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杨燕迪音乐文丛 遗憾的聆听(增订版) 音乐 书籍 | 
| 作者: | 杨燕迪 | 
| 定价: | 59.8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8-03-01 | 
| ISBN: | 9787559803719 | 
| 印次: | |
| 版次: | 2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 内容简介 | |
《杨燕迪音乐文丛》(增订版)是杨燕迪教授多年来在各个报刊杂志中发表的音乐评论文章集锦,包括《歌剧的误会》《遗憾的聆听》及《何谓懂音乐》三本。其中,《遗憾的聆听》一辑主要收入杨燕迪教授近年来针对当下音乐生活现况的评论,大都可谓「应景」或「应时」之作——如重要作曲家的诞辰或逝世纪念,观看现场演出之后的有感而发以及相关演出的节目单说明。 杨燕迪教授在写作时希望这些文字不仅「就事论事」,而且牵涉更宽、更远的议题和关怀。关于音乐评论,他一直遵循着一个原则——评论家面对音乐作品、音乐表演和音乐现象,不但要以内行眼光和表述涉入音乐本身,同时也应该让音乐与更广泛的人文性议题发生尽可能丰富的关联。此次增订版又收录了自2014年以来作者撰写的新篇章,内容更加丰富饱满。  | 
| 目录 | |
序 遗憾的聆听 闲话节目单 聆听导引:舒伯特、马勒与莫扎特 炫技与嬉戏 来自英伦的交响 德奥交响的“正统” 巴赫的神性 巴赫的神秘:可听Vs.不可听 礼拜的伟大艺术 海顿二百年祭 莫扎特音乐的当代人文价值 人生与音乐的互映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演进与精神成长的“三级跳” 贝多芬晚期的艺术境界 大的小作曲家与小的大作曲家 寂静的独语 肖邦之“绝” 再谈肖邦 勃拉姆斯百年祭 勃拉姆斯击败李斯特 勃拉姆斯的功力 马勒的“后现代性” 马勒的“复活” 马勒“第五”:成色与质量 不合时宜,还是时代? 西贝柳斯的沉默与回声 现代品质与传统立场 “老肖”的谜 悲剧性反讽 以音乐对抗第三帝国 古拜杜丽娜的《音乐》 倾听切利比达克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孤傲天才现代隐士 琴声中的极限体验 回望古尔德 期待郑京和 柏林爱乐在沪演观后记 聆听海汀克 人性的欢欣与安慰 清纯与妖冶的比照 听乐杂感 英国乐团锻铸俄式声音造型 这是的马勒,没有之一 细密编织下的活态有机体 你方唱罢我登场 感恩自然 轻松并不意味着降低品格 本真演奏,以沉静构建恢弘 艺无止境 静水流深 诡秘的莫扎特 听陈宏宽谈艺 感悟闵惠芬 二胡与交响:中西合璧 经典故事重新诠释 个体感悟与东方寓言 小议瞿小松 瞿小松的《曦》 呼唤原创 大提琴的中国气韵 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新”? “梁祝”五十年 个体生命的歌唱 让钢琴说中国话 面对危机:当代音乐生态反思录 时代之子 城市·音乐·节庆 “上海之春”的音乐之声 音乐厅与城市文化 让音乐乘上传媒的翅膀 都市文明与音乐盛筵 古典和传统的当下生命 纽约乐记 音乐的新生命 唱片感受与现场体验 艺术镜头中的生活流  | 
| 编辑 | |
《遗憾的聆听》作为一本音乐随笔,作者从“音乐人文”的角度出发,评议音乐作品、音乐表演和音乐现象,将音乐评论从具体的“作曲家与作品”引向更加广泛的人文性议题。书中还收录了作者为各大音乐节和交响乐团音乐会所撰写的高品质节目单,对国内演出的节目单制作提出了更加专业化的要求。  | 
总算有机会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遗忘的音景》这本书了。这本书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浪漫。他笔下的音乐世界,不是一个冰冷的技术展示场,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故事的画卷。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一些“边缘”音乐作品的关注,那些不被主流所瞩目,却在特定历史时期或特定群体中产生深远影响的音乐,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了新的光彩。他对音乐史的梳理,角度新颖,逻辑清晰,总是能在一片看似杂乱的史料中,找到最动人的线索。书中的某些篇章,读起来就像在听一场精彩的讲座,作者用他的博学多识,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通往音乐秘密的大门。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谈论某个被遗忘的作曲家时,那种由衷的赞美和惋惜,让我感受到了他对音乐的真挚热爱,以及对被埋没的天才的深深敬意。这本书,让我对“遗忘”这个概念有了新的理解,原来,被遗忘的,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它们只是在等待一个能够发现和讲述它们的人。
