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清代淮河流域的粮价、市场与地方社会
定价:48.00元
作者:朱琳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141726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朱琳*的这本《清代淮河流域的粮价市场与地方社会》绪论部分回顾了近代以来学术界有关粮价与淮河流域农业地理的研究成果,并论述本书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章考察了清代淮河流域的自然环境、粮食种植情况,以及余粮区和缺粮区的空间分布。第二章考察了淮域粮食的流通与市场运行。第三、四、五章分别从“点”、“线”、“面”的视角,对粮价进行了系统考察。*后从淮域延伸出去,以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传统社会晚期,较高程度的市场整合与小农经济共存的原因。
目录
绪论 0.1 学术史回顾 0.1.1 清代粮价研究 0.1.2 清代淮河流域农业、经济研究 0.2 资料应用与研究方法章 清代淮河流域粮食生产 1.1 淮河流域概况 1.1.1 地理环境 1.1.2 气候特征 1.1.3 历史变迁 1.1.4 农业生产状况 1.2 主要粮食作物种植 1.2.1 麦 1.2.2 稻 1.2.3 谷类 1.2.4 豆 1.2.5 其他 1.3 淮河流域粮食供需 1.3.1 粮食消费需求 1.3.2 粮食供给与余缺粮区域分布 1.3.3 居民的经济选择第2章 粮食流通与市场运行 2.1 淮河流域与南、北方的粮食贸易 2.1.1 粮食贸易种类及数量 2.1.2 粮食运输途径 2.1.3 淮河流域与江南、直隶的贸易密切程度 2.1.4 购买粮食的资金来源 2.2 淮河流域内部的粮食贸易 2.2.1 米粮地区差价及原因 2.2.2 各州府内部的粮食调剂 2.3 粮食贸易中的市场中心与商人 2.3.1 粮食贸易中的市场中心 2.3.2 粮食市场上的商人 2.4 国家、士绅、民众与市场的关系 2.4.1 的政策基调及评价 2.4.2 士绅在市场发展中的作用 2.4.3 民众对市场活动的参与第3章 粮价变动分析 3.1 清代淮河流域粮价时间序列分析 3.1.1 粮价变动的长期趋势值 3.1.2 淮河流域粮食的季节差价 3.1.3 粮价序列周期——以凤阳府为例 3.2 影响粮价变动的因素分析 3.2.1 气候 3.2.2 交通运输 3.2.3 其他影响因素 3.2.4 粮价长期变动的社会影响第4章 粮价短期波动 4.1 灾荒与粮价的关系 4.1.1 淮河流域自然灾害概况 4.1.2 灾害与粮价波动 4.2 粮价短期波动的社会影响 4.2.1 粮食 4.2.2 社会风气的变迁 4.3 国家对粮价波动的控制 4.3.1 设立常平仓 4.3.2 禁止地方官员遏籴、遏粜 4.3.3 禁止富户囤积 4.3.4 减免税金、蠲免钱粮 4.3.5 散给银米、设立粥厂 4.4 士绅对粮价平抑的贡献 4.4.1 输粟散米、积极助赈 4.4.2 捐资仓谷、管理仓储第5章 清代淮河流域市场整合 5.1 相关分析 5.1.1 价格差相关分析 5.1.2 价格方差相关分析 5.1.3 离散性相关分析 5.2 回归分析 5.3 协整分析 5.4 市场整合与清代经济发展——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第6章 结语附录 粮价资料来源与评价 一 清代粮价奏报制度 (一)粮价奏报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二)粮价奏报制度评价 二 淮河流域粮食数据质量分析 (一)质量分析方法 (二)代表地区粮价数量分析附表参考文献 (一)正史、政书、典志、纪事本末 (二)明清实录、经世文编、名臣奏议 (三)地方志、族谱 (四)文集、笔记 (五)专著 (六)期刊文献 (七)硕博士论文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社会中经济基础与社会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感到着迷,特别是那些看似微小的经济活动,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一个区域的面貌,重塑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书名《清代淮河流域的粮价、市场与地方社会》,恰恰点出了这其中的关键链条。粮价的起伏,市场网络的构建,无疑是当时社会经济运行的脉搏,而这些脉搏的跳动,最终又会传导到地方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影响到家庭的生计、社区的稳定,甚至士绅阶层的权力格局。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由表及里”的叙事,不仅仅是罗列史料,而是能够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动因。比如,当粮价上涨时,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是如何应对的?当市场机制日益发达时,传统的宗族或乡约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发生了哪些变化?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展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清代淮河流域,一个在经济变革中不断演进和适应的动态社会。
