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妈妈,我是你想要的孩子吗
定价:38.00元
作者:林巨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111548454
字数:
页码:26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标识:jd11986221
编辑
n适读人群 :准妈妈或者年轻妈妈群体,年龄在25到40岁
n1. 无分别的爱理念的倡导者、畅销书作家林巨老师新作,其作品《妈妈,我是你想要的孩子吗》销售10万册,入选为2013十大家庭教育图书。 n2.当女儿日渐长大时,无论她的个性和其母亲相差多远,一旦她自己成为母亲,她对自己儿女的态度不知不觉会打上其母亲的烙印。 n本书作者通过在十多年的工作实践中,选取了20多位典型的妈妈们的故事,带读者们走进这些母亲童年的伤痕,疗治原生家庭母女关系,冰释和妈妈的“爱恨情仇”,打破养育惯性。 n3. 10年工作积累、25个典型案例、一本书让你走出遗传教养误区。
内容提要
为何我们对妈妈既爱又恨? 如何疗愈内心的伤痕? 如何得到妈妈的更多的理解和接纳? 如何让我和妈妈之间冰冷的墙壁消融……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和妈妈相遇的那一刻,争执、愤怒、委屈、沮丧、难受、焦虑、害怕、懦弱、叛逆、攻击、烦躁、战争……总是出乎我们意料,完全不受我们控制般的,爆发出来。 在这本书中,汇聚了二十多位向作者求助的女性的心路历程。我相信,你一定会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故事,看到自己伤痕,看到自己的悲伤、委屈和愤怒,同时,也可以找到与自己母亲关系的方法。 这本书可以不仅帮助女性了解自己,也可以帮助女性了解自己的母亲(或者女儿),帮助心理咨询师了解求助者。 疗愈,从看到真相开始。
目录
序一 回到人性,走向爱 n
序二 妈妈的天空 n
章 改变,从理解本能开始 n
童年的伤痕,都埋藏在潜意识深处,疗愈这些伤痕,理性的力量是无能为力的,只能依靠感性的力量,依靠感性的本能力量。 n
01 忽视的故事 释放你的情绪 ... 002 n
童年的伤痕,都埋藏在潜意识深处,疗愈这些伤痕,只能依靠感性的力量。 n
02 满足的故事 在哭泣中清理 ... 012 n
消极情绪,是生命的下水道,负责排空生命成长过程中遭遇的种种伤害。 n
03 吵架的故事 沟通从争吵开始 ... 021 n
吵架,是情绪发泄的一种常见方式,不鼓励,但也不要过于自责,多多接纳就好了。 n
04 游戏的故事 游戏的魅力 ... 034 n
人的生命中有两个执着,都非常根深蒂固。这两个执着,互不退让,才是人生悲剧之因。 n
05 攀比的故事 本能才是对的 ... 048 n
该快乐快乐,该悲伤悲伤,该自信自信,该自卑自卑,该开朗开朗…… n
06 太乖的故事 打压的代价 ... 057 n
吵架,是情绪发泄的一种常见方式,不鼓励,但也不要过于自责,多多接纳就好了。 n
07 压抑的故事 唤醒丢失的情感 ... 068 n
控制情绪,压抑情绪的后果是情感也被控制和压抑了。 n
08 附条件爱的故事 改变从看见开始 ... 080 n
爱自己的消极情绪,只是相见,只是陪伴,没有任何目的! n
n
第二章 学会自己怜爱自己 n
当我们直面自己的孤独,停止向外索爱。就在这个当下,轻轻地一转身,看见久违的自己,蹲下来,安静地,甜蜜地,抱住他,抱住伤痕累累的自己。某个刹那,我们会恍然大悟:我们是圆满的,我们是的。 n
01 你不如别人的故事 接纳自己的自卑... 092 n
人生的不幸,可以说,几乎都是缘起于对草根的自己的不接纳、拒绝和打压。 n
02 落单的故事 人生本就是孤独的旅程... 105 n
真正的成长,是对外彻底地悲观和绝望,只是自己爱自己,自己懂自己,自己给予自己。 n
03 被挑剔的故事 做自己的妈妈 ... 118 n
小我越满足,大我越显现。小我越不满足,大我越不显现。 n
04 吃的故事 满足自己的欲望 ... 129 n
