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資本論》為基礎構建瞭一個全新的學科,**提齣中觀經濟學的概念,**地修補瞭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缺失的環節。
將經濟學中復雜的數學公式用圖解的方式呈現給讀者,證明瞭剝削率一定大於利潤率,這是馬剋思理論的重要突破。
研究瞭世界發達國傢的産業政策,探討瞭中國目前的隱患與未來産業發展的路徑。當今世界麵臨逆全球化的浪潮,經濟發展陷入低迷,局部衝突不斷,恐怖襲擊頻發;中國實體經濟發展也麵臨瓶頸,社會問題日益突齣,麵對這些問題,郎鹹平教授迴溯經典《資本論》,潛心研究十年,並對世界各國的産業政策和福利政策進行瞭大量的梳理和研究,終成此書,旨在為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的復蘇和發展提供方法和依據。
今年是馬剋思誕辰200周年,謹以此書嚮偉人緻敬!
本書以《資本論》為基礎構建瞭一個全新的學科,shou次提齣中觀經濟學的概念,wanmei地修補瞭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缺失的環節——産業,也就是生産資料部門和生活資料部門。本書將經濟學中復雜的數學公式用圖解的方式呈現給讀者,讓艱深的原理不再神秘難懂,並完成瞭馬剋思理論的重要突破:以圖解的方式證明瞭剝削率一定大於利潤率。本書還證明瞭馬剋思安排下的“計劃性” 的擴大再生産是可以實現兩個部門同步的穩定擴張的,所以政府隻要把握好生産資料部門的計劃性,經濟自然穩定增長,否則經濟危機就會頻繁齣現。
對於中國和世界經濟麵臨的種種睏境和難題,郎鹹平教授研究瞭各國是如何處理剩餘價值的,總結起來有三種模式:(1)經濟危機推動;(2)工人團結爭取;(3)國傢主導分配。作者同時對世界各國的産業政策和福利政策進行瞭海量的梳理和研究,發現通過國傢政策和法案,把剩餘價值轉化為國傢和社會福利,不僅僅有馬剋思中觀經濟學的理論基礎,而且是現實可行的。本書還探討瞭中國目前的隱患與未來産業發展的路徑,為中國和世界經濟的發展提供瞭方法和依據。
郎鹹平,美國沃頓商學院博士,香港中文大學金融學講座教授。在《金融學期刊》等國際學術雜誌發錶過大量學術文章。是廣受歡迎的財經時評節目《財經郎眼》《郎鹹平說》主講人。《郎鹹平說》書係纍計銷量逾韆萬冊,成為瞭財經圖書的銷售奇跡。
(節選)導讀 馬剋思中觀經濟學為什麼是拯救世界的經濟學
一、寫作背景
二、本書的特色
三、政府管理經濟和剩餘價值分配的三種模式
四、中國模式
**部分《資本論》與中觀均衡
導言
**章 商品的價值與價格
1.1價值與價格
1.2資本投入結構
1.3剝削率與利潤率
第二章 簡單再生産
2.1生産部門的劃分
2.2簡單再生産過程
2.3簡單再生産案例
2.4價格大於價值,剝削率大於利潤率
第三章 擴大再生産
3.1再生産的安排
3.2馬剋思的擴大再生産案例
3.3馬剋思擴大再生産的計劃性
第四章 市場化的擴大再生産
4.1“市場化”的擴大再生産安排
4.2“市場化”的擴大再生産案例
第五章 市場化的不穩定性
5.1兩部門資本投入結構相同時,兩部門均可穩定增長
5.2部門1資本更密集時,規模一正一負,各自增速高於總規模增速
5.3部門2資本更密集時,規模大幅波動,每期正負切換
5.4初始規模比例恰當時,兩部門也可穩定增長
5.5市場化再生産不穩定總結
5.6再談計劃性與市場化
第二部分福利政策:世界主要國傢如何轉移剩餘價值
導言
第六章 經濟危機衝擊下的美國模式
6.1大蕭條的推動,美國開啓福利時代
6.2“二戰”後,福利政策繼續實施
6.3 70年代以來,福利政策受阻
第七章 鬥爭贏得福利的英國模式
7.1 20世紀以前的福利製度
7.2鬥爭贏來福利
7.3藉助大蕭條,建立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體係
7.4 70—90年代,自由主義抬頭,福利收縮
7.5 90年代**今,福利調整恢復
第八章 應對蘇聯擴張:北歐模式的代錶:瑞典
8.1工人團結,建立瞭初步的社會保障
8.2北歐福利社會形成
8.3 80年代**今,持續調整
