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昆曲

话昆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世铮,程曙鹏 整理 著
图书标签:
  • 昆曲
  • 戏曲
  • 传统文化
  • 戏曲艺术
  • 中国戏曲
  • 文化艺术
  • 表演艺术
  • 地方戏
  • 戏曲理论
  • 昆曲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碧海箫音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书店
ISBN:9787514918632
商品编码:2921259952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话昆曲

定价:98.00元

作者:张世铮,程曙鹏 整理

出版社:中国书店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14918632

字数:

页码:29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话昆曲》是的昆曲表演艺术家张世铮先生的亲笔力作。世铮先生历经舞台生涯65年,既坚持演出,又涉猎剧本创作和谱曲研究。作者在书中以“论理”“谈艺”“说事”“谢天地”几部分,将其65年来在台前幕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虑作了坦诚的论述和详细的记录。“论理”和“谈艺”主要是他对于昆曲文化的看法和对于昆曲艺术的心得,“说事”则记录了一百多个有趣的小故事。作者把这些很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留给昆曲的未来,是老艺术家的又一新贡献。

目录


序言
论理
论昆剧《十五贯》的成功与启示
论昆曲的继承与发展
昆剧向何处去
昆曲如何奋斗才有出路?
师资是昆剧抢救、继承的关键
昆曲必须姓“昆”
昆曲唱念咬字亟待规范统一
成功演出带来的思索

谈艺
谈昆曲各行当的表演特点
谈谈对“四功五法”的新认识
昆曲末行在“三脚撑”戏中的作用
三个同类人物的不同塑造
谈昆曲服装“宁穿破,不穿错”的重要性
谈“介白”这门学问
谈谈拍曲和读文
选好道具用好扇
整理、编导台版《狮吼记》的思考
传统昆曲与其他传统艺术的交融
说戏:《卖书纳姻》
说戏:《十五贯·判斩》
说戏:《十五贯·见都》
说戏:《十五贯·疑鼠》

说事
说说昆曲的故事
平凡的起点
拉大幕是学艺的好课堂
舞台就是床
不睡床上睡床下
不睡卧铺睡椅下
三人合吃一碗阳春面
澡堂会议决定了剧团的命运
家庭戏班与“世”字辈
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国风苏昆剧团
在剧团过个春节
进团后学员的零用钱

作者介绍


张世铮,昆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他1953年进浙江省昆剧团,是昆曲现代史上重要的一代“传”字辈老师的嫡传弟子。他65年来,不但长期坚持于舞台演出,而且也涉猎于剧本创作和谱曲研究,近年来则参与海内外的传承和讲学。张世铮先生是昆曲界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老行尊。

