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不一样的景观——港台电影研究
:28.00元
作者:周斌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547300381
字数:270000
页码:34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港台电影发展历程为观照对象,分别从历史、文化和审美等不同角度,对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评介。全书汇集了22篇论文,分为香港电影研究和台湾电影研究两辑,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从研究对象上看,香港电影研究主要涉及香港电影新浪潮、商业化特征、类型电影及导演研究等内容;而台湾电影研究则主要侧重于导演研究,且多从两岸电影比较研究入手。从研究方法上看,注重历史的实证研究与文化的定性分析相结合,作者论、文本分析、类型研究与产业观察相结合。这些论文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选择,无疑都是与香港电影、台湾电影自身发展的历史和艺术特点分不开的;无论是宏观的历史描述,还是微观的创作评析,都涉及到港台电影研究的一些重要课题,因此,对于进一步推动港台电影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目录
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的发展轨迹
辑 香港电影研究
娱乐世界的良心孤岛
——论“新浪潮”以来的香港现实主义电影创作
通俗化的两重世界
——论香港电影美学中的通俗化特征及其发展走向
在褪色“江湖”中寻找“英雄”的再生
——香港黑帮片的叙事学研究
香港武侠电影的传统及其流变
香港武侠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叙事规范与文化特征
论香港电影明星的性别表演
邵氏电影研究的现状、方法和意义
表现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
——论陈果的电影创作
俗世奇情人生感怀
——论严浩的电影创作
香港作者电影的代表
——析王家卫的电影创作
论杜琪峰黑帮片的美学风格
李连杰电影现象及其反思
颠覆与回归中的自我圆满
——周星驰电影的“反后现代性”解读
第二辑 台湾电影研究
台湾电影的生态学意义
——以侯孝贤、蔡明亮为例
伦理裂变与传统聚合中的镜像凝视
——论当代台湾电影中的父子关系建构
论当下成长电影的“伪成长”状态
——大陆、台湾成长电影的比较研究
论李行电影的文化内涵
台湾历史的银幕显现
——评侯孝贤的“台湾史三部曲”系列影片
在中西文化冲撞中开掘人性
——评李安的“父亲三部曲”系列影片
现代儒者的困惑与理性反思
——杨德昌电影论
论朱天文的电影剧作
后记
作者介绍
周斌,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复旦大学世界华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理事长等。浙江大学等校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理事,上海电影家协会理事等。已出
文摘
序言
我是一名对香港电影有着特殊情感的观众,尤其是那些承载着几代人回忆的功夫片和喜剧片。《不一样的景观》这本书,用一种我从未想过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这些熟悉的影像。书中对功夫片的分析,没有仅仅停留在武打动作的设计,而是深入探讨了功夫片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侠义道义,以及在不同时期,它如何反映香港社会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变迁。比如,李小龙的功夫片,作者将其解读为一种“东方力量”的崛起,是华人走向世界舞台的文化符号。而到了七八十年代,洪金宝、成龙等人的功夫喜剧,则展现了香港人的智慧、韧性和乐观精神,在压力巨大的社会环境中寻求一种释放和娱乐。我一直觉得成龙的电影充满了“小人物的胜利”的快感,这本书帮我理解了这种快感的背后,是香港社会一种独特的草根文化和进取精神的体现。再者,书中对周星驰无厘头喜剧的分析,也让我豁然开朗。我一直觉得他的电影很搞笑,但不知道为什么好笑。作者将其置于香港社会转型期,人们在快速变化中感到迷茫和焦虑的背景下,认为无厘头喜剧是一种“以荒诞对抗荒诞”的自我解嘲和情感疏导。这种解读,让我在笑声中看到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照。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它打破了我对港台电影“过去式”的固有印象。很多时候,我们提到港台电影,脑海里浮现的是辉煌的过去,但《不一样的景观》却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新世纪以来港台电影的新探索和新挑战。作者对“港漂”电影、台湾新世代导演的作品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评价。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难得,因为很多评论性的书籍往往会忽略近十几年来的发展。书中对像《海角七号》、《女朋友·男朋友》等台湾电影的分析,不仅仅是将其归类为“小清新”或“文艺片”,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在本土文化传承、青年情感表达、社会议题探讨方面的努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海角七号》中“在地情感”的解读,它如何在商业成功的同时,唤起了台湾民众强烈的本土认同感。而对于香港电影,作者也并没有回避其近年来的困境,而是客观地分析了市场变化、合拍片模式带来的影响,以及一些独立电影人艰难的探索。这部分内容让我看到了港台电影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依然在努力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不一样的景观”,这种不放弃的精神,本身就值得我们关注。
