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清代淮河流域的糧價、市場與地方社會
定價:48.00元
作者:硃琳
齣版社:經濟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1417263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硃琳*的這本《清代淮河流域的糧價市場與地方社會》緒論部分迴顧瞭近代以來學術界有關糧價與淮河流域農業地理的研究成果,並論述本書資料來源及研究方法。**章考察瞭清代淮河流域的自然環境、糧食種植情況,以及餘糧區和缺糧區的空間分布。第二章考察瞭淮域糧食的流通與市場運行。第三、四、五章分彆從“點”、“綫”、“麵”的視角,對糧價進行瞭係統考察。*後從淮域延伸齣去,以新製度經濟學的視角分析瞭傳統社會晚期,較高程度的市場整閤與小農經濟共存的原因。
目錄
緒論 0.1 學術史迴顧 0.1.1 清代糧價研究 0.1.2 清代淮河流域農業、經濟研究 0.2 資料應用與研究方法章 清代淮河流域糧食生産 1.1 淮河流域概況 1.1.1 地理環境 1.1.2 氣候特徵 1.1.3 曆史變遷 1.1.4 農業生産狀況 1.2 主要糧食作物種植 1.2.1 麥 1.2.2 稻 1.2.3 榖類 1.2.4 豆 1.2.5 其他 1.3 淮河流域糧食供需 1.3.1 糧食消費需求 1.3.2 糧食供給與餘缺糧區域分布 1.3.3 居民的經濟選擇第2章 糧食流通與市場運行 2.1 淮河流域與南、北方的糧食貿易 2.1.1 糧食貿易種類及數量 2.1.2 糧食運輸途徑 2.1.3 淮河流域與江南、直隸的貿易密切程度 2.1.4 購買糧食的資金來源 2.2 淮河流域內部的糧食貿易 2.2.1 米糧地區差價及原因 2.2.2 各州府內部的糧食調劑 2.3 糧食貿易中的市場中心與商人 2.3.1 糧食貿易中的市場中心 2.3.2 糧食市場上的商人 2.4 國傢、士紳、民眾與市場的關係 2.4.1 的政策基調及評價 2.4.2 士紳在市場發展中的作用 2.4.3 民眾對市場活動的參與第3章 糧價變動分析 3.1 清代淮河流域糧價時間序列分析 3.1.1 糧價變動的長期趨勢值 3.1.2 淮河流域糧食的季節差價 3.1.3 糧價序列周期——以鳳陽府為例 3.2 影響糧價變動的因素分析 3.2.1 氣候 3.2.2 交通運輸 3.2.3 其他影響因素 3.2.4 糧價長期變動的社會影響第4章 糧價短期波動 4.1 災荒與糧價的關係 4.1.1 淮河流域自然災害概況 4.1.2 災害與糧價波動 4.2 糧價短期波動的社會影響 4.2.1 糧食 4.2.2 社會風氣的變遷 4.3 國傢對糧價波動的控製 4.3.1 設立常平倉 4.3.2 禁止地方官員遏糴、遏糶 4.3.3 禁止富戶囤積 4.3.4 減免稅金、蠲免錢糧 4.3.5 散給銀米、設立粥廠 4.4 士紳對糧價平抑的貢獻 4.4.1 輸粟散米、積極助賑 4.4.2 捐資倉榖、管理倉儲第5章 清代淮河流域市場整閤 5.1 相關分析 5.1.1 價格差相關分析 5.1.2 價格方差相關分析 5.1.3 離散性相關分析 5.2 迴歸分析 5.3 協整分析 5.4 市場整閤與清代經濟發展——基於製度經濟學視角第6章 結語附錄 糧價資料來源與評價 一 清代糧價奏報製度 (一)糧價奏報製度的形成與發展 (二)糧價奏報製度評價 二 淮河流域糧食數據質量分析 (一)質量分析方法 (二)代錶地區糧價數量分析附錶參考文獻 (一)正史、政書、典誌、紀事本末 (二)明清實錄、經世文編、名臣奏議 (三)地方誌、族譜 (四)文集、筆記 (五)專著 (六)期刊文獻 (七)碩博士論文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對中國傳統社會中經濟基礎與社會上層建築之間的相互作用感到著迷,特彆是那些看似微小的經濟活動,是如何悄無聲息地改變著一個區域的麵貌,重塑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書名《清代淮河流域的糧價、市場與地方社會》,恰恰點齣瞭這其中的關鍵鏈條。糧價的起伏,市場網絡的構建,無疑是當時社會經濟運行的脈搏,而這些脈搏的跳動,最終又會傳導到地方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影響到傢庭的生計、社區的穩定,甚至士紳階層的權力格局。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由錶及裏”的敘事,不僅僅是羅列史料,而是能夠深入挖掘現象背後的深層動因。比如,當糧價上漲時,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百姓是如何應對的?當市場機製日益發達時,傳統的宗族或鄉約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又發生瞭哪些變化?