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编辑推荐 台湾诚品书店人文类畅销榜图书!台湾教养作家SUPER妈彭菊仙*新作品!
前言 让男孩好好地“玩”,
生活与社交
培养新好男孩
妈妈是*佳推手
妈妈的柔性教养思维,是帮助男孩提升生活软实力的*佳推手。
对于男孩在生活自理和人际交往两方面的弱势,妈妈可以发挥两性互补的辅助效果,让男孩成为理性与感性完美平衡的适生存者
为什么男孩总是会心不在焉、漏看题目、抄错数字
克服粗心大意,先从规律的生活做起
小学男生的大脑,理解力胜于谨慎度、玩心重于耐性,面对密密麻麻的作业考题和生活细节,往往无法淡定以对。
放慢生活节奏、保持作息规律,不要过度给予学习上的负担,当他们感受到时间的余裕和自处的能力,才会安心、专心把事做好。
台上的稳健台风,一到考试就变成急惊风
记得小学毕业前,我们家翔翔的老师为他写了一个贴切的脚注:“你是个永远活在舞台上的孩子!”但这只是上半句评语,而下半句,老师是在见到我时才半开玩笑地说的:“下了舞台,脑袋常常就堵起来了!”
确实,翔翔在台上的熠熠光彩,让我也成了他的粉丝。记得有一次聚餐,在座有十多位欧洲来的朋友,翔翔自告奋勇上台表演魔术。这对他来说轻而易举。然而令我瞠目结舌的是,翔翔竟能从容镇定地一句中文、外加一句英文翔实解说,他稳健的台风,赢得了所有在场的中外长辈们热烈的掌声!不是以英文作为主要语言的欧洲朋友还问我:“台湾的孩子都是这样的吗?”
但是,台上头脑清晰、稳扎稳打的他,一下台就像为自己施了魔法般,变成了一个急性子!每每写作业或考试,都宛如猛烈加速的疾驶列车,横冲直撞、不看路况,总会发生跳写、漏写、抄错数字、看错选号或答案、忘记写单位等各种失误。“小毛病不是笨,扣起分数却要人命!”尤其是数学,每次莫名其妙被扣的分数可以高达十分以上,因此他总是无法在考试成绩中感受到自己的聪明度与用功度,不要说孩子很不甘心,就连用心教他的老师都很懊恼!
为此,我花了不少时间将他的问题一个一个地找出来,每锁定一个问题,都会数次矫正,再配合奖惩制度强化效果。比如,算除法时,“小数点”老是忘记点,针对这个问题,我要求他一看到小数点就先点,不要等到答案算出来了再补点,因为有时候会忘记补加小数点。
虽然翔翔一次比一次略有进步,但是幅度仍缓慢得令人焦急,尤其是当我的叮咛减少、监督放松时,老毛病又会一再出现!我这才惊觉,虽然依旧要持续地叮嘱孩子,或是想办法帮助孩子,但*根本的问题是他还不够成熟,生理的条件尚不足应付对细节的掌控。
男孩的大脑比较晚熟,专注度与视知觉能力发育较慢
虽然男孩和女孩都可能粗心大意,但很明显,在12岁之前,粗心大意的男孩比例远远高于女孩,而且症状还属于重量级!有些在父母师长眼中古灵精怪的男孩,写起作业却像个满脑子浆糊的傻瓜;分析起问题来,他们逻辑清楚,题题会写,但就是败在粗心大意上!