评分《不一样的景观——港台电影研究》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导演风格”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以前可能只知道张彻的武侠片很“硬朗”,王晶的电影很“商业”,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些表面的标签背后,蕴含着导演们如何用独特的镜头语言、叙事方式和主题选择,塑造出独一无二的“景观”。作者对王家卫电影美学的拆解,让我惊叹于他如何通过光影、色彩、音乐,将都市人的疏离、迷茫、暧昧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书中对《重庆森林》中时空错乱的叙事和碎片化的剪辑的分析,让我明白了那种“流动的、易逝的”情感体验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同时,作者对李安电影的解读,也让我看到了他如何在好莱坞的商业体系中,依然坚持自己的人文关怀和对东西方文化碰撞的细腻描绘。像《卧虎藏龙》,我以前只觉得它是一部漂亮的武侠片,但这本书让我理解了,它背后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情”与“欲”的深刻探讨,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个体如何面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优秀的导演,不仅仅是讲故事的人,更是能够用影像构建独特世界观和情感体验的艺术家。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让我觉得非常亲切,虽然是学术性的研究,但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充满了作者对电影的热情。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文化符号与身份认同”的章节。以往我只觉得港台电影中的一些元素很“有特色”,比如香港的霓虹灯、街头小吃,台湾的乡间小路、古老建筑,但这本书让我理解了,这些视觉符号背后承载的文化意义和身份认同。作者分析了香港电影如何通过符号化的叙事,建构了一种独特的“东方都市”形象,吸引了全球观众的目光。比如,那些充满江湖气息的警匪片,如何通过对兄弟情、规矩的描绘,唤起了观众对一种失落的道德观的共鸣。而台湾电影,特别是侯孝贤的作品,作者将其镜头下的田园风光、老街巷弄,解读为一种对“台湾身份”的追寻,是对工业化浪潮中逐渐消逝的本土记忆的珍视。这种对视觉元素的深度挖掘,让我感觉自己仿佛是跟着作者一起,重新“看见”了港台电影。这本书让我明白,一部好的电影,不仅仅是精彩的故事和精湛的表演,更是它如何巧妙地运用各种元素,触动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并引发对身份和文化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结尾,让我感到意犹未尽,仿佛刚刚才打开了一扇通往港台电影深处的大门。作者在总结部分,对港台电影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他认为,虽然面临着各种挑战,但港台电影的基因中,始终蕴含着一种勇于尝试、不断突破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了对新技术的运用、对新题材的挖掘、对新一代导演的扶持上。书中提到的一些近年的独立制作和新锐导演的作品,让我看到了港台电影未来的希望。作者强调,对于港台电影的未来,我们不应仅仅停留在怀旧的情绪中,而更应该关注它们如何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继续寻找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不一样的景观”。这种对未来的积极展望,让我对港台电影的发展充满了信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仅仅会看电影的观众,而是变成了一个能够带着批判性思维去理解电影、欣赏电影的“影迷”。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几年来读到的最令我兴奋的电影研究读物之一,它刷新了我对港台电影的认知,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回避港台电影中一些“边缘”或者“被忽视”的作品和创作主体。很多研究往往会集中在最知名的大导演和大制作上,但《不一样的景观》却花费了 considerable effort去探讨一些小型制作、独立电影,甚至是一些流派的演变。比如,书中对香港恐怖片、鬼片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这让我看到了香港电影类型化探索的广度和深度。我一直觉得香港的鬼片,除了惊吓,还有一种很独特的“人情味”和“社会关照”,比如那些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恐惧、贪婪和无奈的题材。这本书帮助我找到了这种“人情味”的根源,它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与香港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另外,作者对一些女性导演、女性叙事的关注,也让我看到了港台电影中更加多元的声音。我以前看港片,总觉得男性的力量比较突出,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商业类型片的缝隙中,女性导演如何用细腻的笔触,展现女性的情感世界和生存状态。这种对“不一样的景观”的挖掘,让这本书的视野显得尤为开阔和深刻。
评分读完《不一样的景观——港台电影研究》,我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香港和台湾电影的奇妙世界,以往那些熟悉的影像,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了全新的生命力。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七八十年代香港新浪潮的深入剖析。那些电影,比如徐克的《蝶变》、许鞍华的《疯劫》,我以前只是觉得它们“不一样”,但说不出具体哪里不一样。通过这本书,我才了解到,新浪潮不仅仅是技法的革新,更是时代精神的折射。作者详细地梳理了当时香港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比如中英谈判的背景,这种宏观层面的分析,让电影的出现显得如此自然,仿佛是那个时代必然会诞生的艺术品。