评分《遗忘的音景》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陈旧的唱片店里,偶然发现了一张被遗忘的黑胶唱片。封面设计朴素却有味道,打开一看,内容更是让人惊喜连连。作者以一种极其个人化、却又充满洞察力的视角,带领我重新审视那些在音乐史的长河中,可能被匆匆一瞥,甚至被完全忽略的作品和人物。他没有采取那种堆砌事实的写作方式,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口吻,分享他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某些音乐流派的起源和发展所做的梳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萌芽,在作者的解读下,却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书中的文字,有一种特别的魔力,能够轻易地将我带入到那个音乐发生的时代,让我仿佛能够听到作曲家创作时的呼吸,感受到演奏者指尖的温度。读这本书,让我对“经典”二字有了更深的思考,原来,很多时候,我们所熟知的经典,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在水面之下,还有着更广阔、更丰富、更值得探索的音乐世界。
评分读完《遗忘的音景》,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却又在作者笔下熠熠生辉的音乐片段。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一本冰冷的音乐评论集,而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私人音乐分享会。作者用他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学养,将那些曾经的音乐潮流、被埋没的天才、以及那些昙花一现的美妙旋律,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他对于音乐史的梳理,既有宏观的视野,又不乏对微观细节的精准把握。我尤其欣赏他对某些被低估的乐曲的深入剖析,那种发掘其内在价值的耐心和细致,让人不禁感叹作者的音乐情怀。书中的许多段落,读来仿佛能看到作者在昏黄的灯光下,对着古老的乐谱,沉思良久,然后提笔写下这些充满智慧和情感的文字。这是一种很个人的体验,作者没有试图去定义“好”与“坏”,而是邀请读者一同去感受,去思考,去品味那些在音乐长河中漂流的珍珠。读这本书,让我对自己曾经熟悉的一些音乐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发现了许多此前从未接触过的瑰宝。
评分终于翻开这本《遗忘的音景》了,书的装帧很有质感,纸张也属上乘,一看就是值得珍藏的读物。我一直对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得几近模糊的音乐作品有着莫名的情结,总觉得它们身上承载着一种独特的历史回响,一种不被大众熟知却依然动人的生命力。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和充满个人情感的笔触,带我重新走进那些或辉煌或黯淡的音乐时刻。他没有罗列枯燥的音乐史料,而是像一位资深向导,引领读者在时间的迷雾中辨认那些曾经闪耀的星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某些乐器演奏技法的独到见解,那种对声音细微之处的捕捉,让我仿佛能亲耳听到那些古老的旋律在耳边回荡。书中也提到了不少作曲家的生平轶事,这些轶事并非为了八卦,而是揭示了他们创作背后的心路历程,让那些冷冰冰的音符瞬间有了温度和灵魂。每读一页,都像是在和一位老友倾诉,他分享着自己深藏的音乐宝藏,而我则贪婪地吸收着这份厚重而温柔的馈赠。这本书不只是关于音乐,更是关于被遗忘的美好,关于那些在历史角落里依然存在的动人故事。
评分《遗忘的音景》这本书,像是一扇通往音乐过去的大门,而作者则是一位耐心的引路人,他用温和而充满智慧的语言,带领我踏入一个又一个被时间尘封的音乐空间。我一直认为,真正的音乐鉴赏,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技巧和形式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去理解音乐背后所承载的情感和时代精神。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作者是如何将这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的。他不仅能精准地剖析乐曲的结构和和声,更能敏锐地捕捉到作曲家创作时的心境,以及那个时代音乐发展的脉络。书中对于某些早期录音的考据和评价,尤其让我印象深刻,那些模糊不清的音质中,仿佛蕴含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往事,而作者正是那个能从这些蛛丝马迹中挖掘出真相的人。读完之后,我迫不及待地去寻找书中提到的那些音乐,每一次聆听,都多了一层理解和感动。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音乐是活的,它不仅仅是纸上的符号,更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载体,需要我们去用心去感受,去发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