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法学研究-2018年第1期[总第3期]

网络信息法学研究-2018年第1期[总第3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汉华 著
图书标签:
  • 网络信息法
  • 法学
  • 信息法
  • 互联网法律
  • 法律研究
  • 期刊
  • 2018年
  • 学术
  • 法规
  • 信息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图书大厦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
ISBN:9787520323554
商品编码:28783980647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网络信息法学研究-2018年第1期[总第3期]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5-01
作者:周汉华 译者: 开本: 16开
定价: 89.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520323550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内容提要

2017年人工智能作为互联网发展的*前沿技术,以近乎爆破的姿态席卷全球。发展人工智能已成为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战略之一,围绕人工智能的发展和风险的法律问题是网络信息法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本书围绕人工智能带来或即将带来的几个核心法学问题展开了讨论,比如人工智能的法律风险、人工智能规制等等,试图勾勒出人工智能的法律规制的全景图。

作者简介

周汉华,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所长助理、研究员。作为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专家咨询组成员、国务院法制办《行政许可法》起草小组成员,参与《行政许可法》起草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接受原国务院信息办委托,起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专家建议稿)》、《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电子政务法(专家建议稿)》;接受国家发改委委托,起草《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条例(专家建议稿)》;接受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委托,起草《国家信息网络专项立法规划2014-2020(建议)》;接受原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起草《能源法(送审稿)》法律责任与监督检查两章内容;接受科技部火炬中心委托,起草《国家高新区条例(专家建议稿)》;参与《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食品安全法》、《国家赔偿法》、《药品管理法》、《保守国家秘密法》、《行政强制法》、《电信法》、《征信业管理条例》、《电力监管条例》等的立法咨询工作。


《数字时代的法律前沿:前瞻性思考与实践探索》 图书简介 本书汇集了法律学界、信息技术界以及相关政策制定领域的权威专家和新生力量的深刻洞察,聚焦于数字经济与信息社会背景下,法律体系面临的复杂挑战与演进方向。全书深入剖析了当前网络空间治理的核心议题,旨在为理解和应对数字化浪潮带来的法律重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富有实践意义的参考。 第一部分:数据要素化与法律规制重构 在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的时代背景下,本部分着重探讨了数据治理的法律框架。首先,对数据产权的界定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分析了不同法律体系下对数据控制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的认定差异,特别是针对“数据可交易性”所引发的法律争议进行了前沿探讨。 其次,本书系统梳理了数据安全与数据流动之间的内在张力。详细阐述了国家数据安全战略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重要数据出境管制等方面的最新立法动态及其对企业合规提出的新要求。同时,针对跨境数据流动中涉及的主权管辖冲突和法律适用问题,提出了多元化、兼容性的解决方案模型。 此外,数据伦理和算法责任成为焦点。书中对人工智能决策的“黑箱”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法律分析,探讨了如何通过法律机制确保算法的透明性、可解释性与公平性,避免系统性歧视。特别关注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等高风险场景下,算法失灵导致损害的归责原则与保险制度的完善路径。 第二部分:网络空间主权与全球治理秩序 数字空间的无国界性与国家主权原则之间的冲突,构成了当代国际法与国内法交叉领域的核心难题。本部分对网络空间主权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回顾,并考察了不同国家在网络空间安全、信息控制方面的实践操作。 重点分析了网络空间的“安全化”趋势对国际法秩序的影响。书中详细研究了网络攻击的认定标准、国际法在网络冲突中的适用困境,以及网络威慑理论在数字防御中的实践效能。同时,本书关注了多边主义在网络治理中的复兴与挑战,探讨了联合国、G7/G20等多边平台在制定全球性网络规范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与面临的阻力。 在信息跨境管辖方面,本书深入分析了域外适用性规则的演变,特别是针对国际平台企业的管辖权冲突。通过对比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与美国《澄清域外数据访问法》(CLOUD Act)等主要法律工具,提出了构建更具协同性、更符合国际司法协助需求的管辖权模型。 第三部分:平台经济的法律规制与反垄断新挑战 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快速崛起,对传统竞争法、消费者保护法乃至劳动法都带来了颠覆性的冲击。本部分聚焦于平台经济的法律规制前沿。 在反垄断领域,本书超越了传统的“市场支配地位”判断框架,深入探讨了“数据垄断”、“网络效应锁定”等新型竞争限制手段的识别与规制。研究了平台利用算法进行自我优待、限制互操作性、以及“数据排他性”协议的法律定性,并分析了针对大型科技公司进行结构性或行为性规制的国际趋势。 消费者保护方面,重点分析了平台责任的边界拓展。研究了平台在内容审核、虚假信息传播中的“通知-移除”义务的法律效力,以及平台作为交易组织者所应承担的更高注意义务。同时,对于依托平台就业的新型劳动关系,书中探讨了平台工作者的“算法管理”下的权益保障问题,呼吁构建适应零工经济的社会保障与劳动关系认定标准。 第四部分:知识产权的数字化转型与保护困境 数字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知识产权的产生、传播和保护模式。本书对数字环境下的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全面审视。 在著作权领域,重点关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在创作过程中的地位及其作品的版权归属问题,以及大规模数据抓取(Web Scraping)在训练模型时是否构成侵权。书中对“合理使用”和“信息获取权”在海量数据背景下的界限进行了细致的论证。 同时,本书也探讨了新型商业模式对专利权和商标权的冲击。例如,涉及数字技术专利的许可和交叉许可的复杂性,以及虚拟商品和元宇宙空间中商标权利的地域性与功能性扩张问题。 第五部分:网络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的纵深发展 本部分回归信息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基石性议题,但视角更偏向于深度实践与制度精进。 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本书超越了同意机制的有效性讨论,转而探讨了基于“负责任的创新”和“隐私设计”(Privacy by Design)的法律要求。研究了在生物识别信息、基因数据等敏感信息处理中,如何落实“目的限制”与“最小化收集”的原则。 在网络安全立法与执法方面,本书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认定标准、安全事件的报告机制以及供应链安全管理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建议。特别关注了针对新兴物联网(IoT)设备的碎片化安全风险,以及如何通过法律强制性标准来提升整体数字环境的韧性。 结语 《数字时代的法律前沿:前瞻性思考与实践探索》不仅是对当前网络法律热点问题的回应,更是对未来十年数字治理格局的深度预判。本书致力于在法律的严谨性与技术的快速迭代性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为法律人、技术专家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观察和塑造数字法治未来的关键视角。本书的观点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政策参考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网络信息法学研究-2018年第1期[总第3期]》的过程中,我被其中一个章节的论述深深吸引,尽管我无法在此具体展开其内容。这个章节的论证方式非常有深度,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或观点,而是构建了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层层递进地剖析了一个复杂的法律问题。作者在引用相关法条、案例和学界观点时,显得游刃有余,既展现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又体现了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读到这里,我仿佛置身于一场精彩的学术辩论之中,每一个论点都经得起推敲,每一个反驳都充满了智慧。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碰撞与升华。

