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大小凉山
定价:49.9元
作者:《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著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10082047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首套规模达到数百分册的地理科普丛书,范围无缝覆盖中国全境。打破传统认识上的行政区划的界线,依据大、小凉山山地地貌和彝族聚居地域,划分本书区域范围。
呈现八百里凉山群山争峙,山原平坦,江河深切割的“山高气寒”特点。
展示族群纯粹,文明模式自成一格的彝族“精神家园”。
揭秘泸沽湖畔、中国仅存的母系社会族群——摩梭人的独特风俗。
形式新颖,文字精简而通俗,图片真实而精彩,这两者的交互使科普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内容提要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创新地把中国全境按山川形胜划分出数百个地理单元,并力求融“百科全书词典”的简洁准确,与“有图通俗读物”的生动有趣为一体,通过大量图片和词条之间的互相诠释,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单元。《大小凉山》即围绕大、小凉山山地地貌和彝族聚居地域而展开,该地处在横断山脉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跨越四川、云南省界,涵盖乐山、凉山、攀枝花、丽江等地。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八大山脉依次展开,三大干流纵深切割;山原、二半山、和坝子构成主要地貌,湖泊与冰川海子错落镶嵌;更有石芽、溶洞、伏流等岩溶地貌发育。除此之外,本书还展示了大小凉山的各种精彩之处:9种气候类型、23种土壤类型交叠并存的“百科植物园”;地球上纬度低的大熊猫天然栖息地;中国颗通信卫星的发射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近百矿种富集一地,被称为“中国的乌拉尔”;族群纯粹,文明模式自成一格的彝族“精神家园”……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人—地关系的中国式表述。基于这一认知,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尝试以地理学为基础,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对中国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共处的历史和现状以全方位视野实现一次全面系统、浅显易懂的表述。学术界在相关学科领域的深厚积累,为实现这种尝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丛书力图将这些成果梳理成篇,并以读者所乐见的形式呈现,借以充实地理科普读物品种,实现知识的“常识化”这一目标。
为强化本丛书作为科普读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区域的相对完整和内在联系,本丛书根据中国的山川形胜,划出数百个地理单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诸岛”“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单元拼合衔接,即覆盖中国全境。以这些独立地理单元为单位,将其内容集结成册,即是本丛书的构成主体。除此之外,为了更全面、更立体地展示中国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单元分册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另外两种类型的分册:其一以同类型地理事物为集结对象,如《绿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为叙述对象,如《长江》《长城》《北纬30度》等。以上三种类型的图书共同构成了本丛书的内容,读者可依据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视野幅宽,自由选读其中部分分册或者丛书。
本丛书的每一分册,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单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质、地貌、气候、资源、多样性物种等,以及在此间展开的人类活动——经济、历史、文化等多元内容为叙述的核心。为方便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系统而有效地获取信息,各分册的内容不做严格、细致的分类,而只依词条间的相关程度大致集结,简单分编,使整体内容得以保持有机联系,直观呈现。因此,通常情况下,每分册由4部分内容组成:部分为自然地理,涉及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气候、物种、生态等相关的内容;第二部分为经济地理,容纳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物产等相关的内容;第三部分为历史地理,主要为与人类活动历史相关的内容;第四部分为文化地理,收录民俗、宗教、文娱活动等与区域文化相关的内容。
本丛书不是学术著作,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书,但为了容纳尽量多的知识,本丛书的编纂仍采用了类似工具书的体例,并力图将其打造成为兼具通俗读物之生动有趣与知识词典之简洁准确的科普读本——各分册所涉及的广阔知识面被浓缩为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纷繁的信息被梳理为明晰的词条,并配以大量的视觉元素(照片、示意图、图表等)。这样一来,各分册内容合则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分则为一个个简明、有趣的知识点(词条),这种局部独立、图文交互的体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或跳跃式阅读,给予读者大程度的阅读自由。
总而言之,本丛书希望通过对“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让读者对自身所栖居的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读者倘能因此而见微知著,提升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认知,进而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则更是编者所乐见的。
受限于图书的篇幅与体量,也基于简明、方便阅读等考虑,以下诸项敬请读者留意:
1. 本着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则,本丛书以决定性、典型性、特殊性为词条收录标准,以概括分册涉及的知识精华为主旨。
2. 词条(包括民族、风俗等在内)释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观态度。
3. 本丛书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万矢量地形要素数据(DLG)为基础绘制相关示意图,并依据丛书内容的需要进行标示、标注等处理,或因应实际需要进行缩放使用。相关示意图均不作为权属争议依据。
4. 本丛书所涉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市(地区、自治州、盟)、县(区、市、自治县、旗、自治旗)等行政区划的标准名称,均统一标注于各分册的“区域地貌示意图”中。此外,非特殊情况,正文中不再以具体行政区划单位的全称表述(如“北京市朝阳区”,正文中简称为“北京朝阳”)。
5.历史文献资料中的专有名词及计量单位等,本丛书均直接引用。
