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卫星通信工程实践的经验和成果,重点介绍了卫星通信相关概念、原理等内容,具备理论性和学术性;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当前世界通信卫星的主要发展现状,也介绍了我国卫星通信系统和单项技术方面已取得的一些重要成果,具有知识性和全面性;同时提出通信卫星技术的发展趋势,具备必要的指导性和启发性,并具有相应的技术深度。本书主要面向通信卫星工程设计人员,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学习材料或参考资料。本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宇航相关专业学生的教学参考书,还可供从事宇航工程、航天器总体设计及有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参考。 编者:张洪太//王敏//崔万照|总主编:叶培建 著作 张洪太,研究员,靠前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院士,“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央军委科技委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宇航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空间法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长期从事空间飞行器及其有效载荷的研制与项目管理工作,指导论证实施的各类项目涉及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等重大航天工程。获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重量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2项。翻开这本关于“信息高速公路”的著作,首先被那种扑面而来的扎实感所震撼。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得仿佛一张精密的电路图,从基础的电磁波理论到复杂的系统架构,每一步都衔接得天衣无缝。我尤其欣赏它在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之间的拿捏。不像某些教材那样,只停留在公式的堆砌,这本书花了大量篇幅去剖析那些决定系统成败的关键技术节点,比如高增益天线的设计权衡、星间链路的抗干扰策略,以及地面站的精密跟踪算法。对于一个渴望深入理解“卫星”二是如何连接“通信”的工程师来说,这种详实的解析无异于雪中送炭。它没有回避那些晦涩难懂的数学推导,而是将它们置于实际应用的背景下进行讲解,让原本枯燥的理论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仿佛能亲手触摸到那些在太空中嗡嗡作响的设备。读完某一章节后,我忍不住合上书本,脑海中已经构建出了一幅完整的中高轨道通信网络的动态模型,体会到了信号穿越数万公里时所经历的挑战与奇迹。这本书绝非泛泛而谈,它更像是一位资深专家坐在你身边,耐心而又毫不保留地传授数十年的经验与教训,让你在最短时间内建立起一个坚不可摧的知识体系框架。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要求读者必须对信息论和基础的射频工程理论有一定的基础,否则在阅读中后期可能会感到吃力。然而,一旦你跟上了作者的思路,你会发现之前所有零散的知识点都开始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洪流。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一点是,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关于“时延”与“可靠性”的辩证关系思考框架。在传统通信中,我们追求低时延,但在深空通信中,极高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有时需要以牺牲一定的时延为代价。作者巧妙地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这种权衡在不同任务目标下的具体体现。它没有提供一个“万能药方”,而是提供了一套“决策工具集”,让你能根据实际任务的需求,在复杂的工程约束条件下,找到最优的平衡点。这本书真正培养的,不是一个机械的执行者,而是一个能够进行复杂系统级思考的架构师。
评分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此书的体验,那便是“精妙的解构主义”。它以一种极其细致入微的视角,将一个看似整体的“卫星通信系统”,拆解成了无数个可以独立分析和优化的模块。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涉及频谱效率和抗干扰能力的部分时,采用了极为严谨的分析方法,引用了大量的仿真结果和实际测试数据作为支撑,使得结论的说服力达到了极高水平。比如,它对多址接入技术(如FDMA, TDMA, CDMA的演进)的分析,不仅阐述了原理,更重点探讨了在实际复杂的信道环境下,如何通过波束赋形和功率分配实现资源的动态优化,避免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这本书成为了一本极具“可操作性”的参考书。对于我这种需要将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为工程实践的人来说,书中提供的那些关于系统裕度计算、故障诊断流程的描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标准作业程序,完全可以作为我们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参考指南。
评分这套书(或者说这本厚重的作品)给人的感觉非常“沉稳”,它似乎从不急于去追逐那些时髦的概念,而是将所有的笔墨聚焦于那些经过时间检验、构成了现代通信基石的核心技术。它没有过多渲染那些炫酷的物联网应用场景,而是耐心地解释了为什么高轨卫星的信号会衰减,以及工程师们是如何利用先进的编码增益和信道编码技术来“抢救”信号质量。阅读过程中,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新技术时所持的审慎态度。比如,在讨论星链等低轨星座的挑战时,作者没有盲目乐观,而是非常清醒地指出了诸如地面控制难度、轨道维持成本以及近地面空间碎片管理等一系列严峻的工程难题,这种对“已知风险”的清晰标记,对于任何参与到相关项目的人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警示。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搭建系统,更是如何负责任地预见和规避风险,展现出一种成熟的工程伦理观。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更多是来自于它对宏大叙事的把握能力。它不仅仅是在描述“技术”本身,更是在描绘一个“时代背景”下,人类如何利用工程智慧去征服物理限制的史诗。我常常在阅读时产生一种强烈的画面感,仿佛置身于那个决策室中,看着那些工程师们为了解决地球同步轨道资源稀缺、带宽受限等一系列“硬骨头”问题而绞尽脑汁。书里对不同体制卫星(如静止轨道、中圆轨道星座)的优劣势对比分析,不是简单的罗列参数,而是深入到了运营成本、覆盖范围、延迟控制等商业和战略层面。特别是对未来几代通信卫星的发展趋势预测,书中展现出的前瞻性和洞察力,令人印象深刻。它让你明白,每一次技术的迭代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修正,以及对未来几十年通信需求变化的精准预判。这已经超越了一本技术手册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利用科技拓展生存疆域的“工程哲学”著作,读来令人心潮澎湃,感受到一股强大的科技自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