评分一直以来,对清代历史的研究,我总觉得在微观层面,尤其是普通人的经济生活和由此衍生的社会关系,还有许多值得深入挖掘的空间。这本书的书名恰好触及了我最为关注的几个核心要素:“粮价”、“市场”以及“地方社会”。我设想,作者可能通过对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府县的粮价记录,某个区域的商贸网络,来展现清代淮河流域经济活动的真实面貌。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生动的细节,例如,一次丰收或歉收是如何影响当地农民的生活,他们如何通过市场来规避风险,或者又是如何被市场的波动所裹挟。同时,我对于“地方社会”的描述也充满了好奇,它是否能展现出当地士绅、商人、农民等不同社会群体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的角色分工与互动?是否存在因为粮价波动而引发的社会冲突或合作?如果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描绘出这些“看得见”的经济活动如何催生出“看不见”的社会变迁,那将是一部非常具有读史价值的作品。
评分对于一本以“粮价、市场与地方社会”为主题的清代史著作,我最为期待的是它能够提供一些全新的视角,尤其是在研究方法和史料运用上。例如,它是否能超越传统的奏折、地方志等官方文献,去挖掘那些更为鲜活的民间契约、账簿、甚至是一些家族史料,从而更真实地还原基层市场的运作细节和普通民众的经济生活?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处理不同层级市场之间的联动效应的,比如,是全国性的粮价趋势影响了淮河流域,还是区域性的因素更能主导当地的市场动态?另外,对于“地方社会”的呈现,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描绘一个静态的社会图景,而是能够展现出社会内部的张力、变迁和互动。例如,粮价的波动是如何加剧或缓和阶级矛盾的?市场的扩张又对传统的乡村社区结构带来了怎样的冲击?如果这本书能够在这几个方面有所突破,那将是一次非常具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清代中国经济史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确实引人入胜,光是“清代淮河流域的粮价、市场与地方社会”这几个词,就能勾勒出一番宏大的历史画卷。我一直对明清时期的经济史和基层社会运作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种能够将微观的经济数据与宏观的社会变迁巧妙结合的研究。在我看来,淮河流域这样一个重要的地理区域,在清代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内部复杂的粮价波动和市场机制,必然深刻地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形态、社会结构乃至于权力分配。读到书名,我立刻联想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当时的粮价是如何形成的?是受自然灾害、朝廷政策,还是区域性供需关系的主导?市场的发育程度如何,是怎样的商人阶层活跃其中,他们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而这些经济因素,最终又是如何渗透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塑造了清代淮河流域那些鲜活生动的地方社会图景?这本书的书名似乎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去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特别是“地方社会”这个词,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展现出历史的温度和细节,而非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抽象的概念。
评分读到《清代淮河流域的粮价、市场与地方社会》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想象一下,在清代的淮河流域,成群的商船在江河上穿梭,载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粮食;集市上人声鼎沸,农民、小贩、大商人各取所需,讨价还价;而这一切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经济逻辑和权力运作?这本书的书名似乎承诺了要揭示这些层层叠叠的复杂性。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将如何勾勒出粮价变动与地方社会结构之间的精密联系。是粮食的丰歉直接决定了民生,还是市场机制在其中扮演了更为复杂的调节角色?它是否会探讨那些在市场经济下应运而生的新型社会群体,以及他们对传统社会秩序的挑战?我渴望看到,那些抽象的经济数据能够被赋予鲜活的生命,化为生动的人物故事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这本书如果能将这些元素融会贯通,无疑将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杰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