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揭秘:中东的台前与幕后
定价:56.00元
作者:(俄罗斯)普里马科夫,李成滋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原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001322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全方位描写了中东地区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动荡和冲突,从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等方面揭示了中东问题的特点和复杂性,系统分析了近两年中东和北非地区爆发的“阿拉伯之春”事件及其对中东局势未来发展的影响。作为一位中东历史及现实事件的亲历者,作者在书中不仅描述了中东一系列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历史渊源和性质特征,讲述了中东事件台前幕后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而且还分析了中东问题的错综复杂性和与国际关系的互动规律。
本书基于众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和文件档案写成,内容引人入胜,不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而具还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作者讲述了许多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亲身经历,还公开了许多与中东各国领导人会晤的档案资料。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半个多世纪来令人眼花缭乱的中东系列事件,跟踪分析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其对阿拉伯世界和国际关系会产生何种影响。
目录
章 纳赛尔:阿拉伯革命民族主义的旷世奇才00l
旧制度的终结:差异中的统一
军队是国家的主要力量:利与弊
与伊斯兰教水火不容
'阿拉伯社会主义'口号的概念是什么·
纳赛尔邀请利别尔曼教授访问开罗
'中东恐怖主义'遗传学
反西方情绪高涨,但对美国情有独钟
第二章 错失阿以紧张局势缓解良机
事件因何而起
纳赛尔与摩西·沙雷特的秘密接触
反击:'苏珊娜'行动
第三章 与西方的对抗不可避免
刺激因素:军事集团
判定标准:谁会提供武器并帮助建设大坝
公开对抗的开始
第四章 国家利益高于阿拉伯统一事业
口号与实际行动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组建内幕
不协调的联合机制
外部力量的不同态度,或者说,阿齐兹与哈达姆
为何同时出现在莫斯科
第五章 苏联与阿拉伯世界:接近的道路并不平坦
障碍--反对主义思潮
外交部长谢皮洛夫与苏联转向埃及纳赛尔政权
米高扬的使命:卡塞姆能否替代纳赛尔·
与叙利亚复兴社会党关系的突破
第六章 主义前景不复存在
苏丹党反对尼迈里导致了何种后果
南也门:具有破坏作用的左倾
第七章 美国脱颖而出
艾森豪威尔主义:阿拉伯民族主义调,隋结束了
美国与伊斯兰激进派
也门:反击尝试失败
第八章 '六天战争'的开始与结束:镜头外的真相
毁灭性崩溃:为什么纳赛尔不辞职
格列奇科元帅谈埃及军队:纳赛尔虚张声势
苏联和美国都担心发生武装冲突
柯西金没有全权,而阿拉伯人却群情激昂
埃及军人资产阶级的失败,或者说,纳赛尔如何保护
了苏联记者
第九章 尼克松与卡特:美国的新中东策略
美国围绕中东方针展开讨论
把重点放在发展经济上
与萨达特的接触寓意深远
发往莫斯科的报告并非令所有人都满意
基辛格参与到'游戏'中
第十章 1973年战争:暗藏的推手
萨达特泄露天机
阿萨德详尽道出细节
基辛格要解决的问题
苏联和美国均受到阿拉伯-以色列危机的钳制
对待日内瓦会议的两种态度
'局部性措施'或者叫'过渡性措施'
第十一章 埃及一以色列协议是如何签订的
摩西·达扬的秘密访问
萨达
作者介绍
叶夫根尼·普里马科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政治家、外交家、社会活动家、闻名世界的中东问题专家。曾任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所长、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苏联高苏维埃联盟院主席、俄罗斯对外情报局局长、外交部长、总理、国家杜马议员和俄罗斯工商会主席等职。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亲临了中东一系列事件,目睹了各种危机,结交了中东和北非各国首脑和政要,参与了中东冲突的调解过程。近年来先后出版的著作有:《大政治年代》(1999年),《临危受命》(2001年),《“9.11”和入侵伊拉克后的世界》(2003年)《走过政治雷区》(2007年),《没有俄罗斯的世界会是什么样?政治近视眼可导致何种后果》(2010年),《思想之声》(2011年),《揭秘:中东的台前与幕后》(2006年版,2012年第二版、补充修订版)等。
文摘
序言
