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未来我国要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倡导绿色发展。我国的工业也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周宏春、刘文强、郭丰源著的《绿色发展经济学概论》回顾了我国工业发展的历史,对工业绿色发展做了宏观式的概括论述,对指引我国工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周宏春,刘文强,郭丰源 著 周宏春,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特殊津贴获得者;从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气候变化、生态文明等领域的产业和政策研究。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92年获博士学位。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八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中心客座研究员,清华大学循环经济专业委员会专家等,雾霾治理专项顾问组成员。先后出版了《循环经济学》、《低碳经济学》等专著八部。获中国发展奖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以及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奖项。我发现这本书在文化人类学和消费行为研究的交汇点上,开辟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新领域。作者以一种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视角,深入考察了“体验经济”时代中,情感价值是如何被商品化和定价的。书中对“怀旧情结”在现代旅游和零售业中的商业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探讨了这种情感驱动的消费如何脱离了其历史语境,成为一种纯粹的符号消费。作者设计了一系列关于“陌生人信任”在共享经济平台上传播机制的实验,结果非常发人深省,揭示了在缺乏传统社群纽带的城市环境中,数字中介如何成功地复制并商业化了熟人社会的某些核心功能。这种对非理性消费动机的系统性梳理,非常有助于理解当前社交媒体驱动的“潮流文化”的经济逻辑。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自己最近一次冲动消费的经历,然后对照书中的理论模型进行自我解剖,效果极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轻松活泼,充满了作者在世界各地田野考察时记录下的生动片段,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却能带来深刻的反思。
评分这本新近读到的著作,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它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剖析了当代全球贸易体系中那些错综复杂的结构性矛盾。作者没有停留在对宏观经济数据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供应链韧性与地缘政治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尤其是关于“去全球化”趋势下,各国如何通过产业政策的微调来重塑自身比较优势的论述,可谓鞭辟入里。书中通过对几个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比如欧洲的能源转型路径与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制造业升级策略,清晰地揭示了不同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的国家,在面对外部冲击时所采取的迥异且有时相互冲突的应对策略。我特别欣赏它对“软实力”在经济博弈中作用的强调,这不再仅仅是文化输出层面的探讨,而是上升到了技术标准制定权和数据主权争夺的高度。全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用的文献和数据翔实可靠,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思我们过去对“效率至上”的经济范式所抱有的盲目乐观。这本书无疑为理解当前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提供了一套极具价值的分析框架,它迫使我们跳出传统的教科书式思维定式,去拥抱一个更加复杂、充满不确定性的新经济现实。
评分读罢此书,我仿佛经历了一次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深度巡礼。作者的笔触非常富有文学性和哲学思辨色彩,它没有急于给出明确的政策建议,而是着力于构建一种关于“可持续性”的本体论探讨。整本书的结构如同一个层层剥开的洋葱,从早期工业革命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追溯到现代消费主义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异化,最终落脚于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深刻追问。这种从宏大叙事到个体体验的切换,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书中对“慢哲学”在经济活动中的复兴潜力进行了相当篇幅的描绘,这与当下社会普遍弥漫的焦虑感形成了鲜明对比。例如,作者对比了“即时满足”的数字经济模式与强调匠心和时间积累的传统手工艺复兴运动之间的内在张力,这种对比不仅仅是经济效率的比拼,更是价值取向的冲突。书中穿插的那些对古代哲学家关于“适度”与“平衡”的引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引人入胜且充满诗意。它更像是一部思想史的入门指南,而非一本纯粹的经济学专著,推荐给所有对生活意义有更高追求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的强项在于其极强的实操性和案例的丰富性,它彻底颠覆了我对“理论脱离实际”的传统偏见。作者聚焦于城市更新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两个议题,展现了政策设计者在面对现实利益冲突时所需要具备的精妙手腕。尤其是在描述一个中型城市如何通过吸引高附加值服务业而非依赖传统重工业实现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作者详细披露了涉及土地财政、人才引进补贴以及基础设施先行投入等一系列复杂的决策链条。这些描述细节丰富到令人咂舌,甚至包括了不同部门之间预算分配的博弈过程,这在一般的学术著作中是极为罕见的。书中对“利益攸关方分析”(Stakeholder Analysis)的应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作者清晰地界定了政府、开发商、本土居民和新迁入精英这四股力量的诉求,并提出了一个动态平衡的利益协调模型。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旁观了一场高难度的经济博弈,每一个环节的推进都充满了权衡与取舍。对于那些正在从事地方规划、城市管理或者希望在区域发展领域有所建树的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几乎是不可估量的,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模型,更是“如何做”的实战指南。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风格非常“硬核”,它完全采用了计量经济学的视角来解构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力的长期影响。作者运用了差分中的差分(DiD)模型,结合遥感数据和高精度气候模拟结果,对过去三十年间,不同纬度地区的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的产量波动进行了严谨的回溯分析。书中的数学推导和统计检验部分,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门槛确实较高,需要一定的数理基础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然而,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量化分析,使得结论的说服力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它有力地反驳了许多基于定性观察的“灾难论”观点,转而指出,技术适应能力和政策干预的及时性,才是决定长期产出弹性的关键变量。书中对“技术溢出效应”在适应性管理中的建模尤其精彩,它量化了知识传播的速度如何影响了小农户的决策调整速度。这本书是献给那些追求精确、拒绝模糊陈述的严肃研究者的礼物,它用数字语言清晰地描绘了人类在面对自然挑战时的韧性边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