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 :598.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8年04月
开本 16
作者 无
装帧 圆脊精装
页数 1173
字数 1500000
ISBN编码 9787030570871
本书是《10000个科学难题》中的一卷,也是相对独立的专业书。书中介绍了海洋科学领域各个学科的重要科学难题,包含了国内外*新科学进展及学科前沿内容,对于了解海洋科学的未解之谜、启发学者的创新性探索,开启未来的研究方向有重要价值。全书内容新颖,撰写深入浅出,充分考虑了非本专业的人员能够读懂,有利于获取学科交叉的知识,适合于科研人员、研究生、大学生学习使用,也适合有兴趣的高中生选读。
《10000个科学难题》序
序
前言
物理海洋学
海洋拉格朗日拟序结构 詹海刚 黄高龙 (3)
能否构建统一的方程组来描述海洋多运动形态及其相互作用? 王如云 戴德君 (8)
天文引潮力的长期变率对海洋混合强度及地球气候系统的影响 彭世球 陈淑敏 (11)
潮龄的产生机理 方国洪 徐晓庆 魏泽勋 (14)
风生环流与热盐环流有何联系? 林霄沛 杨俊 吴宝兰 (18)
深海热盐翻转环流的时间尺度由什么决定? 谢强 (21)
深渊环流是深海热盐环流的一部分吗? 谢强 (25)
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大洋热盐环流绕地球流动? 管玉平 (29)
深海环流的高频变化及机理 王桂华 (32)
海洋盐度在全球水循环中的作用 王鑫 (35)
海底热液喷发诱导的海水混合 董昌明 高晓倩 (39)
海洋涡旋在潜沉与浮露过程中的作用 许丽晓 刘秦玉 (43)
内孤立波形成机制与预测 黄晓冬 (46)
海洋中尺度涡旋与内孤立波的相互作用 谢皆烁 蔡树群 (50)
海洋中小尺度过程及其能量串级机制与效应 刘志宇 林宏阳 (54)
什么因素控制地中海涡的旋转和移动? 赵进平 (58)
海洋次中尺度过程对大尺度过程的反馈及参数化 彭世球 钱钰坤 (62)
海浪如何影响海气通量? 赵栋梁 (65)
白冠破碎所耗散的海浪能量去哪儿了? 管长龙 (70)
吕宋深水溢流的季节信号来源 兰健 (72)
浅海水体如何从夏季高度层化转变为冬季充分混合? 杨作升 (76)
裂流的触发机制及其精确预报 李志强 (80)
台风过程中,上层海洋如何响应? 张书文 (84)
热压效应对深对流的贡献究竟有多大? 赵进平 (87)
印度洋东部赤道上升流的来源和气候效应 陈更新 王东晓 (90)
混合层动力学问题 李国敬 王东晓 (94)
海洋气象学
海气界面间的淡水通量强迫和海洋生物引发的加热效应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调制影响 张荣华 高川 任宏利 (101)
海洋动力反馈过程和热带不稳定波对ENSO发生发展的影响机理 任宏利 张荣华 (106)
ENSO多样性的机理和预测问题 王鑫 李春 (112)
如何构造ENSO集合预报的非线性海气耦合初始扰动? 段晚锁 霍振华 (117)
ENSO事件发生“春季预报障碍”现象的原因和机理 穆穆 段晚锁 徐辉 (122)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的目标观测及其在提高ENSO和IOD预报技巧中的作用 穆穆 段晚锁 陈大可 于卫东 (126)
热带太平洋暖池–冷舌系统如何和在多大程度上响应及影响不同尺度气候变异?王凡 李元龙 刘传玉 (131)
海气相互作用对MJO形成和传播的影响 Tim Li (137)
导致印度洋偶极子冬季预报障碍的原因是什么? 冯蓉 唐佑民 (140)
印度洋偶极子的动力学机制和预测 郑小童 李根 (144)
印度洋–西太平洋的区域电容器效应 杜岩 胡开明 (148)
大气瞬变涡旋反馈在中纬度海洋影响大气异常中的作用 房佳蓓 (152)
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如何影响北大西洋涛动? 宋洁 (156)
湾流和黑潮延伸体地区的海温异常对北半球阻塞的影响 罗德海 (160)
北极海冰的快速融化如何影响中纬度天气气候的异常变化? 黄菲 王砚硕 (165)
冬季北极增暖对中纬度大气环流及欧亚极寒天气的影响 姚遥 宫婷婷 (170)
海洋热力强迫与中高纬大气环流持续异常:风暴轴和大气河的作用 任雪娟 (174)
海温增暖对台风生成频数和强度的影响 李永平 雷小途 (177)
台风群发的成因 占瑞芬 汤杰 雷小途 (180)
台风海气界面过程和物理机制 端义宏 李青青 (184)
近岸海–陆–气相互作用对登陆台风风雨的影响机制 端义宏 李青青 (188)
为什么地球上平均每年出现大约80多个热带气旋? 吴立广 (192)
海表面温度锋对海洋大气边界层的强迫机理 张苏平 (196)
黄东海海洋大气边界层对海洋性低云/海雾的影响及反馈作用 张苏平 (199)
影响海上亚微米气溶胶生成的关键海洋和大气过程 盛立芳 周杨 (203)
陆源气溶胶传输与沉降对海气交换的影响 王文彩 周杨 (207)
亚洲大气污染物向海洋输送对太平洋气候的影响 胡敏 李梦仁 (210)
海洋化学
为什么一些边缘海向大气释放CO2 而另一些吸收大气CO2? 戴民汉 曹知勉 (217)
低分子量有机酸类物质如何影响近海二氧化碳体系? 丁海兵 (221)
为什么大洋深层溶解有机碳的浓度较恒定且具有相近的稳定碳同位素值? 王旭晨 (225)
为什么在过饱和的海洋浅层碳酸钙会溶解? 曹知勉 戴民汉 (230)
海洋中的氮收支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辛宇 刘素美 (235)