这本关于中东局势的解读,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罕有的平衡性。在如此敏感和意识形态对立的议题上,保持中立和客观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但这本书似乎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简单地将任何一方塑造成绝对的“正义”或“邪恶”,而是力求还原每一个参与者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利益诉求和行动逻辑。这种“理解而非审判”的态度,是真正高级的分析所必须具备的。我尤其欣赏它对“外部势力干预”与“内部结构性矛盾”之间相互作用的辩证探讨。很多评论往往将中东的动荡完全归咎于外部势力的介入,但这本书却有力地揭示了,如果没有内部社会、宗教、民族矛盾作为基础,外部的影响力也很难生根发芽。通过这样的梳理,我明白了许多看似随机的冲突背后,其实隐藏着深层的、结构性的张力。对于那些希望摆脱简单化标签、寻求更深层次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面清晰的镜子。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之独特,确实让我感到震撼。它似乎成功地将我们通常聚焦于“事件本身”的目光,引导向了“事件背后的规则制定者”。许多分析只关注中东地区内部的冲突,但这本书却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审视那些看似遥远,却又深度嵌入的全球性力量是如何在该地区布局、博弈和收割利益的。我特别关注作者在描述权力真空地带的形成过程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大国在同一区域采取的策略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这种历史的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使得读者对“权力转移”的脆弱性和机会性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读完之后,我不再仅仅关注“谁赢了”或“谁输了”,而是开始思考“这个格局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以及“下一次博弈的规则可能是什么”。这种从战术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从具体冲突上升到机制分析的提升,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在当前这个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能够找到一本如此深刻、洞察力十足的著作,实属不易。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似乎拥有那种穿透迷雾、直抵核心事件真相的非凡能力。我特别欣赏他对于历史脉络的梳理,那种将零散的事件串联成一幅宏大画卷的功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书中对区域内主要行为体的动机分析,并非停留在表面化的意识形态口号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地缘政治的现实考量、内部政治的权力博弈,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这种多维度的剖析,使得原本看起来错综复杂的外交辞令、军事部署,都变得逻辑清晰、可循。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东地区看待问题的角度被彻底重塑了,不再是媒体报道中那种碎片化、情绪化的印象,而是有了一套坚实的分析框架来理解为什么某些事情会发生,以及未来的走向可能如何。作者的观点很有力量,但表达方式却保持了一种克制和冷静的学者风范,这使得他的论断更具说服力,而不是空洞的呐喊。对于任何想真正了解中东这片“火药桶”深层运作机制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本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我是一个对政治学理论不太精通的普通读者,因此,我更关注的是书的“可读性”和“启发性”。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成功地将复杂的国际政治理论,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清晰的逻辑链条,转化成了人人都能理解的“故事”。它没有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邀请的姿态,带着读者一起去解谜。书中的某些章节关于能源政治与安全保障之间的微妙平衡,对我理解全球经济动脉的运行机制产生了极大的启发。我过去总觉得能源安全是各国政府间的高层对话,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如何渗透到每一个细节,影响着每一次军事调动和每一次外交访问。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思考,试图在自己的既有认知中找到对应的参照物,这种“思考的张力”正是我所追求的阅读体验。它不是简单地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观察世界的有效工具。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外交术语和枯燥的历史年表的严肃学术著作,但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就像一部节奏紧张的悬疑片,引人入胜。作者似乎非常擅长通过描绘关键人物的决策时刻,来展现历史是如何被塑造的。那些在幕后操盘、影响世界格局的关键人物的言行、私下的对话,都被作者以近乎“现场记录”的方式呈现出来,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信息战和舆论引导的剖析,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谁能更好地控制叙事权,谁就能在博弈中占据先机。书中对如何通过媒体、智库甚至文化输出来达成政治目的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展示。我甚至可以想象,某些场景中,人物的表情和语调是如何在作者的文字中跃然纸上的。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完美融合的处理方式,使得阅读过程既有智力上的满足感,又有故事性带来的愉悦感,非常难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