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快乐地解决家长和孩子关于阅读、选书、吸收和体会交流的困扰!
? 亲子阅读专家撰写,50 个真实的共读故事,揭示的不仅仅是阅读的秘密
? 解读亲子共读技巧、心得
? 推荐 3-12 岁高品质童书,传递分级阅读理念,从阅读年龄到图书内容,给出
精准意见
? 亲子沟通技巧分享,涵盖情绪疏导和理解、原生家庭的共建和维护、孩子天性
的认同和呵护等。
? 彭懿、郁蓉、粲然、王小柔、蔡朝阳等大 V 联袂推荐
? 设计师王焱操刀,设计插画生动质感
? 激发孩童阅读兴趣,设计互动环节“明仔语录”“明仔游戏”“妈妈感悟”,
为亲子阅读及生活增加乐趣。
本书是专栏作家关于亲子共读的图书。从阅读出发,传达分享家庭教育的理念和心得,并且从专业角度出发,为读者推荐优质的亲子共读图书。
书中共记录了 50 个生活故事,涵盖亲子生活中每个家庭都会发生的冲突和解决,包括情绪的疏导和理解、现实问题的面对和解决、原生家庭的共建和维护、孩子性格养成的呵护等等。具体故事包括:谁教育谁、植物僵尸后遗症、学造句、性教育、金翅膀和朋友,你选哪一个、帕丁顿熊是真的!维尼熊是假的!等。
为了方便阅读和增加阅读价值,我们会在代入感极强的故事中,巧妙附加分级阅读、图书推荐、书目介绍、家教心得等内容。
李峥嵘,文学学士、教育专业硕士,北京晚报阅读周刊资深编辑,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多家报刊的亲子
专栏作者。曾荣获全国报纸副刊最佳专栏奖。
于光,小学生,喜欢读故事和编故事,喜欢机器人编
程和视频编辑
生活
01 不上幼儿园有多可怕
02 学造句
03 植物僵尸后遗症
04 性教育
05 为了让孩子吃蔬菜,妈妈可真死了不少脑细胞!
06 蚯蚓面条、蜗牛沙拉、蚂蚱烧烤,敢不敢来一发?
07 带爸爸过六一
08 学说吉利话
09 给长袜子皮皮过 70 岁生日
10 妈妈不见了
11 男孩的理想是当最好的妈妈
2 搞笑小侦探
13 医生,说实话,你要对我干吗?
14 和康康一起登上神奇校车
15 比读书更重要的事儿
16 我,机器人
阅读
17 谁教育谁 26 挖挖挖,一直往下挖,底下有什么?
18 金翅膀和朋友,你选哪一个 27 装“屎”?连虫子种子都这么拼,你还不努力?
19 帕丁顿熊是真的!维尼熊是假的! 28 奥特曼的必杀技管用吗
20 不爱听豆豆 29 家门口的昆虫秘密
21 太有教育意义的书为什么不好看 30 卖妈妈
22 看不懂的男生贾里 31 12 个拥抱停止吼叫
23 谁影响了《草房子》得分 32 一个巴掌还是一个亲吻
24 如何用冰箱甩干一件湿衣服及其他 33 什么样的才是乖小孩?
25 折腾,以科学的名义 34 爱玩游戏的小屁孩
35 在雪花中寻找彩蛋 41 看儿童版《冰与火之歌》
36 突然,外公变成一只猫 42 家有怪兽,呼叫特工!
37 海盗最怕换尿布 43 好东西属于能够等待的人
38 史努比的音乐大师课 44 鸟妈妈会毒死关在笼子里的宝宝吗
39 如何干掉一个天才画家 45 身处尘埃,也要看到彩虹
40 吃肉的时候,说声谢谢! 46 格里格里砰!这个故事好奇怪好好玩
观影
47 小黄人为什么这么红 48 一座邪恶的杀人迷宫,究竟有什么好?
49 海洋奇缘:失心、偷心和还心 50 疯狂动物城:你看到的和我看到的不一样
附录
阅读图画书的三重境界
如何选择亲子共读的图书?
