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太平洋位移(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民族志翻译和文本间旅行)/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凤凰文库

跨太平洋位移(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民族志翻译和文本间旅行)/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凤凰文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美国文学
  • 跨太平洋研究
  • 民族志
  • 翻译研究
  • 文化研究
  • 文本间性
  • 凤凰文库
  • 海外中国研究
  • 20世纪文学
  • 文学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思睿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人民
ISBN:9787214088048
商品编码:28703862877
出版时间:2012-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跨太平洋位移(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民族志翻译和文本间旅行)/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凤凰文库
  • 作者:黄运特|主编:刘东|译者:陈倩
  • 定价:22
  • 出版社:江苏人民
  • ISBN号:9787214088048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2-11-01
  • 印刷时间:2012-1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
  • 页数:193
  • 字数:0.17千字

内容提要

《跨太平洋位移(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民族志翻译和文本间旅行)》的 作者是黄运特。
     《跨太平洋位移(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民族志翻译和文本间旅行)》运 用人类学民族志和文化研究的方法,主要以意象派运动、中国当代诗歌在 美国的译介、美国华裔文学创作为例,细致勾勒了各种“文化内涵”(包 括语言特征、诗学理论、哲学思想、神话传说)在跨太平洋的翻译、重新 书写和民族志建构过程所产生的挪用、戏仿、想象等“位移”现象,并分 析了这种“文本旅行”背后的各类“民族志编者”们的身份、语境、动因 ,从*广阔的理论视野帮助读者理解“文化内涵”在跨太洋位移中获得的 重生。

