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从航天器(以前通称为卫星)的系统工程出发,按照功能分类,介绍天线的工作原理、设计、测试、试验方法,绝大部分题材取之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所研制的航天器,对靠前上兴起的新技术也进行了展望,很后给出了各类航天器天线系统的典型设计案例。本书可供无线电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大学生从事航天器天线研发、生产、测试、试验等工作参考,也可作为高校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用书。 尤睿 等 著;叶培建 丛书主编 尤睿,研究员,毕业于东南大学,空间射频领域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卫星)型号副总指挥,曾任天线设计师,气象卫星、通信卫星与遥感卫星天线主任设计师,天线与通信研究室主任,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科技委副主任,航天科技集团专业组成员。获航天部科技进步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23篇。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现代且具有前瞻性。它没有固步自封于已有的成熟技术,而是花了相当篇幅来探讨未来航天天线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高通量卫星和深空探测领域面临的全新挑战。《航天器天线工程设计技术》中关于“柔性天线展开机构的可靠性分析”和“星间激光通信天线与射频天线的共存性设计”的讨论,极具启发性。作者对这些新兴技术路径的分析,既保持了严谨的工程论证,又充满了对技术突破的乐观态度。例如,书中对智能蒙皮天线阵列的未来潜力评估,不仅仅是展示了其理论上的优势,更结合了当前微机电系统(MEMS)在航天可靠性方面的瓶颈进行了深入剖析,使得讨论的深度远远超越了普通的技术综述。它像是一份未来行业的路线图,引导着我们去思考在下一代航天任务中,天线系统应该如何演进,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现阶段的需求。
评分我是一个对细节有强迫症的读者,而《航天器天线工程设计技术》在处理材料选择和制造工艺这块的详尽程度,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没有仅仅停留在“使用低介电常数材料”这样的泛泛之谈,而是细致地比较了特定温度区间下,几种主流复合材料(比如特定的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和特种陶瓷基板)在微波损耗角正切、热膨胀系数上的具体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直接影响到毫米波频段天线的稳定性和波束精度。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集成化设计中的“工艺窗口”进行了专门的探讨,例如,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如何通过选择特定的焊接或粘接工艺,来避免应力集中区对精密涂层造成微裂纹,进而影响到天线表面的电磁性能。这种将材料科学、结构力学与电磁学设计无缝衔接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作者对现代航天器制造流程的深刻理解。读完后,我才明白,天线设计远不止于电磁仿真,它是一门综合了物理、化学和制造艺术的尖端学科。
评分这本《航天器天线工程设计技术》真是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虽然我不是科班出身的工程师,但对航天事业那种骨子里的热爱,让我忍不住找来这本专业书啃。它并没有过多纠缠那些晦涩难懂的电磁场理论基础,而是直接切入了航天器天线设计最核心、最实用的环节。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复杂问题时那种抽丝剥茧的清晰逻辑。比如,书中详细剖析了不同轨道环境下,天线阵列的波束指向性如何受到空间热变形和振动耦合的影响。特别是关于主动扫掠天线在轨实时修正算法那一部分,那种将理论分析与工程实现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非常能激发读者的思考。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是什么”的教科书,而是深入到“为什么会这样”和“该怎么解决”的实战手册。即便是对我这样的跨领域学习者来说,阅读过程也充满了“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尤其在理解了小型化、高增益这些相互制约的设计目标是如何在工程上达成妥协和优化的后,对航天设备的精妙之处有了更深层次的敬佩。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系统需求定义到具体结构实现,每一步都标注了关键的性能指标和测试方法,对于想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评分阅读《航天器天线工程设计技术》的过程,其实是一次对“工程思维”的再教育。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注重系统性思维的培养。它清晰地阐释了天线设计如何在航天器总体设计链条中定位自身,以及它如何反过来制约和影响到卫星的姿态控制、热控系统乃至有效载荷布局。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容错性设计”和“在轨可重构性”的论述。作者通过多个情景模拟,展示了当前设计的冗余度是如何权衡成本、重量与任务成功率的。这不再是单纯的技术规范罗列,而是一套完整的决策框架。比如,在讨论应急通信模式设计时,书中不仅给出了备用波束的参数,更重要的是阐述了备份方案启动的决策流程和时间预算,这种对全任务周期的考虑,是初级工程师往往容易忽略的关键点。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它不仅是设计人员的案头工具,更是项目管理人员理解技术瓶颈、进行风险评估时的重要参考资料。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种工程技术书籍会非常枯燥,充斥着大量的公式推导和参数表格,但《航天器天线工程设计技术》的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预期。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它非常注重“案例教学”与“经验总结”。作者似乎是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踩坑”经验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节专门讨论了馈源与反射面之间的耦合损耗优化,描述了如何通过精细调整边缘效应来提升天线整体的辐射效率,这点在很多通用的电磁学教材中往往是一笔带过。这里,作者不仅给出了具体的工程指标限制,还展示了软件仿真与地面测试数据不一致时,工程师们应该如何根据实际工况(比如环境温度、真空度影响)去反推设计缺陷所在。这种高度的工程化视角,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理论书籍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位资深总师在给你做一对一的辅导,让你在面对实际项目时,能够提前预判风险,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对于有一定基础,希望向项目负责人迈进的工程师而言,这本书的价值无法估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