我是一个职场妈妈,时间是最大的奢侈品。我没有时间去阅读那些晦涩难懂的心理学专著,我需要的是能直接落地到周末亲子时光中的实用工具。这本书如果真的能在“亲子阅读中的秘密”这部分有所建树,那就太棒了。我发现,当我们强迫孩子阅读我们认为“有营养”的书籍时,阅读的乐趣就消失了,变成了任务。我期待书中能揭示如何通过阅读这个载体,建立起一种无需言语的默契,让阅读成为孩子主动向父母敞开心扉的桥梁。比如,如何选择那些能激发孩子共情能力的故事?在共读过程中,家长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是讲解者,是倾听者,还是一个同样沉浸其中的“同谋”?我特别想知道,那些看似平常的家庭教育理念,是如何在日常的阅读互动中,被悄无声息地植入孩子心田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远胜过生硬的说教。
评分天呐,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我和我家那个小家伙之间好像隔着一层透明的、但又无比坚固的玻璃墙。我看到的是一个调皮捣蛋、对所有事情都说“不”的小恶魔,而他眼中的世界又是什么样的呢?这本书光是书名就直戳我的痛点——“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我一直在努力解读那些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背后隐藏的真正需求,但常常在挫败感中偃旗息鼓。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实用的“解码器”,能让我真正进入三到十二岁这个奇妙又矛盾的年龄段孩子的内心剧场。我希望它不是那种空泛地谈论“爱与沟通”的理论书籍,而是能深入到具体场景,比如孩子为什么非要穿那件已经洗得发白的旧T恤,或者为什么在超市的过道上突然大哭不止。如果它能教会我如何放下成年人的逻辑和评判标准,真正用孩子的视角去体验世界,哪怕只是一瞬间,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我尤其关注它对“家庭教育理念心得”这部分的阐述,希望看到的不是陈旧的说教,而是能与现代育儿环境接轨的、充满智慧和温度的实践经验分享。
评分这本书的哲学底色似乎非常稳健,它聚焦于3到12岁这个关键的“自我构建期”。在我看来,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在经历从完全依赖父母到逐渐形成独立人格的剧烈转变。我一直很困惑,如何平衡“管教”与“放手”之间的尺度。我们是需要一个听话的“小大人”,还是一个有批判性思维的“小探索家”?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一种对既有认知的颠覆,这正是我需要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对“亲子养育关系”的定义。它或许会挑战我们“为你好”的出发点,引导我们去思考,我们强加给孩子的规则和期待,究竟是服务于他们未来的幸福,还是仅仅满足了我们作为父母的焦虑感和控制欲。我期待读完后,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岔路口,我应该伸出怎样的一只手,是拉住他,还是仅仅跟在他身后,为他照亮前方的路。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是带着一丝怀疑的,因为市面上的“亲子养育关系”书籍实在太多了,很多都像是换汤不换药的鸡汤文。但这本书的切入点——“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却异常犀利。它暗示了沟通的根本障碍在于视角的不对称。我有个七岁的女儿,她最近迷恋上收集各种“没用”的小石头和树叶,我看着那些脏兮兮的“宝贝”堆满房间就头疼,总想扔掉,但她看重的是其中的“独一无二”。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这种“价值判断”上的差异,并提供一套温柔而坚定的引导方式,让她明白物品的整理和空间的概念,同时又不扼杀她对自然探索的好奇心,那简直是神作。我更希望它能触及到“秘密”这个词所暗示的,那些孩子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脆弱、恐惧或者未被满足的渴望。父母往往只看到了表面的“不听话”,却错过了孩子在用“不听话”的方式向我们求助的信号。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的丰富程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以前读过不少育儿书,大多集中在某个特定年龄段的技巧,比如如何应对“可怕的两岁”,或者如何帮助孩子准备小学的入学。但这本书的覆盖面竟然从三岁一直到十二岁,这跨度可不小,意味着它需要一套非常宏大且灵活的教育哲学作为支撑。我翻阅了目录,看到了关于“亲子关系重塑”和“家庭教育理念心得”这样的大标题,这让我对它如何处理代际差异和价值观传递非常好奇。我一直认为,家庭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而不是高压式的命令。我渴望了解作者是如何在高压的社会环境下,平衡家长自身的期望与孩子天性的自由成长的。这本书是否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思维框架,让我们家长在面对冲突时,能够迅速定位问题的根源,是基于误解、是基于能力不足,还是仅仅是表达方式的偏差?我非常看重它是否能提供一个让父母自我反思的空间,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对“好孩子”的定义,可能才是限制孩子发展的最大障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