海洋氧化亚氮分布规律与控制机制是什么? 万显会 高树基 (241)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试图在其中寻找一些关于深海热液喷口的最新生物化学研究进展。坦白讲,这本书的广度无疑是惊人的,它涉及了从古海洋学到潮汐动力学的方方面面,那种试图囊括“所有”科学难题的气魄令人肃然起敬。但这种极端的广度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深度。在某些我相对熟悉的领域,比如特定物种的生态适应机制,我发现它提供的论述往往停留在“是什么”和“有哪些挑战”,而非深入到“为什么”和“如何解决”的层面。它更像是一个高屋建瓴的“问题清单”,而非一个详尽的“解决方案指南”。例如,当我试图寻找关于特定极端微生物群落能量代谢途径的详细分析时,我得到的更多是一个关于“我们尚未完全理解这些生命形式的能量获取机制”的论述。这固然是科学的真实写照——承认未知,但对于一个渴望获得具体知识突破的读者来说,不免略感意犹未足。它更像是一份等待后人去填补空白的史诗级蓝图,而非一份现成的知识宝库。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呈现出一种极其克制和客观的学术腔调。每一个论断的背后似乎都站着一打参考文献的影子,语调平稳,没有太多煽动性或文学性的描述。这种风格对于需要进行严肃学术研究的人士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加分项,因为它避免了科普作品中常见的夸大其词或情感渲染,保持了科学的纯净性。但反过来看,对于那些仅仅希望通过轻松阅读来激发对海洋世界好奇心的普通爱好者,这种全篇贯彻的“正襟危坐”可能会构成一道无形的门槛。我甚至觉得,即便是“难题”本身,也应该被包装得更具吸引力一些。比如,在描述“深海生物对高压环境的分子适应性”时,如果能穿插哪怕一小段关于实验室内如何模拟这种极端环境的生动细节,或者引用一个有趣的实验场景,都会大大提升阅读的沉浸感。现在读下来,更像是在阅读一份详尽的、已经结案的科研项目综述,而非一本激发探索欲的“难题之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的色彩搭配既有深海的神秘感,又不失现代科学的严谨。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握在手里沉甸甸的,立刻就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普通的科普读物,而是经过精心打磨的知识结晶。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字体选择清晰易读,排版布局疏密有致,即便是面对如此庞大的“一万个难题”,视觉上也不会造成压迫感。初翻阅时,那些密集的标题和章节划分,仿佛一下子打开了一个知识的迷宫,引人不禁想深入探索一番。不过,说实话,当我真正翻开第一章,试图寻找某个具体的知识点时,那种试图快速定位的冲动常常被那些极具思辨性的引言和结构打断。这本书的叙事逻辑显然不是那种传统的“问答式”科普,它更像是一部宏大的海洋百科全书的目录,将世界海洋的复杂性以一种近乎结构图谱的方式呈现出来,对于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现代读者来说,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然而,一旦沉下心来,你会发现这种结构安排的精妙之处,它引导着你从一个宏观的领域逐步深入到微观的挑战,体现了编委会在构建知识体系时的深厚功力。
评分我尝试将这本书作为我大一海洋导论课程的辅助参考资料,希望学生们能从中了解学科的边界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从这个角度评估,它的价值在于构建了一个全面的知识地图,让学生们清晰地看到,我们目前掌握的知识体系与“完全理解”海洋之间还存在着多大的鸿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谦逊态度非常有益。但是,我也发现它在结构上存在一定的“时间错位感”。书中所罗列的许多经典难题,比如大洋环流的完整热盐驱动机制、海洋碳循环的长期反馈机制等,虽然依然是核心问题,但它们往往是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焦点。如今的青年科学家们在面对“一万个难题”时,可能更关心的是人工智能在声呐数据中的应用障碍、微塑料在食物网中的生物累积效应等更具当下性或未来感的议题。因此,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更偏向于对“经典科学壁垒”的系统性梳理,而非对“未来十年海洋科学突破口”的精准预测,使得它在指导当前本科生研究兴趣培养方面,略显沉稳有余,新潮不足。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海洋模型爱好者,我关注的焦点通常集中在数值模拟和数据驱动的预测方面。我期望能从这样一部“科学难题集”中,挖掘出关于复杂海洋系统(如厄尔尼诺现象的长期预测模型局限性)的理论瓶颈。这本书在描述这些挑战时,用词非常精准,那些关于非线性动力学、混沌理论在海洋环流预测中的应用障碍等描述,显得相当专业和到位。然而,我发现书中对于“工具和方法论”层面的讨论似乎有些保守。它清晰地指出了现存模型的不足,比如网格分辨率的限制、初始条件敏感性等传统难题,但对于近年来新兴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在海洋数据同化与预测中展现出的潜力,提及得相对较少,或者说,是以一种审慎的、甚至略带怀疑的口吻带过。这或许反映了编委会在“科学出版社”这一官方背景下的严谨态度,但也使得这本书在面对技术迭代飞快的现代海洋科学前沿时,显得稍稍有些滞后,少了一点“破局者”的锐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