文摘


《话昆曲》:
  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千呼万唤,终于在新千年初春时节举办了。这标志着昆剧又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作为一名从艺四十多年的昆剧工作者,应该想些什么呢?做些什么呢?出于钟爱和责任感,我想对昆剧的现状和前途,谈一些看法。
  众所周知,昆剧在新中国建立前夕,已到了奄奄一息的境地。全中国仅存半个昆剧团体——国风苏昆剧团支撑着局面,好在还有一批昆剧“传”字辈艺术家,他们正处于青壮年时期,为后来昆剧的复苏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1956年演出的昆剧《十五贯》,使古老的昆剧艺术得以新生,全国由半个昆剧团迅速发展成七个昆剧表演团体,演职人员猛增至一千余人。在“传”字辈及各地昆剧老艺术家们的培养下,年轻一代迅速成长。可惜“十年浩劫”,导致昆剧又一次濒临绝境,全国所有昆剧团解散。粉碎“”,文艺得解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对昆剧十分重视,并且从多方面予以扶植,昆剧又一次复苏。
  为了振兴昆剧,成立了“全国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从中央到地方,举办全国性、地域性的大型昆剧活动,如:“江浙沪二省一市会演”“纪念昆剧传习所成立六十周年演出”“全国昆剧青年演员会演”等,通过观摩、交流,丰富了演出剧目,涌现出大量的艺术人才。有师资力量的昆剧团在上级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办起了昆剧学员班,培养出一批挑大梁的青年演员,其中有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艺术尖子……这一切,使得昆剧在20世纪80年代有过一度兴盛。然而,一方面由于昆剧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巨大变化,另一方面由于“”的负面效应积重难返,在90年代戏曲“不景气”的大气候中,昆剧仍然面临严峻的处境,昆剧的状况令人担忧。
  在我看来,目前阻碍昆剧再度发展的有“四大症结”,现概述如下:
  其一,创作力量薄弱。全国所有昆剧团,几乎没有专职编剧,音乐创作人员也少得可怜。不仅难以创作如《十五贯》《西园记》这样传世的剧目,而且影响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工作。
  其二,剧目贫乏萎缩。“传”字辈老师在舞台上能演出四五百出戏。到了我们这一代(50年代学演昆剧),因为“”少学了十年戏,能在舞台上演出的剧目多是二三百出。而在“”后培养的青年演员,所学和所演的昆剧传统戏,在观众中有影响的只有四五十出!周传瑛老师曾说过,昆剧“继承在舞台上,保存在群众中”。倘若昆剧演员一代不如一代,昆剧如何继承,如何发展?
  其三,在剧目选择和演出安排中存在误区。不少昆剧团只注重生行戏、旦行戏,忽略了其他行当,以致演出面越来越窄。而生、旦的戏也有限,这样下去,昆剧多姿多彩的特色将消失殆尽,荡然无存。按传瑛老师所说的各个行当和家门所必须会演的戏,如生行的“琴棋书画、风花雪月”“三醉、三访”,旦行的“衣西翡蝴,一门九娘”以及“三刺三杀”,净行的“七红八黑三和尚”,末行的“三法场、三扁担、三赋”,还有丑行的“五毒戏”等等,(注)如今尚在舞台上演出的昆剧演员,能把应工行当的看家戏演全的,恐怕一个都没有!
  ……

序言



《戏弄风月:江南才子的人生浮沉》 这是一本关于一段被时光掩埋的传奇故事。江南,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的摇篮,孕育了无数风流才子。故事的主人公,便是这样一位生于官宦世家,却胸怀奇才、痴迷艺术的青年——陆子衿。 陆子衿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尤对戏曲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与热爱。他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赏客,更渴望深入其中,体悟唱念做打背后的精妙,感受梨园生涯的悲欢离合。在那个时代,昆曲正值盛放,其婉转缠绵的唱腔、典雅细腻的身段,深深吸引着陆子衿。他常常流连于戏园,听名角演唱,观台下百态,沉醉于那“一唱三叹”的余韵之中。 然而,命运的齿轮并非总能随着个人的心愿转动。陆子衿的父亲,一位看重功名利禄的朝廷官员,对儿子沉迷戏曲的行为深恶痛绝,视之为“不务正业”。在父亲的严厉管教和家族的期望下,陆子衿不得不放下心爱的戏曲,走上科举之路。他曾试图在仕途上有所建树,然而,江南的风花雪月、戏台上的悲欢离合,早已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那些关于忠奸善恶、爱恨情仇的戏剧故事,反复在他脑海中回荡,影响着他对世事人情的理解,甚至在他为官之处,也常常能看到他对权谋和人心的洞察,却又带着一份戏曲般的超脱与荒诞。 在仕途上,陆子衿经历了官场的尔虞我诈,见证了人性的复杂多变。他曾有过短暂的意气风发,也曾遭遇过无妄之灾。在他最失意的时候,是那些曾经在戏园里听过的唱段,那些曾经看过的生旦净丑的表演,给予了他慰藉和力量。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他意识到,他真正追求的并非功名利禄,而是那份纯粹的艺术表达,以及在艺术中寻找的人生真谛。 本书将细致地描绘陆子衿在追求艺术道路上的挣扎与成长。他如何在外在压力下,依然守护着内心的热爱?他如何将戏曲中的情感与智慧,融入到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中?他又是如何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位才子的人生浮沉,展现出一种别样的风骨与情怀? 故事中,你将看到江南水乡的诗意画面,听到吴侬软语的婉转悠扬,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雅士的精致生活,以及隐藏在风雅之下的暗流涌动。你将跟随陆子衿的脚步,穿梭于官邸的森严与戏园的喧嚣之间,体会他内心的矛盾与坚持,他与家人、朋友、甚至他人生中出现的几位重要女性之间的情感纠葛。 《戏弄风月》并非一本单纯的戏曲评析,也不是枯燥的历史陈述。它是一曲人生悲歌,又是一首生命赞歌。它讲述的,是一位在时代洪流中,试图寻找自我,坚守初心的灵魂的故事。他用他独特的方式,“戏弄”着世间的风月,最终在艺术的殿堂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永恒。这本书,将带你走进一个鲜为人知却又令人动容的人生,让你在品味历史的同时,也能反思自我,感受生命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话昆曲》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戏曲的刻板印象。我曾以为戏曲就是咿咿呀呀的唱腔,扭扭捏捏的身段,枯燥乏味的故事情节。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昆曲的“诗意”与“哲学”。它不仅仅是表演,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对宇宙人生的感悟。书中对“程式”的解读,让我大为惊叹。那些看似僵化的程式,在艺术家手中,却能绽放出无限的生命力。它不是束缚,而是表达的载体,是提炼和升华情感的工具。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人说,昆曲是“唱”出来的诗,是“演”出来的画。书中关于“留白”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体现在表演上,也体现在音乐、唱词、乃至观众的想象力上。这种含蓄而隽永的美,是何等珍贵。我常常会联想到中国的水墨画,寥寥几笔,却能勾勒出万千气象。昆曲亦是如此。它不直白,不张扬,却能以一种极其深刻的方式,打动人心。

