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编者:人民日报评论部 著作 定 价:47 出 版 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4月01日 页 数:306 装 帧:平装 ISBN:9787511554260 适读人群 :领导干部,企*单位工作人员,大学、中学、专科院校师生等,以及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群。本书极其适合全民阅读活动。 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主持编写并作序,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组织撰写解读文字,旨在对习重要讲话(文章)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进行解读,对典故的背景义理进行解释,以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的重要讲话(文章)精神,准确理解习的思想精髓。
●序言
●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力量/杨振武
●敬民篇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等文中引用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检查节日市场供应和物价情况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摆脱贫困?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等文中引用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之江新语?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等文中引用
●德奠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
●――《之江新语?主仆关系不容颠倒》等文中引用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
●――《摆脱贫困?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等文中引用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著的这本《用典(靠前辑)》从的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他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很能体现他治国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则,分敬民、为政、立德、修身、笃行、劝学、任贤、天下、廉政、信念、创新、法治、辩证13个篇章;每则典故,采用解读、释义结合,解读部分阐述了用典的现实意义,释义部分解说古典名句的出处和义理。
习近平用典(第1辑):探寻中华文明的智慧基因 《习近平用典(第1辑)》是一部精炼而深邃的著作,它如同一面折射历史星空的棱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深刻智慧,巧妙地融入当代中国发展和国家治理的宏大叙事之中。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古籍中的只言片语,而是深入挖掘,以史为鉴,以典为引,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中华经典中汲取养分,为解决当今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思想启迪和行动指南。 全书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和论述为蓝本,精心遴选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典故、名言警句和思想精髓。这些典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经过细致梳理,按照主题和逻辑脉络进行编排,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中华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积淀的智慧是如何跨越时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的。 一、 思想的源泉:从古老智慧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养分 本书的核心在于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源泉。通过对古代政治思想、哲学理念、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闪耀着时代光辉的论断,其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 例如,书中可能引用“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来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句话出自《尚书》,深刻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国家稳固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正是这种古老智慧在当代的回响,将执政理念落脚于服务人民、依靠人民。 再比如,关于坚持改革开放的论述,可能联系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大学》篇章。这句古语强调了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重要性。这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改革开放激发发展活力,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道路的精神高度契合。 书中还可能深入探讨“为政之要,在于安民;惠民之本,在于知民”,这体现了古代政治家对民情民意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正是这种“知民、爱民、富民”思想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的生动实践。通过深入基层、倾听民声,才能制定出真正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 此外,对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论述,也可能联系到古代关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警示,强调在保持国家根基稳固的同时,不断适应时代变化,推进制度创新和能力提升。这种对“新”的追求,并非颠覆性变革,而是基于对自身历史和文化基因的深刻理解,进行的富有智慧的调整和发展。 二、 价值的传承:用中华美德涵养道德情操 《习近平用典(第1辑)》不仅仅停留在政治层面,更深入到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的传承。书中大量的典故,折射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秉持的崇高道德情操和价值追求。 “天下为公”的思想,源自《礼记·礼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的是一种超越个人私利,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舞台上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这种“天下为公”理念在当代的宏大实践,展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和全球视野。 书中对“仁爱”、“诚信”、“忠诚”等传统美德的强调,也并非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与现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例如,对“仁爱”的阐释,可能联系到“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并将其升华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等哲学理念,则指明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工作中,常常强调务实担当,反对空谈误国,正是这种“知行合一”精神的体现。唯有将学习到的知识、领悟到的道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慎微”、“戒奢”等对个人品德的要求,也并非古板的教条,而是与当前反腐倡廉、作风建设等工作息息相关。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保持清正廉洁,是对党员干部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公信力的重要保障。 三、 文化的自信: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习近平用典(第1辑)》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那就是它有力地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生命力,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书中大量引用的诗词、歌赋、史书片段,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审美情趣。通过将这些经典融入当代话语,不仅让古老的文化焕发新生,也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和珍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例如,引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周易》名句,不仅强调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宽厚仁爱、包容万物的品格。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克服艰难险阻、不断走向复兴的重要支撑。 书中对“大一统”、“和而不同”等政治思想的梳理,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在处理国家治理、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智慧。“和而不同”体现了尊重多样性,在统一中寻求共同发展,这与当前中国提出的“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对“敬业”、“勤俭”等传统美德的强调,也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实干、崇尚劳动的美好品德。这些品德是推动社会发展、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动力。 四、 创新的智慧:古今融通,开辟发展新境界 《习近平用典(第1辑)》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强调古今融通,以古人的智慧启迪创新。书中将传统的思想精髓与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相结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开放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 例如,在谈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可能会联系到古代的“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道理,强调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对“道法自然”的阐释,则可能与当前中国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相结合,强调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是中国传统智慧与现代环保意识的完美融合。 在论述科技创新时,书中可能引用古代关于“格物致知”、“探求真理”的探索精神,鼓励当代人勇于探索未知,敢于突破。《周髀算经》中关于数学的精妙论述,也可以用来激励当代科技工作者在科学领域不断攀登高峰。 总而言之,《习近平用典(第1辑)》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窗口。它表明,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非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活在当下,并且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通过对这些经典用典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理念、道德的追求、文化的自信,以及他们如何将古老的智慧转化为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本书不仅是一部思想解读的著作,更是一曲对中华文明的赞歌,它让我们看到,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不断前行的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