这套陆续出版的科普丛书得到不同学科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丛书的编、撰、审诸环节中,大量摄影师及绘图工作者承担了丛书图片的拍摄和绘制工作,众多学术单位为丛书提供了资料及数据支持,共同为丛书的顺利出版做出了切实的贡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囿于水平之限,丛书中挂一漏万的情况在所难免,亟待读者的批评与指正,并欢迎读者提供建议、线索或来稿。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在描绘地理风貌的同时,并未忽略其上孕育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大小凉山不仅仅是山川河流的集合,更是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宝地。书中关于当地民族的服饰、习俗、节日庆典的介绍,让我得以窥见一个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世界。那些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不仅仅是简单的衣物,更是民族历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而那些充满仪式感的节日庆典,则展现了当地人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当地传统手工艺的描述,那些世代传承的技艺,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也承载着浓厚的乡土情怀。它让我意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是如此深远,同一个地理区域,在不同的民族手中,会绽放出如此绚丽多彩的文化之花。读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体会着他们与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这是一种超越地理知识本身的深刻体验。
评分从一个读者的角度,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信息密度和知识的系统性。它就像一个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亮点。我最喜欢书中提供的那些精美的插图和翔实的图表,它们将抽象的地理概念形象化,让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那些详细的地图,不仅仅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更是我了解这片土地的窗口,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山脉的走向、河流的脉络以及城镇的分布。书中对于历史地理变迁的梳理,也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理解,了解到许多地名的由来和历史故事。它不是一本简单堆砌事实的书,而是通过逻辑严谨的叙述,将大小凉山地区的地理、人文、经济、生态等各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了一幅完整而丰富的画卷。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大众的可读性,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地理百科全书。
评分一直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地理人文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名字里带着“凉山”的地方,总能勾起我无限的遐想。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踏上了一段未知的旅程。首先吸引我的,是那些壮丽的山川地貌。书中细致描绘了大小凉山的地形地貌,从巍峨的山峰到幽深的峡谷,从奔腾的河流到宁静的湖泊,每一处景致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地质演变的章节,它让我明白了这些雄伟山峦是如何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塑造而成,这种宏大的尺度感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对于那些我未曾涉足的区域,书中提供的详尽地图和地理坐标,更是为我规划未来的旅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山脉的形成、气候的垂直分布以及河流的源头和流向的描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都是理解一个地区地理格局的关键要素。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地理知识的书,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地理故事集,每一个地名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历史,每一个地貌都诉说着一个传说。
评分作为一名地理爱好者,我对书中关于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分析尤为着迷。大小凉山区域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对当地的动植物生长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海拔、不同坡向的气候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造就了多样化的植被类型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我对手书中关于特有物种的介绍感到非常惊喜,了解到许多只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珍稀动植物,这让我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对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分析也十分透彻,从微生物到大型哺乳动物,每一个环节都在这个精妙的生态网络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读到关于当地森林覆盖率、水资源分布以及土壤类型的描述时,我不仅对这些科学数据感到好奇,更思考着这些自然要素如何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它让我明白,理解一个地区的地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山川河流的表面,更要深入探究其内在的生态逻辑和生物相互关系。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惊喜的部分,在于它对大小凉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解读。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自然资源的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自然条件是如何影响当地的产业发展、交通格局以及城镇化进程。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如何利用当地独特的地理优势发展旅游业的部分,这让我看到了一种将自然之美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可行路径。书中对于矿产资源、水力资源以及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的介绍,也让我对当地的经济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它也客观地指出了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环境挑战和可持续发展的难题,这使得全书的分析更加立体和具有前瞻性。它不是一本“歌颂”的读物,而是以一种严谨的态度,剖析了地理因素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复杂联系,让我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这个地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