评分

《话昆曲》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大门。我一直觉得,我们的现代文明,在某种程度上,正在丢失一些宝贵的东西。而昆曲,恰恰是这些宝贵之物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书中对昆曲“雅致”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审美中“简”与“繁”的辩证统一。它既有繁复的程式,又有极致的简练;既有细腻的情感,又有宏大的气魄。这种矛盾而统一的美,恰恰是东方审美的独特魅力所在。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仪式感”的论述。昆曲的表演,本身就是一种极具仪式感的活动,它承载着历史,承载着文化,承载着对美的追求。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这种“慢”下来的艺术,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生活不应该只有效率和速度,更应该有诗意和沉淀。

评分

在翻开《话昆曲》这本书之前,我曾以为自己对昆曲的了解已经算得上是“略知一二”。毕竟,我曾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些片段,也偶尔在一些文化讲座中听到过它的名字,脑海里大概留存着“婉约”、“雅致”、“历史悠久”这些模糊的印象。然而,这本书犹如一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我认知世界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隐藏在繁复程式和悠扬唱腔背后的,一个宏大而细腻的艺术宇宙。它不仅仅是关于昆曲本身,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情感表达,一种对美的极致追求。我从未想过,那些古老的曲牌、唱词,竟能穿越时空,如此鲜活地触动现代人的心弦。作者的笔触,时而如涓涓细流,缓缓道来昆曲的起源与发展,让我们领略到它如何从民间走向宫廷,又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沉淀出独特的韵味。时而又如惊涛拍岸,深刻剖析昆曲的表演程式,那些看似繁复的动作,背后蕴含的是何等的情感张力与舞台智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身段”和“念白”的论述印象深刻,它们不再是枯燥的技法介绍,而是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让我们仿佛能亲眼见到演员如何用肢体去勾勒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何用声音去传递细腻的情感。读罢此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看”昆曲,而是开始“懂”昆曲,甚至开始“感受”昆曲。

评分

我必须承认,《话昆曲》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我之前总觉得,一些传统文化,是落后的,是过时的。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它们身上闪耀着的“智慧”和“光芒”。书中对昆曲“表演的哲学”的解读,让我大开眼界。那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人生智慧。它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情感的提炼,是人生的感悟。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昆曲能够流传至今,并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它触及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是永恒的价值。书中关于“对美的极致追求”的论述,更是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匠人精神”的魅力。那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评分

