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淮河流域的糧價、市場與地方社會

清代淮河流域的糧價、市場與地方社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硃琳 著
圖書標籤:
  • 清代
  • 淮河流域
  • 糧價
  • 市場
  • 地方社會
  • 經濟史
  • 社會史
  • 農業史
  • 價格史
  • 民生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碧海簫音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經濟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14172638
商品編碼:28957458823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10-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清代淮河流域的糧價、市場與地方社會

定價:48.00元

作者:硃琳

齣版社:經濟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1417263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硃琳*的這本《清代淮河流域的糧價市場與地方社會》緒論部分迴顧瞭近代以來學術界有關糧價與淮河流域農業地理的研究成果,並論述本書資料來源及研究方法。**章考察瞭清代淮河流域的自然環境、糧食種植情況,以及餘糧區和缺糧區的空間分布。第二章考察瞭淮域糧食的流通與市場運行。第三、四、五章分彆從“點”、“綫”、“麵”的視角,對糧價進行瞭係統考察。*後從淮域延伸齣去,以新製度經濟學的視角分析瞭傳統社會晚期,較高程度的市場整閤與小農經濟共存的原因。

目錄


緒論 0.1 學術史迴顧 0.1.1 清代糧價研究 0.1.2 清代淮河流域農業、經濟研究 0.2 資料應用與研究方法章 清代淮河流域糧食生産 1.1 淮河流域概況 1.1.1 地理環境 1.1.2 氣候特徵 1.1.3 曆史變遷 1.1.4 農業生産狀況 1.2 主要糧食作物種植 1.2.1 麥 1.2.2 稻 1.2.3 榖類 1.2.4 豆 1.2.5 其他 1.3 淮河流域糧食供需 1.3.1 糧食消費需求 1.3.2 糧食供給與餘缺糧區域分布 1.3.3 居民的經濟選擇第2章 糧食流通與市場運行 2.1 淮河流域與南、北方的糧食貿易 2.1.1 糧食貿易種類及數量 2.1.2 糧食運輸途徑 2.1.3 淮河流域與江南、直隸的貿易密切程度 2.1.4 購買糧食的資金來源 2.2 淮河流域內部的糧食貿易 2.2.1 米糧地區差價及原因 2.2.2 各州府內部的糧食調劑 2.3 糧食貿易中的市場中心與商人 2.3.1 糧食貿易中的市場中心 2.3.2 糧食市場上的商人 2.4 國傢、士紳、民眾與市場的關係 2.4.1 的政策基調及評價 2.4.2 士紳在市場發展中的作用 2.4.3 民眾對市場活動的參與第3章 糧價變動分析 3.1 清代淮河流域糧價時間序列分析 3.1.1 糧價變動的長期趨勢值 3.1.2 淮河流域糧食的季節差價 3.1.3 糧價序列周期——以鳳陽府為例 3.2 影響糧價變動的因素分析 3.2.1 氣候 3.2.2 交通運輸 3.2.3 其他影響因素 3.2.4 糧價長期變動的社會影響第4章 糧價短期波動 4.1 災荒與糧價的關係 4.1.1 淮河流域自然災害概況 4.1.2 災害與糧價波動 4.2 糧價短期波動的社會影響 4.2.1 糧食 4.2.2 社會風氣的變遷 4.3 國傢對糧價波動的控製 4.3.1 設立常平倉 4.3.2 禁止地方官員遏糴、遏糶 4.3.3 禁止富戶囤積 4.3.4 減免稅金、蠲免錢糧 4.3.5 散給銀米、設立粥廠 4.4 士紳對糧價平抑的貢獻 4.4.1 輸粟散米、積極助賑 4.4.2 捐資倉榖、管理倉儲第5章 清代淮河流域市場整閤 5.1 相關分析 5.1.1 價格差相關分析 5.1.2 價格方差相關分析 5.1.3 離散性相關分析 5.2 迴歸分析 5.3 協整分析 5.4 市場整閤與清代經濟發展——基於製度經濟學視角第6章 結語附錄 糧價資料來源與評價 一 清代糧價奏報製度 (一)糧價奏報製度的形成與發展 (二)糧價奏報製度評價 二 淮河流域糧食數據質量分析 (一)質量分析方法 (二)代錶地區糧價數量分析附錶參考文獻 (一)正史、政書、典誌、紀事本末 (二)明清實錄、經世文編、名臣奏議 (三)地方誌、族譜 (四)文集、筆記 (五)專著 (六)期刊文獻 (七)碩博士論文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淮河流域的鄉紳、士紳與地方秩序的重塑:清代中期的社會動態研究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探究清代中葉,淮河流域在社會結構、經濟形態以及權力運作層麵所經曆的深刻轉型。研究聚焦於這一特定地理區域內,以鄉紳、士紳階層為核心的社會精英群體,如何應對帝國對地方的規製、內部的經濟變動以及自然環境的挑戰。通過對地方誌、檔案文書、宗族譜牒以及田産買賣契約等一手資料的細緻梳理,本書力圖描繪齣一幅復雜而生動的清代地方社會圖景,揭示傳統士紳階層在維護地方穩定、參與公共事務以及與官府互動中的角色與策略,並探討這些活動如何共同塑造瞭淮河流域的社會秩序與地方政治生態。 第一章:引言——淮河腹地的空間與時間 清代中期的淮河流域,地跨數省,其地理特性決定瞭其在漕運、水患治理以及漕糧轉運中的戰略地位。本章首先界定瞭研究的時間範圍(約自乾隆中葉至道光初年),並從區域地理學角度分析瞭淮河水係對地方經濟活動、人口分布和權力結構的潛在影響。重點闡述瞭學界對“清代地方社會”研究的現有進展與不足,明確指齣本書將如何以“士紳-鄉紳”這一特定群體作為切入點,探討地方秩序的內生性機製,而非僅僅關注自上而下的行政權力投射。 第二章:士紳的界定與地方權力基礎 如何精確界定清代的“士紳”(Gentry)與“鄉紳”(Local Notables)是理解地方社會的基礎。本章首先厘清瞭功名身份(如生員、廩生、貢生)與實際地方影響力之間的復雜關係。許多擁有正式功名的士人並不必然成為地方的實際掌權者,反之,一些未入仕途但憑藉祖業、宗族勢力或儒學聲望的“鄉紳”在地方事務中扮演著更為關鍵的角色。 通過分析特定縣份的“捐納”記錄和鄉賢祠的祭祀名單,本書勾勒齣地方精英的構成圖景。這一群體並非鐵闆一塊,而是存在著基於經濟基礎(土地兼並程度)、宗族派係以及與地方官僚關係親疏的內部張力。他們的權力基礎,不僅在於對儒傢經典的闡釋能力,更在於他們對地方資源(尤其是水利工程和公共慈善)的調動能力。 第三章:士紳與地方公共事務:義倉、水利與地方規製 在帝國行政體係下沉力有限的淮河流域,士紳在維護地方“安寜”中扮演瞭不可替代的“次級管理者”角色。本章詳細考察瞭士紳參與的三大核心公共事務: 1. 義倉與救濟體係: 探討瞭士紳如何通過設立和管理義倉、社學,來應對歉收時期的地方穩定問題。這些行為既體現瞭儒傢“仁政”思想的實踐,也是士紳鞏固其社會閤法性的重要手段。分析瞭義倉資金的來源(捐助、地租提成)與管理過程中的弊端(如挪用、侵占)。 2. 水利工程的私人化管理: 淮河流域的水患治理是地方生存的頭等大事。本書通過具體案例,展示瞭士紳階層如何在官方水利機構失靈或缺位時,組織民間力量,集資修築或維護堤防、陂塘。這種“私人化”的水利管理,實際上是士紳將地方公共權力轉化為自身威望的途徑。 3. 地方規約的製定與執行: 考察瞭士紳主導或參與製定的村規民約,這些規約涉及婚喪嫁娶的禮儀規範、土地界限的劃分乃至對不良行為的懲戒。規約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士紳在宗族和社區中的仲裁權威。 第四章:地方經濟變動中的士紳角色:土地、債務與社會網絡 盡管本書不側重於糧價的波動本身,但士紳階層對地方經濟結構的變遷極為敏感,並且深度參與其中。清代中期,淮河流域的土地私有化和市場化進程加速,這直接影響瞭士紳的財富結構。 本章分析瞭士紳如何通過以下方式參與經濟活動: 1. 土地兼並與佃農關係: 考察瞭士紳如何利用其社會地位,從破産自耕農手中獲取土地,形成瞭復雜的佃農網絡。這種關係既是經濟剝削,也是社會控製的體現。 2. 金融與藉貸活動: 地方士紳往往是民間藉貸的主要提供者。通過分析契約文書,揭示瞭士紳如何利用高利貸等金融手段,將社區內的經濟風險嚮底層社會轉移,從而固化自身的經濟優勢。 3. 宗族內部的經濟互助與排他性: 宗族作為士紳維護其經濟利益的工具,在處理內部土地糾紛、擔保債務等方麵發揮作用,展現瞭精英階層維護其共同經濟利益的策略。 第五章:與官府的張力與閤作:中介者的角色 士紳是帝國行政體係與地方社會之間的關鍵中介(Broker)。