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崛起。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仍然名列世界前茅,同时又面临种种需要解决的社会经济矛盾。40年来的经验表明,把改革进行到底,乃是克服当前困难和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中国的唯*途径。无论是为了保证近期的发展还是实现长远的目标,我们都必须在“知”“行”两方面继续努力,为推进改革、迎来中国的光明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吴敬琏
《改革大道行思录》汇集了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2013—2017年的重要文章,反映了他对于影响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诸多重大问题的思考。在过去的五年里,吴敬琏先生一直以高度的改革热情和精湛的素养推动改革进步,影响巨大。本书收入的文章,既有对改革总体方案、经济体制转型、发展模式转型等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也有对“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企改革、金融改革、产权保护、制度反腐等经济社会议题的精湛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是理解中国改革进程、把握经济走向、探寻未来发展路径的*佳读本,值得每一位关心中国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人士阅读。
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到来之际,让我们追随吴敬琏先生,直面中国的现实,思考改革的未来。
吴敬琏,首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得主。现任国务院发展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教授,中欧工商学院(CEIBS)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经济学联合会执行委员会顾问,经济学会荣誉会长,管理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经济学、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和政策。他倡导并努力推进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改革,对中国改革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有重要贡献。他也是经济体制比较研究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引介传播了许多对中国改革和发展有益的现代经济理论和经验。
目 录
编 开启改革新征程
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问题和前景?(2013年1月) / 3
建议尽快设立直属工作班子,统筹改革总体方案设计(2013年1月) / 37
为什么要制定改革总体方案,怎样制定改革总体方案(2013年2月) / 41
市场赋予力量,竞争带来繁荣(2013年2月) / 44
中国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当前举措(2013年4月) / 55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改革新征程(2013年12月) / 62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选择(2015年11月) / 77
改革方向已明 关键在于执行(2016年12月) / 94
第二编 具体改革项目研究
价格改革
价格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步(2015年10月) / 101
产权保护
把土地经营权还给农民(2015 年5 月) / 105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的行动纲领(2016 年11 月) / 111
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
强化竞争政策刻不容缓(2015 年11 月) / 117
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2016 年6 月) / 123
产业政策的研讨需要深化(2016 年11 月) / 127
国有企业改革
“管资本”应当成为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2012 年7 月) / 137
研究市场化国有资本运营机构的经验(2014 年10 月) / 140
国企改革:管资本与两类公司试点的几个问题(2015 年5 月) / 142
金融改革
明确汇率改革的市场化方向(2013 年7 月) / 152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助力金融改革——魏加宁等《存款保险制度与金融安研究》序言(2014 年4 月) / 156
社会保障
把费用的筹措与服务的提供分开(2013 年2 月) / 159
应当重视社会保障基金的建立和营运(2013 年11 月) / 162
存利去弊,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体系——蔡江南主编《卫生体制改革的经验》序言(2015年8月) / 164
环境保护
避免过度使用行政手段治理环境——马骏、李治国等《PM2.5减排的经济政策》序言(2014年6月) / 167
经济发展转向新常态是绿色经济转型的机遇(2015年8月) / 171
制度反腐
全面推进改革:反腐的治本之策(2014年8月) / 175
政府职能转变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2013年6月) / 191
向地方下放财权要以正确界定地方政府职能为前提(2013年11月) / 195
城市化应当由市场主导(2013年11月) / 198
社会治理
民间商会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11月) / 208
第三编 控制,着力改革,提高供给效率
增长减速、发展转型和改革重启(2013年9月) / 217
应对金融的战略与策略(2014年10月) / 231
锐意改革,才能确立合意的新常态(2014 年11 月) / 239
企业家怎样面对经济新常态(2014 年12 月) / 246
关于“新常态”的若干思考(2015 年2 月) / 250
天下没有不破的泡沫,我只能提醒大家谨慎(2015 年4 月) / 254
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估量和政策建议(2015 年9 月) / 259
推进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 2016 年2 月) / 263
“去杠杆”和“防”都要靠改革(2016 年6 月) / 268
什么是结构性改革,它为何如此重要?(2016 年6 月) / 270
深化结构性改革,完成有效率的调整(2017 年2 月) / 287
开拓思想市场,研究基本问题,探索中国长期发展的路径(2017 年4 月) / 292
第四编 探讨中国转型之路
“发展集群”发挥积极作用的体制前提
——对T. 佩尔松教授论文《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经济发展——中国的问题和建议》的评论(2013 年12 月) / 305
对话J. 科尔奈:中国转型之路(2013 年12 月) / 309
