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资本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学科,**提出中观经济学的概念,**地修补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缺失的环节。
将经济学中复杂的数学公式用图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证明了剥削率一定大于利润率,这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突破。
研究了世界发达国家的产业政策,探讨了中国目前的隐患与未来产业发展的路径。当今世界面临逆全球化的浪潮,经济发展陷入低迷,局部冲突不断,恐怖袭击频发;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也面临瓶颈,社会问题日益突出,面对这些问题,郎咸平教授回溯经典《资本论》,潜心研究十年,并对世界各国的产业政策和福利政策进行了大量的梳理和研究,终成此书,旨在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提供方法和依据。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谨以此书向伟人致敬!
本书以《资本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学科,shou次提出中观经济学的概念,wanmei地修补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缺失的环节——产业,也就是生产资料部门和生活资料部门。本书将经济学中复杂的数学公式用图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让艰深的原理不再神秘难懂,并完成了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突破:以图解的方式证明了剥削率一定大于利润率。本书还证明了马克思安排下的“计划性” 的扩大再生产是可以实现两个部门同步的稳定扩张的,所以政府只要把握好生产资料部门的计划性,经济自然稳定增长,否则经济危机就会频繁出现。
对于中国和世界经济面临的种种困境和难题,郎咸平教授研究了各国是如何处理剩余价值的,总结起来有三种模式:(1)经济危机推动;(2)工人团结争取;(3)国家主导分配。作者同时对世界各国的产业政策和福利政策进行了海量的梳理和研究,发现通过国家政策和法案,把剩余价值转化为国家和社会福利,不仅仅有马克思中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而且是现实可行的。本书还探讨了中国目前的隐患与未来产业发展的路径,为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郎咸平,美国沃顿商学院博士,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讲座教授。在《金融学期刊》等国际学术杂志发表过大量学术文章。是广受欢迎的财经时评节目《财经郎眼》《郎咸平说》主讲人。《郎咸平说》书系累计销量逾千万册,成为了财经图书的销售奇迹。
(节选)导读 马克思中观经济学为什么是拯救世界的经济学
一、写作背景
二、本书的特色
三、政府管理经济和剩余价值分配的三种模式
四、中国模式
**部分《资本论》与中观均衡
导言
**章 商品的价值与价格
1.1价值与价格
1.2资本投入结构
1.3剥削率与利润率
第二章 简单再生产
2.1生产部门的划分
2.2简单再生产过程
2.3简单再生产案例
2.4价格大于价值,剥削率大于利润率
第三章 扩大再生产
3.1再生产的安排
3.2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案例
3.3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的计划性
第四章 市场化的扩大再生产
4.1“市场化”的扩大再生产安排
4.2“市场化”的扩大再生产案例
第五章 市场化的不稳定性
5.1两部门资本投入结构相同时,两部门均可稳定增长
5.2部门1资本更密集时,规模一正一负,各自增速高于总规模增速
5.3部门2资本更密集时,规模大幅波动,每期正负切换
5.4初始规模比例恰当时,两部门也可稳定增长
5.5市场化再生产不稳定总结
5.6再谈计划性与市场化
第二部分福利政策:世界主要国家如何转移剩余价值
导言
第六章 经济危机冲击下的美国模式
6.1大萧条的推动,美国开启福利时代
6.2“二战”后,福利政策继续实施
6.3 70年代以来,福利政策受阻
第七章 斗争赢得福利的英国模式
7.1 20世纪以前的福利制度
7.2斗争赢来福利
7.3借助大萧条,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体系
7.4 70—90年代,自由主义抬头,福利收缩
7.5 90年代**今,福利调整恢复
第八章 应对苏联扩张:北欧模式的代表:瑞典
8.1工人团结,建立了初步的社会保障
8.2北欧福利社会形成
8.3 80年代**今,持续调整
第九章 欧洲的计划经济:法国模式
9.1法国的福利传统
9.2“二战”结束,法国福利制度形成
9.3 20世纪70年代,福利制度走向成熟
第十章 社会市场经济:德国模式
10.1世界上**个实行社会保险的国家
10.2战后社会保障逐步恢复
10.3 20世纪90年代**今,改革调整
第十一章 德国的好学生:日本模式
11.1日本的福利制度
11.2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时期(1945—1961年)
11.3社会保障制度的扩充时期(1962—1974年)
11.4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和重组(70年代后期—80年代)
11.5少子化、高龄化社会保障制度构建时期(90年代以来)
第十二章 政府主导的中国模式
12.1就业保障体系
12.2基本养老保险
12.3基本医疗保障
12.4社会救助体系
12.5义务教育
第三部分经济计划性:世界主要国家如何干预经济
导言
第十三章 美国政府对生产资料部门的控制
13.1自由主义的大本营
13.2大萧条让美国政府开始干预经济
13.3“二战”,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达到**
13.4六七十年代,通过制定行业法律干预经济
13.5 90年代**今,直接制定产业计划干预经济
第十四章 英国大规模控制生产资料始于1945年
14.1从大萧条到“二战”,计划经济逐步发展
14.2“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
14.3英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深入到生活资料部门
14.4 1975年**今,混合所有制形成阶段
第十五章 北欧模式的代表:瑞典
15.1瑞典工人阶级团结
15.2 1932年,北欧模式开始建立
15.3北欧模式过度干预生活资料部门,陷入危机
15.4新北欧模式
15.5瑞典没有直接控制生产资料
第十六章 法国历来有干预经济的传统
16.1 19世纪以来的国家干预
16.2 1946—1960年,进一步集中管控
16.3 1974年**今,逐步强化市场调节机制
第十七章 德国政府控制生产资料部门
17.1德国诞生就伴随着强烈的国家干预色彩
17.2 19世纪70年代明确国家干预政策
17.3“一战”与“二战”
17.4战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第十八章 日本政府直接兴办工业