其实,人真正的欲望只有一个——得到爱。 n
05 讨好的故事 金钱是好的工具... 138 n
我们生活在这个迷失的时代,*责任就是走出一条路,一条符合人性的路。 n
06 左撇子的故事 爱上自己的... 145 n
的苦难,属于的我们,铸就的我们。 n
07 不爱说话的故事 拥抱草根的自己 ... 157 n
和自己沟通好的入手处,就是消极情绪,就是这个负面本能。 n
08 怕输的故事 只因我不够爱自己 ... 167 n
深深地看见、允许、理解和相信后,变化自然就会到来的。 n
n
第三章 恨过去了,爱才会回来 n
真实的生命,真实的人性,拥有积极的阳面的力量,那是生命的积极情感。真实的生命,真实的人性,拥有消极的阴面的力量,那是生命的消极情绪。每一面,都是生命圆满性的好展现,一个圆满的完整的生命,需要它们共同存在,相互灵活转化。 n
01 我不够好的故事 叛逆的小孩,请让我带你回家 ... 184 n
在孩子的心中,成功诞生了两个同样强大的信念,互相对抗,毫不相让。 n
02 不被重视的故事 等爱的小姑娘 ... 196 n
真正好的教育,只是需要你:不要去伤害你的孩子,好好保有他的潜意识本来的纯真和浑然一体。 n
03 温柔控制的故事 妈妈,我想对您说 ... 205 n
我们很多的爱,其实是恐惧的化身,是化了妆的控制。 n
04 父母离异的故事 故乡?父亲?情感 ... 215 n
没有情感,没有家,纵使拥有一切,也不过是行尸走肉。 n
05 父亲伤痕的故事 爸爸,原来我是爱你的 ... 224 n
当你拥有分别心,能量就会凝固下来。 n
06 感恩的故事 爸爸妈妈,我回来了... 236 n
恨过去了,爱就来了。 n
07 觉迟的故事 爱就是目光投注 ... 248 n
古圣曰:不怕念起,就怕觉迟。 n
08 接纳的故事 您是我的孩子 ... 252 n
心中并没有什么“委屈”,并没有什么“忍”和“吞”。只是全然接纳,只是无分别地爱他们。 n
n
后记 我的十年路 ... 257
作者介绍
林巨,畅销书作家。北大心理系毕业,花径教育机构创始人,无分别的爱的理念的开创者,国内将家庭教育与生命成长相结合的家庭教育专家,是中国新教育的领军人物之一。先后担任过北京电视台《家有儿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节目嘉宾;《妈咪宝贝》《母子健康》等育儿杂志的专栏作家;中央电视台、优优宝贝频道以及众多网络媒体的特约专家。林巨老师代表著作:《妈妈,请这样爱我》、《妈妈,我可以这样吗》、《妈妈,我是你想要的孩子吗?》。林巨老师的生命教育和生命成长著作,在广大读者中有良好口碑,影响深远。其中《妈妈,请这样爱我》,入选为2013十大家庭教育图书。
文摘
暂无
媒体
暂无
拿到这本书的初稿试读本时,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使用的纸张和油墨,那种略微粗砺的手感,似乎在暗示着故事内容本身的尖锐和不加修饰。我个人偏爱这种‘不迎合’读者的处理方式。很多关于家庭的书籍,为了追求销量,总会设置一个温暖的大团圆结局,让所有矛盾都在最后五分钟神奇地消融。但如果一个故事真的触及了“我是不是你想要的那个版本”这种核心命题,那么真正的解决可能不是和解,而是接受——接受彼此永远存在着某种无法逾越的距离。我希望作者能给予角色足够的空间去犯错、去疏离,而不是急于将他们拉回一个虚假的和谐中。我更关注那些未被说出口的话,那些在沉默中积累的怨怼或爱意。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捕捉到那种“明明近在咫尺,却仿佛隔着一个世纪”的疏离感,那么它无疑就是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杰作。