直面大转型时代——《直面大转型时代》序言(2014 年1 月) / 332
中国改革的脉络和走向——田国强、陈旭东《中国改革:历史、逻辑和未来——振兴中华变革论》序言(2014 年4 月) / 339
“新常态”下的机制设计与发展预期——与黄明、马斯金等教授对话(2014 年11 月) / 345
中国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转型——中日经济学家之间的交流(2015年3月) / 361
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仍然任重道远——对 N. 拉迪教授讲演的评论(2015年5月) / 382
体制变革和增长转型是必须面对的两个基本问题——《中国改革三部曲》总序(2017年3月) / 390
第五编 读书·怀人·记事
一位社会科学家追求真知的历程——J.科尔奈《思想的力量》中文版序言(2013年2月) / 399
学术勇气与社会担当——悼念挚友陆学艺(2013年5月) / 403
一位倾心助力中国改革和社会进步的外国友人——怀念青木昌彦教授(2015年9月) / 409
路径依赖与中国改革——缅怀诺思教授(2015年11月) / 416
一个伟大公司的绿色之路——《台积电的绿色行动》和《台积电的绿色力量》的序言
(2014年5月) / 423
大家一同走上光明之路——母校琅琊路小学八十周年校庆献词(2014年11月) / 428
“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2015年10月) / 430
执着精神,砥砺理论勇气——钱颖一、许成钢教授获奖贺词(2016年12月) / 434
让美好的音乐陪伴我们(2017年6月) / 442
前 言
本书是我从2013年以来的作品中选编成的一本文集。我把它题名为《改革大道行思录?》,意在表明它是一份作者在改革大道上且行且思的记录?。
2013年11月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根据十八大的决定,制定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以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总目标的全面改革做出了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这一《决定》的发布,意味着新一轮改革的正式启动。
和其他的人类活动一样,改革要做的不外乎两件事:认知和践行。对于这两件事孰难孰易,前人常有不同的估计,比如《尚书》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而孙中山却相信“知难行易”。其实在我看来,“知”与“行”相互支撑、无法分离,而且不论哪一件都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做到。
从“知”的角度看,我们首先应当承认,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虽然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很好地运用了对经济社会认知的成果,凝聚了社会的共识,形成了对今后改革的完整设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事无巨细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也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对其中每一项具体设计不持异议。事实上,在改革的施行过程中不断深化认识和寻求大限度的共识,是一项永无竟日的事业。
从“行”的角度看,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得到贯彻落实,还需要突破重重障碍。我在本书收录?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改革新征程》一文中曾经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将会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由旧意识形态产生的障碍;第二,来自特殊既得利益的阻力;第三,现代市场体系顺利运作所必需的人员素养不足造成的困难;第四,在旧体制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积累起来的种种问题。要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不但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还需要高超的群体智慧。
总之,为了把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我们在“知”和“行”两方面都需要做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当前,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仍然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茅,而国内和环境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情况千变万化,矛盾层出不穷,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改革的执行力也有待加强。经济学家能做的事情,可能就在于“开拓思想市场,研究基本问题,探索中国长期发展的路径”。首先是研究这些具体问题背后的基本问题,只有认识清楚这些基本问题,才能不被五光十色的现象变幻所迷惑,找到中国长期发展的正确方针和道路。也就是说,要在厘清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完善我们的改革方案,改进我们的改革方法,推动改革的步步深入。
然而“善未易明,理未易察”,人的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我在这本书中把自己在改革大道上且行且思的一得之见提供出来,目的在于和读者朋友相互切磋,供读者朋友研究批评。希望相关的讨论能够对厘清问题和改进执行有所助益。
收入本书的58 篇文章分成5 个部分,它们是:
编“开启改革新征程”,具有总论的性质,收入的8篇文章讨论了从改革总体方案设计到具体执行中值得研讨的种种问题。
第二编 “具体改革项目研究”,收入的21篇文章分别归属于价格改革、产权保护、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制度反腐、政府职能转变、社会治理等10个子题。
第三编“控制,着力改革,提高供给效率”,收入的12篇文章聚焦于如何标本兼治地应对当前中国面临的现实,消除效率低下、债台高筑等造成的隐患。
第四编“探讨中国转型之路”,收入的是与瑞典的T. 佩尔松教授、匈牙利的J. 科尔奈教授、日本的青木昌彦教授、美国的N. 拉迪博士等国内外知名学者的8篇对话和书序。
第五编“读书?怀人?记事”,收入了9篇围绕有关主题的散文。