目录

插图目录
致谢
导言
**章 外来的民族志作者:帕西瓦尔·洛威尔、厄内斯特·费诺罗萨和弗洛伦斯·艾斯库
第二章 埃兹拉·庞德:意象主义者还是民族学家
第三章 艾米·洛威尔的文本间旅行
第四章 汉语的多副面孔
第五章 汤亭亭和"美国"神话的建构
第六章 作为民族志的翻译:当代中国诗在美国的翻译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跨越太平洋: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文化译介与文本交融》 卷首语 20世纪,是一个充满变革与交融的世纪。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对话从未如此频繁而深刻。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文化迁徙中,文学作为最敏感的触角,不仅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更在跨越国界的传播与接受中,重塑着自身的形态与意义。本书《跨越太平洋: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文化译介与文本交融》,正是聚焦于这一重要议题,深入探讨20世纪美国文学如何在跨越太平洋的旅途中,通过民族志式的翻译与文本间的旅行,构建起更为复杂而多元的文化景观。 本书以“跨太平洋”作为核心地理与文化意象,意在勾勒出20世纪美国文学与亚洲(尤其是中国)文学及文化之间,那种既相互吸引又充满张力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并非简单的单向输出或输入,而是一种动态的、双向的、充满协商与误读的“民族志翻译”过程。民族志翻译,顾名思义,是将一种文化的原生叙事、价值观念、社会实践,通过语言与文本的形式,迁移至另一种文化语境中。在这个过程中,翻译不仅仅是词语的转换,更是文化的转译、意义的重塑,甚至是一种“在场”的文化实践。 20世纪的美国文学,作为一个庞大而丰富的文学传统,其自身的发展就伴随着无数次内部的与外部的文化对话。而当它与太平洋彼岸,特别是与经历着剧烈社会变革的中国文学相遇时,这种对话便呈现出更为复杂而迷人的面向。本书将引导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审视那些在美国文学领域中,带有鲜明“异域”色彩的文本,以及那些在美国文学影响下,在中国文坛上生根发芽的新叙事。 第一部分:民族志翻译的理论维度与实践挑战 在本书的开篇,我们将首先梳理“民族志翻译”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论基础。我们并非将翻译简单地视为语言学上的对等,而是将其置于文化研究、文学批评、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交汇点上。我们将探讨翻译在跨文化语境中的“在场性”与“缺席性”,即翻译文本如何在目标文化中“出现”,又不可避免地“遗漏”或“扭曲”了源文化的某些特质。 我们将借鉴后殖民理论、文化研究的批评方法,来分析翻译在权力关系中的作用。在20世纪,西方文学,尤其是美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其翻译过程往往伴随着文化上的“中心”与“边缘”的权力动态。本书将深入探讨,在翻译美国文学时,译者如何在中国语境中进行“再编码”,以使其符合中国读者的接受习惯、政治语境和社会需求。这其中包括了对美国文学作品的选择、删节、注释,乃至意译与直译的策略选择,这些策略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考量。 接着,我们将聚焦于20世纪美国文学的“异质性”表达,即那些在美国本土文学内部,又带有显著的“非主流”或“他者”色彩的文本。这些文本,如描写移民经历、少数族裔生活、非西方文化体验的作品,在被翻译到中文时,往往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挑战。它们既可能被当作“他者”的奇观被猎奇式地阅读,也可能在被译介的过程中,被“同化”或“改造”,以符合主流的价值判断。 我们还将讨论翻译在文本生成中的作用。翻译不仅仅是将既有文本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它本身也是一种再创作。译者的审美趣味、思想立场、文化背景,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最终的翻译文本。在20世纪,大量的美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这些翻译的质量、选择的标准、导向的解读,都对中国读者理解美国文学、理解美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这些翻译实践背后的文化意图与实际效果。 第二部分:跨越太平洋的文本旅行:美国文学在中国的接受与转化 在确立了理论框架之后,本书将进入具体的文本分析。我们将把目光投向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上半叶和下半叶,美国文学在中国经历的译介与接受过程。 20世纪上半叶:现代主义的引入与精英化的传播 我们将首先考察20世纪上半叶,美国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在这一时期,以赛珍珠(Pearl S. Buck)的作品为代表,以及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等人的作品,在中国开始被译介。赛珍珠的作品,尽管在中国本土创作,但其叙事视角和文化呈现,在西方语境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被回译或改编,对中国读者认知“中国”产生了一定影响。而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人的作品,则以其独特的现代主义风格,吸引了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和作家,他们通过翻译,学习和借鉴美国文学的叙事技巧和思想观念。 这一阶段的翻译,往往带有明显的精英化色彩,主要面向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群体。翻译的标准和解读,也深受当时中国社会政治思潮的影响。我们将分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些美国文学作品是如何被选择、被解读,以及它们在中国文坛上激起的涟漪。例如,对于海明威的“硬汉”形象,在中国的解读是否也带有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精神的投射?菲茨杰拉德笔下的“迷惘的一代”,在中国语境下又呈现出怎样的共鸣或疏离? 20世纪下半叶:大众化译介与文化碰撞的加剧 随着20世纪中后期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美国文学的译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众化的出版策略,使得更多美国小说、剧本、电影剧本被翻译成中文。这一时期,我们看到科幻小说、侦探小说、通俗文学等各种类型文学的涌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读者的文学视野。 我们将重点分析,在这一大众化传播过程中,翻译策略的变化。例如,对于一些更具美国本土文化特色的作品,如后现代主义小说、女性主义文学、拉美裔美国人文学等,在翻译时面临着哪些新的挑战?译者如何处理其中的语言游戏、文化典故、以及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表达?这些作品在中国读者的接受过程中,是否经历了“去地方化”(de-territorialization)或“再地方化”(re-territorialization)的过程? 