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國傢建構與文化認同 ——以北魏的興廢進行的考查
定價:38.00元
作者:張宏斌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01015927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北魏作為少數民族政權,能夠入主中原,統治中 國一百多年,其國傢體製建構和國傢文化認同必然有 其可圈可點之處。張宏斌編*的《國傢建構與文化認 同--以北魏的興廢進行的考查》希冀從北魏興廢的曆 史教訓和經驗中尋繹中華民族得以整閤為一個政治與 文化共同體的綫索,探討北魏政冶、文化製度之所以 如是的內在邏輯。本書首先深入探討瞭北魏政權如何 政治製度設計上閤理地安排眾多不同族屬,乃至利益 集團的訴求,這可以視為徵服者與被徵服者重新厘定 各方關係,重新定位不同的角色,建構新的國傢的一 麵;而後係統分析瞭其如何在不同文化傳統中擷取共 同的價值,形成主流的文化意識,這可視為取得政治 認同之後,重新建構新的文化認同,形成新的國傢認 同的一麵。
目錄
自序緒論章 曆史的趨勢——魏收筆下北魏“漢化”的考查 一、“交好南夏,立司改創”——拓跋氏前期的漢化 二、“行夏之正,草創製度”——拓跋魏的初建 三、“厘革製度,變更風俗”——從拓跋氏到元魏第二章 崔浩之死——“漢化”背景下政治權力與文化信仰的兩途 一、“浩之所坐,更有餘釁”——崔浩被誅原因探討 二、“齊整人倫,分明姓族”——文化理想的踐履與族群關係的厘定 三、“定製度,為萬世之法”——政治理想的追尋第三章 從平城到洛陽——政權閤法性與文化主體性的認同 一、“去夷即華,易姓建都”——從平城到洛陽 二、“垂拱責成,振網舉綱”——都城遷移的個中因素 三、“經營宇宙,一同區域”——孝文帝之“洪業”第四章 王肅北逃——製度完善與斯文在茲 一、“期間樸略,未能淳也”——拓跋魏先期的製度厘革 二、“朝儀國典,成自肅齣”——典章的規範和完善 三、“衣冠士族,並在中原”——道統的文化象徵 四、“斯文在茲”——王肅北奔的意義第五章 北魏四姓與“勛臣八姓”——身份界定背後的利益角逐 一、“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閥閱製度的源流 二、“詳定北人姓”——士族身份的重新劃定 三、“勛貴八姓,一同四姓”——文化身份與政治利益第六章 六鎮之叛——製度的失衡與認同的失敗 一、“高闕戍主,率下失和”——六鎮叛亂烽火 二、“盛簡親賢,擁麾作鎮”——爪牙之設的由來 三、“將士之情,莫不解體”——製度易失衡 四、“雅愛本風,不達新式”——文化難認同第七章 “華壤邊民,虜漢相雜”——華夏族群的共生與融閤 一、“霜露所均,異類”——彼此的對立與衝突 二、“天下洶洶,惟強是視”——南北鼎峙 三、“革夷從夏,南北混淆”——融閤與同化第八章 政貴有恒,禮樂是務——區域一統,製度底定 一、“創製立法,邈無所聞”——南朝製度的因循 二、“因時定憲,乃在北朝”——革新與定製 三、“受命維新,八州同貫”——治道文教阜盛附錄 立法以垂教——儒教重建之文化嚮路的思考參考文獻索引後記
作者介紹
張宏斌,男,河南瀋丘人,2012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博士學位,2014年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宗教學博士後齣站,同年7月入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從事儒教、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齣版有《宗法性傳統宗教》(閤*),並在核心期刊《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原道》等發錶論文十餘篇。
文摘
序言
一直以來,我對中國曆史上的民族融閤與衝突都非常著迷,而北魏無疑是其中一個非常極端的例子。這本書以“國傢建構”和“文化認同”為切入點,我覺得非常契閤我想要深入瞭解的方麵。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國傢建構”的?是在政治製度上的模仿與創新,還是在經濟上的整閤與發展,亦或是軍事上的擴張與防禦?而“文化認同”又如何具體體現?是語言文字的統一,宗教信仰的融閤,還是風俗習慣的改變?更讓我好奇的是,這兩種力量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瞭北魏的命運。書中是否會探討,當統治者試圖強行推行某種文化認同時,是否會反而激化矛盾,導緻國傢的分裂?反之,當文化認同能夠自發地産生和發展時,又是否能為國傢的穩定和繁榮奠定堅實的基礎?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曆史細節,展示齣北魏時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群體之間是如何互動,又是如何在這種互動中,逐步形成或固化、或動搖的文化認同,最終影響到國傢政權的走嚮。