我之所以如此喜爱《话昆曲》,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昆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感受美”的书。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拆解了昆曲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并告诉我们,如何去欣赏它们。我之前总觉得,一些传统艺术,离我们太遥远,难以理解。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它们的“生命力”和“现代性”。它告诉我们,那些古老的艺术,并非陈旧的遗物,而是能够穿越时空,与我们产生共鸣的。书中关于“唱腔的流变”的分析,让我对昆曲的音乐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再是单一的旋律,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吸收、融合、创新的过程。这种“活态”的艺术,才更有生命力。我常常在想,如果我们的现代艺术,也能像昆曲一样,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那该是多么美好的景象。

评分

《话昆曲》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传递的“一种韵味”。那是一种难以用言语形容的美,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它藏在婉转的唱腔里,藏在细腻的身段里,藏在悠扬的丝竹声里。我曾经以为,昆曲是遥不可及的,是属于过去时代的。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它的“生命力”和“现代性”。它告诉我们,那些古老的艺术,并非陈旧的遗物,而是能够穿越时空,与我们产生共鸣的。书中对“情感的深度”的挖掘,让我对昆曲的表演有了新的认识。它不是简单地复述故事,而是通过对情感的极致提炼和表达,来触动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开始理解,为什么那些古老的故事,至今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因为它们触及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是永恒的主题。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沉浸感”。一旦翻开,就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空维度。作者的文字,有种魔力,能够将抽象的艺术形式,变得鲜活生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昆曲“韵味”的描绘。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它藏在婉转的唱腔里,藏在细腻的身段里,藏在悠扬的丝竹声里。我开始尝试去“听”懂昆曲,去“看”懂昆曲。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去感受,去体会。书中关于“情感的浓度”的分析,让我对昆曲的表演有了新的认识。它不是简单地复述故事,而是通过对情感的极致提炼和表达,来触动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开始理解,为什么那些古老的故事,至今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因为它们触及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是永恒的主题。

评分

阅读《话昆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具仪式感的体验。它不像我平时随手翻阅的那些快餐式读物,它需要你沉下心来,慢慢品味。我喜欢它在文字间流露出的那种宁静而致远的氛围,仿佛能听到古老乐器在耳边轻轻回响,看到演员们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的身影。书中对昆曲历史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形式如何在时代变迁中生存、发展,甚至涅槃。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陈述,更是对文化生命力的深刻解读。我开始思考,是什么样的土壤,孕育了如此璀璨的艺术?又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它得以在风雨飘摇中屹立不倒?书中的一些篇章,让我对昆曲的“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精神的延续。那些老艺术家们的执着与坚守,那些年轻一代的探索与创新,都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时代与艺术”之间关系的思考,它提醒我们,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脱离其所处的时代而存在,但真正伟大的艺术,却又能够超越时代,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与价值。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对昆曲艺术本身的认识。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处的精髓。我总觉得,我们现代人似乎越来越难以理解那些古老的审美,那些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而《话昆曲》就像一座桥梁,它用现代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我们引向那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古代世界。书中对“情”的探讨,让我尤为着迷。昆曲之所以动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洞察和极致表达。从儿女情长的缠绵悱顾,到家国情怀的悲愤激昂,再到人生无常的感叹叹息,昆曲将这些复杂的情绪,通过唱腔、身段、音乐,以一种极其精炼却又饱含深情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历代文人墨客如此钟情于它,为什么它能成为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它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体现,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书中那些关于“意境”的论述,更是让我醍醐灌顶。昆曲的美,往往藏在“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之中,需要观众用心去体会,去感悟。这种含蓄的美,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留白”的智慧的体现。我常常在想,如果我们能够将这种“留白”的智慧,融入到我们现代的生活和交流中,是否会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深度?

评分

可以说,《话昆曲》这本书,是一场意外的惊喜,也是一次深刻的启迪。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关于戏曲的科普读物,却没想到,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生命”的哲学书。书中对“人生况味”的描绘,让我尤为感动。昆曲所演绎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人生的悲欢离合,是世事的无常变迁。它用一种极其艺术化的方式,将这些深刻的人生体验,呈现在我们面前。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人说,看昆曲,就是在看人生。那些婉转的唱腔,那些细腻的身段,都饱含着对生命最深沉的理解和感悟。书中关于“意境的营造”的论述,更是让我看到了艺术的伟大之处。它不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让你自己去体会,去感受,去领悟。这种“留白”的艺术,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迷人的部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