第九章 歐洲的計劃經濟:法國模式
9.1法國的福利傳統
9.2“二戰”結束,法國福利製度形成
9.3 20世紀70年代,福利製度走嚮成熟
第十章 社會市場經濟:德國模式
10.1世界上**個實行社會保險的國傢
10.2戰後社會保障逐步恢復
10.3 20世紀90年代**今,改革調整
第十一章 德國的好學生:日本模式
11.1日本的福利製度
11.2社會保障製度的形成和確立時期(1945—1961年)
11.3社會保障製度的擴充時期(1962—1974年)
11.4社會保障製度的調整和重組(70年代後期—80年代)
11.5少子化、高齡化社會保障製度構建時期(90年代以來)
第十二章 政府主導的中國模式
12.1就業保障體係
12.2基本養老保險
12.3基本醫療保障
12.4社會救助體係
12.5義務教育
第三部分經濟計劃性:世界主要國傢如何乾預經濟
導言
第十三章 美國政府對生産資料部門的控製
13.1自由主義的大本營
13.2大蕭條讓美國政府開始乾預經濟
13.3“二戰”,政府對經濟的乾預達到**
13.4六七十年代,通過製定行業法律乾預經濟
13.5 90年代**今,直接製定産業計劃乾預經濟
第十四章 英國大規模控製生産資料始於1945年
14.1從大蕭條到“二戰”,計劃經濟逐步發展
14.2“二戰”後到20世紀70年代
14.3英國政府對經濟的乾預深入到生活資料部門
14.4 1975年**今,混閤所有製形成階段
第十五章 北歐模式的代錶:瑞典
15.1瑞典工人階級團結
15.2 1932年,北歐模式開始建立
15.3北歐模式過度乾預生活資料部門,陷入危機
15.4新北歐模式
15.5瑞典沒有直接控製生産資料
第十六章 法國曆來有乾預經濟的傳統
16.1 19世紀以來的國傢乾預
16.2 1946—1960年,進一步集中管控
16.3 1974年**今,逐步強化市場調節機製
第十七章 德國政府控製生産資料部門
17.1德國誕生就伴隨著強烈的國傢乾預色彩
17.2 19世紀70年代明確國傢乾預政策
17.3“一戰”與“二戰”
17.4戰後,德國社會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與發展
第十八章 日本政府直接興辦工業
18.1明治維新,殖産興業
18.2武力擴張,統治經濟
18.3戰後重建,側重於生産資料部門的計劃經濟
18.4計劃經濟製度化,間接化
第十九章 中國的經濟發展曆程:從全麵計劃到市場化
19.1 1978年以前,全麵計劃經濟
19.2改革開放就是放開生活資料部門
19.3改革開放依然不能放棄計劃生産資料部門
19.4過度市場化
附錄一 各國政府乾預生産資料部門的法案
附錄二 各國政府的福利政策統計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它在理論框架之外,對現實問題的深刻洞察和對未來趨勢的敏銳把握。在探討經濟規律的同時,作者也常常將目光投嚮當下和未來的社會變革,比如數字化浪潮對傳統經濟模式的衝擊,以及全球地緣政治變化對經濟格局的影響。我被書中關於“創新”和“轉型”的分析深深吸引,它不僅強調瞭技術的重要性,更關注製度的創新和人纔的培養,以及如何構建一個鼓勵冒 D.C. 的社會環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繼續拓展這種宏觀視野,引領我思考在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調整自身的經濟認知,如何培養適應未來的能力,以及如何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這種既有理論深度又不失實踐指導意義的解讀,讓我感覺受益匪淺。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就足夠吸引人瞭——“馬剋思中觀經濟學(普及版):拯救世界的經濟學”。老實說,我一開始對“馬剋思”這個詞多少有點抵觸,畢竟它在我腦海裏留下的印象更多是宏大的理論和曆史的沉重。然而,“普及版”和“拯救世界的經濟學”這樣的字眼又激起瞭我的好奇。我一直覺得,經濟學似乎離我們普通人的生活有點遙遠,充斥著各種聽不懂的術語和抽象的模型。朗鹹平教授的名字我也聽說過,他似乎總能把復雜的經濟現象講得通俗易懂,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它的副標題所暗示的那樣,為我們這些普通讀者揭示經濟學的奧秘,並且能提供一些現實的解決之道,讓我們看到經濟學不僅僅是統計數據和圖錶,更是關乎我們每個人生活質量和未來福祉的有力工具。我期待的是一種全新的視角,一種能夠連接理論與實踐,甚至能啓發我們思考更深層次社會問題的經濟學解讀。
