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美国联邦住房政策反思:如何增加住房供给和提高住房可支
:32.00元
作者:(美)格莱泽,陈立中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1121382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解释了某些地区住房昂贵的原因,同时给出了旨在提高住房可支付性的方案。作者呼吁政策制定者应根据不同地区的住房市场条件,以及穷人和中产阶级所面临的不同的住房负担能力,制定差异化的住房政策,并提出对联邦住房政策进行全面改革,将地方管制和经济条件纳入考虑范围。书中还指出,通过改革住房利息减免政策,可以激励当地允许市场增加住房供给,避免不必要的价格上涨。联邦对低收入住房建设的补贴应当取消,相应的资金可转而用于加大联邦住房券的使用范围。
内容提要
本书尽管当前住房价格已经大幅下降,但是许多美国人,特别是沿海地区的普通美国人,依然买不起住房。在《美国联邦住房政策反思:如何增加住房供给和提高住房可支付性》一书中,作者EdwardL.Glaeser。和JosephGyourko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地区的住房会如此昂贵,同时也提出了一项旨在提高住房可支付性的方案。
政策制定者应当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住房市场条件不尽相同,因而相关政策必须反映出他们之间的差异。贫困人口和中产阶级面临的住房可支付性问题是不一样的,住房政策在处理不同问题时必须区别对待。贫困人口买不起住房的原因很简单:他们的收入太低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应该是为他们提供直接的经济援助,而不是通过干预住房市场来实现。
相反,中产阶级买不起住房的原因则是:当地对新住房建设进行了区域性限制,导致可支付性住房供给性短缺。联邦明智的做法应当是,鼓励当地批准更多的住房建设。
颇具讽刺的是,当前低收入住房建设补贴造成的结果是:将贫困人口限制在就业前景不甚乐观的地区。与此同时,这些补贴还挤出了私人投资建设,而真正的受益者是那些与政治有关联的开发商。另外,利息减免政策原本是为了提高中产阶级的住房支付能力,结果却仅仅是促使本来就具备负担能力的家庭去购买面积更大的住房。在管制严格而又富足的地区,该项减免政策增加了人们可用于住房支出的资金,从而进一步推高了住房价格。
本书中Glaeser·和Gyourko提出对联邦住房政策进行全面改革,应该将地方管制和经济条件纳入考虑范围。他们指出,通过改革住房利息减免政策,可以激励当地允许市场增加住房供给,避免不必要的价格上涨。联邦对低收入住房建设的补贴应当取消,相应的资金可转而用于加大联邦住房券的使用范围。这样,贫困家庭可以流动到经济发展潜力更大的地区。
为了让住房市场得以自由运行,同时,为了使面向中产阶级和贫困家庭的住房既经济又丰富多样起来,我们很有必要对当前住房政策进行彻底的反思。
目录
前言
绪论
本书框架
我们的建议
1 我们如何判断住房何时是“可支付的”?
1.1 贫困和住房可支付性
1.2 不同地区的住房可支付性问题
1.3 应该如何衡量住房可支付性?
2 美国住房市场状况
2.1 不同时期的住房消费状况
2.2 住房价格、收入和环境设施
2.3 住房价格和建造成本
3 美国住房市场的公共干预——基于历史的视角
3.1 住房条例及其外部性
3.2 修正市场失灵
3.3 实物再分配
3.4 本章小结
4 当前的住房政策——价格和数量管制
4.1 价格管制
4.2 数量管制一:建筑规范(Building codes)
4.3 数量管制二:土地使用限制
4.4 价格和数量联合管制:包容性区划
4.5 本章小结
5 住房市场中的其他干预政策——税收和补贴政策
5.1 税收法规和自有住房
5.2 住房信贷市场干预:联邦国民协会(房利美)和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房地关)的出现
5.3 为发展可支付住房而设立的基于工程的住房补贴项目:公共住房和低收入住房税收补贴项目
5.4 为促进可支付住房消费而设立的基于租户的房租补贴项目:第8条款租房券
6 结论:展望一项新的国家住房政策
6.1 高土地使用成本市场中不断出现的住房可支付性问题
6.2 一种方法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6.3 联邦可以引导地方批准更多的住房建设吗?