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展現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清代淮河流域,一個在經濟變革中不斷演進和適應的動態社會。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確實引人入勝,光是“清代淮河流域的糧價、市場與地方社會”這幾個詞,就能勾勒齣一番宏大的曆史畫捲。我一直對明清時期的經濟史和基層社會運作非常感興趣,尤其是那種能夠將微觀的經濟數據與宏觀的社會變遷巧妙結閤的研究。在我看來,淮河流域這樣一個重要的地理區域,在清代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內部復雜的糧價波動和市場機製,必然深刻地影響著當地居民的生活形態、社會結構乃至於權力分配。讀到書名,我立刻聯想到瞭一係列的問題:當時的糧價是如何形成的?是受自然災害、朝廷政策,還是區域性供需關係的主導?市場的發育程度如何,是怎樣的商人階層活躍其中,他們又扮演瞭怎樣的角色?而這些經濟因素,最終又是如何滲透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塑造瞭清代淮河流域那些鮮活生動的地方社會圖景?這本書的書名似乎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去探尋這些問題的答案,特彆是“地方社會”這個詞,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希望它能展現齣曆史的溫度和細節,而非僅僅是冰冷的數字和抽象的概念。
評分一直以來,對清代曆史的研究,我總覺得在微觀層麵,尤其是普通人的經濟生活和由此衍生的社會關係,還有許多值得深入挖掘的空間。這本書的書名恰好觸及瞭我最為關注的幾個核心要素:“糧價”、“市場”以及“地方社會”。我設想,作者可能通過對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某個府縣的糧價記錄,某個區域的商貿網絡,來展現清代淮河流域經濟活動的真實麵貌。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生動的細節,例如,一次豐收或歉收是如何影響當地農民的生活,他們如何通過市場來規避風險,或者又是如何被市場的波動所裹挾。同時,我對於“地方社會”的描述也充滿瞭好奇,它是否能展現齣當地士紳、商人、農民等不同社會群體在市場經濟浪潮中的角色分工與互動?是否存在因為糧價波動而引發的社會衝突或閤作?如果這本書能夠細緻地描繪齣這些“看得見”的經濟活動如何催生齣“看不見”的社會變遷,那將是一部非常具有讀史價值的作品。
評分對於一本以“糧價、市場與地方社會”為主題的清代史著作,我最為期待的是它能夠提供一些全新的視角,尤其是在研究方法和史料運用上。例如,它是否能超越傳統的奏摺、地方誌等官方文獻,去挖掘那些更為鮮活的民間契約、賬簿、甚至是一些傢族史料,從而更真實地還原基層市場的運作細節和普通民眾的經濟生活?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處理不同層級市場之間的聯動效應的,比如,是全國性的糧價趨勢影響瞭淮河流域,還是區域性的因素更能主導當地的市場動態?另外,對於“地方社會”的呈現,我希望它不僅僅是描繪一個靜態的社會圖景,而是能夠展現齣社會內部的張力、變遷和互動。例如,糧價的波動是如何加劇或緩和階級矛盾的?市場的擴張又對傳統的鄉村社區結構帶來瞭怎樣的衝擊?如果這本書能夠在這幾個方麵有所突破,那將是一次非常具有啓發性的閱讀體驗,能夠幫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清代中國經濟史的復雜性和動態性。
評分讀到《清代淮河流域的糧價、市場與地方社會》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的是一幅幅生動的曆史畫麵。想象一下,在清代的淮河流域,成群的商船在江河上穿梭,載著來自四麵八方的糧食;集市上人聲鼎沸,農民、小販、大商人各取所需,討價還價;而這一切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經濟邏輯和權力運作?這本書的書名似乎承諾瞭要揭示這些層層疊疊的復雜性。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將如何勾勒齣糧價變動與地方社會結構之間的精密聯係。是糧食的豐歉直接決定瞭民生,還是市場機製在其中扮演瞭更為復雜的調節角色?它是否會探討那些在市場經濟下應運而生的新型社會群體,以及他們對傳統社會秩序的挑戰?我渴望看到,那些抽象的經濟數據能夠被賦予鮮活的生命,化為生動的人物故事和深刻的社會洞察。這本書如果能將這些元素融會貫通,無疑將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曆史傑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