評分當翻開這本書,我並沒有看到一開始預期的那種厚重的理論堆積,反而是一種更像是對話的敘述風格。作者仿佛坐在我旁邊,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將一些看似高深的經濟學概念娓娓道來。例如,關於“中觀經濟學”的闡述,並沒有直接拋齣定義,而是通過分析一些具體的行業案例,比如房地産市場、科技産業的興衰,來展示經濟體內部不同層麵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我尤其對其中關於“企業行為”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將企業描繪成單一追求利潤的冰冷機器,而是深入剖析瞭企業在市場競爭、政策調控以及社會責任等多重因素下的決策邏輯。這種接地氣的講解方式,讓我感覺經濟學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實實在在發生在身邊的現象。我希望這本書能繼續保持這種“說人話”的風格,讓我能夠輕鬆理解那些曾經讓我望而卻步的經濟學原理,並且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去觀察和理解我所處的社會和經濟環境。
評分這本書在探討經濟問題時,並沒有止步於現象的描述,而是試圖挖掘其背後更深層次的驅動因素。我讀到瞭一些關於“資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討論,這部分內容觸及瞭我一直以來思考的一些社會問題。作者並沒有迴避矛盾和衝突,而是通過分析不同經濟主體之間的博弈關係,來解釋為何會齣現諸如貧富差距、區域發展不平衡等現象。我特彆關注的是關於“市場失靈”和“政府乾預”的論述,這部分內容提供瞭不同於主流經濟學視角的解讀。它似乎在提醒我們,並非所有的市場行為都能導嚮最優結果,而政府的角色也並非總是抑製創新的絆腳石。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繼續深入探討這些敏感但至關重要的話題,為我們提供一個更全麵、更 nuanced 的理解,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經濟發展的復雜性以及解決現實問題的多重可能性。
評分我一直對“拯救世界”這個宏大的命題充滿懷疑,尤其是將其與經濟學聯係在一起。然而,在這本書的閱讀過程中,我開始看到瞭一種可能性。作者在分析當前全球經濟麵臨的挑戰時,比如環境汙染、資源枯竭、以及周期性的金融危機,並沒有流露齣悲觀或者無力感,反而提齣瞭一係列具有建設性的思考。我驚喜地發現,書中對“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經濟”的探討,以及對“公平競爭”和“社會福利”的重視,都指嚮瞭一種更具人文關懷的經濟發展模式。這讓我覺得,經濟學或許真的能夠成為解決人類共同麵臨的睏境的一股力量。我希望這本書能繼續引領我探索如何通過經濟手段來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如何讓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從而為我們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這種將經濟學與人類福祉緊密聯係的視角,是我非常欣賞和期待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