评分

《网络信息法学研究-2018年第1期[总第3期]》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真的就被它厚重的学术气息给吸引住了。虽然我不是法律领域的专业人士,但对网络信息这个飞速发展的领域却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方,没有花哨的装饰,直接点出了主题,给人一种严谨、专业的印象。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它。虽然第一眼看上去,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学术术语可能会让一些非专业读者望而却步,但我相信,对于任何对网络信息法治建设有深入了解需求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网络信息法学研究-2018年第1期[总第3期]》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是一部真正有分量的学术著作。书中呈现的观点,并非是空穴来风的奇谈怪论,而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细致的实证研究之上。尽管有些论述我初读时可能难以完全消化,但我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和作者们的学术良知。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一本“思想库”,为有志于深入研究网络信息法学领域的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有力的支撑。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我国网络信息法治建设的有力推动。

评分

对于《网络信息法学研究-2018年第1期[总第3期]》这本书,我不得不说,它的价值远不止于纸面上的文字。我尤其欣赏其中一些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前瞻性。他们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当下网络信息法律现状的描述,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和挑战,并提前进行了理论上的预设和法律上的应对探讨。这种“居安思危”的学术精神,对于我们这些身处信息时代,却又担心法律滞后于技术发展的人来说,无疑是及时雨。它提醒我们,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适应和引领社会变革的能力,而这本书恰恰展现了这种生命力。

评分

在阅读《网络信息法学研究-2018年第1期[总第3期]》时,我深刻体会到学术研究的严谨与细致。书中对于某些概念的界定,每一个字词的选用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力求精准无误。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阐述复杂问题时,会花费大量篇幅去追溯其历史渊源、比较不同学派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态度,虽然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但却保证了研究的深度和可靠性。对于想要真正理解网络信息法学领域核心问题的人而言,这种深度挖掘是不可或缺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