然而小学的考试与作业,几乎有一半的比重不是在考验孩子的推理能力,而是在考验孩子的细心与耐性。偏偏小学男生的大脑,理解力胜于谨慎度、玩心重于耐性,行事冲动的他们面对密密麻麻的题目,往往没有办法淡定以对,快速完成才是他们的工作目标。而这样的粗心大意在他们身上反映出来的,不仅是学业受挫,日常生活也同样受到不少干扰。
不少父母仔细叮咛、软硬兼施,仍治不了男孩粗心的毛病,但是老人家总会笑着安慰年轻人:“别烦恼!孩子长大就好了!”历练丰富的老人家看人断事,往往如他们看天象预测气候般神准,这正是因为他们看过太多粗心小鬼头长大后脱胎换骨的例证。
确实,根据脑神经科学的研究,大脑皮质的前部专司人的专注力、计划能力和冲动控制能力。平均而言,男孩在这部分普遍比较晚熟,所以很可能他们已经努力用意志力来控制自我,但还是无法摆脱注意力不足的困扰。
而“注意力缺失多动症”(ADHD)的孩子,甚至比非ADHD患者足足晚了3年才成熟,这也是为什么男孩被诊断为ADHD的人数会远远多于女孩,男女的比例大约是4∶1。另一项研究则发现,ADHD患童比一般儿童发展较为快速的区域是“运动皮质”,这表示他们不仅无法专注安定,反而会无可控制地动个不停,让他们看起来烦躁不安。
有些男孩则是视知觉能力较晚熟。视知觉并不仅仅代表视力,而是掌控着视力与大脑的联结与合作,包括辨认相似的物品图案,能否集中视线以追踪移动的物体,迅速输送并在大脑中储存看到的图像信息,以及大脑能否依据视觉信息来指挥运动系统,也就是手眼的协调度。
旺盛的好奇心,也会让男孩管不住自己
此外,男孩的好奇心强,对外在物理环境主动探索的欲望,要胜过被动接收知识与重复练习的意愿,也就是师长解读的“玩心太重”。因此,虽然主动的观察兴趣以及对物理结构天生的敏锐度,使他们的理解力强过女孩,但男孩却往往管不住自己的意念,无法专注于被动灌输式的学习,更难耐于细节的操练。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导致很多正常男孩看起来注意力无法持久、躁动不安,甚至还被怀疑患有多动症。因此,教养这一类男孩必须有个认知:
在男孩等待长大的过程中,苦于大脑晚熟的诸多困扰,甚至要忍受被人误解为不专心、不用心、马虎懒惰的“坏孩子”;在面对这些从不歇止的负面评价时,这些男孩更需要努力找到自己的价值、维护自我的信心,在孩提时代确实辛苦。
不过,关于大脑的研究已经为父母们带来一线曙光,只要我们耐心等候、持续努力地帮助孩子,那些坐立难安、粗心大意的男孩随着一步一步的成长,总会有迎头赶上的!
妙计1建立规律作息,放慢生活节奏
容易粗心大意的男孩,在每次转换新环境之初,如上幼儿园、小学、中学时,需要先建立起适当、规律的生活作息时间。因为男孩的内心总是躁动不安,充满各种活蹦乱跳的信息,这些信息稍有空隙就会跳出来干扰他们的专心度。所以何时吃饭、何时做功课,每一门功课花多久做完,何时练习才艺、何时自由玩耍、何时入睡,都要制定一套清楚的时程表,才能让每一项工作都在他们充分掌握中不紧不慢地完成。
粗心的男孩大多冲动急躁、难以安静,这时父母要反其道而行,随时随地为孩子示范从容不迫的处事作风,说话慢慢说、走路慢慢走,凡事按部就班处理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
不要把孩子的行程排得太满、太紧,而是要放慢节奏,让他们感受到时间的余裕,这样他们才可以安心、专心地做好每一件事。
作为一位职场妈妈,我最大的困扰就是“时间稀缺”和“精力分散”。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面对精力旺盛的孩子,很多时候我都选择了最省力的方式——吼叫或者敷衍。这本书能给我带来的最大慰藉,在于它提供的很多策略都强调“高效性”和“情景化”。它不是要求我每天挤出两小时进行所谓的“高质量亲子时间”,而是告诉我,在日常的洗漱、吃饭、睡前故事这些碎片时间里,如何植入有效的沟通和教育。比如,它介绍了一种“五分钟情绪急救法”,非常适合我这种经常在厨房忙得焦头烂额时,孩子突然跑来闹别扭的场景。我按照那个方法操作后,原本可能升级为半小时争吵的局面,硬生生被控制在五分钟内,孩子的情绪得以释放,我也不至于完全打乱手上的工作节奏。这种实操层面的精准适配,让我感觉这本书是真正为现代忙碌的家庭量身定制的,它没有给我增加负担,反而是减轻了我的育儿焦虑,让我感觉“当一个好妈妈”似乎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了。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清新,读起来毫无压力。很多育儿书读起来都像是在啃理论教科书,生硬又晦涩,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流畅,仿佛就是一位亲近的朋友在分享她的育儿心得。其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和案例分析,都特别有画面感,让我很容易就能将书中的理论与我自己的家庭情境对应起来。