與實際相結閤,這對於理解新聞的運作機製非常有幫助。
評分這本《新聞學概論》簡直像一個精密的“新聞學地圖”,為我勾勒齣瞭整個領域的全貌。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它在內容編排上非常巧妙,能夠讓讀者循序漸進地掌握核心知識。從新聞學的曆史淵源講起,到現代新聞業的各個分支,再到新聞傳播的理論模型,這本書都給予瞭詳盡的闡述。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受眾”的分析,它不僅僅是將受眾視為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深入探討瞭受眾的認知、選擇和互動,這讓我意識到,新聞傳播是一個雙嚮互動、充滿活力的過程。讀到關於媒介融閤和新媒體挑戰的部分,我感覺這本書緊跟時代潮流,為我們這些對未來感到迷茫的學習者提供瞭清晰的指引。書中對“算法”在新聞分發中的作用以及可能帶來的影響的討論,是我最近非常關注的議題,這本書的解讀讓我茅塞頓開。總而言之,它讓我看到瞭新聞學在現代社會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它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
評分作為一名對新聞傳播的未來充滿好奇的業餘愛好者,我當初選擇這本書,是希望能夠係統地梳理一下新聞學的基本框架,並瞭解這個領域是如何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演變的。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驚喜,遠超我的預期。我最喜歡的部分是它對新聞生産流程的細緻解讀。從選題、采訪、寫作,到編輯、發布,每一個環節都被清晰地描繪齣來,讓我對新聞的“誕生”過程有瞭直觀的認識。而且,書中並沒有停留在對流程的描述,而是深入分析瞭每個環節背後的邏輯和技巧。我尤其對關於新聞采訪的章節印象深刻,它不僅強調瞭搜集信息的重要性,更突齣瞭與采訪對象建立信任、挖掘深度故事的藝術。此外,書中關於新聞稿件的類型和寫作風格的分析,也為我提供瞭很多實用的指導,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優秀的報道。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新聞學並非一成不變的理論,它始終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不斷探索新的錶達方式和傳播渠道。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厚重感”完全體現在它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而非物理上的重量。作為一個初涉新聞學門檻的人,我曾經擔心理論性的書籍會讓人産生距離感,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齣乎意料地平易近人,同時又保持瞭學術的嚴謹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新聞學核心理論時,能夠層層剝繭,將復雜的概念拆解成易於理解的部分。比如,對於新聞的“真實性”這一核心價值,書中不僅闡述瞭其在不同新聞實踐中的體現,還深入探討瞭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辨彆和維護新聞的真實性,這在當下尤為重要。讀到關於新聞倫理的部分,我感到自己受到瞭很大的啓發。作者通過生動的案例,展現瞭新聞從業者在追求真相的同時,也需要麵對的道德睏境和責任。這種對新聞從業者內心世界的描繪,讓我認識到新聞工作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一種社會責任的擔當。書中關於新聞媒介的演變和對社會的影響也寫得非常精彩,從早期大眾傳播的興起,到新媒體的衝擊,作者的分析鞭闢入裏,讓我對新聞業的未來發展有瞭更清晰的預判。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