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财政学与中用财政一中国文库.哲学(全二册)
:38.00元
作者:马寅初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100044486
字数:513000
页码:全2册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由其时混乱的中国经济现实状况出发,作者对凯恩斯理论及其学派的学识与中国现实的结合--进行了整理,进而系统地论述财政学理论阐述了中国财政制度、政策及现实状况,包括超然主计与联综组织中国税制与赋税体系
内容提要
这篇自序为《财政学与中国财政:理论与现实(套装上下册)》各章之锁钥,故体裁与一般不甚相同,阅读时、应当作《财政学与中国财政:理论与现实(套装上下册)》章。兹将序文中款项录后:、、《通论》之轮廓与凯恩斯学派之主张、不自愿失业之存在等。
目录
自序
这篇自序为本书各章之锁钥,故体裁与一般不甚相同,阅读时应当作本书章。兹将序文中款项录后:
一、《通论》之轮廓与凯恩斯学派之主张
(一)不自愿失业之存在
(二)生产投资与储蓄
(三)边际消费倾向与资本的边际效能
(四)利率政策
(五)储蓄者与投资者是两个不同之人
(六)公共工程与赤字预算
(七)如何达到充分就业(在生产要素流动性甚大之假定下
(八)在资本主义的国家分配不均贫富悬殊为恐慌之大的原因
二、凯恩斯的《通论》与凯恩斯学派的主张于中国是否适用
(一)中国农村中无所谓自愿失业与不自愿失业之分
(二)储蓄者与投资者在中国农村中同是一个人
(三)边际消费倾向与资本的边际效能
(四)利率政策
(五)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与充分就业
(六)分配不均贫富悬殊
(七)恐慌
(八)公共工程
(九)赤字预算
三、结论
篇 超然主计与联综组织
章 预算之编制、核定与审议
一、预算统制与主计三联制
二、预算的编造与统制仰仗于会计统计的地方
三、决算的成立亦仰仗于会计与统计
四、五种会计与五种预算
五、办实物预算亦非有统计不可
六、预算问题的讨论集中于下列三点
(一)谁编预算(编制预算之权责应谁属
(甲)主张编制预算之权责应属于主计处
(乙)主张编制预算之权责应属于财政部
(丙)余的意见
(二)何时编预算
(甲)二十六年预算法中所规定的预算编制程序
(乙)以上预算编制程序之缺点
(丙)编制预算敏捷的通则
(丁)三十七年之修正预算法
(戊)假预算
第二章 预算之缩制、核定与审议(续)
……
作者介绍
马寅初字元善,浙江嵊县人,我国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1882年6月24日生,1906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后留学美国,1915年回国,1916年在北大任教,1927年后任上海交通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兼浙江省委员、南京立法委员。抗战期间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
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届全体会议代表,政协届、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政协第二届、第四届、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49年任浙江大学校长,1951年任北京大学校长直至1960年被迫离开北大,1979年又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名誉校长,并被增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文摘
序言
《财政学与中用财政》这本书,让我对“财政”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知。以往我总是将它视为枯燥的数字和冰冷的政策,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财政的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作者在书中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现代解读,让我深刻理解了财政公平的意义。它不仅仅是财富的再分配,更是对社会道义的体现。书中对于“礼”在财政预算中的运用,也让我耳目一新,原来古代的“礼”并非只是形式,而是蕴含着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与担当。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富有力量,读起来没有丝毫的晦涩感。
评分在阅读《财政学与中用财政》的过程中,我被书中对“道”与“术”的辩证分析深深吸引。作者不仅仅是在介绍财政学的基本原理,更是在探讨如何将中国古代的智慧应用于当代的财政治理。那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在财政政策制定中的体现,让我眼前一亮。它并非意味着放任不管,而是一种更高层面的审慎与克制,强调因势利导,顺应经济发展的规律。书中的论述,时而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时而又如惊涛拍岸,发人深省。我特别赞赏作者对“中庸之道”在财政平衡中的解读,那种不偏不倚、适度适量的原则,对于当前许多过度扩张或过度紧缩的财政政策,无疑是一种极具价值的提醒。
评分读完《财政学与中用财政——中国文库·哲学》这套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作者巧妙地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德”、“仁”、“义”等概念,与现代财政学的“效率”、“公平”、“可持续性”等目标相结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财政问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无为而治”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它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一种深谋远虑、顺势而为的策略。书中对“中庸之道”在应对经济波动时的应用,也让我学到了很多。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智慧的启迪,让我开始思考如何用更加温和、更加符合人性的方式来处理国家经济事务。
评分这套书我真是太爱不释手了!《财政学与中用财政——中国文库·哲学》这本书,从我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吸引了我所有的注意力。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财政学的书,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现代财政实践中的独特应用。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具体的财政理论巧妙地结合起来,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温度。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仁政”和“德政”在财政分配中的体现,这让我重新思考了财政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效率,更是公平与和谐。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这种非专业人士也能清晰地理解复杂的财政问题,仿佛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国家的经济决策之中。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兴趣,而这套《财政学与中用财政——中国文库·哲学》恰好满足了我对哲学与经济交叉领域的探索欲。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古代文献,将那些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财政学理论融会贯通,读来倍感亲切,也充满了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财政学并非是西方舶来的冰冷数据和模型,而是可以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书中关于“天人合一”思想在财政可持续性发展上的阐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促使我思考,财政政策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才能更好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实现长远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