18.1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18.2武力扩张,统治经济
18.3战后重建,侧重于生产资料部门的计划经济
18.4计划经济制度化,间接化
第十九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从全面计划到市场化
19.1 1978年以前,全面计划经济
19.2改革开放就是放开生活资料部门
19.3改革开放依然不能放弃计划生产资料部门
19.4过度市场化
附录一 各国政府干预生产资料部门的法案
附录二 各国政府的福利政策统计
这本书在探讨经济问题时,并没有止步于现象的描述,而是试图挖掘其背后更深层次的驱动因素。我读到了一些关于“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讨论,这部分内容触及了我一直以来思考的一些社会问题。作者并没有回避矛盾和冲突,而是通过分析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来解释为何会出现诸如贫富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现象。我特别关注的是关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论述,这部分内容提供了不同于主流经济学视角的解读。它似乎在提醒我们,并非所有的市场行为都能导向最优结果,而政府的角色也并非总是抑制创新的绊脚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继续深入探讨这些敏感但至关重要的话题,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全面、更 nuanced 的理解,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经济发展的复杂性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多重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马克思中观经济学(普及版):拯救世界的经济学”。老实说,我一开始对“马克思”这个词多少有点抵触,毕竟它在我脑海里留下的印象更多是宏大的理论和历史的沉重。然而,“普及版”和“拯救世界的经济学”这样的字眼又激起了我的好奇。我一直觉得,经济学似乎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有点遥远,充斥着各种听不懂的术语和抽象的模型。朗咸平教授的名字我也听说过,他似乎总能把复杂的经济现象讲得通俗易懂,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它的副标题所暗示的那样,为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揭示经济学的奥秘,并且能提供一些现实的解决之道,让我们看到经济学不仅仅是统计数据和图表,更是关乎我们每个人生活质量和未来福祉的有力工具。我期待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能够连接理论与实践,甚至能启发我们思考更深层次社会问题的经济学解读。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它在理论框架之外,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趋势的敏锐把握。在探讨经济规律的同时,作者也常常将目光投向当下和未来的社会变革,比如数字化浪潮对传统经济模式的冲击,以及全球地缘政治变化对经济格局的影响。我被书中关于“创新”和“转型”的分析深深吸引,它不仅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更关注制度的创新和人才的培养,以及如何构建一个鼓励冒 D.C. 的社会环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继续拓展这种宏观视野,引领我思考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调整自身的经济认知,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的能力,以及如何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意义的解读,让我感觉受益匪浅。
评分当翻开这本书,我并没有看到一开始预期的那种厚重的理论堆积,反而是一种更像是对话的叙述风格。作者仿佛坐在我旁边,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将一些看似高深的经济学概念娓娓道来。例如,关于“中观经济学”的阐述,并没有直接抛出定义,而是通过分析一些具体的行业案例,比如房地产市场、科技产业的兴衰,来展示经济体内部不同层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企业行为”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将企业描绘成单一追求利润的冰冷机器,而是深入剖析了企业在市场竞争、政策调控以及社会责任等多重因素下的决策逻辑。这种接地气的讲解方式,让我感觉经济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身边的现象。我希望这本书能继续保持这种“说人话”的风格,让我能够轻松理解那些曾经让我望而却步的经济学原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和理解我所处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评分我一直对“拯救世界”这个宏大的命题充满怀疑,尤其是将其与经济学联系在一起。然而,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开始看到了一种可能性。作者在分析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时,比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以及周期性的金融危机,并没有流露出悲观或者无力感,反而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思考。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的探讨,以及对“公平竞争”和“社会福利”的重视,都指向了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经济发展模式。这让我觉得,经济学或许真的能够成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困境的一股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继续引领我探索如何通过经济手段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如何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从而为我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这种将经济学与人类福祉紧密联系的视角,是我非常欣赏和期待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