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青海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与小流域综合生态治理
定价:190.00元
作者:彭敏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03893865
字数:900000
页码:573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青海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与小流域综合生态治理》依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侧重保护与改善小流域生态环境、增强区域水源涵养能力的前提下,同时兼顾提升小流域范围内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促进小流域生态旅游事业健康发展,选择青海省祁连县扎麻什乡的局部小流域作为课题实施地域,通过构建优化组合生态系统、构建形成闭合型农牧耦合优化生产体系、增强山地旱坡集雨功能等方面相关技术的综合集成与示范,进行局部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的积极尝试,使实验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对小流域范围内的农牧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前言
1 自然地理概况
1.1 区域范围
1.2 地质概况
1.3 地质地貌
1.3.1 主要山地
1.3.2 主要盆地
1.3.3 主要谷地
2 气候
2.1 气候概况
2.1.1 区域范围内的气象观测
2.1.2 气候要素的平均特征
2.2 气候变化特征
2.2.1 讨论过程中的分区划分
2.2.2 区域气温变化特征
2.2.3 区域降水变化特征
2.2.4 青海祁连山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结论
3 水文
3.1 青海祁连山地区的主要河流与湖泊
3.1.1 青海祁连山地区的水系
3.1.2 主要河流
3.1.3 主要湖泊
3.2 青海祁连山地区水功能区
3.3 青海祁连山地区水资源分区
3.3.1 水资源分区划分
3.3.2 水资源评价单元划分
3.4 区域水资源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4.1 东北部山区降水特征
3.4.2 湟水区降水特征
3.4.3 东北部山区水面蒸发特征
3.4.4 湟水区水面蒸发特征
3.4.5 评价区干旱指数
3.5 地表水资源
3.5.1 东北部山区地表水资源特征
3.5.2 湟水区地表水资源特征
3.6 区域地下水资源的相关因素
3.6.1 水文地质类型及其特征
3.6.2 水文地质条件
3.6.3 地下水类型
3.6.4 水文地质参数分析
3.6.5 地下水评价类型区
3.7 地下水资源量
3.7.1 东北部山区
3.7.2 湟水区
3.8 水资源总量
3.8.1 东北部山区
3.8.2 湟水区
3.9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估算
3.9.1 水资源可利用量
3.9.2 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方法
3.9.3 可利用耗水指标
3.10水资源质量评价
3.10.1 河流泥沙
3.10.2 地表水资源质量
3.10.3 水功能区水质评价
3.10.4 水库水质
3.10.5 水源地水质
3.10.6 污染源分析
3.10.7 地下水资源质量
4 土壤
4.1 祁连山发育的主要土壤类型
4.2 祁连山土壤的主要特征
……
下篇 小流域生态治理
我花了将近一个周末的时间来啃这本书的绪论和第一部分,给我的感觉是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扎实,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叙事性达到了一个奇妙的平衡点。他对于“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界定,并非是生硬地套用教科书的条文,而是结合了当地的地理、气候乃至历史人文背景进行阐释,读起来感觉非常“接地气”。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描述植被群落演替的那一段,他没有简单罗列物种名,而是用了一种近乎于“编年史”的手法,讲述了不同物种如何在这个特定的地理单元内进行资源竞争、相互依存,最终形成稳定的生态结构。这种叙事方式,让原本枯燥的生态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仿佛置身于祁连山脚下,亲眼目睹了生命的勃发与循环。对于我这种非科班出身但对自然怀有好奇心的人来说,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是极其珍贵的。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复杂数据时展现出了一种令人佩服的洞察力。那些图表和统计数据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堆砌,而是被赋予了强烈的地域色彩。比如,当他展示近三十年来的降水量变化趋势时,他没有止步于得出“气候变化”的结论,而是紧密联系到当地农牧民的生计模式变化,探讨了这种气候变化对区域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我开始意识到,生态治理绝不仅仅是种树和修坝,它深层次上关乎人类活动与自然承载力的博弈。书中关于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的部分尤为精彩,他用一种非常审慎的态度,量化了这片山地对周边区域的“隐形贡献”,这对于我们理解保护的真正价值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虽然不短,但它的逻辑推进非常清晰,像一条被精心规划的河流,有源头、有支流、有汇入最终湖泊的过程。当我读到关于“综合治理”的具体方案设计时,我立刻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实践经验。他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将生态学的原理转化成了可操作的技术路线图。比如,在分析了某几个典型小流域的水文特征和土壤侵蚀风险后,他马上就提出了针对性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组合拳。这种“诊断—开方—疗效评估”的结构,让人对他所倡导的治理模式产生了极强的信任感。特别是关于生态修复材料的选择,他详细对比了不同材料的成本效益和长期稳定性,这种务实主义的态度,非常打动人。这本书真正体现了“知行合一”,理论指导实践的典范。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审慎展望。在探讨了历史问题和现状挑战之后,作者并没有陷入悲观,而是提出了基于“韧性生态学”理念的未来构想。他强调的不是完全回到原始状态,而是构建一个能够自我恢复、适应未来不确定性的动态平衡系统。这是一种非常成熟和进步的生态观。整本书读完后,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对自然深沉的敬畏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它像是一份沉静而有力的宣言,告诉我们如何与这片土地和谐共处,如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健康的生态家园。这本书不愧是集大成之作,它提供了一个看待区域生态问题的全景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没话说,封面那种油画质感的色调,一下子就把人拉到了那种广袤、原始的自然环境中去。我记得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是被那种厚重感吸引,能感觉到出版社在制作上是用心了的。内页的纸张选得很好,不像有些学术书那样苍白刺眼,这里的纸张略带米黄,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太累。我特别留意了里面的插图和图表,那些手绘的植被剖面图和地质构造图,线条流畅,标记清晰,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其中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几次提到关于水土保持的模型模拟图,那种三维的立体感处理得非常到位,让人对“小流域”这个概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且,这本书的字体排版也很有讲究,正文和注释的字号对比处理得当,阅读起来非常顺畅,没有那种拥挤感。整体来说,光是捧着这本书,就仿佛提前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采风”,对自然科学类书籍的实体感受来说,这绝对是加分项。这本书的实体质感,配得上它深邃的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