本章探討瞭士紳如何與地方官府進行復雜的互動: 1. 信息傳遞與意見錶達: 士紳通過上書、呈遞稟帖等方式,嚮官府反映地方民情,影響政策執行,尤其是在稅收、徭役分派和水患告急時。 2. 彌閤衝突與社會動員: 在發生大規模械鬥或農民反抗時,士紳階層往往被委以重任,充當官府與民眾之間的緩衝墊,通過協商和威懾來平息事態。 3. 權力邊界的試探: 分析瞭士紳在地方權力分配上的“滲透”行為,例如通過推薦親信擔任幕僚、主導地方工程的承包權等方式,實現對地方行政資源的間接控製。 第六章:結論——地方秩序的韌性與重塑 本書認為,清代中期的淮河流域地方秩序並非由中央政權完全塑造,而是在帝國規製、地理環境與地方士紳主動性的三方角力下,持續演變的結果。士紳階層通過對儒傢話語、經濟資源以及公共事務的有效掌控,成功地將地方的“治理”(Governance)內化為一種半自治的精英運作模式。這種秩序展現齣極強的韌性,即使在麵臨天災人禍時,仍能依賴士紳構建的社會網絡自我修復。然而,這種精英主導的秩序也內含瞭固化階層、加劇社會分化的潛在因素,為理解清代後期的地方變局提供瞭曆史的縱深感。 研究價值 本書突破瞭以往將士紳簡單視為朝廷代理人的視角,著重展現瞭他們作為地方精英,在維護自身利益與履行社會責任之間的動態平衡。通過對社會、經濟與政治領域的交叉考察,本書為清代中葉中國社會史、地方史以及權力史的研究提供瞭新的案例和理論框架。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傳統社會中經濟基礎與社會上層建築之間的相互作用感到著迷,特彆是那些看似微小的經濟活動,是如何悄無聲息地改變著一個區域的麵貌,重塑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書名《清代淮河流域的糧價、市場與地方社會》,恰恰點齣瞭這其中的關鍵鏈條。糧價的起伏,市場網絡的構建,無疑是當時社會經濟運行的脈搏,而這些脈搏的跳動,最終又會傳導到地方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影響到傢庭的生計、社區的穩定,甚至士紳階層的權力格局。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由錶及裏”的敘事,不僅僅是羅列史料,而是能夠深入挖掘現象背後的深層動因。比如,當糧價上漲時,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百姓是如何應對的?當市場機製日益發達時,傳統的宗族或鄉約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又發生瞭哪些變化?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展現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清代淮河流域,一個在經濟變革中不斷演進和適應的動態社會。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確實引人入勝,光是“清代淮河流域的糧價、市場與地方社會”這幾個詞,就能勾勒齣一番宏大的曆史畫捲。我一直對明清時期的經濟史和基層社會運作非常感興趣,尤其是那種能夠將微觀的經濟數據與宏觀的社會變遷巧妙結閤的研究。在我看來,淮河流域這樣一個重要的地理區域,在清代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內部復雜的糧價波動和市場機製,必然深刻地影響著當地居民的生活形態、社會結構乃至於權力分配。讀到書名,我立刻聯想到瞭一係列的問題:當時的糧價是如何形成的?是受自然災害、朝廷政策,還是區域性供需關係的主導?市場的發育程度如何,是怎樣的商人階層活躍其中,他們又扮演瞭怎樣的角色?而這些經濟因素,最終又是如何滲透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塑造瞭清代淮河流域那些鮮活生動的地方社會圖景?這本書的書名似乎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去探尋這些問題的答案,特彆是“地方社會”這個詞,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希望它能展現齣曆史的溫度和細節,而非僅僅是冰冷的數字和抽象的概念。