評分我對中國古代史,特彆是民族史和文化史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而北魏這個朝代,在我看來,是理解中國文化融閤與發展的一個重要縮影。這本書的題目——“國傢建構與文化認同”,恰恰觸及瞭我最想探索的核心問題。我想深入瞭解,北魏政權在不同時期,是如何在“建構”一個統一的“國傢”的過程中,處理好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的關係的。它是否像很多曆史上的徵服王朝一樣,麵臨著“被同化”或“消化”的睏境?又或者,它是否找到瞭某種獨特的模式,在保留自身民族特色的同時,又能夠有效地吸納和融閤漢族文化,從而建立起一個穩定而強大的國傢?更令我期待的是,書中對於“文化認同”的探討。在我看來,文化認同不僅僅是語言、習俗的錶麵變化,更是一種深層的精神歸屬感。我想瞭解,北魏的統治者和民眾,在經曆瞭文化的碰撞與融閤後,其“文化認同”是否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這種轉變又是如何影響瞭他們對“國傢”的認知和歸屬感的?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能夠提供一個更具深度和廣度的視角,來解讀北魏曆史的成敗,以及其對後世中國文化發展産生的深遠影響。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初衷,源於我對中國古代民族史的濃厚興趣,尤其是那些在中原地區建立政權的北方民族。北魏作為連接南北朝曆史的關鍵時期,其政權的興衰演變,無疑是中國曆史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而本書以“國傢建構”與“文化認同”作為核心考察維度,這讓我看到瞭一個不同於傳統史書的視角。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兩者有機地結閤起來,去剖析北魏從崛起走嚮衰亡的整個過程。書中是否會詳細描繪北魏統治者在麵對漢族先進的政治製度、思想文化時,是如何進行學習、藉鑒,又是如何將這些外來元素融入到自身統治體係中的?更重要的是,當這些文化融閤觸及到統治者的身份認同、民族情感時,又會引發怎樣的內部張力?我想瞭解,北魏的“漢化”政策,究竟是齣於主動的融閤,還是被動的適應?這種文化上的自覺與不自覺,又如何最終影響到其政權的穩固性?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詳實的史料支撐,並進行深入的理論分析,從而幫助我理解一個政權在強大的文化衝擊下,其文化認同的變遷是如何影響其國傢建構的命運。
評分我對北魏曆史一直有著一種朦朧的認識,知道它是一個重要的朝代,但對其內部的復雜性卻瞭解不深。這本書的題目,尤其是“國傢建構”與“文化認同”這兩個概念,立刻吸引瞭我的注意。這似乎意味著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北魏的興衰故事,更是在探討曆史背後更深層次的邏輯。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國傢建構”這個相對宏觀的概念,與“文化認同”這個更偏嚮於精神層麵的議題聯係起來的。在書中,我期待能夠看到具體的案例,比如北魏在推行某些政策時,是如何考慮到當時社會存在的文化差異和認同感?又比如,當新的文化元素被引入時,是如何被不同社會群體所接受或抵製的?我想瞭解,在那個民族交融、文化碰撞的時代,個體和群體對於“我們是誰”、“我們的文化是什麼”的認知,是如何隨著國傢力量的起伏而發生變化的。這本書的吸引力在於,它似乎提供瞭一個分析曆史事件的新視角,讓我能夠跳齣單純的事件敘述,去探究那些更根本性的驅動力量。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對北魏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對北方民族在中原的崛起和統治感到好奇,而這本書似乎為我打開瞭一扇深入探究的窗口。作者對於“國傢建構”和“文化認同”這兩個宏大概念的切入點,讓我覺得非常新穎。通常我們讀曆史,更多的是關注政治鬥爭、戰爭勝敗,或者帝王將相的功過是非,但這本書似乎是從更深層次的視角,去審視一個政權如何在一個新的文化環境中紮根、發展,又如何因為文化的衝突或融閤而走嚮衰落。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北魏政權在吸收漢族文化的過程中,是如何處理自身原有的鮮卑文化,又如何在這種拉扯與融閤中,構建起自身的國傢認同,並最終影響到整個中華文明的進程。這本書不僅僅是講述一段曆史,更是在探討一種普遍性的曆史現象,即國傢在形成過程中,文化的力量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又如何與政治、經濟等因素相互作用。我相信,通過閱讀此書,我將能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文明的復雜性與包容性,以及曆史發展背後更深層次的驅動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