本书还将探讨,当美国文学以更加多元的面貌出现在中国读者面前时,所引发的文化碰撞。一些作品可能挑战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引起了争议;另一些作品则可能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激发了社会变革的讨论。我们将分析,这种文本间的旅行,是如何在不经意间,塑造着中国读者的文化认知和价值判断。 第三部分:文本间的旅行:美国文学叙事的变形与重构 除了关注美国文学在中国本土的接受,本书还将深入探讨“文本间的旅行”这一概念。这不仅仅是翻译的物理位移,更是文学形式、叙事模式、主题思想在跨文化传播中发生的变形与重构。 形式的借鉴与创新 我们将考察,20世纪美国文学的叙事形式,如意识流、碎片化叙事、多视角叙事等,是如何被中国作家所吸收和借鉴的。这些形式的引入,是否仅仅是模仿,还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下,产生了新的生命力?例如,一些中国作家在描写现代都市生活、个体精神困境时,是否借鉴了美国文学的形式来表达?这种借鉴,又如何与中国传统的叙事传统相融合? 主题的挪用与再演绎 我们将分析,20世纪美国文学中那些具有普遍性或影响力的主题,如个体自由与集体意志的张力、个人身份的追寻、消费主义的批判、技术文明的困境等,是如何在中国文学中被挪用和再演绎的。这些主题在跨越太平洋的过程中,是否因为中国独特的历史经验和社会现实,而发生了意义上的转移或拓展?例如,“美国梦”这一主题,在中国语境下,会转化为怎样的“中国式”的梦想? 文化意象的移植与变异 美国文学中塑造的许多经典文化意象,如公路文化、西部牛仔、大都市的霓虹灯、好莱坞的明星等,也通过翻译和改编,在中国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意象在移植到中国时,是否也发生了变异?它们是否与中国本土的文化意象产生了对话或冲突?例如,当中国的作家在描写自己的“公路故事”时,是否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美国公路文化的影响? 第四部分:跨太平洋的想象:误读、对话与文化共生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回归到“跨太平洋”这个宏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将探讨,在20世纪美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误读”现象。误读并非仅仅是负面的,它也可能成为文化创造的新起点,激发新的解读和想象。 我们将分析,在中国读者眼中,美国文学所承载的“他者”形象,以及美国文学如何被用于构建中国的自我认知。这种认知,既可能是一种理想化的想象,也可能是一种基于现实的批判。 最后,本书将尝试勾勒出20世纪跨太平洋文化交流的复杂图景,它既是翻译与接受的历史,也是误读与对话的场域,更是文化共生与创新的土壤。美国文学的种子,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经历了怎样的孕育与生长?中国文学的诉求,又如何通过对美国文学的解读,得以放大或转化? 《跨越太平洋: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文化译介与文本交融》,旨在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20世纪全球文学交流的动态过程。它并非要描绘一个单向的文化传播链条,而是要揭示一种复杂而充满张力的文化互动,一种跨越山海的文本旅行,一种在误读与理解中,不断生成与重塑的文化景观。本书希望通过对具体文本和案例的深入分析,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为丰富和 nuanced 的理解,去认识20世纪美国文学如何在这个广阔的太平洋世界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又如何与其他文化的声音,共同编织出这个时代多元而迷人的文学图谱。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第一眼就被它极具学术气场的装帧所吸引。书名“跨太平洋位移”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感觉这本书探讨的将是一段横跨两大洲、融合多种文化的宏大叙事。当看到副标题“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民族志翻译和文本间旅行”时,我更是燃起了浓厚的兴趣。这表明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20世纪美国文学这一特定领域,深入探讨民族志翻译和文本如何进行跨文化的“旅行”。我脑海中立刻联想到,20世纪的美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融合,大量的移民涌入,带来了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而“民族志翻译”这个词,则暗示了本书可能会涉及到对异域文化进行系统性记录和翻译的过程,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中国文化是如何被“翻译”和“呈现”的。我非常好奇,这种翻译是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还是深入到了文化观念、价值体系的层面?而“文本间旅行”又意味着什么?是说文学文本自身在跨文化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意象的挪用?是叙事模式的借鉴?还是主题的重塑?我想,这本书一定会对一些重要的20世纪美国作家及其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揭示他们作品中那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元素,以及这些元素是如何被加工和再创造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跨太平洋位移”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动态的张力,仿佛能听到巨浪拍打海岸的声音,感受到文化的潮汐涌动。紧接着的副标题“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民族志翻译和文本间旅行”则立刻将这种宏大的意象聚焦到了具体的文学实践上。我立刻想到,20世纪的美国文学,尤其是那些描写移民生活、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的作品,必然会与“跨太平洋”的地理视野紧密相连。而“民族志翻译”这个概念,让我联想到那些致力于记录、解释和传播异域文化的研究者,他们的工作如何影响了美国文学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表现。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误读、权力不对等以及文本意义的失真?“文本间旅行”这个说法更是引人遐想,它是否指的是文学作品在跨越太平洋过程中,就像一位旅行者一样,在新的文化环境中不断适应、变形、甚至产生新的生命力?我想,本书很可能会深入剖析一些具体的文学案例,比如那些以中国为背景的作品,或者那些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美国作家,去探究他们是如何将“他者”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又如何在这一过程中改变了原有的文本意义。