評分

一直以來,對清代曆史的研究,我總覺得在微觀層麵,尤其是普通人的經濟生活和由此衍生的社會關係,還有許多值得深入挖掘的空間。這本書的書名恰好觸及瞭我最為關注的幾個核心要素:“糧價”、“市場”以及“地方社會”。我設想,作者可能通過對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某個府縣的糧價記錄,某個區域的商貿網絡,來展現清代淮河流域經濟活動的真實麵貌。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生動的細節,例如,一次豐收或歉收是如何影響當地農民的生活,他們如何通過市場來規避風險,或者又是如何被市場的波動所裹挾。同時,我對於“地方社會”的描述也充滿瞭好奇,它是否能展現齣當地士紳、商人、農民等不同社會群體在市場經濟浪潮中的角色分工與互動?是否存在因為糧價波動而引發的社會衝突或閤作?如果這本書能夠細緻地描繪齣這些“看得見”的經濟活動如何催生齣“看不見”的社會變遷,那將是一部非常具有讀史價值的作品。

評分

對於一本以“糧價、市場與地方社會”為主題的清代史著作,我最為期待的是它能夠提供一些全新的視角,尤其是在研究方法和史料運用上。例如,它是否能超越傳統的奏摺、地方誌等官方文獻,去挖掘那些更為鮮活的民間契約、賬簿、甚至是一些傢族史料,從而更真實地還原基層市場的運作細節和普通民眾的經濟生活?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處理不同層級市場之間的聯動效應的,比如,是全國性的糧價趨勢影響瞭淮河流域,還是區域性的因素更能主導當地的市場動態?另外,對於“地方社會”的呈現,我希望它不僅僅是描繪一個靜態的社會圖景,而是能夠展現齣社會內部的張力、變遷和互動。例如,糧價的波動是如何加劇或緩和階級矛盾的?市場的擴張又對傳統的鄉村社區結構帶來瞭怎樣的衝擊?如果這本書能夠在這幾個方麵有所突破,那將是一次非常具有啓發性的閱讀體驗,能夠幫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清代中國經濟史的復雜性和動態性。

評分

讀到《清代淮河流域的糧價、市場與地方社會》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的是一幅幅生動的曆史畫麵。想象一下,在清代的淮河流域,成群的商船在江河上穿梭,載著來自四麵八方的糧食;集市上人聲鼎沸,農民、小販、大商人各取所需,討價還價;而這一切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經濟邏輯和權力運作?這本書的書名似乎承諾瞭要揭示這些層層疊疊的復雜性。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將如何勾勒齣糧價變動與地方社會結構之間的精密聯係。是糧食的豐歉直接決定瞭民生,還是市場機製在其中扮演瞭更為復雜的調節角色?它是否會探討那些在市場經濟下應運而生的新型社會群體,以及他們對傳統社會秩序的挑戰?我渴望看到,那些抽象的經濟數據能夠被賦予鮮活的生命,化為生動的人物故事和深刻的社會洞察。這本書如果能將這些元素融會貫通,無疑將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曆史傑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