明年即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解决当前仍然面临的诸多社会经济问题,还要依靠坚持不懈的改革努力。通过改革建设一个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是几代中国人魂牵梦系的伟大事业。我们应当为实现这一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改革大道行思录/吴敬琏近文选(2013—2017)》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庄重而又有活力的感觉。“改革大道”代表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而“行思录”则暗示着这是一位思想者在改革进程中的动态思考和深刻见解。吴敬琏先生的学术声望和他在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使得这本书的内容必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尤其关注的是,在2013年至2017年这段时间,中国经济面临着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伴随着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吴先生对于这些挑战的独特见解,或许是对市场化改革如何进一步推进的思考,又或者是对中国经济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找到自身定位的论述。作为一名渴望理解中国经济改革深层逻辑的读者,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改革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智者在其中所扮演的启迪者和引领者的角色。
评分我对于经济学研究领域中那些既有理论深度,又紧贴现实脉搏的著作情有独钟。《改革大道行思录/吴敬琏近文选(2013—2017)》这个书名,瞬间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首先,“改革大道”四个字,勾勒出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而“行思录”则表明了这本书的特质——记录了作者在行走中的思考,充满了实践的印记。吴敬琏先生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亲历者和重要理论贡献者,他的每一份论述都值得认真对待。2013年至2017年,这个时间段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增长模式的转变以及一系列重要的改革举措的推出。我特别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他对这些时期出现的关键性经济问题的深入剖析,例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以及在复杂国际贸易环境下,中国经济如何保持韧性。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超越宏大叙事的视角,通过一位智者的眼睛,去观察和理解中国经济改革的细微之处,以及蕴含其中的深刻道理。
评分读完《改革大道行思录/吴敬琏近文选(2013—2017)》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温和却坚定的理性力量。吴敬琏先生的文字,总能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的审慎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这本书的选文时间跨度虽然不长,但恰好是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一个充满挑战和转折的关键节点。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的论述。在当下,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些议题依旧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我期待书中能有对这些具体改革举措背后逻辑的梳理,以及对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的预警。吴先生的分析,往往能够穿透表面的现象,直击问题的本质,他的这种“行思”,是为改革本身注入了智慧的火花。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进行对话,他会循循善诱地引导你去思考,去辨析,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这种循序渐进的启迪,对于理解复杂经济现象非常有帮助。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演变深感兴趣,尤其关注那些亲历并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的关键人物的思想。《改革大道行思录/吴敬琏近文选(2013—2017)》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信息量。首先,“改革大道”四个字,立刻将我拉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那些关于方向、道路、以及我们走向何方的讨论,是理解中国过去四十年的基石。而“行思录”则暗示着这并非一本空洞的理论堆砌,而是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的记录。想到吴敬琏先生,这位“中国经济学界良心”的学者,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独立思考和对真理的追求。我非常好奇,在2013年到2017年这个时间段,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又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又引发了他怎样的“行思”。这段时期,恰逢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结构性改革的挑战更为凸显,也伴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动荡。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他对这些复杂议题的深刻洞察,也许有对过去改革经验的总结,也有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判断。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渴望从中获得启发,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层逻辑。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能仅仅看GDP的数字,更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制度设计和思想基础。《改革大道行思录/吴敬琏近文选(2013—2017)》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的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以及在这条路上,一位经济学家不断思考、修正、前行的身影。吴敬琏先生在学术界的地位不言而喻,他的声音,往往能引发社会上广泛的讨论。这本书选定的时间段,正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关键的转型期,面临着结构性调整、创新驱动以及国际环境变化等多重挑战。我很好奇,在这四年里,吴先生是如何看待这些新出现的复杂问题?他是否会回顾过去的改革历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来指导当前的实践?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经济理论的探讨,更蕴含着对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深深关切。作为一名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充满好奇的读者,我期待能从他的“行思”中,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去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