评分这本新书的封面设计确实吸引人,那种带着岁月痕迹的质感,仿佛能触摸到故事的温度。我一直对那种探讨家庭关系、尤其是母子之间复杂情感的作品抱有极大的好奇心。从作者的名字来看,这位作家在文学圈里应该算是相对资深的一位了,他的笔触向来以细腻著称,擅长捕捉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波动。我尤其期待他这次如何处理“‘想要的孩子’这个概念”,这背后蕴含的期待、落差,以及自我认同的挣扎,是当代社会中许多人都绕不开的心结。这本书的文字量看起来适中,不是那种动辄上千页的鸿篇巨制,更像是精心打磨过的中篇小说,节奏感应该会很紧凑。我猜测故事的基调会偏向于内敛和深刻,而不是那种大开大合的戏剧冲突。如果作者能将时代背景的烙印巧妙地融入到母子对话的细节中,那这部作品的层次感就更上一层楼了。整体而言,我对这本书的文学价值和情感共鸣点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能从中看到对自身成长经历的某种释怀或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说实话,我最近读了几本同类型的书,大部分都陷入了‘过度煽情’的陷阱,要么把母亲塑造成完美的圣人,要么把孩子描绘成一味的反抗者,缺乏真实的人性灰色地带。因此,我对这本书抱着一种审慎的乐观。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家能够勇敢地撕开“完美家庭”的遮羞布,展示那些藏在日常琐碎之下的权力结构和未被满足的欲望。比如,母亲的“想要”是否其实是投射了她自己未竟的梦想?而孩子在回应这份“想要”时,付出的代价又是什么?这种双向的、带着审视意味的互动,才是我真正想在文学作品中体会的。这本书的装帧风格偏向于朴素的艺术感,这种选择往往意味着作者更注重内容的打磨而非表面的包装。我注意到书的副标题似乎很有引导性,它不是一个直白的疑问,而更像是一种悬而未决的哲学探讨,这让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心理描写和意识流手法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带来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阅读体验。
评分我是在一个文学论坛上偶然看到关于这本书的讨论的,当时有位评论人提到,作者这次的叙事视角似乎进行了大胆的切换,不再局限于单一主角的内心独白,而是采用了多线索交织的方式来展现家庭关系的全貌。如果这个传闻属实,那无疑是对传统家庭叙事的一种突破。毕竟,亲子关系从来都不是单向度的“喂养”或“索取”,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这种多视角的叙事,如何避免信息碎片化,同时又能让读者清晰地捕捉到核心情感的脉络。另外,从作者以往的作品来看,他对社会阶层的差异非常敏感,我猜想这本书中也可能会隐晦地触及到经济基础对情感表达的制约。比如,物质条件的限制,如何加剧了母子间沟通的障碍?这种社会现实的嵌入,往往能让那些看似私人的情感冲突,具有更宏大的时代意义。总之,我期待的不是一个简单的“解谜”过程,而是一场关于“如何存在于他人的期待之中”的深刻辩论。
评分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这个领域的优秀作品往往会在意象的运用上花费大量笔墨。我猜想,这本书中可能会有一个反复出现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件或场景,用来承载“期望”和“失落”的重量。也许是一件旧衣物,也许是某个特定的房间,或者是某种固定的家庭仪式。这种反复出现的意象,能有效地在不同章节之间建立起隐形的联系,让主题更加凝练。我对作者的语言节奏把握能力也十分好奇。是那种短促、冷峻,充满内心独白的风格?还是更为悠长、富有韵律感,如同母亲的絮叨一般的叙述?不同的节奏,会直接影响读者对人物情绪的感知深度。这本书如果能做到不回避“伤害”这个主题,而是将其作为情感升华的必要过程,那就太棒了。我渴望的,是一个能让人读完之后,忍不住放下书本,默默审视自己与原生家庭关系的深刻文本,而不是仅仅提供一个消遣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