评分

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人充满好奇。“跨太平洋位移”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种宏大的历史感和地理的穿越感,而“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民族志翻译和文本间旅行”更是点明了本书的核心议题,让我想象着在浩瀚的美国文学作品中,那些跨越太平洋而来的声音,如何被翻译、被解读,又如何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着不可思议的“旅行”。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在旧金山唐人街的中文报纸,或是纽约街头传唱的中国民歌,它们是如何被美国主流文学所吸收,又如何被重新塑造,成为理解20世纪美国社会多元面貌的一扇重要窗口。作者似乎在探究一种复杂的文化对话,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意义的迁徙和重塑。我猜想书中会涉及不少具体的文学案例,或许是那些早期移民写下的回忆录,又或者是那些对中国文化着迷的美国作家笔下的东方意象。我很期待书中能够揭示这些“位移”背后隐藏的权力关系,翻译者和被翻译者之间的互动,以及文本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所产生的意想不到的“变异”。“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和“凤凰文库”的标签也进一步印证了这本书的学术性和重要性,这必定是一部严谨且富有洞见的学术专著,能够为我打开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评分

“跨太平洋位移”——单单是这四个字,就仿佛打开了一个巨大的视野,让我想象到20世纪美国文学的版图上,那些被太平洋连接起来的文化节点。紧随其后的“民族志翻译和文本间旅行”则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这本书内容的好奇之门。我立马就想到,20世纪的美国,正是一个多元文化交织碰撞的时代,而中国作为重要的移民来源国,其文化元素势必在美国文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个“民族志翻译”的概念,让我联想到那些研究和传播异域文化的学者,他们的工作如何影响了美国文学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呈现?翻译过程中的种种考量,例如语言的转换、文化背景的解释、甚至是观念的调适,必然是作者探讨的重点。而“文本间旅行”则更加生动,它暗示着文学作品并非静止不变,而是会在跨越太平洋的过程中,如同旅行者一样,经历着适应、变形、融合,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新变化。我很期待书中能够通过具体的文学案例,展现这种“旅行”是如何发生的,又是如何丰富了20世纪美国文学的多元面貌。

评分

当我看到“跨太平洋位移”这个书名的时候,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幅画面:太平洋如同一条宽阔的河流,承载着无数文化、思想和人群的流动。而“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民族志翻译和文本间旅行”则进一步缩小了视野,聚焦于20世纪,一个充满全球化早期特征的时代,以及在这片文学土壤上,中国文化是如何以各种形式“位移”过来的。“民族志翻译”这个词语给我一种深入骨髓的学术探究感,它暗示着作者并非简单地提及,而是会深入到文本的肌理中,去考察那些中国元素是如何被理解、被解释、被转译的。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涉及具体的翻译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如何影响了作品在美国读者的接受度。而“文本间旅行”则更加强调了文学作品本身的生命力,它们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翻译,而是在跨越文化界限的过程中,与新的语境发生互动,产生新的意义和解读。我想,作者可能会探讨一些经典作品,分析其中中国文化符号的演变,以及这些演变如何折射出20世纪美国社会变迁的侧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