书里对导演们个人风格的解读也十分到位,他们如何在既定的商业框架下,注入强烈的个人表达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这种“不妥协”的精神,读来让人热血沸腾。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一些经典电影,发现以前只是看个热闹,现在却能体会到更深层次的意涵。比如《阿飞正传》,我之前只觉得王家卫的镜头美学很特别,但这本书让我理解了,那种疏离感、迷茫感,是如何精准地捕捉到当时香港年轻人的身份焦虑和时代洪流中的个体无力感。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访谈资料和评论文章,使得论述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故事的趣味性。这本书让我对“港片”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们绝不仅仅是娱乐产品,更是承载着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和文化印记。
评分读《不一样的景观——港台电影研究》,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电影博物馆,每一件展品都经过作者精心挑选和阐释,充满了故事和智慧。书中对“地域性”与“普适性”的辩证关系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认为,港台电影最迷人的地方,恰恰在于它既有强烈的本土文化特色,又能够触动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内心。比如,台湾新电影中对家庭伦理、乡愁的描绘,虽然具有浓厚的台湾地域色彩,但其中所蕴含的亲情、离别、乡愁等情感,却是全人类共通的,因此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同样,香港电影中那些充满江湖义气的兄弟情、市井小民的奋斗故事,虽然根植于香港的社会现实,但其中所展现的坚持、乐观、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也能够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打动全球观众。作者认为,正是这种在地域性和普适性之间的微妙平衡,使得港台电影既能够保持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又能够在国际影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这种观点,让我对“文化输出”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而是如何在根植自身文化的同时,找到与世界对话的语言。
评分我一直对台湾电影,特别是侯孝贤和杨德昌的作品情有独钟,而《不一样的景观》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者对“台湾新电影”的解读,让我眼前一亮。以往读到的评论,多半是赞美其“写实主义”、“历史厚重感”,但这本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新电影背后的精神内核。比如,作者是如何将侯孝贤镜头下那种缓慢的、内敛的叙事方式,与台湾社会从农业转向工业、从戒严走向民主的转型过程联系起来的。书中对《悲情城市》的分析尤其精彩,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重现,更是对历史叙事方式的颠覆,以及对个人在宏大历史面前的渺小与无奈的描绘。我一直觉得侯导的电影有一种“不动声响”的力量,这本书帮我找到了这种力量的源头。再者,对于杨德昌导演的作品,作者没有停留在对“台北”这个空间的刻画,而是挖掘了其中对教育体制、都市生活节奏、人际关系异化等尖锐的社会批判。像《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我以前只是觉得它很长,节奏慢,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如何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年代台湾社会的复杂与压抑,以及青年一代的迷茫与失落。书中对于台湾电影在本土意识觉醒、身份认同建构方面的贡献,论述得也非常有说服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些看似朴素却蕴含深沉情感的台湾电影,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深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港台电影局限于单一的类型或时期进行梳理,而是展现了一种更为宏观和开放的视野。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香港电影的类型化与创新”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喜剧片、武侠片、警匪片,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类型是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不断演变、融合,并产生出许多“不一样的景观”。比如,书中对王家卫电影的美学风格,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讨论,而是将其置于香港经济起飞、文化多元碰撞的语境下进行解读,解释了那种疏离、暧昧、带有宿命感的情绪是如何产生的,以及这种风格如何影响了后来许多亚洲电影。另外,作者在分析香港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关系时,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认为香港电影的魅力恰恰在于它能够巧妙地在商业逻辑中融入艺术的思考,实现一种“雅俗共赏”的效果。我以前觉得很多香港电影很“接地气”,但又能在其中找到令人回味的细节,这本书帮助我理解了这种“接地气”背后隐藏的巧思。同时,书中对一些被忽略的、但同样具有艺术价值的导演和作品的挖掘,也让我看到了港台电影更为广阔的版图。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港台电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自我革新和碰撞中,塑造出独特而迷人的“景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