特别是关于如何培养男孩的责任心那一部分,它没有用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小任务设置,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参与家庭事务,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我尝试让儿子帮忙收拾餐桌上的碗筷,一开始他很不情愿,但我运用了书中提到的“给予选择权”的方法,让他从“帮忙”和“专心做一件事”中选择,结果他选择了前者。这种看似细微的语言艺术,却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而不是被外部压力所驱使。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心法秘籍”,教会我的不是招式,而是如何修炼内功。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跳脱出了一般的“好孩子”标准,更加关注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适应社会、内心强大的男性个体。很多育儿书都在强调“听话”和“顺从”,但这本书却花了大篇幅讨论如何保护孩子的“探索欲”和“批判性思维”,即使这意味着在某些时刻,孩子可能不会完全“听我的”。我特别喜欢它对于“界限感”的阐述,它教我们如何坚定地设立界限,同时又不对孩子关闭沟通的大门。这解决了我长期以来纠结的一个矛盾点:如何在说“不”的时候,又不让孩子觉得被拒绝。书中给出的沟通脚本非常实用,它们不是僵硬的台词,而是提供了思考的框架。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孩子的很多“出格”行为,都有了更宽容但也更有力的应对方式。这本书真正让我理解了,养育男孩,需要的不是一个“小跟班”,而是一个未来能够独当一面的“大人”,而这一切的铺垫,就从我们今天如何与他对话开始。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市面上那些“秘籍”类的育儿书是抱持怀疑态度的,总觉得能用区区几百页就解决所有育儿难题,未免有些夸大其词。但这一本,确实在细节的处理上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性和人文关怀。我尤其欣赏它在强调“规则”的同时,也极为注重“情感联结”的平衡。以前我总觉得管教孩子就得“严厉”,要立住规矩,可一严厉,孩子就容易疏远,关系就僵化。这本书没有强迫我成为一个“机器人父母”,而是教我如何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用更智慧、更柔和的方式去引导。比如书中关于如何处理孩子撒谎的小篇幅,不是简单地惩罚,而是引导我深挖孩子撒谎背后的恐惧或需求,这种深层沟通的方法,彻底改变了我对“管教”的认知。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不是为了“控制”孩子,而是为了帮助他们建立起内在的自律和正确的价值观。这种理念上的转变,比任何具体的技巧都来得更持久和根本。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审视一番,看看自己哪些地方还需要调整,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我真是爱不释手,简直是育儿路上的及时雨啊!我一直觉得自己对孩子挺上心的,可随着孩子进入学龄期,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沟通起来简直比登天还难。原本以为自己看的育儿书不少,理论知识也算扎实,可真到了实操层面,就感觉手忙脚乱,说轻了孩子不当回事,说重了又怕伤了自尊心。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邻家长辈,娓娓道来那些非常接地气的“小窍门”。比如书中提到如何巧妙地转化孩子负面情绪的表达方式,我试着在孩子因为玩具坏了而大发脾气时用了一种书中建议的“镜像回应”法,效果立竿见影,孩子的情绪立刻平复了许多,还主动和我探讨了如何修复那个玩具。这种瞬间的转变,让我对后续的学习充满了信心。而且,它对不同年龄段男孩可能出现的典型行为偏差,都有深入的剖析和对应的策略,让我感觉自己终于有了一套清晰的行动指南,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乱试。看完前三分之一,我就觉得家里那紧张的“火药味”淡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理解、更尊重的氛围,真是太值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