6.4 改革住房利息减免制度
6.5 确保贫困群体能够消费得起低合格质量住房:租房券
6.6 本章小结
附录1 补贴的经济效应分析
附录1.1 需求单位补贴
附录1.2 需求限制性补贴
附录1.3 供给补贴
附录2 如何实施我们的政策改革建议
附录2.1 对我们改革建议的总结
附录2.2 界定全国供给有弹性和无弹性地区
附录2.3 为方案融资:改革住房利息减免额
附录2.4 改革供给政策:在住房供给缺乏弹性的县实施新的住房利息减免方案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来理解“住房”这个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多重含义。作者不仅仅局限于谈论“房子”的物理属性,更深入地探讨了“家”所承载的社会、经济和情感价值。书中对不同时期美国联邦住房政策演变的梳理,与其说是一份历史陈述,不如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变迁的轨迹以及政策与现实之间的张力。我被书中对“可负担性”的多元化解读所深深吸引,它不再是冰冷的数字游戏,而是关乎教育资源、就业机会、交通便利性,甚至是社区安全感和文化认同。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展现了当住房变得遥不可及时,人们的生活会遭受怎样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社会后果。这种基于现实的分析,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住房问题会成为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此外,书中对“供给”增长的探讨,也并非停留在简单的“多建房子”的口号上,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制约供给的各种制度性障碍和市场失灵的环节。它鼓励我们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势,去探索更具创造性和可持续性的住房发展模式。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让我对“住房”这个词的理解,从单纯的居住空间,拓展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作者的分析方式极具启发性,他没有将政策问题简单化,而是将各种复杂因素——经济周期、人口结构变化、城市化进程、地方政府的权责划分,甚至是个人的情感需求——都巧妙地融入到分析框架之中。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住房可负担性”的深入剖析,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探讨房价与收入的比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公平和发展问题。他通过大量详实的案例,展现了当住房成本过高时,会对教育、医疗、就业机会,甚至是对社会流动性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让我对住房问题在整体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书中关于“增加住房供给”的讨论,也让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作者并非简单地倡导放松管制,而是深入探讨了在规划、土地使用、社区参与等各个环节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精细化的政策设计来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可持续的供给增长。
评分作为一名对城市发展和民生问题深切关注的普通读者,我最近有幸拜读了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新书,虽然这本书的书名提及了“美国联邦住房政策”,但我更想强调的是它所引发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作者并非只是枯燥地罗列政策条文,而是以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方式,将宏观的政策视角与微观的个体体验巧妙地结合起来。书中那些对过往政策成败的剖析,并非简单的“这是对的,那是错的”,而是深入探究了政策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动因,以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微妙博弈。我尤其被其中对“可负担性”这一概念的解读所打动。书中没有将“可负担性”简单地等同于价格的降低,而是拓展到了更广泛的维度,例如社区便利性、通勤时间、公共服务可及性,甚至是居民归属感和社区活力。这些细节的描绘,让我深刻意识到,衡量住房是否“可负担”,绝不能脱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真实的居住需求。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相当独特,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分析,又不乏对普通民众心声的细腻捕捉,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像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不断启发着我从新的角度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它让我开始思考,一个真正公平且可持续的住房体系,究竟应该具备哪些特质,而我们又该如何一步步去接近它。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政策,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归到其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上。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非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政策解读,而是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社会观察者,用生动的故事和翔实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住房政策是如何渗透到每个家庭、每个社区的日常生活中。书中对不同收入群体在住房市场中所面临的困境的描绘,让我感同身受。无论是初入社会的年轻人,还是辛勤工作的家庭,亦或是退休后的老年人,他们在寻找一个安稳住所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和无奈,都被作者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供给”问题的探讨,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土地供应的多少,而是深入分析了规划法规、社区阻力、建筑成本等多种因素如何共同作用,限制了有效供给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如何通过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比如城市更新、土地利用的优化,甚至是对现有住房存量的更有效利用,来缓解供给压力。这本书让我明白,住房问题并非一个孤立的经济问题,它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多个层面紧密相连。它所提供的洞见,不仅限于美国的具体实践,其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逻辑,对于理解和改进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住房现状,都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震撼,不仅仅在于它对美国联邦住房政策的深刻反思,更在于它所揭示的住房问题与社会公平、经济发展、个体福祉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具感染力,他用一种既严谨又富有温度的笔触,带领读者深入探究了住房政策背后的复杂逻辑和现实困境。我尤其被书中对“可负担性”概念的多元化解读所吸引。它不再是简单地指代一个价格数字,而是包含了居民在获得体面住房的同时,能否享有良好的教育、便利的交通、安全的社区环境,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生动地描绘了当住房变得遥不可及时,普通民众所承受的压力和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让我对“家”的意义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此外,书中关于“增加住房供给”的讨论,也极具启发性。它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现实中制约供给增长的各种因素,包括土地利用的限制、社区的反对声音、建筑成本的上升,以及政策执行的层层阻碍。作者鼓励我们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去探索更具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解决之道,这让我对未来的住房发展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